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967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辽阳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1.郭沫若根据甲骨文字形推断牛耕起源于股代;南京农科院《中国农学史》根据汉代文献,认为战国时北方先出现马耕,西汉时才出现牛耕;日本天野元之助著《中国农业史》,根据《管子》一书,提出战国时已使用牛耕的看法。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B.对历史的认识具有相对性

C.甲骨文的信息最为可靠准确D.多重史料可还原历史真实

『答案』B

『解析』

郭沫若、南京农科院、天野元之助因为依据的史料不同,对“牛耕起源时间”这一问题,推理出不同的结论,反映出对历史的认识具有相对性,B项正确;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不能说明历史叙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A项错误;根据甲骨文“字形”推理出的结论,并非“甲骨文的信息”,不能判定其最为可靠准确,C项错误;多重史料得出多个结论,不能说明“史料多就可以还原历史真实”,D项错误。

2.在汉末兼并战争中,曹操因控制了汉献帝,使舆论大多倒向他这一边。

如袁绍举兵攻曹操时,其谋士沮授认为:

“曹操是兴义兵、奉天子顺义而为,袁绍攻曹乃是‘兴无名之师’的不义之举。

”这反映出当时

A.曹操是传统文化捍卫者

B.兼并战争不得人心

C.儒家君臣伦理影响力强

D.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曹操奉迎天子在舆论上取得了胜利,争取了士大夫的归心,威慑了对手,使自己师出有名,这反映出当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儒家君臣伦理影响力强,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曹操奉迎天子的目的是为其争霸服务,并非捍卫传统文化;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曹操利用传统君臣伦理思想争取舆论支持,并未反映兼并战争不得人心;D选项错误,曹操奉迎天子符合传统的君臣伦理思想,不能反映出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宋代,很多士大夫在绘画上除了创作吟咏性情的文人画外,还好画“世俗人物”,创作了许多诸如《货郎图》《纺车图》等表现城乡百姓世俗生活的作品。

这一现象折射出

A.市民文化走向勃兴B.绘画主流出现转向

C.士大夫阶层的衰落D.理学影响艺术创作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宋代世俗画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结果,故材料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是市民文化的勃兴,故选A。

材料并未涉及对其他绘画类型的比重描述,故无法确知绘画主流是否发生转向,即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世俗文化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不代表士大夫阶层必然就走向衰落,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世俗画侧重于描写城乡百姓的世俗生活,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理学思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艺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还好画‘世俗人物’……表现城乡百姓世俗生活的作品”。

4.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

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

“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

这表明当时内阁

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职责是“听旨定夺”,表明内阁只是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B;A是军机处的职能,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提高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错误。

5.1890年,福建省设立福州织布局。

“招集织徒,市购织具,量给伙食,限以三个月学成,领机归织。

数月之后,每徒每月率能织布20余匹……城乡多仿照办理,每年约出布40余万匹,穷民执业,赖以滋生。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福州

A.官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纺织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C.雇佣劳动关系已普遍存在D.列强入侵瓦解了传统经济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清朝的福州织布局通过示范作用引导福州纺织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故选B项;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官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A项;雇佣关系在纺织业中较为普及,但并不意味着雇佣劳动力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传统经济瓦解的信息,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城乡多仿照办理,每年约出布40余万匹,穷民执业,赖以滋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等一批举人“公车上书”请求代奏要求变法;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人们要求反帝反封建。

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A.不同阶层

诉求趋同B.思想启蒙推动民族意识的形成

C.国家主权的日益丧失D.民众的民族觉悟程度日益提高

『答案』D

『解析』

从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请求清政府变法图存,到五四运动中全国各阶层要求反帝反封建,反映出中国民众的民族觉悟程度日益提高,D项正确;“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具体诉求并未趋同,A项错误;甲午战争失败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都不是“思想启蒙”,B项错误;“国家主权的日益丧失”不是“公车上书”和五四爱国运动反映的问题,C项错误。

7.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讲话中指出,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该讲话意在

A.强调巩固红色革命政权B.倡导打破经济孤立局面

C.重申纠正党的工作作风D.提出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33年”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国共对峙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有利于政权红色革命政权,A正确;打破经济孤立局面主要和大生产运动有关,B排除;材料与纠正党风无关,C排除;当时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在农村,D排除。

故选A。

8.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

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3%。

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B.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C.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D.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B

『解析』

全国住宅性投资占GDP比重的上升说明社会资本更多的进入房地产领域,国家计划调节的因素减少,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故选B项;住宅性投资比重的变化并不能证明我国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都是住宅性投资,不能体现民众需求的日益变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排除D项。

故选B。

9.苏格拉底认为,公民个人只有首先是城邦的合法公民,并有合适的任职,他们才能具有生存的真实价值;他还认为,城邦共同体就是全体公民的归宿。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强调公民与城邦利益的统一B.主张城邦至上的原则

C.重视个人与城邦政治相结合D.反对直接泛滥的民主

『答案』B

『解析』

公民的价值在于“首先是城邦的合法公民”、“有合适的任职”,“城邦共同体就是全体公民的归宿”等观点,反映出苏格拉底主张“城邦至上”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公民与城邦“利益的统一”,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格拉底重视个人与“城邦政治相结合”,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泛滥的民主”,D项错误。

10.14~15世纪,意大利的画家们受到王公和富商的委托,描绘时人注目的丝袍、瓷器,香料罐、外族人以及异域动物等,这些绘画被呈现于皇宫住所及各商业场所。

这反映出当时

A.意大利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场所B.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C.商业革命引起欧洲社会风尚变化D.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4~15世纪,地中海仍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故意大利的画家们有充足的关于东方的绘画资源,故选A项;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商业革命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与B项同理可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1.1689年至1727年,无论是威廉三世还是乔治一世等“外国国王”均缺乏对英国国情的了解,这段时期,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

英国这一现象

A.反映出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激化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D.表明国王权力受到了限制

『答案』B

『解析』

英国内政事务掌握在大臣手里,而作为国王的“外国国王”对英国国情缺乏了解,这对后来责任内阁制形成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不能说明政府确立了核心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议会的内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排除D。

故选B。

12.1989年,美国《商业周刊》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

79%的受访者支持美国限定对日本的出口,69%的受访者赞成限制来自日本的进口,61%的受访者倾向于提高日本产品进口关税,而59%的受访者则赞成限制技术外流到日本。

该调查结果反映出当时

A.美国对外政策忠于民意B.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D.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民众大部分主张对日本在进出口和技术转出上进行限制,这主要和日本的发展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有关,B正确;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由于国家利益决定的,A排除;资本主义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分化,C排除;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D排除。

故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9年,英国政府为应付战争引起庞大的军费开支,首创个人所得税,也称“战时税”,1814年,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是英国税收收入的第一税种。

长期以来,英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占英国总税收收入的30%以上,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已婚夫妻宽免额、儿童抚养宽免额、老人赡养宽免额、鳏寡、丧偶宽免额和盲人宽免额等多种形式。

经过多年积累,英国的所得税法案已有19个部分,10万多字;对各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详细,2015~2016年度,英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对于储蓄收入不超过5000英镑的居民适用零税率。

个人所得税是英国税制中的.核心税种,对英国的税收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卫桂玲《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作用和借鉴》

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所得税深受英美等国的深刻影响,在免征额规定上,许多规定更是对外国法律条文的照搬。

1898年至1899年,李鸿章和陈碧就倡议仿行西洋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绍所得税、印花税的西洋工商新税的文章。

清末至民初,中国商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中国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变革据1913年至1925年北京政府中央军务费实支情况统计显示,1913年竟高达172747907元,占财政收入的41.8%,1914年占55.9%,军费比例逐年提高。

晚清以降,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改良民主思潮推进的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

此后,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正式开收所得税。

——摘编自曾耀辉《民国时期所得税制研究》

材料三2018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征求意见,决定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继1980年以来的第七次修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现了从按个人到按家庭征税模式征收。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等不正当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

这次草案,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叶檀《中国个税制度史.上的一次根本性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民国时期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修订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特点:

与军费开支密切相关;是政府税收

永久税种;免税形式多样,所得税法案完备详细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

(2)原因:

近代工商业发展;英美税制引入;军费开支过大;改良民主思潮影响。

(3)意义:

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平;激发了个人投资热情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税制调试完善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解析』

(1)根据材料中一“英国政府为应付战争引起庞大的军费开支,英国首创个人所得税,也称战时税”“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是英国税收收入的第一税种”可知与军费开支密切相关;是政府税收的永久税种;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已婚夫妻宽免额”英国的所得税法案已有19个部分,10万多字,对各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详细”“2015~2016年度,英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等信息可知免税形式多样,所得税法案完备详细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

(2)结合材料二中“许多规定更是外国法律条文的照搬”“1898至1899年,李鸿章和陈碧就倡议仿行西羊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绍所得税”“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中国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变革”“1913年竟高达172747907元,占财政收入的41.8%,1914年占5.9%,费比例逐年提高”“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改良民主思潮推进的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等信息从近代工商业发展;英美税制引入;军费开支过大;改良民主思潮影响进行提炼归纳。

(3)根据材料三“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税条款”“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加以提炼总结,可以从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平;激发了个人投资热情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税制调试完善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有两个载体:

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

中华文明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顺利。

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如果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世界上有两个帝国即汉和罗马,它们分别是当时东西方的“超级大国”,那么在“蛮族入侵”后,罗马帝国解体了,西欧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

中世纪的欧洲与世界地区相比落伍了。

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前的100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长期不变。

为什么东方始终“先进”、西方一直“落后”?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

这种情况中国此前就已经历过,秦汉统一才改变中国命运o。

——摘编自钱乘旦《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文明与国家”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

论题明确,中外联系,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答案』示例论题:

文明发展是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融合的结果。

阐释:

汉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有效对接推动了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同样,古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与罗马法发展演变相对应,从而维系了罗马的统治,影响深远。

进入中世纪后,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导致西欧走向衰落;而汉代至18世纪前的中国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使中国长期领先于西方。

由此可见,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可提炼出论点是文明发展是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相融合的结果。

关于阐释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对国家统一的影响、罗马法对于维护罗马帝国统一的影响及中世纪西欧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导致西欧走向衰落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5.材料北宋初期,学田创设被提上日程并逐渐形成制度。

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国子监孙奭曾向朝廷反映兖州学校经费“常不给”的现状,理宗时期考亭书院也“春秋把犹不给”。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主持兴学改革,在义学中置田,“以田养士”,“令四方游士各归其乡里”,大力发展乡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们不断提高对书院的关注,政府“以书院为府学”,曾国十顷。

宋代官学学田的赐田主要集中在庆历、熙宁等年间,而私学的授田则延续了整个两宋时期,无论官、私,其赐田均以江苏和浙江两地的没入田、没官田等没田为主,而国家所直接给予的公田则为数极少。

据统计,宋代仅国子监就曾得到政府拨田达三百余顷而府学披田数量则一般为五顷到十顷,州学五顷居多

——摘编自张璃杰《宋代学田制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学田制度创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学田制度创设

特点和影响。

『答案』

(1)原因:

解决学校经费短缺问题的需要;兴学改革与乡学发展的推动;传播理学思想的需要。

(2)特点:

官学赐田时间相对短暂、私学授田延续时间长;学田来源以江南没田为主;官、私学赐田规模大小不一。

影响:

缓解了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保障了学校教育的有序发展;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和学校教化功能的发挥。

『解析』

『分析』

(1)原因:

根据材料中“兖州学校经费‘常不给’的现状”,“考亭书院也‘春秋把犹不给’”可知,学校经费短缺问题需要解决,根据“范仲淹主持兴学改革,在义学中置田……大力发展乡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学田制度创设的原因还包括,兴学改革与乡学发展的推动、传播理学思想的需要。

(2)特点:

根据材料中“宋代官学学田的赐田主要集中在庆历、熙宁等年间”,“私学的授田则延续了整个两宋时期”,“赐田均以江苏和浙江两地的没入田、没官田等没田为主”,“国子监就曾得到政府拨田达三百余顷而府学披田数量则一般为五顷到十顷,州学五顷居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官私赐田的时间、来源和规模等方面,归纳宋代学田制度创设的特点。

影响:

根据材料中“宋代仅国子监就曾得到政府拨田达三百余顷而府学披田数量则一般为五顷到十顷,州学五顷居多”,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经费问题、学校教育发展、理学传播和学校教化功能发挥等方面,分析宋代学田制度创设产生的影响。

16.材料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

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

……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

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

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

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

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

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答案』

(1)原因:

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

“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解析』

(1)原因:

由材料“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可归纳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由材料“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可知,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由材料“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可归纳为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也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

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

积极方面,“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先欧后亚”战略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

消极层面,“先欧后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3年6月8日、9日,维新派在《中外日报》上发表《革命驳议》,反对革命。

章士钊针对性地发表《驳(革命驳议)》批判维新派的错误主张,与之论战,倡言革命的必要性,他对维新派主张改良的理由一一进行了驳斥。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之后对该报进行大改良,使其排满革命倾向更为明显。

章士钊在《苏报》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冰读革命军》《驳革命驳议》等文章与保皇派划清了界限,《苏报》成为革命派的舆论阵地。

在《苏报》被查封之后,章士钊复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该报因具有激进的排满革命言论而被称为“苏报第二”。

他还以《国民日日报》在上海昌寿里的编辑部为据点,从事筹组华兴会的实际革命活动。

章士钊担任了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过暗杀清廷政要王之春的革命活动,尽管章士钊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多为外围及保障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实际担任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但他的革命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刘小卫《章士钊革命思想研究(1902-1907年)》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章士钊的主要社会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初章士钊社会活动的意义。

『答案』

(1)社会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