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4124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docx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习目标与要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了解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明辨是非,深入思考,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重点:

1、世界观与人生观

2、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3、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4、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学习难点:

1、如何理解人性与人的本质

2、如何看待“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3、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辨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互动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观点。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第一,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

第二,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作用: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再次,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和他人进行索取。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含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2、人生态度和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二)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多做好事。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要认清这些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警惕和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阶段,是其一生中宝贵的系统理论学习时期,是未来职业定向的基础。

同时,也是其内在的深层次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

然而,正确的观念是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辨析与批判,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确立为社会作贡献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从金钱和自己的利益出发。

钱不是万能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

其次,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列子。

杨朱篇》描述了早期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

人生苦短,终归一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人圣亦死,凶愚亦死。

且人一旦死去都是白骨一堆,没什么好坏之分,所以不如在有限的生命期尽情行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日益丰富,青年学生中一部分人手社会环境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开始一味地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高消费,认为人活着无非就是吃喝玩乐。

应该承认,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和追求并没有错,人们通过正当的劳动所得来满足自我物质享受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在于不能把物质享乐当作生活的唯一目的。

适当的物质享受是合理的,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则是片面的。

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的表现形式,它只讲个人的享乐而不讲对社会的贡献,因而是极为有害的。

再次,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主张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原因:

其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先进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

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

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

同学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每个人都不希望虚度一生,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但是,究竟什么是价值?

什么是人生价值?

并非每个人都有清楚的认识。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1、价值:

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比如我们吃的蔬菜、

水果、粮食之所以有价值,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因为它们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能偶满足人们的需要。

2、价值观:

:

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3、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

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

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概念

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二者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2)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个体自身条件主要由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生理心理条件等方面的要素构成。

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

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

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标。

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

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

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今天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正确对待人生的环境,主要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一)身心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

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

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一个人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二)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1、大学生在生理状态上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

2、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1)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2)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的是好的,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

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而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新的大学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等,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三)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困难为动力。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样,当面对众多困难和挫折时,才能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而不至于焦虑彷徨、手足无措,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

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

兴奋、愉悦等情绪能提高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5、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一)如何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1、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要把自尊与尊重他人有机地

结合起来;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当然宽容不等于无原则;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只有学会帮助别人,才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1)要正确认识竞争。

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体育比赛、智力竞赛是竞争,学校里的考试、人才的选拔也是竞争。

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们有挫折感与自卑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又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进行的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

同学之间的竞争绝不可以不择手段,绝不可以通过迫害或贬损对方来达到争胜的目的。

大家在竞争中要有规则意识,要守法守德,要讲风格讲合作,不能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

(2)要正确认识合作。

(3)要正确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

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只有正确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问题。

1、要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具有个体性,人又具有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任何个人的个体性都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性”的烙印。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

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要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

因此,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3、要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利益普遍认可和维护的共同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个人应自觉地维护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

当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4、要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

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的权利、自由也就无从实现。

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

但是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并不与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简单对应,在道德要求上,不能把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作为承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的先决条件。

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恪尽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类的起点。

在漫

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

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二)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和利用着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在加强,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

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问题。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