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213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用真诚打动孩子——一起因父母离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

叶子(化名);性别:

女;年龄:

12岁;

  二、问题概述

  悲观厌世,常抱怨人情冷漠,觉得自己是世上多余的人。

不能接纳自己,常想一死了之。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家庭情况

  叶子小时不在父母身边,是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她并不疼爱,常常无端对她发脾气,对她露出厌恶的情感。

上小学,叶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早先的成长环境不利,小小的叶子已养成一些坏毛病,因此父母认为这个女儿很不乖巧,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好,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了叶子的古怪脾气。

上六年级后,父母开始闹离婚,叶子长大了,但心事更重了。

  

(二)学校生活

  叶子读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好动,说谎,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因此经常打骂她,所以叶子不喜欢老师。

进入六年级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她对同学仍有高度的戒备心,认为同学都很虚伪,势利,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同学却都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

渐渐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人活在世上还得处处有防人之心,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有意思,逐渐出现被班集体遗弃终将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三)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有双面性。

爱好文学,看书,写作。

  四、分析与诊断

  

(一)成长环境造成人格障碍

  幼年时,由于奶奶的厌恶,使年幼的叶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

上小学时,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弥补幼时的心理创伤,反之父母认为这个女儿不乖巧,并不疼爱。

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和,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叶子的古怪脾气。

一次,叶子偷了家里的钱到外面买零食吃,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打,还罚跪了整整一天一夜,不许哭,不许睡觉。

加之小学表现欠佳,老师的告状对叶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恨”的种子。

在她的日记中,几乎每篇都是“恨”开头,“恨”结尾,恨父母,恨老师,恨同学,恨自己,有一篇我数了一下,竟有53个“恨”字,可谓“雪海深仇”。

  

(二)人际关系危机造成自我意识欠缺

  自生下来,叶子就没有过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奶奶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冷落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笨,虚伪、心胸狭窄,成绩不好,样子又丑(其实她并不丑),不会讨好别人,不值得别人爱,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有时痛苦无法排遣时,真想一死了之。

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本个案有明显焦虚倾向,属自我意识不良。

  五、辅导策略

  

(一)采用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二)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经过

  

(一)信任、宣泄、发现心结

  根据叶子的兴趣,我把心理辅导室的板报工作交给她负责,她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认真,板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

我经常因此在班上表扬她。

看得出她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在班上还是有用的。

因为小学她从未如此被重用过,连小组长都未当过,当她从我这里找到了信任和自身的价值后,开始逐步向我敞开了心扉。

  一天,我把哭肿了眼睛来上课的叶子带到心理辅导室,关切地问她:

“今天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了?

”她再次非常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我。

为了便于我了解,她把自己从未给别人看过的两本日记向我敞开,于是她辛酸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许多处,我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

后来叶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上了六年级,遇上了岳老师,第一次有一种十分放心的感觉,对着张老师,我大倒苦水,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哭泣,我不知道那时哭泣的是否是自己,我有一丝怀疑,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

”从叶子日记中可了解到,她看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欢乐,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

她认为父母吵架闹离婚都是自己的错,因为父母也经常说:

“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这样她老是不断指责自己,同时又怨恨父母:

“当初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让我死了算了。

”从另篇日记还可看出她对待同学也是这种态度,一天,她去等别班一个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谁知那个同学竟失约忘了,她没有去把事情弄清楚,而是单方面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得罪了那个同学,才使得那个同学不理她,从而大发感概:

天下朋友难交,真诚朋友没有等等。

其实那个同学是无心忘了,并未有意冷落她,只不过是她自我疑虑罢了。

一方面她抱怨别人,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总之,叶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使她感觉美好的东西,但她又渴望得到美的东西,这便是导致叶子焦虑的真正原因。

  

(二)与家长配合

  我们从叶子母亲那里了解到:

叶子的家庭与叶子在日记中描述的基本相符,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吵架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叶子听后就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把叶子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

“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

鉴于她母亲的反应,我忙说:

“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

”她的母亲还是比较能接受我的说法,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很爱的。

我建议她每周到学校来一趟了解女儿的情况,并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

而在叶子那里,我也有意讲一些有关母女关爱的故事,让她体会到母亲是真的爱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通过两个月的这种互动,叶子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母女俩能在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三)沟通——改变认识,赏识教育——增强自我意识

  鉴于叶子的错误认识,我通过直接交谈向她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形成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麻烦。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书信方式(因为叶子爱写作,是她建议用这个方式的)帮她分析自己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例如:

父母闹离婚是由于她们自己的感情出问题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不要过多怪罪自己,而应振作起来,让他们因为有你这个女儿而骄傲;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包括我们自己,所以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和自己;自己就是自己,任何人无法替代,我是独一无二的,要活得不卑微,不自践,要有骨气;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既成的事实时,何不把心灵的窗户投向那些美好的事物呢?

这样的天是蓝的,海是绿的,人是愉快的。

  七、后记

  从叶子的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积极向善的一面和最脆弱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也不例外。

我们只有善于发掘,真诚理解和帮助,才能真正打动他们,接受帮助,自觉从泥潭中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我。

叶子之所以能有积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她,信任了她,在她最感自卑的时候给了她精神上的安慰。

由此,她把向所有人关闭的日记向我敞开,还感谢我能够理解她。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

叶子(化名);性别:

女;年龄:

12岁;

  二、问题概述

  悲观厌世,常抱怨人情冷漠,觉得自己是世上多余的人。

不能接纳自己,常想一死了之。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家庭情况

  叶子小时不在父母身边,是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她并不疼爱,常常无端对她发脾气,对她露出厌恶的情感。

上小学,叶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早先的成长环境不利,小小的叶子已养成一些坏毛病,因此父母认为这个女儿很不乖巧,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好,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了叶子的古怪脾气。

上六年级后,父母开始闹离婚,叶子长大了,但心事更重了。

  

(二)学校生活

  叶子读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好动,说谎,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因此经常打骂她,所以叶子不喜欢老师。

进入六年级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她对同学仍有高度的戒备心,认为同学都很虚伪,势利,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同学却都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

渐渐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人活在世上还得处处有防人之心,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有意思,逐渐出现被班集体遗弃终将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三)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有双面性。

爱好文学,看书,写作。

  四、分析与诊断

  

(一)成长环境造成人格障碍

  幼年时,由于奶奶的厌恶,使年幼的叶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

上小学时,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弥补幼时的心理创伤,反之父母认为这个女儿不乖巧,并不疼爱。

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和,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叶子的古怪脾气。

一次,叶子偷了家里的钱到外面买零食吃,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打,还罚跪了整整一天一夜,不许哭,不许睡觉。

加之小学表现欠佳,老师的告状对叶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恨”的种子。

在她的日记中,几乎每篇都是“恨”开头,“恨”结尾,恨父母,恨老师,恨同学,恨自己,有一篇我数了一下,竟有53个“恨”字,可谓“雪海深仇”。

  

(二)人际关系危机造成自我意识欠缺

  自生下来,叶子就没有过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奶奶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冷落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笨,虚伪、心胸狭窄,成绩不好,样子又丑(其实她并不丑),不会讨好别人,不值得别人爱,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有时痛苦无法排遣时,真想一死了之。

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本个案有明显焦虚倾向,属自我意识不良。

  五、辅导策略

  

(一)采用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二)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经过

  

(一)信任、宣泄、发现心结

  根据叶子的兴趣,我把心理辅导室的板报工作交给她负责,她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认真,板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

我经常因此在班上表扬她。

看得出她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在班上还是有用的。

因为小学她从未如此被重用过,连小组长都未当过,当她从我这里找到了信任和自身的价值后,开始逐步向我敞开了心扉。

  一天,我把哭肿了眼睛来上课的叶子带到心理辅导室,关切地问她:

“今天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了?

”她再次非常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我。

为了便于我了解,她把自己从未给别人看过的两本日记向我敞开,于是她辛酸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许多处,我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

后来叶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上了六年级,遇上了岳老师,第一次有一种十分放心的感觉,对着张老师,我大倒苦水,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哭泣,我不知道那时哭泣的是否是自己,我有一丝怀疑,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

”从叶子日记中可了解到,她看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欢乐,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

她认为父母吵架闹离婚都是自己的错,因为父母也经常说:

“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这样她老是不断指责自己,同时又怨恨父母:

“当初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让我死了算了。

”从另篇日记还可看出她对待同学也是这种态度,一天,她去等别班一个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谁知那个同学竟失约忘了,她没有去把事情弄清楚,而是单方面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得罪了那个同学,才使得那个同学不理她,从而大发感概:

天下朋友难交,真诚朋友没有等等。

其实那个同学是无心忘了,并未有意冷落她,只不过是她自我疑虑罢了。

一方面她抱怨别人,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总之,叶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使她感觉美好的东西,但她又渴望得到美的东西,这便是导致叶子焦虑的真正原因。

  

(二)与家长配合

  我们从叶子母亲那里了解到:

叶子的家庭与叶子在日记中描述的基本相符,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吵架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叶子听后就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把叶子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

“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

鉴于她母亲的反应,我忙说:

“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

”她的母亲还是比较能接受我的说法,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很爱的。

我建议她每周到学校来一趟了解女儿的情况,并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

而在叶子那里,我也有意讲一些有关母女关爱的故事,让她体会到母亲是真的爱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通过两个月的这种互动,叶子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母女俩能在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三)沟通——改变认识,赏识教育——增强自我意识

  鉴于叶子的错误认识,我通过直接交谈向她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形成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麻烦。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书信方式(因为叶子爱写作,是她建议用这个方式的)帮她分析自己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例如:

父母闹离婚是由于她们自己的感情出问题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不要过多怪罪自己,而应振作起来,让他们因为有你这个女儿而骄傲;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包括我们自己,所以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和自己;自己就是自己,任何人无法替代,我是独一无二的,要活得不卑微,不自践,要有骨气;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既成的事实时,何不把心灵的窗户投向那些美好的事物呢?

这样的天是蓝的,海是绿的,人是愉快的。

  七、后记

  从叶子的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积极向善的一面和最脆弱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也不例外。

我们只有善于发掘,真诚理解和帮助,才能真正打动他们,接受帮助,自觉从泥潭中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我。

叶子之所以能有积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她,信任了她,在她最感自卑的时候给了她精神上的安慰。

由此,她把向所有人关闭的日记向我敞开,还感谢我能够理解她。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

叶子(化名);性别:

女;年龄:

12岁;

  二、问题概述

  悲观厌世,常抱怨人情冷漠,觉得自己是世上多余的人。

不能接纳自己,常想一死了之。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家庭情况

  叶子小时不在父母身边,是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她并不疼爱,常常无端对她发脾气,对她露出厌恶的情感。

上小学,叶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早先的成长环境不利,小小的叶子已养成一些坏毛病,因此父母认为这个女儿很不乖巧,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好,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了叶子的古怪脾气。

上六年级后,父母开始闹离婚,叶子长大了,但心事更重了。

  

(二)学校生活

  叶子读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好动,说谎,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因此经常打骂她,所以叶子不喜欢老师。

进入六年级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她对同学仍有高度的戒备心,认为同学都很虚伪,势利,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同学却都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

渐渐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人活在世上还得处处有防人之心,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有意思,逐渐出现被班集体遗弃终将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三)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有双面性。

爱好文学,看书,写作。

  四、分析与诊断

  

(一)成长环境造成人格障碍

  幼年时,由于奶奶的厌恶,使年幼的叶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

上小学时,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弥补幼时的心理创伤,反之父母认为这个女儿不乖巧,并不疼爱。

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和,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叶子的古怪脾气。

一次,叶子偷了家里的钱到外面买零食吃,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打,还罚跪了整整一天一夜,不许哭,不许睡觉。

加之小学表现欠佳,老师的告状对叶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恨”的种子。

在她的日记中,几乎每篇都是“恨”开头,“恨”结尾,恨父母,恨老师,恨同学,恨自己,有一篇我数了一下,竟有53个“恨”字,可谓“雪海深仇”。

  

(二)人际关系危机造成自我意识欠缺

  自生下来,叶子就没有过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奶奶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冷落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笨,虚伪、心胸狭窄,成绩不好,样子又丑(其实她并不丑),不会讨好别人,不值得别人爱,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有时痛苦无法排遣时,真想一死了之。

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本个案有明显焦虚倾向,属自我意识不良。

  五、辅导策略

  

(一)采用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二)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经过

  

(一)信任、宣泄、发现心结

  根据叶子的兴趣,我把心理辅导室的板报工作交给她负责,她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认真,板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

我经常因此在班上表扬她。

看得出她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在班上还是有用的。

因为小学她从未如此被重用过,连小组长都未当过,当她从我这里找到了信任和自身的价值后,开始逐步向我敞开了心扉。

  一天,我把哭肿了眼睛来上课的叶子带到心理辅导室,关切地问她:

“今天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了?

”她再次非常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我。

为了便于我了解,她把自己从未给别人看过的两本日记向我敞开,于是她辛酸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许多处,我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

后来叶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上了六年级,遇上了岳老师,第一次有一种十分放心的感觉,对着张老师,我大倒苦水,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哭泣,我不知道那时哭泣的是否是自己,我有一丝怀疑,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

”从叶子日记中可了解到,她看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欢乐,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

她认为父母吵架闹离婚都是自己的错,因为父母也经常说:

“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这样她老是不断指责自己,同时又怨恨父母:

“当初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让我死了算了。

”从另篇日记还可看出她对待同学也是这种态度,一天,她去等别班一个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谁知那个同学竟失约忘了,她没有去把事情弄清楚,而是单方面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得罪了那个同学,才使得那个同学不理她,从而大发感概:

天下朋友难交,真诚朋友没有等等。

其实那个同学是无心忘了,并未有意冷落她,只不过是她自我疑虑罢了。

一方面她抱怨别人,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总之,叶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使她感觉美好的东西,但她又渴望得到美的东西,这便是导致叶子焦虑的真正原因。

  

(二)与家长配合

  我们从叶子母亲那里了解到:

叶子的家庭与叶子在日记中描述的基本相符,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吵架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叶子听后就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把叶子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

“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

鉴于她母亲的反应,我忙说:

“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

”她的母亲还是比较能接受我的说法,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很爱的。

我建议她每周到学校来一趟了解女儿的情况,并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

而在叶子那里,我也有意讲一些有关母女关爱的故事,让她体会到母亲是真的爱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通过两个月的这种互动,叶子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母女俩能在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三)沟通——改变认识,赏识教育——增强自我意识

  鉴于叶子的错误认识,我通过直接交谈向她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形成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麻烦。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书信方式(因为叶子爱写作,是她建议用这个方式的)帮她分析自己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例如:

父母闹离婚是由于她们自己的感情出问题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不要过多怪罪自己,而应振作起来,让他们因为有你这个女儿而骄傲;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包括我们自己,所以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和自己;自己就是自己,任何人无法替代,我是独一无二的,要活得不卑微,不自践,要有骨气;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既成的事实时,何不把心灵的窗户投向那些美好的事物呢?

这样的天是蓝的,海是绿的,人是愉快的。

  七、后记

  从叶子的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积极向善的一面和最脆弱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也不例外。

我们只有善于发掘,真诚理解和帮助,才能真正打动他们,接受帮助,自觉从泥潭中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我。

叶子之所以能有积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她,信任了她,在她最感自卑的时候给了她精神上的安慰。

由此,她把向所有人关闭的日记向我敞开,还感谢我能够理解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