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651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docx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

  摘要:

哈尔滨是一座历史刚过百年的年轻城市,其建筑艺术独具一格,被誉为“东方莫斯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罗斯人在哈尔滨侨居期间,在这里大兴土木,俄侨在哈尔滨的生活习惯与精神追求深深影响了当地居民。

本文旨在从俄侨对哈尔滨建筑艺术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剖析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并进一步探讨俄侨对哈尔滨文化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俄侨;哈尔滨;建筑;东方莫斯科

  0.引言

  随着近年我国“提高国家软实力”战略方针的提出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口号的不断打响,文化建设已毋庸置疑地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各领域的文化研究也逐渐兴起。

其中,国别文化尤其受到重视。

俄罗斯作为我国的邻邦大国,自古以来都与我国东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富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以“东方莫斯科”称号享誉世界。

随着1898年沙俄在中国东北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大批俄罗斯侨民涌入哈尔滨,他们中很多人从此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俄侨文化的影响不知不觉渗透进哈尔滨人民生活的层层面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哈尔滨人民文化生活,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异国情调。

俄罗斯的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东方文明在哈尔滨的相互碰撞,为这座城市独一无二风格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

  近年来,中俄两国各领域合作日益密切,连续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

2013年正值俄罗斯举办“中国旅游年”,在此期间,大批俄罗斯旅客将赴华旅游。

俄罗斯人普遍文化素养高、求知欲强,他们不仅热衷于传统中国习俗,也对中国文化受异国影响的部分深感兴趣。

他们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并且对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颇深的哈尔滨情有独钟。

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具有了解本国历史、弘扬本国文化的意识与决心。

研究俄侨对哈尔滨文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令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使得中国文化更为完整地呈现在各国人民面前。

  1.哈尔滨俄侨史概述

  俄侨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独特问题,以哈尔滨俄侨史为主的东北俄侨史,则是中国俄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止1913年,哈尔滨的俄侨总数已达43091人,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63.7%,十月革命之后,黑龙江省俄侨总数达20万人。

[1]中国近代社会以来,哈尔滨一度被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建设是俄罗斯人大量涌入哈尔滨的最早原因之一。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侵略中国,夺取满洲,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1898年8月,随着中东铁路的全面开工,大量包括中东铁路建设管理局成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在内的俄罗斯侨民涌入哈尔滨。

这座城市也在俄罗斯侨民引入的西欧文化的影响下,具备了异域文化色彩。

1903年,中东铁路竣工时,在哈俄侨总数已达3万多人,其中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及其眷属。

凭借当时清政府的财政能力与技术水平,是无法完成中东铁路的修筑工作的,只能依靠沙俄的工程技术人员。

因此,作为全线勘查、设计及组织施工枢纽站的哈尔滨,自然也就成为俄国侨民的聚居中心。

[3]

  1853年,克里木战争失败后,俄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调整,暂时放弃向西扩张,转而觊觎东方的土地。

1903年,俄国派大批军队强行驻扎在中国东北。

俄国此举使得俄罗斯与同样妄图侵略我国的日本间的矛盾急剧激化,最终于1904年2月,爆发了日俄战争。

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南满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这样一来,许多在南满生活的俄侨只能退回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地区。

日俄战争失败后,沙俄政府势力范围缩减,便更加倾心于对哈尔滨的经营,吸引了大量俄罗斯人赴哈经商,甚至选择在哈定居。

为了让哈尔滨大量俄侨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俄侨建筑师在哈建立了包括存留至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内的一系列教堂。

哈尔滨俄侨人数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截止至1912年,哈尔滨有俄国侨民43091人,占当时哈尔滨人口总数的63.7%。

[4]

  截止1920年底,国内战争中白军战败后,许多依旧不满苏维埃政权的俄国资产阶级、富农、官僚政客、知识分子、白军余党及部分对苏维埃政权尚不了解的普通民众纷纷逃出俄国。

当时依旧在俄国掌控之下的哈尔滨自然成为了这批“难民”的首选之地。

这一时期,“定居哈尔滨的俄侨已超过当地中国居民人数,哈尔滨则成为当时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

[5]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1935年,在日本与伪满洲国的不断施压下,苏联将中东铁路以1.7亿日元的价格擅自卖给日本。

同年4月,苏联铁路员工及其家属陆续撤离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其他地区,截止8月底,撤走人数超过2万人。

自此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14年伪满洲国统治阶段中,白俄在哈尔滨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日军对俄侨的奸淫掳掠、绑架暗杀时有发生。

此外,日本浪人还经常洗劫俄人的咖啡厅、酒吧、餐馆,令这些俄侨小老板很难生存。

日伪当局对俄侨的迫害与挤兑使得俄侨难以继续在哈尔滨立足,被迫迁出这座曾经赖以生存的城市,转移到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也有人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西欧各国,还有部分俄侨返回苏联;1941年俄罗斯爆发的卫国战争也是哈尔滨俄侨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越来越多青年俄侨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迅速点燃,他们陆续返回俄国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去,渴望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伪满洲国统治时期,1934年哈尔滨俄桥人数最多,为34178人,此后逐年递减。

1946年二战结束后对哈尔滨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俄侨人数已缩减为18448人。

[6]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东北得以解放。

当时苏联几乎与美国实力相当,又是二战战胜国,中国境内的许多白俄心中燃起对祖国的无限崇拜与眷恋,纷纷表示渴望回到苏联。

上海、天津等地苏联侨民的归国计划比较顺利,但黑龙江省境内(尤其是哈尔滨)俄侨的回国计划却受到了阻碍。

苏方此举并不令人费解:

哈尔滨一向被认为中国俄侨的“首都”,这里俄侨数量大,成分复杂。

哈尔滨俄侨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夙愿1954年才得以实现。

当时正值苏联第五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开展之际,苏联政府体恤侨民,开始动员东北地区苏联侨民归国。

居住在哈尔滨的苏联侨民或者选择了归国,或者选择了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哈尔滨俄侨数量逐年下降,据1997年统计数据,哈尔滨仅剩苏联侨民十几人。

  今天,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俄罗斯人数量依然巨大,但与当年迁入的俄侨几乎已经毫无关系。

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只有短短115年,其中,90余年的历史都与俄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俄侨的屡次迁入与迁出对哈尔滨这座城市从1898年的最初建立,直到现代发展,起到的影响不容小觑。

俄侨曾经在这里的活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哈尔滨文化生活的走向。

  2.俄侨对哈尔滨建筑艺术影响之体现――“东方莫斯科”美誉由来

  哈尔滨市的形成源于俄侨在华修建中东铁路。

俄侨在这里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开办学校、传播音乐、发展教育、弘扬本国文化……可以说,俄侨半个多世纪在哈尔滨生活的痕迹,早已渗透入这里文化的方方面面,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文化生活日后的发展走向。

  漫步于哈尔滨中央大街,多数中国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身在异国的感觉,而对俄罗斯人来说,却好似回到了家乡:

矗立步行街两旁的俄式建筑,各种各样的俄式酒吧、咖啡厅、西餐馆,各种以俄罗斯人名命名的街道、宾馆……哈尔滨这座城市建设中弥漫着的浓郁俄罗斯风情足以印证:

曾经长时间居住在这里的俄侨深深地影响了本地建筑文化。

  哈尔滨的建立过程不同于我国其他城市,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外来文化(主要是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1898年,确定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后,沙俄便对这座城市进行整体规划。

虽然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实际上是对我国进行侵略的行为,但不得不承认,中东铁路的修建大幅度促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并带动其与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对哈尔滨发展史造成的正面影响不容小视。

  今天,哈尔滨已成为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

这里夏季气候凉爽,是文明中外的避暑圣地;冬季银装素裹,是深受喜爱的冰雪圣地。

哈尔滨至今仍保存着很多欧式建筑,是中国拥有西方古典建筑类型最多的城市。

类型主要包括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时期建筑等ll个类型,是体现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122号的教育书店,是中央大街上继“马迭尔宾馆”之后的又一座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97号秋林公司建于1904年,同属“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物。

最初是由俄侨伊万?

雅阔列维奇?

秋林创办的大型商场,也称“远东第一店”,专经营欧美时髦商品。

  众所周知,哈尔滨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得名原因主要是由于这里与众不同的建筑文化,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十月革命及俄国内战等原因,大量俄侨迁入哈尔滨,俄侨总数一度超过哈尔滨本地居民总数,从而使哈尔滨成为在华俄侨“首都”,是俄侨在东方的“莫斯科”;

  2)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最初是按照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规划模式展开的,以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为中心,同莫斯科一样,以环状向外扩散,在东、西、南、北、西北、东北布置六条放射路面;

  3)哈尔滨气候与莫斯科十分相近,四季分明,冬暖夏凉。

因此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效仿莫斯科。

此外,沙俄一直妄想把哈尔滨建造成帝国“黄俄罗斯省”属下的一个殖民地城市,因此,个体建筑的设计也效仿了莫斯科的建筑风格,意在冲淡此地固有的中国文化,把这座城市完全俄化,让俄侨觉得自己才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4)同莫斯科一样,在哈尔滨也坐落着或曾经坐落过各式各样的东正教教堂,如保存至今有位于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1907年),位于哈尔滨文化公园内的圣母安息教堂(1908年)和位于果戈理大街教堂广场上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12年)等。

又如俄侨于1899年修建的哈尔滨第一所东正教教堂、当时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圣尼古拉大教堂,但它已于1966年文革时期被红卫兵彻底拆毁。

  5)哈尔滨许多街道名称的设定与莫斯科一致,如果戈理大街、罗蒙诺索夫大街(今道理河曲街)、格列鲍夫斯基大街(今南岗宣文街)等。

  由此可见,哈尔滨“东方莫斯科”这一名称的得来主要源于俄侨对哈尔滨建筑文化的深刻影响。

俄罗斯建筑师用了半个多世纪,以莫斯科为模板对哈尔滨进行了整体的城市规划,建立了众多俄式风格建筑,为哈尔滨的建筑工艺与技术注入力量,使哈尔滨建筑水平骤然间达到世界标准。

据统计,俄侨建筑师在道里与南岗两地修建房屋共2322所,其中一层砖房551所,二层砖楼542所,三层以上砖楼78所,其他建筑1151所。

[7]俄侨建筑文化深深影响到哈尔滨建筑风格日后的走向。

今天,哈尔滨不少新兴百货大楼、居民住宅、公园雕塑也采取俄式风格建筑,以哈尔滨群力开发区最为明显:

这里的公共车站、地铁站的修建均采用俄式风格。

江滨公园及沿江修筑的众多雕塑也充满异域情调。

这皆是俄侨对哈尔滨建筑文化影响之深的见证。

  3.结语

  俄侨史是哈尔滨历史上不能被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侨在这里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痕迹深深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中东铁路的修建是哈尔滨得以与周边地区加紧经贸往来,以达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

可以说,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与俄侨建筑师的贡献密不可分,这里合理的城市街道布局和华贵的建筑设计风格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俄侨专家与学者。

从建筑艺术角度来说,除中央大街一带保存下来的由俄侨设计并施工的建筑,今天在哈尔滨,许多新兴公园、公交车站、装饰路灯也采用俄式风格,以与哈尔滨“东方莫斯科”之称相衬。

可以说,俄侨文化在哈尔滨的发展已经是哈尔滨文化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注释:

  [1]李兴耕等.风雨浮萍[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汪之成.上海俄侨史[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3.

  [3]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桥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0.

  [4]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桥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35.

  [5]哈尔滨市志?

人口志[M].

  [6]哈尔滨市志?

人口志[M].

  [7]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1898-1949)[M].哈尔滨: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撰办公室,1986.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志?

人口志[M].

  [2]黑龙江省志?

外事志[M],169.

  [3]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1898-1949)[M].哈尔滨: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撰办公室,1986.

  [4]李兴耕等.风雨浮萍[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玛拉?

穆斯塔芬.哈尔滨档案[M].北京:

中华书局,2008.

  [6]荣洁.俄侨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的影响[M].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80.

  [7]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桥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0.

  [8]世旭.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07).

  [9]郑永旺.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龙江大地上俄罗斯东正教的历史回声[M].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2010,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