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4127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数》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负数》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负数》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负数》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负数》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负数》教学反思.docx

《《负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数》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负数》教学反思.docx

《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教学反思1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

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认识负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

我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如:

收入5000元用+5000元来表示,支出5000元则用-5000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

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负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这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这两点:

一、游戏导入,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过程中,我特别设计了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例如:

方位上和下,前和后,电梯的上升和下降,存钱和取钱,得分和扣分,盈利和亏损等。

特别是温度计中零上和零下的引用既让学生很好的感知相反意义的量,又为下一环节利用温度计探索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景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质量。

面对熟知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

创设学生的熟知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

在举完例子以后,体现相反意义时,引导性不够好,应多举几组例子后,在进行板书(板书太早),目标达成度不够高。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不够完美。

这是年轻教师教学的弊端,对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往往“火候“不够。

所以,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把一节课上好。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

本节课有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几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熟知。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其中,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

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单位“1”是一个物体,这节课的单位“1”指的是一个活若干个物体。

学生在单位“1”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

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渗透单位“1”的具体含义。

从第一组例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第二足例题也是特别注意这个整体指什么?

怎样得到分数的?

学生只有在找到单位“1”的前提下,才能知道把谁平均分,才能知道分数是怎样来的。

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我能够根据知识的产生过程逐步的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这对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

(二)注重在练习题的挑选上侧重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选择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有精彩的现实情景,有利于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理解。

在做每一道题以前,先让学生自己说单位“1”在题中指的是什么?

在让学生充分的分析分数的意义。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

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抛砖引玉”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然,课程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

就目前来说,我在研究怎样设计能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合理,让孩子在接受新知识与技能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负数》教学反思3

负数的认识是数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

在小学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

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

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

课开始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负数,电梯按钮,微信账单,存折存取款,食品净含量。

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

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

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洁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负数》教学反思4

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读写正负数,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体会负数的意义,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考虑到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必要性,主要教学思路如下: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把负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通过教师的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再现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并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而后,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记录数据。

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并把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对不同记录方法的分析、比较中,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体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2、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

本节课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

首先,在开始情境中“进球和丢球”、“转来和转走”以及“赚和亏”这些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拨温度计的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地比较—5℃和+5℃、—15℃和—5℃,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最终通过学生广泛举例和对“电梯”、“海拔高度”以及“方向”中正、负数的重点讨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必须充分设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情况,并提前对此做好预案,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

同时,教师也要增强教学机智,要善于处理课堂突发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还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些就更好了。

1、由于我是把温度和正负数这两课时捏到一起讲的,所以对温度的练习不是很充分。

2、课堂机智。

有时候总想着教案里的活动或知识点应该到哪儿了,对于学生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把握做得还不够灵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成为课堂的闪光点。

《负数》教学反思5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

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

数学研究亦是如此。

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作秀”。

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

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

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正负数教学反思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负数时,紧紧联系实际生活。

因为负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

整堂课以“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

来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

比如:

课始我让学生先通过自学,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

初步认识负数后,通过创设情境来认识数轴,利用数轴小组讨论如何比较负数的大小,在汇报时,孟慧敏同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让我很欣慰。

让我感到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达到了课堂效果。

《负数》教学反思7

本课为负数教学的第二课时,整个教学设计由教材情境出发,准确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用数轴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有认知,由此深入开展对问题的探究。

本课的设计,把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进行处理,以乐乐要拍轴对称图形的照片为背景,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让图中的人物都动起来,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拥有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中,通过以大树为起点的运动状态引出数轴,画数轴,以及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正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负数》教学反思8

本堂课是认识负数的第二教时,主要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相反方向的量,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负数的意义。

本堂课我在几个环节的处理上感觉挺不错:

1.如何让学生理解正负数表示一些相反方向的量?

教学例3后学生已经理解了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我又适时把P5练一练数据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负数、正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比较盈利、亏损是一对反义词,收入支出是一对反义词,正负数也是一对反义词。

“那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同学们受到鼓舞,说到例如“上升、下降”,“存入、支出”,“上涨、下跌”等常见的生活现象,体验了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了正负数在生活中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上升,盈利等可用正数,也就是+〈〉,下降、亏损用—〈〉表示,一种是用文字表示,一种是用符号表示,你认为那种方法更简单明了。

突出符号简化的思想。

2.—5cm是下降—5cm吗?

学生在学习正负数后,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的方法已掌握,这种概念性的理解产生了负迁移,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5cm就是下降—5cm。

于是我还得从负数的`意义跟学生进行纠正,—5cm表示什么意思?

下降5cm,那么下降—5cm便成了下降下降5cm,这种说法正确吗?

大家都笑了,有同学说:

不正确,犯了重复的毛病。

在后来的练一练中很少有同学再犯这样的错误。

用正负数表示方向问题是我这堂课的败笔,需要好好再思考一下。

《负数》教学反思9

“先学后导自主发展”教学模式已经实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经过摸索和不断的反思、调整,终于稍稍有些顺手了。

学习《负数》这节课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之后按照学校要求的环节进行了教学,通过教学发现,如果上课之初让学生先回忆学过哪些数,学生自学,练习后,让学生想想学过的数,按照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来分,属于哪一类?

学生很容易在新旧知识之间得以沟通并加强了联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关于正、负数的意义,导学案中体现得不够,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生练习后我设计了一个判断题“带负号的数就是负数”让学生判断,使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一意义,效果还不错。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再加上及时调整,学生这节课掌握得很好,学习效率很高,而且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又长大了,也懂事了,和老师之间的默契越来越好,感觉很轻松,越来越不舍这些孩子们了。

《负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数的世界》内的一节很有意思的课,这节课的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另外学生还要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整节课上,我在组织上没有出什么大的错误,学生也没出什么大错,包括做练习,展示出来的作业等等都令人比较满意,看上去课堂效果还可以。

可是,课后听了顺德教研室邓老师的话令我反思良久。

实施了六个年头的课改,我们要改些什么?

我们真的改了吗?

这,确实是我们们一线老师值得深思再深思的问题。

邓老师在谈话中说到:

“只有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的,才是优质的课堂。

一节学生没有错误的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的确,“课堂上学生少出问题为好,最好是别出问题,以免造成被动。

”这也许是很多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的普遍心理。

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许多数学教师包括我自已在课堂上常常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按照预定的设计“走”下来,常常对学生练习本上的错误“视而不见”,造成学生没有错误的假象。

殊不知,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违背认知规律,而且也正是常常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

我在正负数

(一)解决“检查味精的质量是否合格”这一题时,我让学生读完题目、理解了表格中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后,马上引导学生用刚学习的“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的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我巡视时,发现有几个中下生是这样做的:

“(100-2)+(100+2)=200(克)”,他们把手举得高高并期待着我拿他们作业本的到展示台展示,当时我怕这样一讲会浪费很多时间,就叫了几个用正负数抵消方法来做这道题的同学回答,结果这个环节过渡得非常顺利。

没有出现什么错误,本应让人觉得非常精彩,然而自己却感觉很遗憾——看起来一切都十分顺利,可是我却限制了孩子的求异思维,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怕有错误。

正如邓老师所说的,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这种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

以前听过邓老师的课,邓老师在《讲鸡兔同笼》一课时,是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地分析,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

也曾听过华应龙、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黄老师大喊一声:

“错得好。

”“错得有水平。

”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

“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

”其实,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

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

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很多时候,一堂课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差错,使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负数》教学反思11

[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负数”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学生比较陌生,但生活中却普遍存在。

数学《标准》中指出:

“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老师有幸到新疆旅游了一番。

瞧,在这幅中国地图上,这里就是新疆。

(课件)

你对新疆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次新疆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课件显示文字)

4、师:

你知道这句谚语讲的是什么意思吗?

那这是为什么呢?

5、师:

如果老师告诉你新疆一天的温度情况,你会恍然大悟的。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三个温度:

0℃30℃—15℃)

原来新疆那里早晨、中午、夜里温度差别非常的大,因此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你们会读这些温度吗?

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关于温度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

温度)

二、新授

1、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1)温度计引入

师:

哪你们知道测量温度用什么工具吗?

生:

温度计。

师:

同学们真会观察,的确在温度计上有两个可以表示温度的单位,一个是摄氏温度,另一个是华氏温度,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摄氏温度来表示。

只要看温度计左边的刻度就行了。

同学们!

现在能找到0℃了吗?

2)、认读温度计。

师:

当液面在0刻度线时,这时的温度就为0摄氏度,可以记作0℃,0℃时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同时说明:

℃就是表示摄氏温度的单位)(板书零摄度记作0℃),

师:

现在老师这里的温度要发生变化了,请大家认真看罗!

是多少?

生:

零上15摄氏度。

师:

我们看当液面上升到零刻度以上的15格处时,就可以记作+15℃或15℃(板书零上15摄氏度记作+15℃15℃)。

假设液柱继续上升呢?

超级链接35℃这里是多少摄氏度?

温度比15摄氏度高还是低?

小结:

液柱越往上升,温度也就越高。

师:

接着温度计上的液柱又要变魔术了,(出示课件液柱下降15摄氏度,连续点液柱下降的过程).

师:

你能读出这时的温度吗?

生:

零下25摄氏度,零下15摄氏度。

师:

刚才我们知道液柱是从上往下降的,并且是从0摄氏度下降了15个格子,所以我们读温度时也应该从上往下看。

这时你们一定知道是多少了吧!

生:

零下15报氏度

师:

也就是说它比0℃还要低15摄氏度。

那么零下15摄氏度怎么记作呢?

请你们在纸上记下来。

把你记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找两个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仪上交流)

师:

符号“-”表示什么?

生:

零下的温度。

师:

“-”符号在这里表示零下温度,我们给它取一个新的名字称它为“负号”。

我们读作零下15摄氏度或负15℃),

那么你看我这里的液柱要是继续下降到这里呢?

小结:

液柱越往下降,温度也就越低。

巩固:

你们会在温度计上读温度了吗?

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

老师给每个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信封,请大家将信封中的卡片取出,放在桌上。

一会儿,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温度计,想好该选哪个数来表示,当老师说:

“开始”大家就迅速的将你所选中的卡片,高高的举起来。

准备好了吗?

(哈尔兵-12℃,漠河-30℃一起读,海口30℃大家感觉一下这个温度,怎么样啊?

我们再)整理好信封。

2、比较温度的高低

你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呢?

生:

说(略)

1)其实还可以用当时温度计上的温度来验证。

比较0℃,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

我们再来看这三支温度计是多少度?

生:

35℃0℃-25℃

师: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

三支温度计的液柱不一样高。

哪分别感觉一下这三个温度,哪支温度最高,哪支最低呢?

小结:

从这时里我们知道了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要高,零摄氏度却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2)师:

请你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试着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3)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

那么假设都是零下温度又怎么比较呢?

(出示两个零下温度)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看你能不能想出办法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来)

师小结:

在温度计上,零刻度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当液柱越往下降时,温度又越来越低。

4)现在你会比较温度的大小了吗?

师:

排列下列城市的温度出示课件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想?

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在生活中,很多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我们以后再来交流学习,对负数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反思]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

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温度中的数学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知识只有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才会有灵性和活力。

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挖掘其数学本质。

本课力图从温度中的正、负数入手,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1、从直观到抽象,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