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docx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
(1)
2010-3-2922:
29|发布者:
admin|查看:
2512|评论:
0|原作者:
赵幼斌|来自:
中华武术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
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
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
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
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
歌 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 义:
预备势也叫无极势。
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
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
“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
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
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
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
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
但还要自然合度,不要强势。
动作的精神和自然,是建立在姿势正确与否基础上的,“提神顶劲精神注”与“平腕坠肘势自然”相辅相成。
故预备势的总体要求是:
心静势宁,宁静致远;静中寓动,一动即变。
在技术上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守我之静,待彼之动”的意识状态。
《全体大用诀》之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也含此意。
二、起 势
歌 诀: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释 义:
起势也可以说是预备势动作之一,它是身形由静启动的起始,又是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架的开端。
通过“起势”这个动作的起落开合,要达到周身骨节开张、内外气血舒通、四梢劲势贯串的效果,以利后续动作技能顺达,滔滔不绝。
双手举时气沉丹田,勿使劲浮,以利身势沉稳;起落双臂切忌直去硬来,松肩以开活双臂,使其黏缠柔顺;双手按下腹部要松实,根基自固,劲由脚跟起,蓄放任丹田,且须“顶头悬”。
丹田乃元气所存之地,故为气息劲势启之源、蓄之谷;起吸落呼顺应自然身势,吐故纳新滋生万般轻利。
在技击上两臂以掤劲为主,腕含沉挫劲,起落间双臂有黏缠敌劲之意。
设敌于我前方双手按握或推我臂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对方双手,用掤劲向前伸举,随举随旋臂,则对方直推之力自卸,下落亦可缠采。
掤劲可直掤,亦可挫掤,旋掤,视对方劲变而势变。
三、揽雀尾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揽雀尾”三字是将人体两手臂比作雀尾,形容与人推手粘连黏随,往复不离,以起到协调自己、控制对方、相机取胜的技术效果。
其掤、捋、挤、按是核心动作,习惯上称四手。
按《全体大用诀》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接“掤捋挤按雀尾生”句解。
太极拳各式变化皆由掤、捋、挤、按四式而生,因此也称总手,或称母势,如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干变万化皆由此四式演化而来。
所以“揽雀尾”一势在套路和推手中是首位重要的动作。
一般传统太极拳套路也皆由“揽雀尾”作为开始的动作,是较难掌握和练透的动作之一。
总诀对掤、捋、挤、按四式劲点作了点化,是技法要点后面分解动作再述。
1、左掤势
歌 诀:
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释 义:
前面提到预备势是鸿蒙未开前的无极状态,符号表示是个空心圆。
那么,太极的符号则是一阴一阳两个半弧形的合成,类似黑白双鱼首尾相合的太极图。
这些符号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运动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观,表达了事物矛盾对立的同时存在而又此消彼长的变化发展关系,且万变不离其宗,这种阴阳关系在太极拳动作中,则表现为:
静与动、虚与实、合与开、收与放、柔与刚、慢与快等两个基本运动性质并存及互变的意识与技术运用规则和机理。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句,正是对“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最明白和最恰当的诠释。
所以从揽雀尾动步开始就要注意“处处分虚实”的做法。
至于“预备式”“起势”分不分虚实,如何分虚实等,在后面“十字手”势再谈。
后面两句是对左掤动作和技术含意的概括性描述。
“掤”字的基本含义是掤阻,架御对方的进攻,如推手时的搭手即为掤法。
“掤”在十三字中占第一位,也是所有技法中的第一技法。
设对方左手击我,我右手接住对方左腕向右掤捋黏化,同时进左步用我左小臂向对方胸膛横掤占位。
同时左小臂起到防护或封锁对方右手的推拿作用,以成左掤攻势。
2、右掤势
歌 诀: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释 义:
右掤与左掤一样,都是搭手防御与进攻的要手,为第一防线。
如设对方用右拳,拟或左手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左手助之可采其腕,可击其胸。
此势劲点在右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在掌,手臂暗含沉劲,以助右手之掤势。
接手可进掤,亦可回掤,随感而用。
若意在引进落空,则掤劲勿走勿丢,须旁引侧化,避免自缚。
掤劲最忌滞硬顶,须有伸缩回环粘连之意,凡此进退走化之机皆在用腰。
掤势要柔活浑厚,周身弹簧,如水负舟。
劲蓄于筋出于骨,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
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是为掤法。
[NextPage]
3、捋 势
歌 诀:
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释 义:
“随掤即捋,引人从己”。
动作由前向后,顺着来势粘黏缠回引化为“捋”。
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
根据情况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用我右小臂缠黏对方肘膊处回捋。
“捋要轻随”是捋的劲法特点。
“轻”是用听劲展黏,不用大力、拙力;“随”是顺活,随敌来势因势利导,“不抗不匾”,既是“舍己从人”使对方的来力得不到实处。
又有变被动为主动、使人不知不觉随我引进而落空之意。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深长。
这是因为在捋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这时就要求能够进身迅速回挤。
拳诀有:
“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动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意长”可指当自己捋法得势,对方无机可乘,就可放长将对方捋出。
因此,在练习拳架“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
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不给对方机会,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法。
4、挤 势
歌 诀:
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释 义:
这几句话的含意是:
我由捋势顺手缠变为挤,得机而进,不得迟疑,此谓“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同时还得预防对方进攻变化,若此我则以下一式“按”势来回应。
就“挤法”来讲,至少有两意:
一是“捋挤相连”,用“短劲”产生“惊动”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先横挫掉对方挤靠劲使其根动,再向前直挤,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反应力。
前者迎合动之中,后这如球撞壁崩回。
“挤”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
拳诀“挤在手背”、“挤要横”、“挤要横封”,皆为同义,指劲点在小臂外侧,以小手臂的横劲向对方的背向挤出。
如我双手捋背对方时,下手钳制对方手腕,上手臂顺势外旋逼住对方大臂,向对方另一肩头横向挤出,若挤在正面,则使我掌背至肘小臂邵逼住对方的胸部至两肩头,像一条横杠闭住对方不得出,势部的脱,我另一手掌加按
小臂内侧,挤法可用。
此外,还有“捋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
若进捋得势随即挤进,是更为快捷的捋挤相连用法。
5、按 势
歌 诀:
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释 义:
前式已提“挤若落空”要预防对方化解反击,我即收手下按对万肘腕部,同时回坐以缓势,然后展腰再推。
此谓“放即是收。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再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
因为推前先按,有沉化来力、蓄续推发之功效,所以只言按势不称推势,其用意也颇深妙。
“按”的劲法特点是“伸腰攻步”,即“按在腰攻”。
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邵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腰攻步进”的整体劲力动作去完成。
“腰攻”就是腰劲、肘劲掌劲同时收与放来完成,笔者称其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
或“腰顶着肘,肘顶着手”。
意指要用“腰、肘、手(身势上的)三点的开合劲去完成收与放的动作,而不“肩、肘、手(手臂上的)的局部动作。
还要“腰攻步进”、“攻步为助势”,就是按发时要先进步,以我前脚占住对方的后脚,这叫“前足夺后踵”,如此腰、身、脚、手并进,才能达到“按要冲”劲势的技术效果。
(待续)
四、单鞭
歌 诀:
追建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释 义:
《全体大用诀》对单鞭的技击定位是:
“斜走单鞭胸膛占”。
这里斜搜单鞭的“斜”,不单是指套路中“单鞭势”方向有正有斜,主要是指单鞭身法要斜。
结合《歌诀》的技术含义,设对方以左手击我头部,我以右手接住对方的左手腕里侧顺势向右后挒,形似开弓,同时侧身向前进左步插裆占中左手向对方胸部抛击,状若放箭。
若已与对方贴近则就势肩靠肘击譬棚皆可。
此时我双手前后拉开身形为斜,故为斜单鞭。
此“单鞭”手法也称鱼尾单鞭,以右吊手变立掌为区别,如“抱虎归山”变“肘底看捶”的前半势。
另若对方击我胸部来拳较低,我左掌护胸,以右肘臂黏盖住对方左臂上,感对方手臂回缩,我顺势变吊手以凸腕反逼对方胸颈部。
由“按”式变“单鞭”式两手平抹一圈的动作,即含此意。
五、提手上势(第五式)
歌 诀: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释 义:
“提手上势”有两式,第一式叫“提手上势”,形为虚步合手;第二式叫“海底捞月”,形为侧弓步靠。
有些老谱还有“海底捞月”名称。
后拳谱只称“提手上势”,实际包括两个动作。
第一式的技术含意是封势,起防御功能。
设对方左手顺步推击我胸部,我即以左手采握其左腕,右手以搓合之劲截往对方左肘大膊处,右足也可出击对方下部。
故歌诀第一、二句意在“合截封断”与《全体大用诀》“回身提手把招封”句同义;第二式“海底捞月”的技术含意是设对方用腿踢来,我以左手护腹,右手捞起对方腿脖处将对方掀起。
亦可乘势出右步冲出,着势横靠肘击,或合手挤发。
歌诀“顺引合出”句,意在先化后发,使对方重心前仆贴近我身,则成我“挤肘靠”势,进而“伸腰发力”,使靠,肘、挤的技术效果得以更好奏效。
如第一式也可设对方右掌推来,我仍以左手拦拿其腕内/右手出击对方胸部,此时对方左手推我右手以防护,我则顺势屈肘上右步靠挤已得其时。
“肘、靠“二字是常用技法,使用特点是”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胳膊要屈起来用,以突出肘尖顶击的威力。
同时屈肘也能用来封闭对方推击和增强自身防护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侧身冲击,或用胸部包括用肩背部去撞击对方。
拳诀有“肘要冲”、“靠要崩”劲法特点之说,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但靠劲更短。
“肘”和“靠”都是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
如”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
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右臂下落炒引,使对方势前扑,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用膝、胯、肩去靠逼对方,右肘紧跟着横击对方胸肋,方能得机得势。
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不靠自倒。
(待续)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3)(2011-02-1318:
26:
23)转载▼
标签:
体育太极拳武术杂谈分类:
太极理论
作者:
赵幼斌来源:
中华武术
六.白鹤亮翅(第六式)
歌诀: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捌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敬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释义:
对“提手上势”第二式到“白鹤亮翅”的动作,《全体大用诀》说:
“海底捞月亮变翅,挑打软肋不留情”,即指由“提手上势”二变化到“白鹤亮翅”式的动作和技术含意。
我靠挤时,对方用右手按我右臂,或拳从上打来,我右手上拥外挒对方右臂,左手采住对方左手或击向对方肋部。
此为开势分劲。
另外,当对方双手向我推来,我两手分别采按住对方两臂微向回、向侧上用提劲上引,此为开、为提:
当对方重心前倾时,我再迅速向反方向采捌使对方倒地,此为合、为发。
如此劲势微旋一周: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用意十分巧妙。
其中“提劲”需用心体悟:
“提”,上拔之意,非用手力抓提,以“沾”劲粘提,牵动对方重心前移倾斜为“提劲”。
此时当人身与我较为凑合时,再迅疾用腰身腿劲旋发,此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之谓也。
七.左搂膝拗步(第七式)
歌诀: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释义:
“搂膝拗步”势是防守反击之法。
“起肩过胯膝外搂”和“肘外须防敌暗手,”是指防护动作上下左右有较大的运转幅度,同时要防备对方手脚上下左右的连环出招,因此太极拳动作中多为左右式连做。
《全体大用诀》用“搂膝拗步斜中找”一句话概括了四句歌诀的基本技术方法。
“搂”是防护的动作:
“搂膝”是用手臂护住我中下部.有拦截化搂对方手进脚踢之意;“拗”这里指相反,“拗步”就是指若左腿在前、则右手在前,如“高探马”等式;“斜中找”是找对方的侧面出击,它可以是我主动动步避开正面进攻找对方背(侧面)势进击,也可是搂化对方成背(侧面)势而进击。
设对方正面从中下部或手、或脚向我击来,我酌势将对方搂偏,进而用另一手向对方侧面肩头肋部推出。
当我进步搂击对方时,需注意我第一步要横上以避化对面来势,第二步要插入对方裆部占位,搂击方能得势。
八.手挥琵琶(第八式)
歌诀: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捌右采破擒拿。
释义:
“手挥琵琶”势,状若弹琵琶,故以取名。
在右手一收、左手一提简捷的划圈动作中,包含了“折肘剪腕”、“左捌右采”、“穿化缠绕”等招势而变的技术内含,《全体大用诀》把它简炼地归结为“手挥琵琶穿化精”。
设我右掌前按时,对方右手拿住我腕部,或对方右拳顺步击来,我以右手拿住对方腕部,左手托起对方右肘,或折叠、或化采、或剪放,依势而用之。
其主技劲法为折叠封断。
九.进步搬拦捶(第十二式)
歌诀: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释义:
“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为太极五捶,又称“五星锤”。
“搬拦捶”为第一捶,为五捶之母,意为五捶之势可相机变化而用。
五捶之外又有“复捶”之谓,似指双拳之势,如“左右打虎”、“双峰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势等。
另外,作为每一拳势在实际运用中,手可变指用、指可变掌用、掌可变拳用,均可随机而变。
如“金鸡独立”,掌可变拳而上冲叫“通山捶”。
“进步搬拦捶”的技术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用。
“进步”是连续上步占位,达到“手足相随欺到身”的作用。
“欺”是迫近对方之意。
《全体大用诀》用“贴身近靠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三句话来描述“搬拦捶”及其拳法的丰富变化。
设对方以右拳顺步向我胸部击来,我右掌顺势握拳屈肘,同时进步。
握拳是采击对方之右手,肘向前进击叫“贴身近靠横肘上”;对方左手推拦我右肘,我右肘贴其手护中而起右拳反击叫“护中反打又称雄”;敌退我进,我左手拦其右臂、右拳再击其肋问连续迫近对方叫“进步搬拦肋下使”。
搬拦捶可谓手脚连环进击,一波三折,招法连成。
此势“搬”的动作,是当对方右手握我右腕时,突出我反腕擒拿对方的技术动作。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4)(2011-02-1318:
29:
50)转载▼
标签:
太极拳体育武术杂谈分类:
太极理论
作者:
赵幼斌来源:
中华武术
十、如封似闭(第十三式)
歌诀:
扬掌格肘十字封,开化合手闭含功。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十一、十字手(第十四式)
歌诀: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十二、抱虎归山(第十五式)
歌诀: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5)(2011-02-1318:
31:
10)转载▼
标签:
太极拳体育武术杂谈分类:
太极理论
作者:
赵幼斌来源:
中华武术
十三、肘底看捶(第十六式)
歌诀: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释义:
此势设我左手接住对方进攻之右臂,或拦住对方双手推来之势向左缠绕一周,用掤、挒、采、托、劈粘缠劲化打,而右手以呼应之势相随向前,用拦、拿、盖、推、击的动作平封,从而达到护中反击的技术效果。
抑或对方按我左肘、腕时,我以左小臂反叠,与右手同时反拿对方左肘、腕关节,或我右手合入肘下,直接扣、摘对方右手以破擒拿,均可奏效。
此势连续动步,左脚可就势扣住对方一腿拿摔,以右实左虚步成式。
“肘底看捶”手脚配合,气势浑厚,紧凑灵活,是太极拳“护中”防守兼反击的典型动作。
“中“指胸前,也指肘部。
手臂为人体上节,肩为根,手为梢,肘为中节,也叫“中手”。
肘、腕关节易为人制,我两手交替折叠缠拿,除护胸前之“中”外,更护我之“中手”不为人拿,固有右掌变拿握之形而为捶。
《全体大用诀》概括此势歌诀为“肘底看捶护中手”,实为中肯。
十四、左右倒撵猴(第十七式)
歌诀: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释义:
“倒撵猴”也称“倒卷肱”。
“倒“为退步,“撵”为前赶,意为边退步,边向前逼赶,状若退步撵猴。
拳诀中有“退在转肱”句,指退步防守宜用转肱之势,应与“倒卷肱”同义。
退步时要立若称准,虚实分清;步随身换;轻灵似水,活似车轮,这是退步法的要义。
“卷肱”为手法,突出“引劲”和“扳挽劲”。
”引劲”含有牵引力,引出对方背势焦点:
“扳挽劲”有沉抽、翻转、折叠之力,两劲同时使用效果方佳。
设对方用手握我腕部,或托我肘底,我即退步翻仰臂掌,用沉坠劲抽回,以牵挫对方握力,同时另一手向对方面部拍击,连消带打,惊退对方,不可过劲伤人。
用扳腕劲更须肩肘松转圆活,勿使僵滞断续,要存连续舒卷之机。
若对方换手连进,我则连续退步转肱消打,守中带攻。
《全体大用诀》说:
“退行三把倒卷肱,坠身退走扳挽劲。
”即言此意。
另外,当对方用“野马分鬃”攻击我腿后腋下时,我后腿屈膝坐实,前腿提膝上顶,肘部后顶对方肘节,再以腰腿劲转化,亦为解危之法。
十五、斜飞势(第十八式)
歌诀: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采挒右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释义:
接前式,设我右掌前击,对方左手握我右腕,我即翻腕向我左下方沉带化解,用左手采拿对方手腕,腾出右臂贴住对方胸部,同时右脚管住对方身后,弓步旋腰向我身侧挒出。
或对方右手拿我左腕,左手推我右肘,我顺势两手合抱,反拿对方右腕、肘关节控制其右臂,右足插裆,旋腰腿,以折叠劲向我身后捌出。
《全体大用诀》谓之“斜飞着法用不空”。
“斜飞势”的“斜”,指发劲方向为斜方,隅向,非指拳架落步方向为斜。
此势使用得当,能将对方掼飞,故名“斜飞势”。
另外,拳式中多有拳势近似的动作,如此式就与“野马分鬃”势雷同,初习者容易混淆,这到后面再叙,注意区别。
十六、海底针(第二十二式)
歌诀:
倘逢敌手钳右腕,引敌进身坠千斤。
右拿左压采挽劲,仆前跌后俯仰功。
释义:
歌诀含意包括:
设对方右手握我右腕而被钳制,我即松肩沉腕先稍卸其力,随即屈肘退身,将对方引近,同时左掌按住对方右肘、右手立掌切住虎口,两手同时向下按采,得势可反拿对方手腕,加我躬身坠劲,将对方连臂带身采仆,这是“海底针”式的基本用法。
倘下采后对方脱手,我左手仍压控对方手臂,右手顺势向对方腹部击去、或捞对方小腿拔起、或就势俯身前靠,使对方仰跌。
《全体大用诀》说“海底针要躬身就”,这里“针”指手指,针坠海底主沉劲;“就”字有就势、顺势、凑近、随同之意,是“成了”“行了”“可以”的口语。
“就”字用在这里轻松、诙谐,画龙点睛地涵盖了“海底针”式的成功在于身法的俯仰之间。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6)(2011-02-1318:
32:
34)转载▼
标签:
杂谈太极拳体育武术分类:
太极理论
作者:
赵幼斌来源:
中华武术
十七、扇通背(第二十三式)
歌诀: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
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
释义:
《全体大用诀》对此式技术用意概括为“扇通背上托架功”。
接前式,当我坠开对方右手,对方左手又从上向我打来或推来时,我左手仍沾控对方,右臂顺势向上托架,此时双臂用开劲、进而合劲向前拥推。
又若对方趁我右臂下探,双手拿我右肘、腕关节,我右臂随即内旋滚提以化擒拿之势;同时腰右旋上左步,左手直向对方腋下攻去。
此势一手上一手前,展开如扇双臂,形开力合,“背连双臂劲贯通”,故曰“扇通背”。
值得一提的是“噫嘘一口丹田气”中“噫嘘”二字的含义。
“噫嘘”是叹词虚词,是种情绪的表现,或情绪释放的内在气声,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生成的。
“噫嘘”用在此处当指:
在配合这种技术与身手状态时而产生的气机配合。
因为在这种状态时发“噫嘘”声.能使肢体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机势得到更灵活的变化。
“噫嘘”发声气落丹田而出于丹田,产生的效果是腹松实、根稳活,更有利于身手激灵变化,从而化解背势,变被动为主动。
如说对方双手反关节拿我肘腕时,我即以“噫”(此时为吸)气声——松腹沉丹田、稳根活身、旋腰提肘化开对方拿势,紧接以“嘘”(此时为呼)气声转为攻势——“嘘”声能充腰劲,增加脚、手劲力贯串,拔长气势舒展的进攻优势。
所以,“噫嘘”也是一种气劲,在此处起到的作用是:
配合肢体化转拿势、进而为攻,变不利为有利而促进蓄发卷之效果。
“噫嘘”之声并不着意发出,只在腹内口里。
至于是吸是呼,纯以顺势顺意而为,括号内提示仅为参考。
十八、撇身捶(第二十四式)
歌诀: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
翻拳压带莫丢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