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185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书法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毛笔书法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毛笔书法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毛笔书法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毛笔书法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笔书法教材.docx

《毛笔书法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书法教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笔书法教材.docx

毛笔书法教材

毛笔书法教材

1.毛笔书法入门

首先是执笔。

苏东坡说: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

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

“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

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

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

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

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

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

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

常说: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2.少儿毛笔书法教育

一、不宜过早练书法。

写字是一项精确活动,幼儿在这一方面的的协调能力差,会引起肌肉紧张,从而导致厌恶心理因此少儿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书法教育为宜。

二、应先练点画,并从大字开始。

因为大字在点画、间架结构方面更容易掌握,对笔力的练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选帖方面,我觉得教师可找一些风格不同的的楷书字帖让学生自己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临帖热情,因而写的是自己喜欢的字体。

三、读帖是学习书法中的关键。

练字先练眼,就是要求学生在提笔之前,先对其所临的字进行观察,做到心领意会,发现范字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做到意在笔先。

实际上读帖就是要求学生练字带一双思考的眼睛,有利于临帖。

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持之以恒地学习。

教师要注意创设既严肃又愉快的课堂气氛,既有利于学生动脑,又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可带学生去参观一些书法展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书法比赛,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倡导以鼓励为主,不可一味批评指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五、要重视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较多关注的是技法的训练,而如何学生的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

古人云:

“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思想、情感、意趣、意愿的表露,而一件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发挥,反映出作者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

从客观上讲,书法法教学中的技法教学相对容易,而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六、在书法教育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几千年的书法历史,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楷书、行书、草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大家,如王羲之、欧阳洵、颜真卿等,要使学生意识到练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写字,更重要的是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做到持之以恒地练习书法。

3.楷书基本笔法与笔势

一、楷书基本定义

人们通常把书体界定为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和篆书五种。

在诸书体中,不存在谁低谁高,只有书体的发展和形成有其时间性和特性。

就书体的特性而言,楷书具有安详、浑朴、庄重、平实、规范、点画清晰、形态丰富、笔法最为完备、结体较为优美、易于辨识等基本特征。

苏轼说:

“楷生行,行生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未有未能立者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跑者也”。

蔡襄说:

“古人善书者,必先楷法,继而行和草”。

又有另一位书家提出:

“习书者,不精楷法,不能称为书法”。

可见楷书在书法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楷书的艺术性在于点画和线条美、结构体势美和章法布局美等诸多要素的结合,而楷书的审美意义最集中地反映在线条美上。

或者说楷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首先取决于线条美。

由于在楷书的书写过程中使用了“平欹、提按、粗细”等笔画形式,点画呈现出“体势感、立体感和间架感”。

这“三感”的合理运用,使楷书的线条达到了最高的审美意境。

与其他书体相比,楷书有其优越的方面。

隶、篆的笔画过于简单,草书则过于随意,且难以辨认和掌握,楷书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其笔法最为完美丰富,结体上,它既有篆书的结构原则,又有隶书的结体规律,欹正相生,平衡对称,虚实相映、疏密得当,变化中有统一。

二、笔法

笔法是楷书的基础。

笔法的营造过程,就好象造房子选材的过程,选材不好,房子的坚固和漂亮就无从谈起。

古人云:

“结字因人而异,用笔千古皆人”。

因此研究笔法应从研究执笔、用笔和笔势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执笔

首先,正确的执笔姿势是:

一、便于笔势的展开和运动;二、便于笔锋的运转。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要诀。

张旭回答是:

“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束”。

这就是说,写好字的重点是要会正确的执笔。

为了保证在运笔过程中,墨汁能够流畅地着纸,使形成的点画墨色饱满匀称,那就还要执笔的姿势能保证运笔过程中笔锋的运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主要是便于笔锋在纸上的行走、提按和转承。

概括起来讲就是“换锋”。

要知道“换锋”是在笔锋行走、运转的过程中,笔毫依靠本身的弹性自行变换。

因此,凡是符合这个原则的,就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其次,执笔的“松紧”也相当重要。

用力太轻,握笔不紧,书写出的笔法则软弱无力;握笔用力过大,笔法则生涩缰硬。

这里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这个“度”就是以行笔能够沉着而畅快为准,而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使执笔与运笔有机地相结合,才能做到运笔直自如。

(二)用笔

古人用笔讲究“八面出锋”,就是笔的所有部位(尖、腹、根、左、右、上、下、中)都可以发挥作用。

尖:

是笔毫的前锋。

用笔时,“锋”分“露锋”和“藏锋”。

“前锋”其实用的不多,主要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如处理一些较幼细的线条,书写时使用较多的地方是“腹”

腹:

是笔毫的腹部,即“笔肚”。

即正常书写的部位。

根:

是笔毫的根部,即靠近笔杆、最粗的那一部分。

书写出来的笔画也是最粗的。

左:

是左侧锋;右:

是右侧锋。

是指竖画书写时笔的运用。

上:

是上侧锋;下:

是下侧锋。

是指横画书写时笔的运用。

中:

即是中锋,笔尖在运行过程中不偏不倚,笔杆与纸面垂直的状态。

除了要会使用笔的各个部位外,还要学会取得各种效果的用笔方法。

一个笔法的写成,要有三个过程:

起笔、行笔、收笔。

1、起笔:

有三种状态,即藏锋、露锋、顺锋;

藏锋的写法是逆锋跪笔。

如横的起笔是先向左上,然后铺回,笔毫向右下跪卧,然后铺毫,再转向右上慢慢行笔;

露锋的写法是笔锋直接入笔,然后铺毫行笔。

顺锋是趁着笔画的形式直接入笔,顺势而下,如有的捺或长点的起笔即是。

2、行笔:

分提笔、按笔、折笔、转笔。

由于笔画粗细的要求,细笔便提笔,粗笔则要按笔;由于笔画形式的需要,有时需要作折笔和转笔处理。

折笔是在行笔过程中方向性的改变。

如:

横折、竖折。

转笔的写法是不作提、按、不作顿笔,仍是中锋行笔,只是方向有所转换而已。

3、收笔的基本形式有二种:

回锋和放锋。

所谓回锋,就是在笔画结束时将笔锋拢起,形成收笔形式之后,再将笔锋回收在笔画之内,作一个返回的微小动作。

这样写来,笔法就显得凝重厚实而且圆润,不易出现轻薄的感觉。

放锋就是把笔锋抒发出去,即在收笔时,慢慢将笔毫收拢,将笔提起,显出笔锋就是。

如撇、捺、悬针竖、横挑都是以放锋为主。

比较难写一些的是钩。

横钩先作折笔再拢毫放出笔锋,竖钩则回锋拢毫放出笔锋。

总之,在用笔过程中,凡是有棱角的地方都要顿笔,顿笔就是在转笔直过程中微微一停,折笔则比顿笔更加明显。

讲求笔法目的是为了可以显示各种效果。

黄宾虹先生《画谈》一文论及笔法为:

平、圆、留、重、变。

一曰平。

执笔必须悬腕,三指握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如锥画沙。

二曰圆。

起笔用锋,收笔回转。

篆法起收,首尾衔接。

三曰留。

笔有回顾,上下映带,不疾不慢。

四曰重。

重非重浊。

点必如高山坠石,撇必如强弓万钧。

金至重也,而取其柔,铁至重也,而取其秀。

五曰变。

笔画必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之势,而成自然。

(三)、笔势

笔势是笔法形式显示出来的活力精神,就是神采、意态和情趣等。

只有在书写过程中能够显示出承上启下、近处相让,远处呼应的效果,才是有神出采的笔法。

笔势是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及整幅书法作品之中体现出来的动态意境。

常用的笔势大体分为如下几种方式:

1、涩势:

运笔过程中,笔与纸相磨擦而产生的一种势。

涩势用笔,字体浑厚、古朴。

2、疾势:

书写时运笔有疾缓之分。

疾势常用于书写挑、短撇和捺三种。

运笔时稍按一下,迅速向外送出。

3、转笔之势:

与用笔时的提、按分不开的。

转笔之法也是调锋之法,圆笔运笔时,转笔用提,笔的方向用绞锋。

方笔用笔时,转笔用按,笔的方向用翻笔,通过翻锋调正运笔的方向。

4、空中取势:

在写横画时,当笔还未纸接触的一瞬间,迅速在空中做竖下的动作。

一旦与纸相触,即为横画。

5、剞侧之势:

书写有正有侧,正以求质,侧以求妍。

如一味还应正,则显呆板,没有神采;如一味倾斜,则重心不稳,不能成书。

6、同字之势;即由相同的字由于所取的势不同则产生不同的形体。

7、折搭之势:

一般是表现在每行的第一字中的第一笔,即第一笔用折锋;第二、第三笔用搭锋。

这里的折锋一般指落笔时的藏锋或逆锋,搭锋指承上一笔的笔锋。

笔势与使用的工具有密切关系。

所以选择好的毛笔和书写纸张也有讲究。

4.毛笔字怎样用墨

中国书法源泉远流长,时至今日,已走进“展厅时代”,书法作品的欣赏由桌面观变为壁上观,并且不是对一件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并列一起的许多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这种欣赏环境和方式的客观事实,影响着当代书法艺术审美趋向,人们面对笔墨淋漓、气势恢宏、形式新颖、墨色对比强烈的作品,有一种震慑心灵的“视觉冲击力”,在综观用笔、结体、布局的同时,尤重墨色多变,黑白空间艺术的欣赏,,出现了由读到看的变化。

“以简驭繁”是中国传统艺术最深奥的一个美学原则。

书法艺术的白底黑字,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地步。

随着时代的演进,用笔用墨技巧的发展,当代书法更注重大胆提按转折,结体夸张变形,墨色层次多变。

但浓、淡、枯、润、渴,虽有色阶,仍然是墨,墨线任意支解的“留白”仍然是白,墨与白的不同组合,构成了神奇的书法艺术。

“黑”充满了神秘、幽远、冥灵之感,而“白”则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黑与白矛盾统一产生的“形”,具有了视觉形象,产生了超然神妙的艺术美感,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

古人用“不知用笔,安知用墨”,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但宋人不讲究用墨的变化。

苏东坡就主张用墨要“湛湛然如小儿睛”,一样乌黑,清代馆阁体只认“乌、方、光”,但在王铎的的作品中,却大量运用浓淡燥润变化,甚至被人视为弊病的“涨墨”、“渴笔”,照样任情交替挥洒,天趣横生。

看他的作品往往蘸重墨,一挥笔写十多个这字,极浓极淡的两极反差形成了用墨技法的高峰。

当代草圣林散之,又在古人用墨的基础上发展了“留、驻、涩、渴、白等新技术,他善于运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加上渍水,深浅干湿,变化无穷。

他认为用墨关键在用水。

林老在创作时,常饱蘸浓墨而后蘸水,从最湿写到最干,从最浓写到最枯,从最重写到最轻,把墨的两极之美充分表现出来。

首先,根据不同纸性,不同墨性进行调墨,纸是点画线条质感的载体,色调是作品意境的大环境。

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吸水渗化性能不同,用墨的浓淡也要相应变化,要和纸对墨的渗化程度相合互发,一般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调墨,一是掺水法,用清水掺入原墨中,使墨变得稍淡;二是蘸水法,先蘸浓墨后蘸水,或反之;三是笔中调墨,使笔尖、笔腹、笔根形成浓淡墨韵变化,书写中形成前浓后淡或前淡后浓的色阶层次,韵味无穷。

其次,根据不同字体,不同风格及运笔速度,在书写中控制用墨。

饱墨宜快、渴墨宜慢,快慢适度变化,一般在蘸墨之后,要连续书写若干个字,笔含之墨逐渐减少,而运笔速度相应也有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饱墨反而慢行,渴笔却快行,那纸上之墨一定一塌糊涂,又要注意不同字体,不同风格,要不同用墨。

正书含墨不宜太饱太渴,用笔速度匀和,草书要有浓淡渴白的变化,运笔速度相对要快,有快有慢,切忌匀速运笔,避免平庸呆板。

再次,巧妙运用蘸墨点至关重要。

蘸一次墨,要连续书写三五个字、七八个字不等,待笔中墨水用干再去蘸墨或蘸水,不要写一个字蘸一次墨,这样墨色无层次,易犯“平”的错误,最好能做到一组字一组字地写,墨色自然会由浓变淡,形成反差和节凑。

书贵在用笔。

书之韵味取决于用墨,两者结合生发生命气韵。

有名家说,内涵丰富的线条(指墨色)和新颖的形式相结合,就等于成功,道出了书法创作成功的秘诀。

5.毛笔书法创作的书写姿势

坐姿:

1、座位: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

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约与膝同,作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

桌面高度,随人而定。

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体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

2、姿势要领:

座位妥稳适当,身体各部位易得要领,运笔便能得心应手。

详尽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

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公分,若倚靠桌缘,便无活动之余地。

腹部微缩。

左手按纸,稳定躯体。

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

头部正而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

立姿:

部份较大之书法字乃需站立书写。

姿势与坐姿相近,要领如下:

站立书写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上下,过高过低均不宜。

桌与身体之距离与坐姿近似,不可倚靠桌缘,至无活动之余地。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不可平立,右脚需踏前一步站稳。

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并稳定躯体。

上半身略为前俯,不可弯曲,藉右脚左手,使其平稳。

头部亦随上半身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

心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贯注。

6.书法基本技法

书写是涉及到指、腕、肘、肩、腰,以至全身的一系列协调的动作。

要字好书法,首先必须学习执笔、运腕、用笔等方法,并且要训练正确的与姿势。

初学者开始往往忽视这些基础训练,以为学习习以为常支只要提起笔来写就是了,甚至习非成是,觉得采用正确的书写方法反而很别扭。

这是因为年迈朱来不吞确的书写方式,各部位的运动还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以后随着书写水平的逐步提高,渐渐就会感到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成为自已学习书法的障碍,再想纠正过来,为时已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加强基础训练,严格要求自已,改变原来不良的书写习惯。

基础训练过了关,以后的学习便可计日计日程功。

执笔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

“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

”国为“书之用笔,犹解牛之用刀,剖术之用锯。

执刀无法,不能批却导;执锯无法,不能准绳中规;执笔无法,不能指毫运墨,应手得心。

”可见执笔这重要。

至于如何执笔,由于古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每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不同,古代书法家对执笔方法有种种的主张和方法。

如有以大指和食指执笔的两指执笔法;有以大指、食指、中指执笔的三指执笔法;有不讲究指法,以拳握笔执笔法;还有回腕法、吊臂法等等。

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执笔法,都必须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做到既“稳”又“活”。

所谓“稳”,就是笔管在手中要稳定,所谓使笔灵活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掌握“指实掌虚,管直腕平,松紧适度,高低相宜”这四项执笔要领。

一、指实掌虚

“指实”,即五旨齐力,力聚管心;“掌虚”,即手掌空虚,形同握卵。

实践证明:

指实就能和稳定;掌虚就会用笔灵活。

有些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就因为不合乎上述要求:

或手指分散,掌虚指不实;或形同握拳,指实掌不虚。

而要做到指实掌虚,最好采取人们常用的“五字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也称“五指执笔法”,据说是唐陆希声传下来的,他以“按、押、钩、格、抵”五字诀阐明了五指的作用:

按,即按的意思。

指用拇指的上节端按在笔管的内侧。

这是拇指向外的作用力。

押,即约束的意思。

指用食指第一节前端压在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旨内外相对配合,捏住笔管。

这是食指由外币中内的作用力。

钩,指用中指的第一节钩在笔管的左外侧。

这是中指从工前侧朝掌心方推挡的作用力。

格,取挡住的意思。

指用无名指指甲根部挡在笔管的右内侧,这是无名指从掌心朝左前方推挡的作用力。

抵,即垫着、托着的意思。

因为无名指力量较小,小指便抵托在它的下面,使各方面力量平衡。

这是小指给无名指的辅助作用力。

这样五个手指根据各自的生理机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对立而统一于笔管,巧妙自然地把笔上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是以第一指节端接触笔管,这们虎口一张开,手指关节自然就会卷曲,成半握拳状而形成“掌虚”。

掌心一空虚,筋骨肌肉便放松了,执笔就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自如。

苏东坡说: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他这里虽说无定法,其实“虚而宽”正是“指实掌虚”这是一定法。

“实践证明五指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

我们在肯定它的优越性之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允分发挥这种执笔法的作用。

二、管直腕平

管直,指笔管与纸面垂直;腕平,指手腕与纸面平行。

康有为说:

“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

因为管直则锋正,锋正则能够“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利用笔四面势全,八方出锋;腕平肘则自然会提起。

这样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掌竖则管直,因而强调执笔要竖掌。

其实不然,管直并不取决于掌竖。

从五指执笔法的各个手指的作力点来看,五个和指在笔管的上下左右均匀布点,四面八方平衡用力,这样自然将笔官执得竖直。

如果将手掌竖起来,腕部肌肉便受到牵制,处于紧张僵硬状态,既容易疲劳,又不便于运腕,尤其是写大点的字,更加感到不便当;倘若站着写掌则根本无法竖起来。

因此我们认为,和不一定要掌竖,而以掌面同纸面成45.夹角为宜。

为了便于掌扫这一要领,可先将右臂松驰,垂身侧,手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并保持原样,抬至桌面书写位置,然后,左手再将毛笔递给右手,按五字执笔法的要求执住。

(并非每次执笔都要这样做)这样和,顺其自然,轻松如意。

三、松紧适度

执笔要不松不紧,灵活掌握。

一般情况是:

写大字或初学写字执笔宜紧些,但也不能过松过紧。

执笔过松,运笔无力;执笔过紧,指死腕僵,转换不灵,甚至发抖。

张旭给颜真卿传受笔法说:

“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

”世传王献之幼年练字,共父王羲之从身向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竟没有抽动,因而得到他亲的称赞。

不少人常以这个故事,作为传授笔法的要诀;也有些仿效此法以检验自已执笔的松紧程度,实不足取。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如果执笔真的紧到了如此地步,怎好动笔写字?

“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苏轼《论书》)

四、高低相宜

执笔高低可根据字的大小和不同字体灵活掌握,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说,写大字宜高些,写小字宜低些;写行草书宜高些,写楷书宜低些。

总之,高则沉着;但太高影响力度,太低使转笨拙。

所以不宜执得太高,拿着笔管顶端写字的方法,不可采用;也不可执和太低,无名指着力点以下的笔杆长度,应在一寸上。

写字姿势

学书如学拳,开始就就要训练规范的姿势。

如果书写姿势不得法,不仅会影响写字,还会妨碍身体健康。

因为汉字形体的特点是横平竖直、撇捺对称、重心平稳、结构端正,只有身正、头正,才能“心正笔正”,笔正字正;写字必须凝神静气、全身力到,只有姿势得汉,写字时才能做到精神贯注、气血贯通、力达笔端,如同打太极拳一样,有益于身体健康。

有的同学以前不注意写字姿势,使不正确的书姿势,使不正确书写姿势形成了习惯,现在要下决心纠下过来。

写字的姿势主要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种:

即“坐式”和“立式”。

一般中小字取“坐式”;写大字四寸的字取立式。

坐式是坐在桌前,将纸平铺在桌面上书写。

其要领是: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

就是颈脖正直,头面端正,微视纸面;不可歪头歪脑,左顾右盼。

这样视线集中于纸面,可避免产生视觉错误。

身直:

就是身子坐得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不可弯曲腰背或胸部紧靠桌沿,妨碍呼吸。

这样上身稳定,精神抖擞,呼吸通畅,不疲劳。

臂开:

就是两肩齐平,两臂自然张开,胸部舒展,以左手按张,右手执笔。

左手要随时调整纸的信置,以保持右手在固定位置书写;有能一直按纸不支,让右手愈写愈偏;也不可将左手随意摆放,使左右失去平猛然衡。

足安:

就是小腿松弛,自然分开,两脚平放地上,脚掌着地与臀部成三个支点,共同维持上身的稳定。

不可两腿交叉或任意伸缩。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咏执笔图》说:

“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半两足安”。

可见只有“足安”,才好集中精力写字。

立式书写又有两种姿势:

立式俯写和立式书壁。

立式俯写是站在桌前,将纸平铺在桌上书写。

其要领是:

“足稳、身躬、头俯、臂悬。

”即两脚自然分开,左脚稍前,站立平稳;上身微躬;头部前倾,俯视纸面;左手扶桌,右手悬臂书写。

这样四肢舒展,无拘无束,横竖撇捺,皆可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立式书壁,即将纸竖挂在墙壁上站在壁前书写。

其书写要领和俯写式差不多,但难度更大。

因为面壁而书,为了视觉正确,要求面部墙面始厅持平行,这全靠两腿屈伸来调节。

再说书壁时,要准确掌握濡墨量,如果濡墨多了,墨汁就会滴下来。

由于书壁能更好地训练运腕用墨技巧,故米芾也主张:

“入学之法,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

”悬手书壁是教师反书的一项基本功,师范生学习书法,平时要不意识地作书壁训练。

运腕

运腕即腕法,就是以指和,运用腕力写字的方法。

初学写字,往往手腕僵硬,以指运笔,写了大半天,手腕仍麻木不仁,毫无酸痛之感。

宁姜夔在《续书谱》中针对这一病明确地指出了指与腕的分工:

“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和,这在手,手不主地驼,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因指的力量有限,写字主要支用腕力。

手腕介于手掌与和臂之间,起支配指掌的关键作用。

换名话说,手指只能在手腕”,“腕力遒时字始工”。

写字时,手腕必须随着运笔的提按、转折、轻重、徐疾相应地作上下、前后、左右等运动。

一般说,写大字,运动幅度就大;写小字,运动幅度就小。

因此,前人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运腕方法。

一、枕腕法:

写字时,手腕微桌面,或用左手掌背垫在右腕下。

这种方法,运动轴心在沈上,运动幅度小,腕力受到限制,只能用于写小字。

二、提腕法:

右臂肘部接触桌面,将腕部提起。

这种方法,运动的轴心移到肘上,运转的幅度较大,但运动仍受牵制,只适合写中字。

三、悬腕法:

也称悬肘法。

即写字时,腕平肘悬,手臂完全离开桌面。

这种方法,因为运动的轴心转移到肩上,自然运动幅度更大,腕力不受任何牵制,运动自如,适应写大字和行草字。

悬腕写字是学习书法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