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791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docx

小组作业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修改版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院系物流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珠海一班

组别

任课教师郑进科

2014年6月7日

小组成员

学号

负责工作

陈楚钧

1111010009

技术对比分析

黄立明

1111010073

现状分析,整合资料,排版

李俊杭

1111010099

流程对比分析

张金

1111010265

管理架构分析

刘铭

1111010145

PPT整合

许雅芳

1111010242

努力方向和措施

 

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对比研究

【摘要】介绍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物流信息系统的环境方面进行国内外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未来努力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

物流信息系统;国内外;对比研究;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出现了一批如宝供、中海物流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和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物流产业的竞争力。

但是,我国目前物流信息系统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物流市场已经出现了近乎二元化的结构,即以少数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企业为主的高端物流信息系统市场和以国内大量中小企业为主的低端信息系统市场。

数据显示,在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物流企业中,80%左右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仅有约5%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信息化全面建设阶段。

而在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大多数系统也还是处于孤立状态,企业间跨系统信息集成水平还比较低。

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大多数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仍然处在基础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阶段;能够运用信息系统优化企业运作流程,进行有效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的企业只有15%左右;就更高层的供应链管理来看,对于信息系统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则更显欠缺。

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系统应用不充分阻碍了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政府和企业要通力合作,共同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实力。

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慢,但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

但发展注重于运仓储等功能性服务,相当于发达国家60年代的发展水平。

同时,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较少,物流信息化理念弱,再者,社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地区资源分配不均,使得企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因此物流信息技术的建设存在挑战。

 近年来,除了个别全球性物流企业,大部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发展较为缓慢。

(二)国外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 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 

1)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

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

 

2) 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供运输与仓储效率,如

Wal-Mart同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专用卫星用于全球店铺的信息传送与运输车辆的定位及联络,公司5500辆运输卡车,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GPS),每辆车在什么位置、装载什么货物,目的地是什么地方,总部一目了然,可以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

 

3) 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如Dell通过网站向供应商提供实时数据,使供应商了解零部件库存、需求预测及其他客户信息,更好地根据DELL的需求组织生产并按JIT配送,大多数零部件只在Dell仓库存放15分钟以内;同时,DELL的客户在网上按指令配置PC,下订单5分钟后就可以得到确认,36小时以内客户订购的PC就会下生产线装上配送车。

 d) 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

 

2. 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 

由于在仓储、运输管理和基于互联网的通讯方面的技术与实施能力,已成为进入第三方物流行业的门槛,物流企业高度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呈现以下特点:

 

1) 物流信息系统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

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kpi)监测、管理报告等,已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内容。

如APLL的SeeChange信息系统将一般船公司对集装箱的跟踪深入到对存货单元(SKU)的跟踪,将一般船公司从港口到港口的跟踪延伸为从供应端到消费端的全程跟踪;UPSSCS的供应商管理可以使客户通过UPS的信息系统对国外供应商的订单履行状态进行在线跟踪;这些信息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服务产品的组成部分。

 

2) 物流企业在客户的财务、库存、技术和数据管理方面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战略性作用。

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格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较大投入,而且还需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

所以对技术、人才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已成为物流企业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如UPS每年信息化投入10亿美元,其网站平均每天点击11500万次、790万个网上查询,公司获得美国“CIO-100”强称号;APLL也被评为美国IT应用百佳企业之一。

 

3) 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出现了基于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4pl)。

如APLL为Dell提供管理供应商及其承运人的第四方物流服务,使Dell可以更好的控制零配件库存和进厂运输周期及运费,同时可以通过APLL的SeeChange信息系统从供应商处开始对进厂物流进行全程跟踪。

 

4) 物流企业大都采用面向客户自主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物流信息系统集成化。

一方面,购买一套大型物流软件的价格很高,一般有60~70%的功能物流企业暂时不用,浪费严重,所以物流企业可以先制订信息结构的总体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先购买或研制部分软件,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往往在信息系统中融入自己优化的流程和技术诀窍,一般只会与一些软件商在数据库、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功能方面结成伙伴,但总体上自己掌握。

 iii. 物流信息系统服务业 

物流信息化需要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同时,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信息系统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美国物流信息系统服务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供应链软件提供商:

美国的供应链软件提供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提供WMS、TMS

等物流功能管理的软件商,如EXE、Provia;二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计划与执行系统(SCP、

SCE)的软件商,如i2、Manugistics;三是在提供ERP的基础上向上下游扩展到企业资源管理(ERM)的软件商,如SAP、Oracle、PeopleSoft。

这些软件商将行业标准、优化的流程和商业智能融入在软件系统,客户既可以选择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上一部分模块。

 

2) 信息中间商(Informediary):

主要是提高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

物流服务商要和客户之间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又没有办法自己来做这么大的信息平台,因此通过信息中间商来进行这样的服务。

如Capstan公司,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

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来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

数据交换的方式很多,可以用传统的EDI方式,也可以用在网上作FTP文件传输,或者是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XML联接。

这种服务商就是专门提供这样的信息平台,通过会员制来提供服务。

由于全球供应链最难的或者说信息最容易脱节的地方,就是跨越国境,因而这一服务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当然这种服务平台对宽带技术以及网上平台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

 

3) 网上市场(E-Marketplace):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交易不断涌现,其中物流特别是运输网上交易日益活跃。

运输网上交易形式多样,包括合并第三方提供商,如T由J.B.Hunt Transport等六个伙伴合并而成,拥有38000台牵引车,91000台拖挂车,和大约48000名职业司机,为潜在的客户带来巨大的能力;也包括行业中立交易商如L,提供运输能力与需求的自动匹配与优化,管理现场交易等各种运输交易形式,以便为参与者提供交易的灵活性,创造专门的和定向的交易市场,为客户提供一个客户化运输管理系统(TMS)软件包的所有益处,而不需要购买、安装并尽量利用现有员工。

(三)结论

通过上述对比得出,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在技术、流程、管理架构等方面存在区别、差距。

下面将对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二.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差距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一).设备自动化程度

欧、美、日等国由于其物流的发展历史较久,作业方式较为纯熟,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较多,因此其物流信息系统所发展的内容亦不相同。

其中如自动仓储的建造与使用,升降机、旋转料架、堆高机、无人搬运车、自动辨识系统、自动分类设备、电脑辅助拣货系统的使用等,都使得物流中心的作业方式有所不同,并且软件的开发亦不相同,。

在中国则由于厂家物流中心中仅有少数几家采用自动仓储,其数量太少,有关自动储位指示与控制系统尚无法为一般资讯厂商所开发。

而中国则因厂商采用这些机具设备者不多,因此系统亦少有软件厂商加以开发。

(二).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以欧美主要国家为例,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还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现代物流的发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一般占该国GDP的比重则较低,空载率也较低。

国内专家通过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考察发现:

在差不多十几年前,美国公路的空驶率在20%左右,后来降到了10%以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应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ERP技术、GIS技术、GPS技术和信技术。

我国信息基础建设目前处于初步阶段,投入不断增大,信息通讯能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而在我国有超过60%的企业仍处在单机应用阶段、基础网络建设和系统建设阶段。

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

据调查,GPS、GIS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有12.5%,在中小企业基本上是空白,基础研究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基本特点为:

物流管理软件将趋于更加专业化、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建设步伐加快。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

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标准化程度

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物流标准化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商品信息标准不统一,企业间就很难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物流领域里这种技术标准的多方面差异和缺陷,不仅导致物流系统作业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物流事故增加,而且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整个电子化的物流网络相互之间难以做到兼容,数据难以交换。

信息难以共享,使得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通畅的供应链,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行业的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欧美主要国家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实用性很强。

包括仓库管理软件(WMS)、运输管理软件(TMS)、货代业务系统、港口管理软件、舱位管理软件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KN 公司。

它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即在没有轮船、汽车,也不拥有飞机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组织,使空运做到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海运业务位居世界第一。

2002年该公司的毛利为19.1亿瑞士法郎,相当于40亿欧元。

该公司开发的全程跟踪信息系统包括6个层次的信息服务,第一层做到跟踪集装箱,跟踪一批货,第二层增加了一些信息服务,第三层次能够确定定货单在什么地方。

第一到三层都是跟踪批货的,从第四层开始跟踪到每个物体。

第五层是物流方面的优化服务,第六层次是能够实现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能够做到传导图像资料,如发票,过关资料等可通过信息系统在荧光屏上看到。

这6个层面的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定制。

  

三.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作业流程的比较

(一).商品采购作业流程

国外流通企业对于商品的采购的控制相当严格,普遍采取采购的统一控制,商品在采购之前,必须将采购单送交企业的采购、配送部门审核后,才允许采购。

通过集中、统一的管理,企业实现采购大规模的集中采购,这有利于商品采购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对企业全局的物流控制。

另外,国外流通企业一般都依托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在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销售、物流状况后,做出科学的采购决策。

国外流通企业的采购方式如图1所示。

 

 

图一.国外采购方式

我国很多流通企业对商品的进货、采购没有统一管理。

商场的商品部、连锁企业的分店对商品的采购享有很大的权利。

一些超市的分店或门店往往在从供应商进货以后,才通知企业的业务采购部。

这种权利下放的采购方式致使企业总部不清楚分店、门店的具体库存,为企业的决策、采购成本的降低带来很多困难。

而且在采购的实际运作中,采购、仓库等分属不同的部门,由于物流的效益背反引起利益的冲突,各部门往往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的物流效益,造成企业整体采购成本的上升。

图2是我国流通企业的采购的一般方式。

  

 

 

图2.国内商品采购流程

 

(二).商品的销售流程

顾客挑选好商品后,直接到银台结账。

收银员通过POS机将商品信息扫描进计算机。

在结账过程中,收银机打印收款小票,内容包括商品名称(商品代码)、商品数量、商品单价、合计金额、售货员代号等,并将小票交顾客。

与商场的销售流程比较,这种销售流程,使收款和售货统一起来、销售信息由计算机记录、管理,提高了物流的效率,降低了物流的人力等资源成本。

销售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商品销售流程

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商品销售流程与国外的销售流程基本相同。

但是,一般来说,我国流通企业销售流程与国外相比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要低。

这与企业中联营商品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一些连锁企业对联营商品的供应商在超市里的促销员并没有统一的管理。

即使有一定的管理手段,也不可能使厂商促销员完全融入其企业文化。

这样必然造成顾客在选购商品得到的服务差异(联营商品的供应商在超市里的促销员仅关注自己产品的促销),影响商品的销售,造成物流的不畅通。

另外,流通企业为了防止联营商品的销售的失控、保住企业对联营商品销售额收取的提成,往往在联营商品的货架附近增设POS机和收银员,来防止联营商品促销员与顾客间的私下交易。

这无形中造成了流通企业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了商品的流通成本。

(三).商品的进货流程

国外流通企业的进货流程是在已有订货合同的基础上,由信息部发起的。

信息部在每天、每周的固定时间分析商店的商品销售信息、损耗信息等,打印订货建议单给企业的各商品部或分店,商品部、分店根据订货建议,利用计算机生成订单可以发送到企业的官方网站保留一定时间,如果订单没有被厂家下载,商场将这部分数据从网站上导下来,改由发传真或电话方式订货。

送货厂商接到订单后,送货至企业仓库,仓库验收签单。

送货厂商根据分店的签单定期去总部结账。

对于与供应商之间大规模的订货可以通过企业间EDI方式进行。

这样的进货方式是一种集中统一的进货方式。

进货由信息部发起,信息部可以根据企业各个商店的综合情况下达对供应商总的订单。

这样有利于集中采购的实现,取得规模化优势。

这种进货方式由于各个步骤都在计算机的监控下,所以企业可以实现对各个分店的信息对称,便利商品在企业内外的流动。

国外流通企业的商品进货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图4.国外企业商品进货流程图

在国内,流通企业的订货流程与采购流程类似,多数企业的商品部、分店具有实际进货的权利。

进货的发起,一般是由商品部或分店具体营销员发起,商品部经理审核批准后,由营销员持订货单与供应商联系并订货;供应商根据订货单内容进行送货。

对于小件和批量不大的进货,则无需商品进库,柜组可直接验货销售,但信息流还是不可缺少。

对于商场自己经营和代销的商品,所有单证需进入计算机系统,以便核对、结算、计算库存等。

对于联营的商品,商场并不对其进货信息进行管理。

这样的采购、进货方式是一种分散的、每个商品部的各自进货,进货源过于分散,每次的进货数量过小,总体处理次数过多,使进货的成本过高,没有规模效应。

而且,对于联营的商品的进货信息和责任,商场都没有将其纳入统一的管理范围,企业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联营商品在自己的店内,造成了物流管理上的漏洞。

我国流通企业自营、代销的进货流程如图5所示。

联营商品的进货流程如图6所示。

 

图5.自营、代销商品的进货流程

 

图6.联营商品的进货流程

(四).商品的配送流程

  配送中心负责各个分店要货的分拣、加工、配送。

当分店要货时,在仓库有货的情况下,配送中心对分店进行配送补货作业,填写配送单给分店。

分店向配送中心的要货可以由信息部发起(信息部在跟踪商品销售时向配送帆心实时地发送补送信息)。

在仓库库存不足的情况下,配送中心负责向供应商要货,供应商向配送中心及时补货或者直接送货至连锁分店(取决于运输的物流成本等)。

在配送业务中,配送中心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还负责配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线路优化等工作。

流通企业商品配送流程图,如图7所示。

  

 

图7.配送作业流程

在基本业务流程上,我国企业的商品配送与国外差距一个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

国外流通企业的配送业务一般由信息部发起,而我国多由具体的要货单位人工发起。

由计算机发起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企业的商品物流信息精确地判断配送需求,节省了管理人员的低级工作,提高了配送业务的管理效率和反应速度。

另外,国内外的差距还主要表现在现代化配送设施的使用上和信息的计算机优化处理上。

国外的流通企业很多都是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配送中心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流通企业的货物集散速度,降低了物流成本。

比如,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就是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的存货周转的核心。

沃尔玛公司的现任CEO就来自于物流部门。

1975年,沃尔玛的对自己商品的配送已达到80%,而我国2000年,零售企业平均配送率达50%以上的还很少,北京市连锁企业的平均配送率为30%,济南市只有10%。

我国由于流通企业的规模较小,多数未建立完全意义上的配送中心。

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多数是配送中心与仓库的杂和体。

企业的配送作业不发达。

目前,商品配送过程多数是靠供应商的车辆直接运输到企业的销售部门。

这样缺少中间结点的配送,造成了物流运输成本的上升,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五).商品的退货、换货流程

1.顾客对企业的退货、换货

 在国外,顾客凭发票或小票退货、换货、维修,售后服务部认可时,通过填写退货单,包括商品代码、名称、数量、金额等数据,顾客在退货单签字后,售后服务人员将钱退给顾客。

退货单由收银员、顾客留底,在商场商品部、财务部、质量部备档。

我国流通企业的退货、换货的流程与国外流通企业的模式基本相同,可参看图8。

目前,超市对顾客退货的物流处理流程还是比较完善的。

但是对于顾客的换货物流流程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于顾客的换货流程,超市的一般作法是:

售后服务部确认顾客的换货要求合理后,填写退货单,返还顾客购买商品的金额。

然后,由顾客进入超市再去挑选商品。

这种换货的物流流程,严重的打击了顾客的购物积极性,很多顾客因为费时、费事而放弃再次购买,造成利润的损失。

  

图8.商品退货、换货流程

2.企业对供应商的退货

  对于退货商品,在认定是厂家的问题后,国外流通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则以电话、(传真、挂号信)的方式通知供应商退货,商品退货要产生退货单,在供应商(红色的送货单)提走退货商品后,库存减少。

退货单在供应商、商品部和财务部、质量部备档。

  一般对要退货的商品,商场一般是积累一定的数额后,才去通知供应商。

但是,由于多数国外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对于商品有关销售的物流信息是共享的,所以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其商品的销售情况、质量反馈情况,及时改进生产。

这大大提高了企业间的信息对称化,降低了供应商信息迟滞的风险,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降低物流成本。

  在我国的流通企业,对于经销、代销的商品,在认定是厂家的问题后,则以电话、(传真、挂号信)的方式通知供应商退货,商品退货要产生退货单,在供应商(红色的送货单)提走退货商品后,库存减少。

退货单在供应商、商品部和财务部备档。

  一般对要退货的商品,商场一般是积累一定的数额后,才去通知供应商。

目前,多数商场与供应商之间对于商品有关销售的物流信息没有共享,所以供应商不能及时了解其商品的销售情况。

物流环节的不畅通造成双方物流成本的升高。

比如退货商品占用了商店的仓库面积,而供应商对商品的市场反馈不能及时了解,造成生产计划变动的迟滞等。

(六).存货管理流程

1.仓位管理

  国外流通企业尤其是连锁企业,其仓库为立体仓库,实行统一的仓位管理。

对于每个仓位的编号、空间位置、放什么商品、商品的进出状况等都由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的介入提高商品的存储效率,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商品库存状态的掌控,提高了商品的库存周转。

目前,沃尔玛的平均库存期仅为7天

  另外,国外企业普遍使用条码,实行商品的单品管理,商品只要进入企业的库存,企业就负责监视着商品的每一个物流环节。

  在我国多数流通企业仓库的概念基本淡化,一般商品的存放都采取店仓合一的方式。

只有大件商品存放在独立的仓库里。

商品在仓库中,一般都根据保管员的经验进行存放,没有特定的仓位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库存信息永远是不完整的,商品出现积压时间过长、丢失等事件屡有发生,阻碍了商品的库存周转周期的降低。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我国46家商业企业的平均库存期平均34天。

2.库存盘点流程

  国外流通企业对全商场的商品进行盘点时,营业员、仓库管理员清点商品实际数量,将商品的编号、类别、数量等记录下来,记录的数据由盘点人员录入计算机,与数据库中的账面数比较,产生损溢单。

商品部、仓库根据实物与账面数目和合理的溢损率,对于产生的商品溢损进行报溢、报损等处理,报财务、业务经理审批后,信息部根据审批情况进行账面调整等。

  在企业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