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4120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docx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3:

第5课《文化创新》一课一练(含答案)

一课一练05 文化创新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当不少“艺术家”坐在办公室里“憋”小品,在舞台上“喊”笑话时,赵本山更显得有底气,有定气。

宋丹丹说,“他是个双脚没离地的人。

”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②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解析:

“他是个双脚没离地的人”说明赵本山在文化创新中立足实践、立足人民群众的生活,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2.直拍横打技术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它开拓了直拍的反面进攻技术,也是比直拍反手正面攻球更为合理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直拍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我国选手王皓、马琳等人,在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后都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可以说明(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直拍横打技术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主要说明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故④表述有误。

答案:

B

3.直板左推右攻是中国乒乓球的传统打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直板左推右攻的打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欧洲人强有力的弧圈已经狠狠地压制住了中国人的反手。

反手技术的落后,迫使中国队不得不寻找直板反手的新技术。

于是,直拍横打的技术应运而生。

材料说明(  )

A.先进文化也必然会走向落后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实践主体

D.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实践向人们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去思考、创新,解决新问题,故B符合题意。

先进文化顺应时代变迁,就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故A表述有误;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实践,而非实践主体,故C说法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4.直拍横打技术是在保留了直拍打法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横拍弧圈打法而形成的。

材料启示我们(  )

①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继承 ④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创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材料强调,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吸收他人的长处,故①②符合题意。

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故③④表述有误。

答案:

A

5.媒介是承载精神产品的容器,现代社会媒介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国首份3D报纸在湖北十堰问世,可短短4个月后,这份报纸就不见踪影,这意味着市场价值是最终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最根本标准。

这说明(  )

①没有继承的文化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文化创新必须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③新传媒取代旧传媒需要一个曲折过程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脱离社会实践的创新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③中“取代”表述错误。

答案:

C

6.2013年,由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百姓书记》在百花剧院汇报演出,该剧取材于县委书记王伯祥的真实经历,用戏曲艺术特有的手段,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县委书记的形象,极大地感染了现场的观众。

吕剧《百姓书记》的成功说明(  )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艺术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

吕剧《百姓书记》取材于真实生活,故A符合趣意。

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B表述有误。

答案:

A

7.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该诗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③不要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④摒弃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材料中诗句的意思是,北方的梅花曲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的歌词中提到了南方的桂枝。

请您不要再演奏从前朝代的曲子,听我新谱成的《杨柳枝》吧。

喻指时代前进了,文学艺术也要前进,必须敢于创新,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来,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故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8.湖湘文化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不仅成为当代中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

湖湘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湖湘文化要想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得坚持文化创新,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博采众长,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仍是经济建设。

答案:

D

9.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说:

“如果说我的作品在国外有一点点影响,那是因为我的小说有个性,思想的个性,人物的个性,语言的个性,这些个性使我的小说中国特色浓厚。

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

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莫言在文学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0.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

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段话强调了(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解析:

“开门办春晚”的广告语意在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突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主体地位,B正确;A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C强调的是文化市场的多元化,D强调的是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1.下列选项能体现漫画寓意的有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④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故③④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故①说法错误。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故②表述也是错误的。

答案:

D

12.2013年,《中国好声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据此回答12~13题。

由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公司共同投资、共同招商、共担风险、均分收益的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已成为2013年夏天中国大地最“红”的声音。

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文化运行机制、形式创新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④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民意的方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中国好声音》凭借浙江卫视走红,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正确,当选;新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使《中国好声音》成为2012年夏天中国大地最“红”的声音,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及文化创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当选;④说法错误,文化只能影响民意.不起决定作用。

答案:

A

13.《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主要在于引进了国外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运营模式,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再次包装和创作,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下列符合文化创新的选项是(  )

A.独立创意,联合运营

B.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C.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D.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解析:

《中国好声音》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体现了博采众长;同时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再次包装和创作,体现了推陈出新,故选D。

答案:

D

14.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茶文化,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体,②③应选。

答案:

B

15.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不仅选料多样,而且能根据本地人的饮食习惯与爱好,不断吸收内地烹饪技艺和西餐烹饪技艺。

粤菜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  )

A.摒弃了传统文化,大胆进行文化创新

B.文化创作者的灵感提供了创新源泉

C.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吸收和借鉴各地精华进行文化创新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粤菜的发展吸取了我国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烹饪技艺,这说明文化创新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博采其他文化之长,D符合题意。

A错误,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B错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C

在文化创新中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和感召力”。

据此回答15~16题。

16.文化创新必须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主要是因为(  )

A.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文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C.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D.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解析: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C符合题意;A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说法错误。

答案:

C

17.文化创新一定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这表明

A.文化创新的过程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B.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C.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D.世界先进文化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解析:

题意在于强调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A符合题意;B错在“消除”上:

文化的竞争力在于文化本身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C、D错误。

答案:

A

18.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他们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

材料没有体现的是

A.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重新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

D.强调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

解析:

注意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B、C、D均正确;A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中要吸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故选A。

答案:

A

19.近年来,几千年前的诗成功融入现代歌词的现象越来越多。

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毛宁的《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中的“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A.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东西整融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的创新

D.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几千年前的诗成功融入现代歌词”体现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了创新,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D观点错误。

答案:

C

20.近年来,《百家讲坛》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有人认为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要么完全继承,要么全面现代化,此观点

A.是“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B.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C.是“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D.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

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坚持辩证地继承,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完全继承”属于“守旧主义”,“全面现代化”属于“历史虚无主义”,A符合题意;材料讲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错误的,排除B;C说的是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排除;D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满分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北民歌能始终跟随时代的节拍,扎根于厚实的生活土壤之中。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东方红》,本是一首土生土长的陕北小曲——《你叫妹妹不放心》。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将此曲改编成抗日歌曲《白马调》;1942年陕北农民李有源有感于解放区的新生活,又将此歌改为颂歌《东方红》;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将《东方红》的乐曲送上了太空。

材料二 广西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弘扬民歌文化。

民歌节的举办,使不少濒临失传的宝贵民歌艺术遗产得以流传,催生了100多首将浓郁乡土气息与现代音乐新元素完美结合的新民歌,并以民歌新唱形式使老民歌重新释放了活力。

近年来,民歌节晚会凸显高科技因素,应用现代多媒体视觉介质,配合舞美、烟火、喷泉、音效多种手段,变幻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和画面。

民歌节还通过举办外国艺术家专场晚会传播经久不衰的民歌魅力。

另外,中新网广西新闻还现场图、文、视频直播。

南宁这个“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绽放出夺目光芒。

(1)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一说《东方红》演变过程中的文化魅力。

(6分)

(2)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运用了哪些与材料一不同的方法来弘扬民歌文化?

(8分)

解析:

解答第

(1)问必须抓住设问的关键词“演变过程”,以此排除材料中的干扰信息。

主要围绕材料中《东方红》由陕北民歌演变而来、《东方红》随时代发展而来、《东方红》由陕北人民不断创作而成这三层意思,联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组织答案。

解答第

(2)问,首先必须注意设问要求的是“与材料一不同的方法”,那么立足会实践、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方法不能答案中出现;然后结合材料中高科技运用、民歌新唱、外国艺术家专场晚会等关键词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东方红》在演变过程中保留着原有的陕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2分)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东方红》扎根于厚实的生活土壤,是时代不断变化的结果。

(2分)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东方红》的形成离不开对陕北民歌的继承;另一方面,《东方红》的形成也说明,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东方红》就是在不断为陕北民歌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形成的。

(2分)

(2)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推动民歌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来弘扬民歌文化。

(2分)②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高科技来弘扬民歌文化。

(2分)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来弘扬民歌文化。

(2分)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来弘扬民歌文化。

(2分)

22.(14分)党的十八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截至2013年7月底,世界各地共有387所孔子学院、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还有62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排队申请开办孔子学院。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孔子学院以独一无二的中外合作新模式,成为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一条捷径,孔子学院的壮大也标志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本题可从立足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分)

(2)全面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分)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分)

(4)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分)

23.特定的环境、漫长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安徽地域文化。

某校高二年级课外兴趣小组围绕“追寻安徽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您参与其中。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最具特色的构成之一,已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传承徽派建筑的文化意义。

(6分)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统称,是徽州人民的艺术智慧的结晶。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徽州三雕技艺的传承步入了尴尬的境地。

首先表现在因保护不力而导致古徽州三雕艺术珍品流失,遗存量急剧下降。

其次表现在因掌握徽州三雕技术需要长期研习,而劳动报酬较低,所用人才严重流失,后继无人。

再次,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三雕商业行为的冲击(如浙江木雕、福建石雕等),徽州建筑三雕市场急剧萎缩,地方特色逐渐消失。

(2)结合材料,请贡献你的智慧,谈谈你对如何传承徽州三雕技艺的构想。

(8分)

解析:

(1)问,应从“传统建筑”入手,将其和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地位、文化继承和发展等知识联系起来组织答案。

(2)问,要联系材料中阐述的徽州三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作答。

答案:

(1)①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徽派建筑文化,对于研究徽州建筑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徽州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2分)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承徽派建筑文化,有利于增强徽州人民对徽州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徽州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分)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承徽派建筑有利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徽州文化乃至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分)

(2)构想:

①保护是传承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保护力度,制定有关传承徽州三雕技艺的方针政策。

(2分)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政府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从事徽州三雕技艺的艺人劳动上有回报,生活上有保障。

(2分)③在继承的基础上鼓励三雕工艺大胆创新。

要吸收经济发达地区三雕艺术的先进工艺,要为三雕工艺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2分)④积极寻找将徽州三雕技艺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使三雕技艺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