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4450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小序

旧式的《史记》研究,总是侧重于史实考订、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方面,建国以后,以郭沫若、陈直、候外庐、程金造、翦伯赞等老一辈史学家为代表,开《史记》研究的新先河。

时至今日,中青年学者又相继成长,研究气氛之活跃,实非一般史记研究可以比拟。

他们对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政治观、经济观、社会伦理观、学术观、历史编纂、历史文学、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绩显著。

《史记》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

“史记学”。

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的表现,正象张大可同志所说的:

“大多是传统的伦题,缺乏新的开拓。

⑴也就是说,对《史记》的研究,在面上还是狭窄的。

《史记》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所以,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伦题,从新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是当前《史记》研究中面临着的重大课题。

司马迁的美学思想是汉代三大学美学派别(以《淮南鸿烈》为代表的美学;以董仲舒、扬雄为代表的美学)中最能体现西汉时代特色的美学。

但是,他并没有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美学理论,他的美学观点全都体现在《史记》里面(《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王安书》以及《艺文类聚》卷三十的《悲士不遇赋》当然也有所体现)所以,对司马迁美学思想的研究,就成为史记学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了。

有意识、有深入地研究司马迁《史记》的美学,最早的应推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见之于一才四六年出版的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把他的文章称之为”奇而韵“。

接下来的是李泽厚,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

“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同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自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韩兆琦在《司马迁的审美观》一文中说:

司马迁的审美观“最主要的这就是他分外喜爱悲剧英雄,喜爱那些对于当时社会、对于权势者、对于严重的恶劣环境敢于批判、敢于抗争的特立独行的人物。

”⑵

他们的论点尽管表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司马迁《史记》的美学是属于崇高美的范畴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

当你看到山明水秀、波平浪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时,你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心旷神怡;可是,当你面对着狂风暴雨倾下奔腾咆啸的长江黄河,面对着陡削的悬崖,飞流直泻的瀑布时,你将会是另一种感觉:

热血沸腾、惊心动魄,你会浑身充满着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力量。

这就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两种不同感受。

前者在美学上称之为“优美”,后者称之为“崇高”(也叫做“壮美”、“伟大”。

中国传统上则称之为“阳刚之美”。

崇高美的特点是: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股强劲的力量,不可阻遇的宏大气势,表现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激烈矛盾冲突,表现为人们的追求、奋斗与挫折、困难之面的巨大磨擦,在矛盾激化中显示出英雄的坚强性格和人的本质力量。

司马迁的《史记》正是一部由崇高美贯穿始终的巨著,不管是那众多的历史人物,还是纷繁的历史场面;也不管是他那独特的文章风格,还是写作时的立意,都饱含着一股力量。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之人物

以浓墨来表现人,表现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史记》的最大特点。

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而复国之志未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求东山再起;韩信忍胯之辱,发愤追求;陈涉身为佣耕者却有鸿鹄之志;苏秦在椎剌股中苦学;屈原被放遂,仍有兴国之心……这些人物,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身受磨难而刻意进取。

那奋发、图强的力量深藏在他的灵魂深处,一旦时机到来,就会象火山爆发、山洪奔泻那样令人触目惊心!

为正义事业,不畏强暴,敢与权贵抗争的人物,在《史记》中也比比皆是,这里有怒斥秦王,完璧归赵,“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有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敢于剌杀凶残的秦王的荆轲;有在国危民难之际自荐,对着咄咄逼人的楚王,面不变色心不跳,力陈利害而博得楚国支持的毛遂;有明知诸候怨恨,道路险阻而力行削藩的晁错;还有吴起、伍子胥、范睢、商鞅……他们在正义、理想、事业与权贵发生冲突时,毅然以凛然的正气,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了前者,这是多么壮美与崇高的人格!

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

正象鲁迅和老舍所说的: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⑶“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

他们,有的是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功勋而被杀或被迫自杀。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由弱变强,也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却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来了他们的仇恨。

秦孝公一死,就被车裂,悲惨死去。

李广武艺高超,作战英勇,胆略过人,文帝时,“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景帝时,“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武帝时,他以卫尉为将军,率兵击匈奴,尽管寡不敌众,不幸受伤被俘,但他最后还是乘隙而上胡儿马,困推堕儿,取其弓,射杀追骑,以胡得脱。

他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他“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⑸就是这样一位将军,遭到汉武帝及其宠臣、皇亲卫青之流的排挤,以致元狩四年出击匈奴战争失利本不是李广的过错,而是汉武帝和卫青在临战前胡乱调动造成的,结果事后把责任推向李广,以致逼得李广含愤自杀。

其他如韩非、吴起、屈原、韩信、伍子胥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悲剧人物。

他们,有的是封建统治集团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这一点,表现在宫廷斗争中最为突出。

且以两事为例。

汉高祖在世时,十分爱幸戚姬及其生子赵王如意,几次欲想废太子而立如意,只因大臣们反动,才不得实施,却因此招来了吕后的怨恨。

高祖死后,吕后“使人持酖”杀赵王,又“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⑹晋献公宠幸的丽姬为了使自己的生子爬上太子宝座,竟设计让太子误入圈套,使献公误以为是太子要害他,“乃诛其傅杜原款”,太子也“自杀于新城”。

⑺所以,宫廷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虽没有战马奔腾,而其惊心动魄,令人不寒而粟确不亚于战场上刀光剑影之间勇士们的互相残杀!

有些人物是因为自己主观上的过错,而导致悲剧结局的。

吴王夫差曾一度称雄东南,此后就目空一切,一意孤行,不听伍子胥劝谏,与敌国越结盟,四出攻击无关紧要的国家,削弱国力,还把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赐死。

最后为越所败,自己落得“自颈死”的下场。

⑻陈涉乃“甕牖绳枢之子,甿隸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足行伍之间,俛仰仟佰之中,率罷躡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糧而景从”⑼于是横行天下,把秦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却因为后来的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用人不明,核心瓦解,军队纪律涣散,最后兵败,为“其御庄贾杀以降泰”⑽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却因为晚年任用奸佞小人,而导致诸子夺权,自己身死后无人理丧,“尸在牀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⑾象这样类型的悲剧在《史记》中是不胜枚举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虽然形象多样,性格各异,但大多数都有共同之处:

他们所表现的是人们在追求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奋发中的困苦与灾难,在斗争中的牺牲和毁灭。

他们并不使人觉得消沉,让人感到悲观失望。

他们是悲剧人物,却并不带有悲哀的色彩。

他们总是以那种不懈追求、勇敢奋斗、坚贞不屈、积极抗争的精神,震撼着后来人的心,激励他们去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努力追求。

秦始皇的一生,从哇哇落地至病逝沙丘,都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的,充满了动荡和惊险。

他十三岁时就因父亲襄王去世而代立为秦王。

小小年纪,就要在勾心斗角的政坛上与老谋深算的大臣们打交道,而且,当时正是战国纷争的祸乱时代。

可以说,赢政是在幼稚之年受任于危难之际的。

事实上,在大臣们的眼里,秦王当时是可以置之度外的。

长信候嫪毐作乱就是明正。

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赢政显示了他那惊人的政治才能,同时也暴露了他那凶残毒辣的性格。

也除了平定嫪毐作乱,还杀死了与案件有关的官吏二十人,“灭其宗”,“及杀爵迁蜀四千余家”。

这情景不能不令人心颤胆粟。

赢政一生中辉煌的功勋是统一六国。

他亲政以后,从吕不韦嫪毐手中夺得权力,任用尉缭、李斯等人作谋士,重用王剪父子和蒙武父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策,开始了消灭六国的战争。

从公元前二三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秦王指挥秦国的军队,从地处偏僻的西蜀之地,先是蚕食中原,后又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了难以数计的大小战争,正象贾谊所说的“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自然这统一中的难苦卓绝,险危曲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从赢政从吕不韦和嫪毐手中夺权到险遭荆轲剌杀,从向弱小的韩国开刀到征服强楚,从保卫实力的抵御战到大规模的攻坚战,无一不沤尽了赢政及谋士们的心血,无一不洒满了将士们的鲜血。

但是,这一系列战争,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候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朝统一的开创之功,是密切不可分的。

赢政的事业,是何等壮美的事业!

项羽是大将项燕的后代。

他自小就有叱咤风云之志,取代帝王之心。

家里人先是送他去读书,他不肯,就去学剑,又学得不好。

他叔父项梁责骂他,他答道: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项羽与项梁一起看。

项羽竟说:

“彼可取而代也”。

会稽暴动,是项羽戎马生涯的开始。

他当机立断地杀死太守,又“击杀数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⒁开始显露了他勇猛过人的豪气。

秦将章邯带兵围困依附于项羽的诸候赵王歇,军于巨鹿城,楚怀王孙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

项羽看到宋义违抗楚王命令,豪无救赵之意,就毫不犹豫地宣布他的罪过,斩了宋义的头颅。

接着,他带领士兵,破釜沉舟,烧庐舍,呼声动天,猛攻秦军,很快就大获全捷。

胜利后,项羽双带领士兵马不停蹄,长矛直指,继续向秦的统治中心咸阳捣进。

不可一世,凶残暴虐的秦王朝在强劲的起义军刀枪下终于结束了其短暂的生命!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总是描写激烈矛盾斗争中,惊心动魄的场面中的项羽,凭此表现他那倔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项羽最后失败了,但司马迁从不以胜败论英雄,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就是兵败而死,也死得凛然正气的英雄!

恩格斯在赞扬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时就说:

“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

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⒂这段话也适用于赞扬司马迁《史记》中的英雄人物,他们象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勇士一样,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轰轰烈烈的精神气魄,他们大都投身到时代斗争的旋涡中去,经受着挫折、困苦,甚至流血身亡。

他们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点印记。

所以,当我们阅读《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使我们惊叹,让我的热血沸腾。

这就是阳刚之美!

这就是崇高之美!

 

风萧萧兮易水寒—《史记》之场景

当我们面对宽阔无边的大草原,雄壮的骏马在昂首驰骋,长嘶高鸣时;当我们面对着奔腾汹涌的黄河背诵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我们都会感到视野变阔了,精神境界高了!

这就是那壮观场面给予我们崇高美的感受。

司马迁的《史记》中不乏这样的具有崇高美的历史场景,它同样给我们这样美的感受。

首先是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如果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略,体现了他性格的崇高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面上显示了力量和气势的美。

你看: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通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就是时,楚兵冠诸候。

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从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由是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⒃这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为激烈、最为壮观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上战。

项羽与他的士兵们浴血奋战,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扭转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场战争!

怪不得茅坤说:

“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⒄凌约言会说:

“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慴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侯皆慴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

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见也。

”⒅

公元前三O四年十月,韩信破赵一战,也是流传千古的战争。

当时,面对着强大的赵军,韩信命令一万人开出井陉口,背着绵蔓水立阵。

赵军见了,认为韩信连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懂,竟把一万人抛在这个既不能进也不能退的死地方,于是“望见而大笑”。

⒆殊不知,这是韩信的绝妙计谋!

天亮时,他命令士兵们举起汉旗号,擂鼓走出井陉口,赵军立即冲出壁垒,迎杀过来。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这时的赵军完全中了韩信的计谋,走时了圈套。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⒇这时正与楚军决战的赵军招架不止,想回兵休整,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壁垒上尽是赤色的汉军旗子,“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21)其他如武王胜纣的牧野之战;晋楚的城濮之战;孙膑破庞涓的马陵之战;田单大败燕军的“牛火之战……其场面,都表现为一种粗犷、激烈、雄壮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代表着不同利益、不同立场的政治人物面对面、慷慨陈词、针锋相对,这种不见刀光剑影却杀机勃勃,险象横生的场景,在《史记》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请看那令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秦赵绳池之会。

当时,赵王慑于秦王的淫威,对秦王俯首听命,秦王令他鼓瑟,他听从了。

于是秦国御史记上“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对这一有损国家威严、有辱自己人格的事,赵王不敢吭声。

唯有英勇机智而又无私无畏、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蔺如凛然正气地对秦王说: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瓦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想不到一个下人竟会如此目中无他,大怒,坚决不答应。

“于是相如前进瓦,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瓦。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瓦。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瓦。

’秦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22)这是多么紧张、危险的场面!

这场面,造就的是一个多么威武壮烈、英勇无畏的爱国者形象!

怪不得明代凌稚隆会说:

“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瓦,如召赵御史记,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虎秦人之魄者。

”(23)直至今天还家喻户晓的“鸿门宴”故事,也是司马迁笔下以场面体现崇高美的典型一章。

这的确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只要你读下去,你就不能不与书中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不能不时刻为他们的处境屏气悬心。

宴会一开始,你的这种心理活动也就开始。

范增那暗藏杀机的举起玉块的动作;项庄和项伯在刀光剑影中翩跹起舞那一触即发的气氛;樊哙气势汹汹的出场,“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皆尽裂”的怒火旺燃的表情,及“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那粗犷无惧的勇士风度;项羽那“壮士,赐之厄酒”的胸怀气魄;刘邦性命的危在旦夕而后又转危为安;范增的悲叹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以及置玉斗于地。

“拔剑撞而破之”(24)的愤怒已极的动作……仿佛是一场激战的前奏,又好象是两支大军对峙。

在这里,项羽的一方明显是居上风的力量,由范增、项庄等人构成这支力量的核心,仿佛是一只猛虎要把刘邦他们吞掉,象山洪一样要把他们卷走。

这场面,令你愀心,使你胆战心惊,动你魂魄,让你热血沸腾。

但是,就在矛盾发展到炽热化程度时,刘邦他们竟化险为夷,安全脱身了!

这又使你再次惊叹!

这就是司马迁靠他那高超的艺术功力在撰写历史场面时给我们创造的崇高美!

这就是作为卓越史学家、文学家的司马迁的神笔下的崇高美!

离别,这一人生际遇在古人的诗文中,是充满着悲伤与痛苦的。

六朝的江淹,有感于人生艰难幸免的这种体验,写下了千秋传诵的《别赋》,曰: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宋朝的柳永在描摹恋人难舍难分的离情的词《雨霖铃》中,更是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悲叹。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离别的场面也是很多的。

但却有与其他文人骚客笔下的离别场面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悲壮而不悲伤,豪烈而不凄凉,无畏而无恐惧,更没有那凄楚哽咽、蝉嘶声声的悲哀情调!

且看《剌客列传》中的荆轲吧。

他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决定赴虎口剌杀秦王。

司马迁把对这种为知己而死的豪侠行为的敬佩之情凝于笔端,为我们描写了悲壮动人、感神泣鬼的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的一幕。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里没有夫妻诀别时的凄情,没有贪生怕死者的哀叹,更没有即死者的悲歌。

这里只有勇士奔赴战场时的壮烈豪情和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

怪不得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要用“未可以成败论英雄也”来赞扬荆轲的侠义行为。

(25)

“霸王别姬”是《史记》离别场面中最悲恸动人,而又是最壮怀激烈的一幕。

当时项羽已兵败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司马迁是这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6)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呀!

试想,一个从小就胸怀“学万人敌”之大志,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壮士,是区区夫妻诀别能够使他落泪的吗?

项羽哭了,他是哭他的霸业之败北,理想之化烬。

他悲愤,悲愤“力拔山”“气盖世”的自己竟败在无赖刘邦的手下!

在这里司马迁把自己的满腔激情溶进了字里行间,喊出了他胸中的不平和遗憾,遗憾胜利的竟是酗酒好色、撒尿儒冠的无赖汉刘邦,而失败的却是自己敬佩的,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

清代吴见思说得好:

“‘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27)

至则屈原诀别混浊人生,行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28)项羽辞别人世时的痛叹: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9)……仿佛是一首首悲壮的离别之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如果把《史记》整部书比作连绵起伏、壮丽的祖国西南山区,那么,体现着崇高美的历史场面就象一座座险峻离奇的高山一样充斥其间,令你惊叹!

楚汉成皋之战中“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30)秦军大获全胜而赵数十万士兵被坑的长平之战;汉高祖还乡时的慷慨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里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1)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而“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32)的感人肺腑的情景……这样的场面真是难以数计!

 

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文章风格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

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

苏辙说: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

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

“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

“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

“《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33)

白寿彝说:

“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34)

李长之说:

“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35)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

(36)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崇高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37)

真可谓一气呵成,令人读来热血沸腾!

怪不得明代茅坤要说:

“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凌约言要说:

“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也。

”(38)

其次是引用的语言。

陈涉辍耕陇上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9)的叹息;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时脱口而出的“大丈夫当如是也”,(40)“彼可取而代也”;(41)蔺相如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2)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43)……或者表现一种豪迈的积极奋发精神,或者是深沉的爱国热情,或者是出于污泥而不甘其所染的高洁志趣……

第三是司马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历史人物的激情或自己的爱憎。

如排比句的运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4)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溝域。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45)

这些排比句读起来朗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