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6.docx
《哲学引论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6.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引论6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2
2008-04-2816:
21
(第一~二章)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
⒈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答: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
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
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
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
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
科学主义思潮:
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能够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人本主义思潮:
认为哲学应该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二、分析题
1、亚里士多德说过: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
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
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要求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和已经检验过的生活“?
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答:
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
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
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难题要求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
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第三~四章)
一、简答题
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答:
决定论承认世界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免于被决定的,我的行为是建立在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的,但我的选择本身又是建立在以前的选择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处在他人的制约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一定是受到限制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有绝对自由的权力,借助非决定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意志的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无原因的。
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2、什么是经验?
什么是理性?
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地位?
答:
经验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理性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理性在人认识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为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可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
经验:
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它通过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
二、论述题
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答:
“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限,能够清楚明白。
“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认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
它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但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人们依靠领会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
“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三种不同内容:
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
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
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同。
答:
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就是逻辑分析。
要彻底消除哲学由于模糊而造成的混乱,就必须建立以现代逻辑为基础的理想的人工语言,而要建立这样的理想语言,就必须确定这种语言的哲学意义或认识意义。
他们普遍认可意义的可证实原则。
日常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所以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他们普遍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改造日常语言的做法,强调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
由此提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
三、论述题
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休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答:
“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实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
在西方概念论哲学中,科学真理就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它靠的是概念及其体系。
以“是论”为根基的西方概念论哲学固然因其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而被人称许,但进入21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出现了科技异化所造成的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概念论哲学也有它的弊端。
“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在的角度来理解being,也就是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不再以是者还是非是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标准,而认为在者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
在者之在的更大意义在于其精神性的或价值性的作用。
正是有此在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我们才能超越是者所构筑的逻辑经验世界,而突入到非逻辑非经验的世界,也就是回归到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
它的作用:
一是重新理清存在的地基,一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事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道论”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对一切既不执着与无也不执着于有,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有两种含义:
一是从宇宙论和本题论的角度看,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
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终极本质或者自然规律。
它的意义:
拒绝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二、它主张有生于无,即存在本身具有某种缝隙或者分存在的特性,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三、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2、《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致死后;“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
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殊途同归。
儒家的理想是“穷理”与“尽性”的统一,但是,求仁与求知是不统一的,这样,儒家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
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依据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到求知;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即物而穷理,然后再通向道德。
这两派都曾以激烈的言辞相互攻击,再加上后来受到争夺道统正传的意识形态干扰,从而增加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
哲学对科学作用有三个:
C@wxb?
#@
第一、确定科学的理论前提;njk-b`[R
第二、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
第三、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N/}9Fk&{/_PZf
哲学思想文化的作用有三:
第一、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第二、对学科前提的批判;7i(V!
Ut$~?
(IoE
第三、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L@S]Yr
答: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第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第三、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VD)z6Cx:
Q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活动的特点?
-v0x6x\R*j
答:
从距今大约2500年前哲学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进引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涉级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和假定。
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
日常生活中的信念是人的日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引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证明。
人的行为是受他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信牵引的,对这些信念的前提进引批判性的审视,对人而言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因此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论证各争辩是哲学的关键所在。
因为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各批判。
其次,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研究的前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在生物学领域中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仅作为基础的理论,而且作为形式的前题的提法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在哲学中,人们至今说论的仍是两千多年前支配看创造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诸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问题。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给这些哲学范畴的数不清的定义,但至今尚说已后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从更深层次看,哲学问题的不变性实际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艰深性及其进步表现的复杂性。
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固然都况言题的解决为前提,但它们的结局及其所给予人的意义却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无分析的继承各发展,而形成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
科学主义思潮尽管有不同流派,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等,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人本主义思潮尽管也有不同哲学流派,诸如:
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但他们都是强调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任务。
+JeM7k\{OrZ4s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区别在于:
一是在对待传统哲学的态度上二者有区别。
科学主义思潮是要抠斥传统的“思潮空洞”各“凌驾子科学”之上的哲学方法来改造哲学。
而人本主义思潮则是继承了传统哲学中对已认为是合理的思想方法来发展哲学。
二是对哲学的发展趋势上定位不同。
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包括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改造哲学,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哲学”。
人本主义思潮则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至想分不明的中心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本质哲学。
三、分析题
1、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开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哲学具有双重性的特征。
一方面,哲学起始于人类为奇的本性,另一方面,哲学又表现为人类爱智慧的活动。
从哲学的起源和形成来看,哲学虽然是宗教和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近寻和探索存在问题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
从哲学的演变来看,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当它从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间分化出来,对自然和宇宙本质的探索的兴趣的时候,哲学就凸现了一种线理论的开而上学的特征。
晚期希腊和中世纪早期的伦理哲学,把道德,实践的生活要求开始上升为哲学的主流。
以斯多葛学派,伊壁鸣鲁以及怀疑主义哲学家从各角度论证了对生活中美为事物的正确欣赏是人生的目的。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实现了由神何人的复归,并重新寻求从科学的结论中获得解释世界的理论方式,并通过哲学认识说上的活论和唯理论之争,在此基础上达到了在二者之间关系上的更高层次上统一。
还有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们都是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加深探索。
通过对哲学的方法,形成和演变的回牟,可以看出古今哲学家们就是认取哲学为唯一的学术而加深探索,也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pw@'HJ2iCJ+N6F3[`OEDJ
2、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什么叫“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或“未经检验过的生活”?
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答:
基本同意。
所谓“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是认为生活中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这种生活是认可和认同对生活有价值的生活。
所谓“未经检验过的生活”是认为个体或公众生活中不能判断正说或者说未有普通意义的生活。
二者之间的区别:
“已经检验过的生活”:
一是生活中的实践者公认的;二是对社会有益还没有明晰,甚至是有害于社会的生活;三是私人生活,小团体生活缺乏普通性。
所以,如果将特殊性的生活进行普通性提倡和推广,甚至于未活检验是对是错的生活进进引普遍性格倡和推广好是毫我价值的。
@R5_Ve。
c7E3uuBZ*?
c^'Q#U3a
目前,我们现实中,不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有很多是“未活检验的生活”在经济生活中,我国各地的人们都在“模着石头过河”中有很多生活方式。
如果将这些未活经验是对是错或者是局部生活,进行普遍性推广那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
-C_`]P%\(nb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VJ+H?
/qK%M1v
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教材P122-126)D*X8t'W?
-z'k,Z#r
答:
所谓决定论,意味看承认普通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识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决定的。
而非决定论则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的原因,否认世界的普通因果联系。
在决定论中,就基本倾向来看,可分两种不的形式:
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
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它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
所谓弱决定论并否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它又认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自由仍是可能的。
m:
LV)c#p7jE9t2C"r&p*Kz。
gD
2、什么是经验?
什么是理性?
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
(教材P146-149)n4Fk!
dI'oTy
答: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大致包括感知,内省和直觉等几种形式。
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经验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事物中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思维加工,达到事物本质认识的高级阶段和过程。
二者应相互储存、相互渗透,是不可缺少的两个认识过程或阶段。
二、论述题}*_9\X!
y
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教材P103-117)
答:
纵观古往今来各派哲学的观点,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
,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
W。
}|l1qCZ]V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本论也可以叫做“是论”。
“是”,是具有形式意义的逻辑联结词,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作用,是使思想送循线形式的规定,在语言中保持其同一性。
语言和思想之所以能够有逻辑,正是因为我们在用“是”来表达思想。
从此意义来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
o@8K#||p.v_T7\。
km0K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
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当我们说这个事物“在”的时候,仅仅是指出了这个事物的自身同一性,除此以外就不再有别的意思。
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情形就有所不同了,我们其实已经开始认识这个事物,哪能怕仅仅给主命名,就已经包含看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说主“是什么”,也就是否定主“不是什么”)。
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了“是者”。
所以“在”不是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而是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
/b$~d#wyma"XZ
“无”也并非“真无”。
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以存在优于非存在前提的。
但是在中国哲学中,非存在是优先于存在的。
中国哲学习惯非存在叫做“无”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我们可以叫它“道论”。
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因为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有存在的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先”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先”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非“真无”。
在这里“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有无相质”是也。
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党派的异同。
(教材P176-180)
答:
分析哲学的分类,指照“语言批判”所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分析哲学大致可分为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两大类。
K8kLSX6b9cI
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表现为:
理想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的分析。
这不仅因为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肛逻辑的基础,而且也是因为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而日常语言学派则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生活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看真理。
X-dw2DKL-moU
理想语言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的同表现为:
一是,二者都是围绕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清理而展开的,其任务性明确,就是对传统哲学进行语言改造,实现其“语言批判”。
二是,二者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分析哲学以对知识的解释和分析取代传统认识论有关问题的研究,适应了认识发展的实际,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是,二者都并没有主最初希望那样,成为可以科学相提并论的学向。
三、分析题
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学,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1QZZe1^\
答: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人类的思想是随着语言一起诞生的,如果说没有语言,人类就不能思想,因为“语言是思想外壳。
”但是人类的语言还要逻辑,如果没有逻辑,思想时是样不能进行。
这是因为,只有依靠逻辑,人们才能在思想中,建立“抽象的同一性”。
人们通过语言和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推理。
但无论是命题还是推理,直到语言出现了,事物才变得可能。
换句话说“语言中直到出现了不词“是”,语言才可能真正地有逻辑。
”这是因为,只有不词“是”才能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日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
这对于科学,字教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教材P104),R-K3q.Q1Sxp(i^GJ:
[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
由于西方语言的“是”与“在乃是同一词汇(being),人们往往忽略了“是”与“在”的作用。
“是”作为语言的逻辑界限,当然包括了“语言”的内涵。
但是在语言的逻辑过程中,如果逻辑是对的,但语言不规范,甚至出现错误,这也是很难达到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因为语言有自身日等逻辑重要的规范要求。
“在”强调的语言规范,不论是对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发展乃起看十份重要的作用。
*kDb!
fx,qS
“道”将非存在叫做“无”,并主张“非存在”先于“存在”。
由于中国的字是象形文字,说存在就应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存在。
但是没有看得见摸着的地方就应该是“无”。
并且是只有先无才能后有,而有“是”在“无”中生“有”起来的。
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本体论思想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戾,谓之数。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手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