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871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制普通本科.docx

四年制普通本科

四年制普通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

比较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院

 

2017年6月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Z051242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英文名称:

comparativeliterature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36学时学  分:

2学分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四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古代文学、外国文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尝试运用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教学,提高认识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更宽阔的视野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致力于语文教师的培养,语文课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强调沟通古今中外,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这与比较文学的注重跨越性思维的核心原理,以打通文化壁垒,构建总体文学的学术视野一致。

语文课标中积累、整合、感受、领悟、拓展、创新的原则与比较文学跨越、沟通、交流、比照的方法契合,完全具备在教学实践中相结合的基础。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艰深晦涩,应化繁就简,联系语文课标,立足教学实际,全面筛选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实效的部分,将两个学科科学整合。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所具备的文学素养和知识;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写作能力,并获得一定的教学专业技能的训练,积累一些课堂教学的固化经验和案例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定位主要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初步科研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学语文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未来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和其他相关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玉溪师范学院“十一五”改革发展纲要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科应用型人才具体规格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专业职业能力: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和分析归纳与综合鉴赏作品等专业技能。

(2)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关注青少年成长;掌握调查方法,积累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具备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的写作能力。

(3)核心竞争能力:

未来从事教育、文秘、新闻、传媒等职业所具备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与听说读写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通过教学实训活动,积累一定的教学案例的课件制作的固化经验。

2、实践教学目标

本课程完整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课内包括课题调研报告交流、模拟教学、语文课课标解读、课堂讨论等,课外包括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听课记录及分析、相关文献整理等。

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安排,结合本课程实训方案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鼓励学生树立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从专业成长和未来职业能力形成的角度,重视对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人文情感目标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强调沟通古今中外,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各国文学作品提供多维的文学观念、生命探索、人生思考,在帮助学生健全心智,提升人格方面有特殊的意义。

历来的语文课本都以文学作品为主,文学关乎人类的感情和心灵,在越来越多元发展的文化中具有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引发思想情感的沟通和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避免各种灾难和冲突,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

课程基本要求:

1、学习要求

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应该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中外文学现象及文学理论的知识储备。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该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掌握大纲所规定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架构;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比较相类似的中外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胜任中学的比较文学教学工作,并具备对中学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中外文学比较实践性课程的教育与研讨能力。

2、课时要求

学时:

基本学时36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0学时。

3、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开设于学生结束教育实习后,针对本课程注重实践与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特点,结合高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以及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玉溪师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需要,考核将改变以往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2:

8或3:

7的比例,尝试改为4:

6。

具体要求如下

形成性考核项目、内容及分值一览表

项目

考核内容及要求

分值

一、调查报告一份

在教育实习期间,完成对实习学校语文课程中比较文学类课文、新课标选修课程类中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比较课程开设情况、学生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反思。

返校后提交调查分析报告,选派代表进行陈述,每人提交一份调查报告(电子版)。

10分

二、专题研究报告一份

围绕大纲给出的选题,联系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中学生成长,完成研究报告一份。

要求:

全班分为(不超过)十个组,返校第二周完成选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报告,返校第五周起每周一组,按内容顺序发言,每一成员都必须参加课堂发言。

根据报告及发言情况对小组成员统一打分。

发言全部结束后讲稿统一交打印稿并装订。

10分

三、教学方案设计

对照中外作品,结合新课标必修、选修课程进行专题教学的方案设计及训练。

包括:

1、中外诗歌比较实践教学

2、中外散文比较实践教学

3、中外小说比较实践教学

4、中外戏剧比较实践教学

10分

四、课堂讨论

教师在实施中提前给出问题,实施中重点关注,及时总结经验得失,不断优化预习、讨论、发言的方式、方向和深度,避免空泛和流于形式。

5分

五、读书笔记

为强化学生对教材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教材59页图表,完成对教材体系要点的独立整理,写作课程导学,于15周前完成并提交。

5分

六、考勤

按时上下课,学习精神饱满。

遵守课堂规范,既严肃又活泼。

如有无故旷课,在期末总评中扣去一定分数,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取消本课程考试资格。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跨1个学期。

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比较文学基本原理,培养跨文化交流中的合理心态;难点是运用学科知识整合以往文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比较文学》教学以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运用学科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根据课程的根本定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本课程跨度大、包容面广、知识点密集以及学生主动性差,“等、要、靠”思想倾向突出的情况,尝试采取以下方式组织教学:

1、课前任务安排与教学准备

(1)在开课前,布置相关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任务认真做听课记录,完成调查。

力求让教育实习更有效果,也让实习经验成为课程的第一手资料准备。

(2)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前多了解学生对传授内容的熟悉程度,遇到的问题;自己应熟悉教材,尽可能广泛收集有关材料,力求备教材与备学生的有机结合。

2、课堂教学组织

主要采取“学生读、学生问、学生讲与教师质疑、点拨、归纳结合,导读、讨论与讲读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

实施中注意以下问题:

(1)对比较文学的艰深理论做总体框架要求即可,重点关注现实案例、教学案例,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

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质疑、讨论的方向,将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及时思考何时讲、何时问,怎样问、怎样讲,力求画龙点睛、深入浅出、明晓精警。

(3)课内课外相结合。

教师课内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课外学习哪些内容,应有整体性考虑,力求相得益彰。

(4)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我们认为,知识技能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学本质的知性领悟,对人生的诗性理解。

3、课外延伸与督导

(1)指导学生课余广泛阅读,关注社会人生百态,质疑析疑,撰写研究报告。

(2)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加强听说读写训练,突出师范性。

(3)充分利用平时成绩占40%这一扛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做好课堂提问、作业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记录,并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及结果。

(五)实践环节

1.课程实践

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与改革在于始终围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衔接展开。

2.主要内容与要求

(1)布置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前期调查。

本课程开设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结束教育实习之后,在实习期间学生须对语文教学现状、一线教师具体授课方式,中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等进行问卷或记录,形成调查报告,返校后提交报告并进行课堂陈述。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为重点,帮助用比较思维更全面、更新颖解读新课标的内涵,建构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以融会贯通的思维方法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

(3)结合语文课课标及语文教材,布置学生设计比较文学类课文及新课标选修课部分专题教学课件,进行模拟教学等训练,探讨学生主动型介入的教学模式,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营造更开放、更活跃、更有趣味的课堂。

(4)比较文学的论题在中文传统学科中是最新颖的领域,可引导学生在调查报告及实训内容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了解学科动向,指导报考该学科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5)引导学生养成跨文化、跨学科整合文学现象的自觉意识,自主吸收多元文化中的人文精华,从而形成更丰富的文学审美感受,健全心智,提升人格。

积极参加教学实际的调查、模拟课堂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能力,提升人文知识储备,锻炼教学实践技能。

3.学时分配:

12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比较文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其它

1

实证性影响研究

8

2

多媒体

2

平行研究

6

2

2

3

变异研究

6

2

2

4

总体文学研究

4

2

5

合计

24

6

6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与其它课程是渗透融合的关系,旨在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是一门起点高、眼界宽的新兴学科,其学科原理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十一五”规划教材)。

参考书:

1、《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

3、《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师大比较文学研究组编。

(九)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

考核形式:

开卷考试。

评分办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教学内容纲要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纲要

绪 论无所不在的比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比较文学三大学派的基本立场、研究特点、代表人物。

2、了解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二、教学重点: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

三、教学难点:

实训:

结合教材59页图表,完成教材知识要点整理,写作课程导学。

四、教学要点:

1、比较文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2、比较文学的定义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

5、总体文学

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一节流传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流传学的特点及研究模式。

二、教学重点:

流传学的研究模式

三、教学难点:

流传学各模式的具体实例。

四、教学要点

1、流传学定义、渊源和发展

2、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3、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第二节渊源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渊源学的特点及研究模式。

二、教学重点:

渊源学的研究模式

三、教学难点:

流传学与渊源学的区别。

四、教学要点

1、渊源学的定义和特征

2、渊源学和流传学的区别

3、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第二节媒介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媒介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媒介对文学传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媒介学的定位。

四、教学要点

1、媒介学的学科归属

2、媒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3、媒介学应有的品格

4、媒介学的价值取向本章要点:

媒介对文学传播的作用

五、本章实训安排:

运用影响研究的实证方法,梳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现象,完成分析报告,提交报告后选派代表在课堂做课题陈述。

备选课题:

1、入选作家海外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2、西方思潮、作家作品与入选教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影响关系实例分析

3、中国作品在海外的际遇

4、网络时代的文学阅读、文学传播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媒介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媒介对文学传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媒介学的定位。

四、教学要点

1、文学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

2、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含

3、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4、“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5、文学误读 

第二节 译介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译介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三、教学难点:

译介学在文学交流中的意义。

四、教学要点

1、译介学的兴起

2、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3、译介学的“文化转向”

第三节 形象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形象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形象学的“社会整体想象”。

三、教学难点: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四、教学要点

1、形象学的定义及特点

2、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3、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

五、本章实训安排:

案例分析:

运用变异研究的方法,探讨译介学、形象学案例。

备选案例:

1、古诗的翻译现象

2、电影名的翻译

3、文化意象的翻译

4、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5、战争题材中的外国人形象

第三章 平行研究

第一节 类型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类型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要点

1、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2、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第二节 主题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主题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三、教学难点:

主题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意义。

四、教学要点

1、主题学的发展

2、主题学研究范畴

3、题材研究

第三节 文体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文体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文体学的平行研究。

三、教学难点:

文体学知识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意义。

四、教学要点

1、比较文学文体学的定义与学科发展

2、文体的划分及缺类现象研究

3、文体的平行研究

4、文体的影响研究  

第四节跨学科研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媒介学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媒介对文学传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媒介学的定位。

四、教学要点

1、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回顾

2、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3、跨学科对话的途经

4、跨文明视野中的跨学科研究

五、本章实训安排:

教学方案设计

对照中外作品,结合新课标必修、选修课程进行专题教学的方案设计及训练。

包括:

1、中外诗歌比较实践教学

2、中外散文比较实践教学

3、中外小说比较实践教学

4、中外戏剧比较实践教学

第四章 总体文学研究

第一节跨文明阐发研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阐发研究的特点及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

跨文明阐发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

四、教学要点

1、跨文明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式

3、跨文明阐发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比较诗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比较诗学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

比较诗学的研究成果。

三、教学难点:

比较诗学的运用

四、教学要点

1、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含义

2、比较诗学与诗学的关系

3、比较诗学发展概况

4、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五、本章实训安排:

1、名著导读:

以《管锥编》为例,完成读书报告,介绍读书心得。

2、教案设计:

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谈中国诗》为例,完成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文学类课文的教案设计。

对照中外作品,结合新课标必修、选修课程进行专题教学的方案设计及训练。

包括:

(1)中外诗歌比较实践教学

(2)中外散文比较实践教学

(3)中外小说比较实践教学

(4)中外戏剧比较实践教学

大纲制订人:

起建飞

大纲审定人(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

起建飞

制订日期:

2015年6月

修订日期:

2017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