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学科归属上说,它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用来专门研究大学中的教学问题,探究大学教学规律,指导大学教学实践。
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以基础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3.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4拉特克,德国人,是的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学校改革奏本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5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与《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6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心里学家,他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教育性教学思想,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
2.教学心理化思想。
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钟最近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7凯洛夫苏联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他的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8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的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主要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
9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他的教学理论思想主要是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
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0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既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1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2大学教学丰富的含义:
(1)大学教学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学;
(2)大学教育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
(3)大学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4)大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13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去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4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英、德、美、苏大学传统的递变过程。
15英国大学教学传统:
自由教育与心灵训练。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自由、公平、沉着、稳健和智能”生活习惯的绅士。
德国大学教学传统:
研究和发展知识。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
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德国的大学制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始模板。
16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
宋代的书院产生,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书院是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8、1921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
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学治校”的制度。
1、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他认为“经验”包含两个部分:
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
3、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应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4、杜威高度重视哲学和教育的联系,他认为“哲学是教育的普通理论,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杜威提出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5、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6、杜威认为,心理学化的教材应该统一于儿童的生产和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的发展顺序。
7、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既看到了民主社会对于促进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的保障作用,也看到了大学教学通过对青年一代民主价值的培育而产生的对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作用。
1、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
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主义教育,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
2、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
3、永恒主义者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
4、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都是永恒不变的。
5、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
6、永恒主义主张1.阅读经典著作,培植永恒理念2.重视理智训练,强调教师指导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3.通过对话和辩论,学会质疑和推理。
7、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提出的通识教育即共同教育的主张。
8、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
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的沟通思想;能适切的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9、“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以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旨在通过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的目的。
10、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1、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乔治·凯利等。
2、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3、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4、“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是罗杰斯的学习观念,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5、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6、人本主义教学观主张:
1.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2.主张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3.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4.强调感情化的师生关系5.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
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7、人本教育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1.大学教学要提倡学生中心,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2.大学教学应重视自我概念的发展3.大学教学应主张有意义的学习4.大学教学应探索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方法
1、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维果斯基、劳伦斯·科恩伯格、罗伯特·J·斯腾伯格、卡茨等。
2构建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有: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他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他们需要重新构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他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他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必须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正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与个体之外,正确的解释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他取决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2、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3、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四大要素):
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判断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1、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2、对于课程的概念,不同的人由于其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一,课程即学科。
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
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并按照学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有:
第一,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其二,课程即经验。
一般特点表现为:
第一,课程是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第二,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第三。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其三,课程即活动。
这种观点的特点是:
第一,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一级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第二,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第三,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第四,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3、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对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因此学科课程论至今仍然深受教师们的肯定和拥护。
4、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4把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归入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归入专业课5、作用:
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主要进行专业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专业方面学有所长。
选修教育则能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
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紧紧面对某一学选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
选修教育课程实行完全的自由选修,既没有选择领域的限制,也没有学分数的限制。
7必修课按其结构层次分为1.基础课2.专业基础课3.专业课8现在中小学多称教学计划为“课程计划”。
在大学也将教学计划成为“培养方案”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
1、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7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
(2)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3)按照科学体系和教学法,建立严谨的课程体系(4)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与讲义简称教材4、教材内容和组织方法:
逻辑性组织、心理式组织。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法;
(1)直线式排列2)螺旋式排列
1、所谓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讲授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优点
(1)可控性强
(2)成本低、效率高(3)信息量大。
不足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容易异化为注入式(3)难以实现教—学互动。
3、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大学课堂教学的讨论根据讨论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知识性讨论,以理解和应用教材的有关知识为目的,其应用性较广;一是学术性讨论,以超越教材内容为目的探讨相关的问题,一般在高年级采用。
5、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问题准备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3教师要适度总结学生的各种解答
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这是技能类、语言类和操作类课堂常用的方法
7、大学生的阅读可分为专业性阅读和非专业性阅读。
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1、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2、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变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有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学制的逐步确立,班级授课制随即在全国推广。
3、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1)以班为单位,由老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
(2)以课为单位来安排各科教学(3)各科教学分别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
90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老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4)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有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5)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专题研讨最早见于16世纪初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
5、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
6、小队教学,其基本做法是:
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个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96网络辅助教学的模式有;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讲解模式;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网络教学资源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7、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按照课程需要和教学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有用资源精心挑选,归类整理,或将自己的学习建议、教案、推荐网址、案例、难点与重点分析发到网上,由此,形成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的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1、教学手段的含义: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与其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
2、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综合。
其基本的特点是对自然物的直接利用,形态较为原始,信息存储能力较低,一般以黑板和粉笔为经典标志。
3、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基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的基础、具有如集成性、交互性、智能性、易扩展性的特征的教学手段,它主要体现为以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
简言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里所谈的整合,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03整合中的问题
(1)高效整合意味着教师的更多付出
(2)整合的适切性问题(3)时刻关注师生情感与互动交流(4)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1、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
2、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3、案例教学是:
“教育学的方法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
”按照舒尔曼的观点,案例方法不同于个案研究,“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
4案例教学的特征
(1)生动的情境性
(2)高度的拟真性(3)灵活的启发性(4)鲜明的针对性。
4、案例教学的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
5、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要在拟真的情境中进行亲身体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沟通。
6、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案例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意识必须针对教学目的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在选编案例之前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所选编的案例能否达到这一目的。
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的版主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契机随心所欲的东拼西凑,讲案例与教学弄成“两张皮”。
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即要求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选编难易适度的案例。
7、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8、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9、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1、全外型,即学校采用外文教材,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我们也把它称为“沉浸型双语教学”。
2、半外型,即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在部分学科中使用第二语言,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也称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3、混合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也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4我国双语教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
4、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
5、在课程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
6、目前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1、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
2、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3、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
4、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1讲授式:
利用Internet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2演示式3探索式4讨论式5信息收集整理式
5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转变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3网络教学资源有待丰富4CAI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1、研究性教学(国外称为“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
2、大学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出了课程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大部分实践、大部分环节都是在主动和独立的活动,教师知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引导和帮助,这一点与理论教学明显不同。
4、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特征。
首先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与社会生产世纪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其次,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时空也突破了课堂、学校的限制和束缚;再次,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过程以及评价也都表现出开放性特征。
实践教学活动的这一特征要求教育者彻底改变一切从书本出发、从教师出发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关心书本知识之外、教师和学校以外的事情。
4.实践教学成为联系理论和实践不可或缺的桥梁
5、由于长期系统的学校学习,大学生专业知识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公共性知识”,而“默会知识”比较欠缺。
大学实践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在学生团体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将“公共性知识”的学习和“默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通过语言教学的方式和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从而恢复知识赖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以此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6、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首先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7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2.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3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4社会性实践教学环节5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
1、设计性实验教学是有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
2、实验技能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一般用生成子表征实验操作技能。
4、研究表明,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
5、批阅实践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6、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包括:
笔试(实验方面、仪器原理、实验原理、试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实践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7、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
1、实习可以堪称是到职业场所的实训,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习惯上在本专科学校一般称为“实习”,而在高等职业院校则多称为“实训”。
1、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
2、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全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训练,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到毕业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