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4431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docx

陕西省宝鸡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陕西省宝鸡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一)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

刘勰云:

“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

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

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

“‘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

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

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

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

“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

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

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

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

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

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

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

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

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

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

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

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

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传记讲求真实性。

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

5.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4分)

6.翟俊杰“三拍长征”最为人称道,这和他的“创新”密不可分。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哪些“创新”。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垃 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

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

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

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

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

女人很吃惊,说:

“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

“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

“好好的呀。

六楼说:

“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

”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

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

“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

“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

“六楼扔的?

女人说:

“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

“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

“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

”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

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

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

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

“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

”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

“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

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

“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

”女人说:

“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

”瘦保安说:

“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

”女人说:

“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

“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

“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

“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

“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

“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

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

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4分)

A.小说开头点明两个女人不同的身份,并叙述了两人见面时的情境,有两点作用:

一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二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六楼女人扔到垃圾桶的东西,有的是过了保质期的米,有的是成箱的水果,做清洁工的女人不嫌弃,挑拣后拿走,这表现了清洁工的节俭品质。

C.瘦保安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清洁工女人的形象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她不为钱所动、坚守道德底线的性格特点。

D.以“垃圾”为标题,这是小说的线索,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

E.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8.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有什么用意?

(4分)

9.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设计很好,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扬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

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大雅,承休四世孙也。

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

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

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

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

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

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

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

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

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

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

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

“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

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

”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

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

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

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

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

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节选自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试即皇帝召来面试。

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

D.转对指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

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饮食时也手不释卷。

一生著述丰富,令人叹服。

B.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

他曾乘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

他在集贤院干了25年却未升职,同事中比他晚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淡然处之。

D.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

他巡视金陵时遇风翻船,丢了衣帽,当地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他却推辞不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2)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

“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

①隐沦:

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

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

“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

“朝市”泛指尘世。

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

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5分)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       ,      ”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      ,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徒步三千,流亡万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悲壮的师生长征,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②要形成良好风气,赢得群众信赖,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认识,率先垂范,这样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③从南极洲的血色瀑布到毛里求斯近海的“水下旋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④当年他对我的帮助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三十年前,在我身无分文准备外出闯荡的时候,他资助了我5元钱,而这改变了我的人生。

⑤杜甫写景的作品不多,而全诗都写景的更是鹤立鸡群,在他西行途中,却被太白山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

⑥前三季度五500余只可比债基净值平均增长1.68%,这一成绩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在“资产荒”背景下,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空军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烈士“回家”的日子,全国各地32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余旭的家乡四川省崇州市,来送别这位女飞行员最后一程。

B.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C.随着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电子信息快速提升,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市场潜力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

D.由于秦岭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昨日位于秦岭山麓的陕西省六个县市政府的领导被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集中约谈。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① 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② 《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 ③ 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 ④ 清人编《四库全书》, ⑤ 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 ⑥ 大致解开。

①②③④⑤⑥

A因为如果那么/则就

B连虽然但所以/才

C连因为所以/则才

D因为虽然但所以/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禁烟花爆竹”的争论年年岁岁来一次。

总的来说,对烟花爆竹的显性危害  ①  。

一般来说,燃放烟花爆竹有两点危害:

  ②  ,每年春节期间各大城市都有不少人因此意外受伤;二是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弥漫的烟雾,震耳的声响,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

不过,  ③ ,需要政府领导,多方配合,假以时日方能见效。

21.下图是某校“与阳光同行”徒步30公里健身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李小文是我国遥感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其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李小文辞世很多天后,媒体才发现了一条短消息对其进行报道,然后便没有了下文。

而与之相隔不久,年轻歌手姚贝娜离世前很多媒体就大肆炒作、竞相报道,随后这一年轻生命便在一片喧嚣声里消消逝。

对此,有人为科学家遭冷遇叫不公,呼吁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人为明星离世而悲伤,认为当前社会不只需要科学,也需要娱乐;还有人认为媒体不应跟风炒作,而应正确引领舆论导向。

对于这三种观点,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完成写作任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宝鸡市高三质检

(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能力。

C项原文出现在第二段,文中说“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在此条件下进行比较得出的相对结论,并非说意象越多越好。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内容的归纳能力。

B项对应原文第三段,“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说法过于绝对。

3.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B项对应原文第一段。

依据文章作者观点推断,不论篇幅是否有限,都不应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C

【解析】A项根据原文,应是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传统文化和纯朴民情为他日后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项中“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根据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