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825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docx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方向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08年重点支持方向

一、地震监测理论与技术

1.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理论研究

针对地震预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际应用需求,依据中国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基本场分布特征,研究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理论及模式,确定地震及前兆台站的设备配置方案和技术指标要求,为台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

2.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效能评估方法

为评估台网日常实际运行综合效能,针对现有地震台网的观测环境、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资料处理、数据质量以及数据应用服务等环节,研究制定台站综合效能的科学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3.川滇地区地震走时表编制

基于川滇地区的台站、台阵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形成震相走时数据库,建立高分辨率的三维横向非均匀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模型,获取主要地震波速度结构界面,建立川滇地区地震走时表。

4.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挖掘

针对地震台网数字化观测数据,研制识别提取地震台网各种动态信息数据挖掘算法和可视化数据处理平台。

5.地震自动速报技术

研究地震自动速报技术,实现对网内3级以上地震进行快速自动定位,初报时间在1分钟内、精度达到台网设计指标的50%。

6.地震仪器质量检定技术

根据地震仪器技术标准和相应的入网技术要求,研究地震仪器技术指标测试和运行性能比测技术,提出标准化的检定规程和仪器性能评估方案。

7.新型地震传感器技术

研发地震监测传感器新技术,开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地震传感器,为拓展地震监测功能、构建下一代传感器网络提供可行的技术途径。

8.地震前兆综合采集技术

研究综合模数转换、微处理器软硬件平台、数据实时处理、数据通信组网等技术,实现地震前兆观测的标准化、网络化、综合化数据采集。

9.极低频电磁观测技术

利用我国已有人工源极低频发射信号和布设在全国的极低频观测台站,开展地震极低频监测试验和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提高地震异常识别和捕捉能力。

10.GPS观测设备系统误差校正研究

针对不同的GPS观测设备之间存在的各种系统观测误差,设计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法,借助高精度观测平台进行GPS观测结果的比对,获取主流GPS观测设备的系统误差测试统计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模型和策略。

11.地震/次声联合观测技术

开展地震/次声联合观测,获取同震时或其他爆炸事件时的地震波形记录和次声波形记录,建立地震和次声联合分析系统,提取各类事件的次声波形特征。

12.地震电磁探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关键技术

开展地震电磁卫星非成像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及其标定技术及传输技术研究,研制天地一体化地震相关信息触发与响应技术,研究卫星电磁数据处理关键算法,完成地震电磁卫星数据处理框架系统设计。

13.地壳介质演化地震探测新技术

以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新技术为目标,通过开展不同尺度的试验研究,发展可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主动探测技术,实现深部地壳介质物理特性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监测。

14.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工程定额体系研究

面对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与维护的迫切需求,开展地震专用监测基础设施工程定额体系研究,形成地震行业专用监测基础设施工程量化体系与造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地震监测手段形成满足行业专用观测基础设施需求的建设定额管理体系。

二、大陆活动构造

15.南北地震带北段活动构造模型与强震潜势研究

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区内活动构造特征,通过数字地震记录及流动地震观测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精细结构,进而建立活动构造模型,并结合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性分析,研究地震潜势。

16.天山南北缘褶皱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研究天山南北山前活动褶皱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分析褶皱的变形几何特征、山前褶皱带的隆起特征及其能动断层分布,并对强震发生地点和震级大小、地震地质灾害分布进行评估。

17.震源区科学钻探的前期研究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目标断裂,通过地表地质构造的详细调查、深部地球物理详细探测,分析若干候选区较大范围内的地壳基本结构、震源区深部介质特征和精细结构,确定地震科学深钻的目标区。

18.深部岩石物理性质与强震孕育环境

在原位条件下岩石物理性质测量及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强烈构造活动区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研究判别壳内岩石物理性质异常层成因机制的方法,分析深部流体迁移的方式及其对强震孕育环境的可能影响。

19.首都圈地壳孕震层动态监测

利用天然地震震源与人工震源,在首都圈地区开展对孕震层介质特性和震源特征的动态监测,研究这些参数在地震前的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20.大兴安岭活动火山调查及喷发危险性预测

对活动火山重要的潜在地区—大兴安岭进行火山地质调查,开展火山地层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确定活动火山的数量和喷发年龄,编制大兴安岭活动火山分布图,并进行喷发危险性预测和灾害评估。

三、地震预测

21.川滇强震短临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针对云南及邻区日益严峻的强震形势,在川滇地区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获取川滇地区具有区域构造特点的强震孕育信息及短临预报新技术。

22.水库地震区域性特征与预测指标

基于构造片区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开展具有区域特征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包括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构造环境特征及序列统计特性,进而研究区域性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预测指标。

23.数字地震记录噪声成像技术在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针对数字地震噪声成像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多种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使传统上依赖于地震事件预测地震的“以震报震”的地震学预报方法取得创新性的发展。

24.强震前兆室内实验与野外观测联合试验研究

通过室内实验与野外观测和空间对地观测的对比研究,检验由实验室获得的关于断层带变形与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或假设,获取强震发生和前兆机理的新认识。

25.前兆相关学科综合观测实验研究

通过前兆学科多测项野外观测的对比研究,开展各观测量之间的协调性分析,获取各观测量的物理实质及相互之间关联特性的深入认识,进而开展各学科的信息同化技术研究。

26.新的电磁场观测技术的强震短临预报方法

基于近几十年来持续开展的强震前电磁场变化的观测资料,开展电磁场强震短临前兆提取技术和电磁场变化观测资料短临预报方法研究。

27.利用CR-InSAR技术监测火山地震活动

利用CR-InSAR形变监测技术,通过研究我国长白山等火山地表干涉形变场演化图像,结合地质调查、GPS、水准、地震、水化、地层学等观测资料,认识形变场空间演化特征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28.地震孕育过程中力-电耦合机理及其预测意义

针对震前和同震电磁变化,建立物理模型,开展理论分析、数值和实验模拟,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力-电耦合现象及其机理,探索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四、地震灾害防御

29.活断层古地震综合识别技术和方法

通过地貌、探槽、切片、钻孔、物探等多种技术手段,揭露和研究地质记录中保存的古地震事件,重点解决地质记录中强震破裂事件的正确识别和事件的准确定年,为活断层古地震事件综合识别提供实用技术方法。

30.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第四纪年代学的关键技术

为提高城市地震断层活动时代测定的精度和可靠性,开展新技术在第四纪沉积物测年中的应用研究,完善适用于断层活动相关第四纪沉积物准确测年的方法和实验技术。

31.确定隐伏活断层上断点的超浅层探测技术

综合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优点,结合钻孔资料分析,开展强干扰背景条件下近地表多波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提高隐伏活动断层的探测精度,重点解决近地表(5~50m)断层上断点确定问题。

32.高分辨率地震测深和地震深反射技术标准研究

对现有地震波激发技术、观测仪器、观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分类,辅以必要的实验,开展“高分辨率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测深技术系列标准”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系列标准”研究。

33.新生断裂活动性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问题研究

选择典型地区,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判读技术、第四纪地质地貌调查及活动断裂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技术、形变测量技术,结合新构造年代测试技术,分析新生断裂带的活动特征,确定研究区内强震的发震构造,研究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依据问题。

34.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人工震源和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通过实验揭示人工爆破源S波产生、转换机理,研制开发压制面波、声波、线性干扰波、随机干扰波的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断层的成像效果和隐伏活动断层的探测定位精度。

35.二维场地土层及地形影响分析实用方法及计算程序

通过二维场地土层及地形影响的数值波动理论研究,提出有效实用的方法并编制可直接应用于地震性评价工作的计算软件,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实用工具。

36.面向地震预警的地震参数确定技术

依托实时传输的地震或强震台网,开发适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观测信号传输技术,研究快速测定地震震中与震级的技术,研制地震预警软件,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原型。

37.地震动六自由度分量的测量技术

开发基于8加速度计的地震动六自由度分量测量技术。

建立测量坐标系的3个转动和3个平动分量与8加速度计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建立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计算系统;解决加速度计在线校准和标定以及8加速度计输出信号的一致性问题。

38.水电工程地震动输入与地震地质问题研究

针对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和地基特点,研究峡谷地形对地震动输入的影响,开发高坝非线性损伤研究所急需的考虑频率非平稳特性的人工地震动合成技术和余震地震动输入参数确定技术,建立影响工程安全的活动断裂位移量评价方法。

39.张—渤活动构造带海域延伸及活动性研究

探测渤海湾西部的活动断裂,分析其活动时代和活动量,研究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海域延伸的问题,提出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依据。

40.活断层定量数据在潜在震源区参数评定中的应用

探索活断层定量数据在潜在震源区划分及高震级档地震年发生率评定中的应用,提高我国地震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科学水平。

41.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的数值模拟

研究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地下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开展地下结构三维动力分析的数值模拟。

42.新型复杂结构的地震破坏与控制技术

针对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城市桥梁、大型空间结构或其它类型新型复杂结构,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发展减轻结构物地震破坏的控制技术。

43.强震区大型空旷结构减隔震应用技术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在现有消能减振、隔震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大型空旷结构的层间位移、变刚度、扭转效应等技术难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发适合于大型空旷结构性能要求的减隔震产品。

44.黄土高边坡地震失稳机理与安全设计理论研究

通过开展不同浸水条件下土体动强度与动变形特性、高边坡动力失稳机理和稳定性监测、预警方法研究,提出黄土高边坡地震失稳预防处理技术方法。

45.大型储油罐的地震安全性研究

揭示大型储油罐的地震破坏原因,研究大型储油罐破坏引发次生灾害的机理,建立次生灾害分析模型,给出次生灾害特征,提出提高大型储油罐抗震性能和地震安全性的措施和建议。

46.中国近代重大地震时间考查考证

通过对中国重大地震实例考察考证,编制重大地震“震情、灾情、应急、救灾、考察、重建”的全过程,为政府、公众、科学家提供真实、可靠、科学的资料和地震发生处置过程。

五、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

47.地震宏观灾情预警技术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影响快速判断模型,并基于GIS实现灾情预警模型,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地震影响快速判断和危险区域和场所的预警。

48.社区地震应急模式研究

建立不同类型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模式,包括:

避震、宣传、应急组织、应急队伍、应急反应、人群密集场所地震应急疏散、应急救助等模式,研究成果可进行推广和普及。

49.地震灾情准实时估计新方法研究

针对地震实时测定或地震速报发布的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和震级参数,提出基于震级、震中距等参数的地震灾情估计新方法,提供灾区的受灾程度及空间分布信息,实现地震灾情的准实时估计。

50.基于多源信息的灾情快速获取与服务技术

发展基于手机短信息、新闻信息等多源灾情信息,实现信息的编号快速提取、分类管理、与灾区基础信息的匹配显示,实时动态完成基于多源信息的地震灾区灾情分布GIS图,研制灾情显示与信息服务技术。

51.宁洱6.4级地震现场综合考察和研究

针对宁洱6.4级准城市直下型地震灾害开展综合考察,研究强地面运动场估计和烈度复核,调查研究典型房屋结构和城市生命线系统地震灾害,研究恢复重建资金快速评估方法,建立不同群体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及行为趋势判断模型和参与应急救援行动的效益分析模型,分析与研究多震地区地震灾害特征。

52.基于网络理论的电力供应系统地震应急技术

以电力供应系统中设备和建筑物地震破坏为基础,结合电力供应系统的地震物理破坏或电压等网络技术指标降低两种分析方法,利用网络分析理论,对电力供应系统整体功能失效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分析模型和方法,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地震的应急要求,提出地震应急对策。

53.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政府科学化决策研究

对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涉及因素进行研究,发展一套可协助政府对震后灾区恢复、重建进行科学化决策的辅助决策系统。

54.地震应急救援处置仿真演练技术

研发地震现场环境的仿真模型和地震情景事件虚拟仿真技术,编制地震搜索与救援、指挥组织协调、医疗救助、公民自救互救等相关技术规范,为相关应急指挥培训及演练提供技术支持。

55.现代城市复杂建(构)筑物地震破坏救援技术

针对现代城市的布局规划特点与钢混建(构)筑物大震破坏后的高难度搜救需求,开展适用高效的救援新方法、装备与资源配置、指挥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有效提高地震搜救效能。

56.地震现场搜救行动跟踪与监控技术

研究搜救行动实时动态信息获取技术、统一空间坐标框架下的救援行动跟踪与监控技术,实现对救援队伍、应急人员、应急物资等的跟踪监控,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保障。

57.地震现场灾害评估培训系统研究

建立震害三维信息数据库和虚拟演示系统、建筑物抽样调查、类型与震害损失程度判别等地震现场灾害评估虚拟学习系统,实现经济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虚拟学习。

58.国内外地震巨灾快速判断及应急救援效能评价研究

对国内外地震巨灾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化案例分析,建立应急救援效能分析指标体系,给出巨灾早期快速判断及发展趋势模型,并对巨灾后应急救援工作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展科学的评估方法,提出适应我国不同区域的应急救援工作模式。

59.地震应急预案及演练效能评估研究

对现有地震应急预案及地震演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操作重点等进行效能评估研究,研究地震应急预案与其它相关预案间的一致性。

建立综合性的评判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提出制订改进地震应急预案及演练的详细对策和措施。

建立预案动态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

60.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国家、区域、城市、现场等不同级别应急响应的指挥模式、信息技术流程等,制定应急指挥中心与部门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设计标准等。

61.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不同类型的救援队的建设规模、组织结构、指挥体制、管理体制、部署机制、标准装备,制定相应建设标准,为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62.基于小型智能飞行器的地震灾情获取技术

研发可为小型智能飞行器搭载的体积轻便、功能完善的地震灾情信息采集技术系统,在山区、河流等复杂地理环境下,能实现地面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快速调查,满足地震灾害评价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