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第三章.docx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第三章.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
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课前预习】
Ø预习知识
一、气候:
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气温最高;
高纬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气温最低。
2、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2)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
三、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
焦/(千克.℃)读作:
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
四、比热表的阅读:
1、水的比热最大。
(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2、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与物质的质量、升高
3、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附:
水4.2×103焦/(千克℃)
甘油2.5×103焦/(千克℃)
铁、钢0.46×103焦/(千克℃)
酒精2.4×103焦/(千克℃)
沙石0.92×103焦/(千克℃)
铜0.39×103焦/(千克℃)
煤油2.1×103焦/(千克℃)
干泥土0.84×103焦/(千克℃)
水银0.14×103焦/(千克℃)
冰2.1×103焦/(千克℃)
橡胶1.7×103焦/(千克℃)
玻璃0.67×103焦/(千克℃)
五、季风
1、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我国的季风主要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季风的另一原因。
2、我国东部季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比热比泥土的比热大,使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产生差异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3、夏季,同一纬度的地区,大陆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区,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即盛行东南风。
冬季,同一纬度的地区,大陆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区,故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即盛行西北风。
【预习思考】
1、水的比热:
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3、我国的季风:
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
(1)我国东部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温度和湿度状况有何差异?
4、[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
铁架台2副,相同的酒精灯2只,温度计2支,完全相同的烧杯2只,石棉网2只,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100克)。
按p.76图2—50装置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1)经过相同时间的加热后,温度升高的快一些。
(2)由
(1)这步我们可以推出,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要多加热些时间。
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3)在此实验中我们唯一控制的不同条件是:
不同。
(4)若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水的温度反而比煤油上升得快,你分析可能出错的原因是:
。
5、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的风。
我国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水和陆地的。
(根据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填表)
海洋
陆地
夏季
气温
气压
风向
冬季
气温
气压
风向
【课堂例题精讲】
例1:
简单阐述气候,比热,季风的含义
例2:
为什么用水作保温剂,冷却剂?
例3:
下列词语中,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A.阴转多云B.晴空万里C.冬暖夏凉D.终年高温E.和风细雨F.雷电交加
例4:
如图2—14所示,A地海拔200米,B、C两地海拔2200米,且A处长年吹东风,则:
(1)B对A的相对高度为。
A和B相比,气温较高的是地。
(2)B和C地相比,降水较多的是地,判断理由是B地位于,C地位于。
[解析]
(1)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所以,B对A的相对高度为2000米,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
(2)B和C相比,海拔高度相同,两地降水量的差异不是因为地势造成的,而是因为B位于迎风坡而多雨,C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答]略
例5:
分析右图:
(图上海拔的单位为米)
(1)若山脚B地的气温为15℃,则山顶A地的气温约为。
因为在对流层范围内,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
(2)C地和D地相比,地降水更多,原因是其处在,水汽上升过程中更容易。
【课后阅读】
亚热带季风气候
综述
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亚热带季风气候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
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
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上海曾出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2℃的记录。
所以,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
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
和地中海地区比较,要偏南10~11个纬度。
但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
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
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记录。
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
分布
位于欧亚大陆的副热带东部,亚洲方面,具体在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台湾中北部、日本本州关东地区及以南、四国岛、九州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南端。
成因
位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夏季亚欧大陆低压槽连成一片,海洋上副高西伸北进,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偏北风影响本地。
因风向切变符合季风要求,故为季风气候。
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太阳高角度大,气温较高,从热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冬季温和少雨:
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18℃以下,0℃以上,冬季较温和,因为本地纬度较低,受黑潮影响,离冬季季候风源地远,地形起伏使冬季季候风受削弱。
但台湾北部与日本群岛南部因季风过海,削弱了冬季季候风的强度,故冬季气候比起相同纬度的沿海城市显得特别温和多雨的型态。
·季候风显著。
·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
【基础巩固】
1.下列季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东南季风的成因是夏季大陆气压低于海洋
B.西北季风的成因是夏季海洋气压低于陆地气压
C.季风的特点是风向随季节转移而显著变化
D.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两地()
A.气温不同B.湿度不同
C.阳光辐射不同D.土壤的肥沃不同
3.下列各地区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广州B.浙江绍兴C.兰州D.连云港
4.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复杂D.洋流作用
5.水的比热容是____焦/(千克·℃),它表示:
_______。
6.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发生改变的是()
A一杯水倒掉半杯
B水凝固成冰
C0℃的水变成4℃的水
D将铁块锉成铁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C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D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变化以及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都无关。
答案1、B2、A3、C4、B5、略6、略7、略
【能力提高】
1.季风形成的原因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C)
A.海水比热大B.陆地比热小
C.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D.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小
2.我国的下列地区,气温的年较差最小的是(A)
A.海南省的西沙群岛B.杭州市C.北京市D.内蒙古的海拉尔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D)
A.太阳辐射B.天气环境C.人类活动D.气温不同
4.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不同,这说明(B)
A.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增加1焦的热能吸热不同
B.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每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C.不同的物质温度每降低10℃时所放出的热量不同
D.相同的物质吸热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
5.铝的比热为0.88×103焦/(千克·℃),它表示的意义是(D)
A.1千克的铝吸收的热量是0.88×103焦
,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1焦
C.铝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0.88×103焦/(千克·℃)
D.1千克的铝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是0.88×103焦
能力提升答案:
1、C2、A3、D4、B5、D
第九节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课前预习】
一、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降水气温
季风气候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是季风区
非季风气候
二、气候对动物行为、人类生活有影响
三、家乡的气候特点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
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80讨论题得出:
1、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
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2、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
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
(形成原因的分析:
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
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繁的国家,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台风和洪水干旱。
2.灾害性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是一种强烈的降温天气,它会带来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危害农业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2)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低压)形成于北太平洋的西部,台风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
台风中心叫台风眼,特点是风平浪静,云量很少。
它的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区,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带来的大风能吹倒大树和不牢固的建筑物,海上狂风巨会影响船舶航行。
但在干旱季节,台风也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一些人类活动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也可以引发洪水。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预习思考】
1.季风是指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_____或_____的风。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吹_____,冬季吹_______。
2.季风是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_____和风带、气压带的________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一、东部季风气候
1.我国的季风气候区,指的是我国的_____一阴山一贺兰山一_______一线以____以_______地区,分布有______季风气候、______季风气候和_____季风气候三种。
2.东部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____,降水____。
夏季气温____,降水___。
全年降水较丰富。
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___北方,气温年较差___,年降水量___。
3.东部季风气候对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许多动物的行为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如蛇和蛙等变温动物用___来越冬。
蜗牛在夏季会缩入壳内,分泌____封闭壳口,以减少____丢失。
(2)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温暖,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而北方的寒冷天气又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便。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于旱和半干旱气候区。
年降水量一般少于_________。
______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
2.西部干旱气候的一般特点。
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气温年较差、日较差_______,全年降水量________,且降水集中在____。
3.西部干旱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如吐鲁番的瓜果特别甜,沙漠中的____在大雾的深夜里高抬屁股,______球的茎特别粗,等等。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繁的国家,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______和___干旱。
2.灾害性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是一种强烈的______,它会带来______天气,危害_______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2)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低压)形成于北太平洋的西部,台风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
台风中心叫_____,特点是___,云量很少。
它的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____区,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____造成的,但一些人类活动如_____、______等也可以引发洪水。
1998年________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温室效应:
大气中_______断增加,对地面______作用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______的趋势。
【课堂例题精讲】
例1:
我国华北平原干旱比塔里木盆地严重,是因为(D)
A.华北平原的降水比塔里木盆地少
B.华北平原的河流比塔里木盆地少
C.华北平原的经济比塔里木盆地发达
D.华北平原的用水需求对环境的压力比塔里木盆地大
[解析]华北平原地处我国的中东部,而塔里木盆地处在我国的西北部,降水、河流均比华北平原少,故选项中A、B均错误。
我国华北平原干旱比塔里木盆地严重,应是用水需求对环境的压力的大小而造成的干旱,所以正确选择应是D。
[答]D
例2: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
……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谈后,结合暴雨、洪涝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的地区是南方和东部地区。
(2)我国洪涝灾害产生的气候原因是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带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涝灾害。
(3)针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所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有①加强气象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
②加强防洪工程措施等。
[解析]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含有暴雨和洪水出现,但大暴雨等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我国是受季风影响典型的国家,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故易发生洪涝灾害。
对于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是气象监测及时预报,同时从防洪工程的加固完善等方面考虑。
例3.1998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的气象灾害是(C)
A.台风B.寒潮C.洪涝D.干旱
2.关于寒潮,叙述正确的是(C)
①寒潮造成灾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
②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
③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天气
④寒潮入侵时,会产生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例4:
台风带来的________能吹倒大树和不牢固的建筑物,海上_____会影响船舶航行。
但在干旱季节,台风也会带来丰富的______。
【课后阅读】全球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
但到目前为
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
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
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
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基础巩固】
1.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的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B.是热带反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C.登陆后势力会锐减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是()
A.洪涝B.台风C.干旱D.寒潮
2.下列四幅降水量的年分布图中,最易发生旱涝灾害的是()
3.如图2—15所示是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回答:
(1)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
(3)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全球发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
4、台湾的火烧寮降水丰富的原因是这里有( )
A、丰富的季风雨 B、丰富的地形雨
C、丰富的台风雨 D、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大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节律性
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节律性介绍见课后阅读)
二、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1.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观察、收集]
(1)观察开阔地面上的花草,枝叶一般朝什么方向伸展较多;
(2)观察自然界,植物对自然界的刺激会作出什么反应。
[家庭小实验]取几粒黄豆种子,在水中浸泡3小时,取出埋在花盆内的潮湿泥土中,过两天后每天观察萌发后的茎、根分别向什么方向生长。
[归纳]记录学生观察到的植物感应性现象。
(1)阳台上花草的枝叶向外伸展的较多。
向日葵向太阳、植物的叶镶嵌等,是向日葵等植物对阳光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光性。
(2)实验现象:
黄豆苗的根向下生长,是豆苗对地球引力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地性。
黄豆芽(茎)向上生长,即茎的背地生长,是豆苗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作出的反应。
即植物的向地性和向光性。
2.植物常见的感应性。
(1)向光性:
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
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
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
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
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
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
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三、实验:
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两盆含羞草,A盆放在黑暗处,B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将含羞草A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
A、B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
黑暗处放置的A盆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