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365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docx

深圳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网络

深圳大学

心理学复习资料

(注:

据说资料整理者已于8月份通过考试,该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第1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

phychc(灵魂)和logos(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

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1)心理过程:

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

2 情绪和情感过程:

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3 意志过程:

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

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1 个性倾向性:

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

(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

(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心理学的分类:

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

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

研究倾向于讲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

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

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

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

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8.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1)描述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活动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性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测量工具要有信度和效度。

(2)解释和说明:

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可以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四个层次来探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3)预测和控制:

能够预测和控制行为,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依靠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

行为预测必然伴随行为的改变和控制。

9.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1)因果研究:

因果联系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一,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

是事物的另一种关系,与因果联系不同,其本身不提供因果的信息;只是从相关本身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3)个案研究:

因果研究和相关研究都以大量的被试样本为基础。

个案研究是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10.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心理现象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性原则:

要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用发展变化的视角观察心理现象。

(3)系统性原则: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1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对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

1 包括: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 优点:

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3 缺点:

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有时会产生研究现象没有出现的情况;观察

容易“各取所需”

(2)实验法:

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 种类:

实验室实验法:

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特点:

精确度高;研究情境的人为性

自然实验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特点:

自然且具实践意义;易受无关因素影响

2 实验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 优点: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3)调查法:

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和谈话法。

1 优点:

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

2 缺点:

如问卷回收率较低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问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4)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验可分为: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1 基本要求:

信度:

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

测验的有效性

2 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3 缺点:

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1 优点:

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2 缺点:

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6)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

12.现代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各元素之间的结构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代表人物:

詹姆斯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

研究知识和意识的组织过程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4)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地为

代表人物:

华生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研究无意识现象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代表人物:

《认知心理学》出版,1967年,奈瑟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

研究正常人的的人性问题,如动机、需要、自我意识等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第2章心理与脑

1.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具体性)。

(4)社会生活实践(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

 

第5章注意

第1节注意的一般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两大要素。

指向:

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

集中:

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和晚上程度。

2.注意的对象:

外部的和内部的

3.人在注意时,可用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的方法:

是在注意的全部内容中,分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逐个注意。

综合的方法:

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注意。

4.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注意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第8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需要的一种反映形式;

(2)人们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和情感,是和态度密切相关的;

(3)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使人产生情绪和情感。

2.情绪的特征

(1)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指每一种情绪体验都会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体验与之相伴。

情绪两极性的表现:

1 在动力性上表现为增力和减力两极

2 在紧张水平上表现为紧张与轻松两极

3 在激动水平上表现为激动与平静两极

4 在强度上表现为强和弱两极

(2)情绪的瞬时性特征:

情绪随情景变化的瞬时性、随机性或偶然性

(3)情绪的非理性特征:

人的任何情绪反映都会和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心理支柱;高等动物、儿童以及成人的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驱使人行为的功能;有增力和减力两个方面。

(3)调节认知活动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认识活动的一种监测系统,具有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调节知觉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调节记忆活动,影响思维过程。

(4)信号功能:

表情是传播情绪和情感信号的主要媒介。

由各种表情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信息具有明显的信号功能,使人对他人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更具直接性,也使人际交往中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情绪

情感

人和动物皆有

人独有

先天遗传因素,发展在先

后天习得因素,发展在后

外显性、生理反应明显

内隐性、生理反应不明显

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

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不稳定、短暂而激烈

稳定、持久而平缓

(2)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绪离不开情感。

5.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中国文化,“七情说”:

喜、怒、哀、惧、爱、恶、欲。

法国笛卡尔,人有六种原始情绪:

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斯宾诺莎,人有三种基本情感:

喜、背、愿望。

普拉切克,情绪由三个维度决定:

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可表示八种基本情绪:

狂喜、悲痛、警惕、惊奇、狂怒、恐惧、接受和憎恨。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包括九种情绪的“情绪分类表”:

兴奋、喜悦、惊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

(1)基本情绪:

有明显的遗传性,不学就会

1 快乐:

指在所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 愤怒:

是由于愿望无法达到或愿望一再受阻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3 恐惧:

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 悲哀:

是在人失去某种他重视或追求的东西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其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东西对主体的价值大小;强度可分为:

遗憾、失望、悲伤和哀痛。

(2)复合情绪:

是在原始基本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体验

1 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

惊奇和兴趣、厌恶和讨厌

2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害羞、骄傲与自责

3 与他人有关的情绪:

爱、恨

6.情绪的分类

(1)心境:

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的、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

心境常常受到外界事物的强烈影响

心境有主导心境和暂时心境之分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其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 思维和意志控制力减弱阶段:

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控,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

2 失去意志监督阶段:

人的行为完全服从于当时的情绪体验,很可能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

3 平息阶段:

出现平静和疲劳的现象,甚至精力衰竭。

(3)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于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本能性、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能引起“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生,这种症状分为三个阶段:

1 惊觉阶段:

是一种适应性防御

2 阻抗阶段:

有机体动员其他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情绪紧张

3 衰竭阶段:

人会持续保持紧张状态,适应性贮存能量全部耗尽,机体被自身的防御力损害,导致适应性疾病

7.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按其产生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1 直觉的道德感

2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

3 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道德感

(2)理智感:

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对于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审美感:

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4 审美感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具有愉悦的体验;二是使人的行为带有倾向性

5 审美感与道德感一样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个体性

6 审美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

8.情绪的识别

(1)表情及其识别

表情: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心理学常把这些与情绪相关联的行为特征成为表情。

它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

可分为:

1 面部表情:

达尔文认为,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

人们在辩认不同情绪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上存在差异

2 体态表情:

可分为身体表情呵呵手势表情

3 言语表情:

人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气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2)情绪的生理反应和识别

与情绪活动相伴随的生理状态变化,成为情绪的胜利反应。

所有的情绪状态都会伴随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情绪的生理反应较难通过意识控制,也不容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

测谎仪的应用:

说谎者由于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揭穿,因为会产生紧张情绪。

9.快乐的培养:

认识快乐的妙用,不要自寻烦恼,积累愉快的经验,牢牢抓住今天,船到桥头自然直,给人以快乐,自己也快乐,正确理解运气和能力,知足常乐

第9章意志

1.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1)有目的的行为是意志活动的基础:

意志行为是人所特有的,但人的行为并不都是意志行为

(2)克服困难是意志行为的特征:

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3)调节行为是意志活动的标志: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有两个方面

1 发动,表现为意志推动人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行为

2 抑制,表现为制止和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为

3.意志与认识、情绪和人性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2 意志行为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效率

(2)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3)意志与个性的关系

1 意志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有密切关系

2 意志是兴趣、爱好的持久保证

4.意志过程的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1 确定目的:

a.有一定难度、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目的,往往比较适宜。

b.决策过程是意志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c.决策过程就是在几个目的中,选择确定一个目的的过程。

2 动机斗争:

在确定目的的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拿不定注意,内心产生冲突和动机斗争。

在多种目的并存的情况下,人的最典型的动机冲突有以下四种:

a.双趋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对人产生吸引力,而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乐”式冲突。

b.双避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想要回避的,而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即“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冲突。

c.趋避型冲突:

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接近这个目标

d.多重趋避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趋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

3 制定计划:

经过动机斗争,确定目的后,还需要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2)执行决定阶段

1 执行决定是使拟定的计划付诸实施,完成既定目的的过程,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

2 执行决定也是意志行为的最重要环节

5.意志与行为的矛盾(意行矛盾

意行矛盾在人身上一般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心理倾向:

(1)意在行先:

就意行关系来讲,意总是在行的前面;人总是在有了行动的愿望和要求以后才去行动的

(2)意多行少:

想到的事情多而做到的事情少

(3)意行相悖:

由于文化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制约,意与行往往是对立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的行为具有“扮演”或“表演”的性质

(4)意行不一:

其表现途径之一是常发豪言壮语或立座右铭以示其志;言行不一的倾向在一般人身上都有所表现

6.意志品质

(1)独立性:

1 指人在行为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只是和行为方式进行行为的品质。

2 相反意志品质: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果断性:

1 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才去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2 相反意志品质: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坚韧性:

1 是一种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经历,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目的前进的意志品质。

2 相反意志品质:

执拗和见异思迁或虎头蛇尾

(4)自制力

1 是指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2 相反意志品质:

懒惰最突出表现为:

一是办事拖拉,二是抵挡不住诱惑

7.意志的形成和培养

(1)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

(2)运用集体的力量

(3)在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

(4)加强自我培养

第10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2.个性的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

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3)个性的稳定性:

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个人的个性表征。

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制约性:

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制约。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

(2)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4.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第11章能力

1.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掌握动作的快慢、难易、巩固程度。

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

2.能力的种类:

(按能力的倾向来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 一般能力:

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

观察力、记忆、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2 特殊能力:

指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

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

3 按创造性程度来分,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智力:

智力是人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称智能。

西方心理学对智力主要有以下的解释:

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是综合的认知能力。

4.智力结构理论:

1 单因素论:

高尔顿、比奈、推孟;主张智力是能力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单因素的结构。

2 二因素论:

英国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g因素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而s因素只参加不同的活动。

3 三因素论:

美国桑代克,提出人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为社会智力(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具体智力(一个人处理事务的能力),抽象智力(包括心智能力,特别是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能力),还设计了CAVD测验(C为填句,A为算术推理,V为词汇,D领会指示)。

4 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英国瑟斯顿,提出能力是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如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每种能力与其它能力都有正相关。

5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结构”理论,认为智力因素是由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变项构成,像是一个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立方体。

6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卡特尔等人主张智力由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因素构成。

流体智力主要是先天的,能适应不同的材料并与先前经验无关的一般能力形式。

晶体智力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那种能力。

5.智力测验:

就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智力测量量表来评估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智力测验对于因材施教、人才选拔、智力缺陷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从中国开始的——迷津测验。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量表,即比奈西蒙量表,标志着科学智力定量评估方法的诞生。

6.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1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推对比奈西蒙量表多次修改,于1916年编制出适合美国人应用的智力量表,以年龄作为计算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

2 从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关系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这一结果称为智力商数,简称为智商。

3 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称为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

IQ(智商)=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4 不足:

忽略了在成人阶段,人的心理年龄并不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事实,使得该测验不能在成人中使用。

7.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包含三个年龄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2 离差智商:

指的是以同年龄组被试测量成绩的总体平均数作为参考分数,来表示某一被试的智力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计算公式为:

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M代表团体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8.科学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1 智力测验更多地测量的是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能力

2 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预测人未来发展的唯一指标

3 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有发展性

9.能力的个别差异:

包括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和特殊能力的差异

1 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

a.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超常儿童:

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

智商在70以下。

b.能力类型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类型的个别差异。

2 特殊能力的差异:

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专门职业和行业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