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859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7单元教案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初读课文,利用课题,理清文脉,感受青海高原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4、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初步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

收集写柳树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关注文章的标题,我请几个同学来根据我的要求读课题。

(正音:

柳树,边音)

1、青海高原上有一株柳树。

怎么读?

指名读。

听出来了!

这里长了一株柳树!

提到柳树,我们自然想起很多诗人写过柳树,唐朝的贺知章写过《咏柳》,师吟诵:

碧玉状成一树高……二月春风似剪刀///大诗人杜甫也写过:

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

齐读,对,就是这样的,强调是柳树,不是别的树。

2、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很多吗?

(不多)。

怎么读?

强调“一株”。

对,是一株。

我们要学会从文字中捕捉信息,一起读课题,从课题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是一株长在青海高原的柳树。

)非常出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字,走近这颗柳树,再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那就让我们捧起书,走进这篇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读准字音,自由轻声读课文,读正确。

2、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里描述柳树的词语。

三、检查预习:

1、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望而生畏伫立深邃凝滞广袤无垠瞅见锻铸

劈断灞河名贯古今摧毁吟诵卓绝畏怯

韧劲萌发一茬一茬赭红色虐杀婀娜多姿

相机解释:

望而生畏,深邃,卓绝,广袤无垠等。

2、课文里,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

当我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时,看见了这株柳树,我有一个反应——我哦了一声。

这个“哦”没有加标点,你知道它背后是什么意思吗?

我听出来了,你这样读得意思是明白了,知道这有一株柳树。

你这样读,是表示惊讶,青海高原上居然有一颗柳树。

你这样读是赞叹,这棵柳树生命里如此旺盛。

课文里还有许多描述柳树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交流。

这就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它(复述板书的词语)

一起再读课题。

看看,平常的柳树,神奇的柳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那么多的诗人写柳树,那是因为它美呀!

这种美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美,在我们这儿经常看到柳树,你在哪儿看到过柳树?

(太平常了)练读第1节,读出“平常”。

(在我们这儿见到柳树,真是太平常了!

)再读第1节,读出“平常”。

可是,作者又说了,这是一株——引读第二自然段。

它为什么神奇,为什么让我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为什么生长在青海高原的柳树就让我觉得神奇、甚至望而生畏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高原呢?

课文里也有一些词句介绍它,读一读。

3、会读书的人,读书时脑子里能出现青海高原的景象!

去读吧!

交流画面:

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这是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可以借助它们来想象!

(读读词,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画面了吗?

a、如果生有难度,可启发:

那儿的山?

(光秃秃的山一座连一座,山上没有草)那儿的地?

(地非常开阔,草很多但没有树)那儿的天、云?

b、如果生看到什么,师即点到词语,朗读,读出苍凉!

c、可铺垫可渲染:

这里海拔4000多米,非常寒冷,有时零下几十度;异常干旱,有时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冻土多,土地质量差……(板:

苍凉)

4、想着画面读,感受会更深!

a、精读第3节(指读):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些边塞诗(大屏幕):

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还有唐朝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苍凉啊!

把这个感觉读出来吧!

///这里干极了,冷极了!

山上没草,地上没树!

b、情读第4节(指读):

这里是贫瘠的土地,这里是恶劣的环境!

⑤引读:

(但是,在这里却长着一株柳树……)男生读<点击:

第5节>。

(引:

它使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它,还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而作者的家乡灞河是以柳树名贯古今的,作者家乡的柳树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相关句子。

出示:

家乡水边的柳树……。

默读这一节,用心体会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

板书关键词:

(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这是一棵顶天立地的柳树啊

把“哦”加进去,要用什么标点符号?

齐读。

5、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的。

第一节:

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

第二节: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望而生畏”。

第三、四节:

青海高原的苍凉。

第五节:

这株柳树“巍然”、“强大”。

第六、七节:

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这株柳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

第八节:

通过对“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反衬这株柳树的“神奇”。

第九节:

以议论的方式,赞扬这株柳顽强的“毅力和韧劲”。

这样,我们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了文章的题眼,找到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我们距离文章的心就更近了。

四、作业:

写习字册。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恶劣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2、在理解的基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作者不惜笔墨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对所起的柳树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品味词句,理解作者为何对这株柳树望而敬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陈忠实的散文,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精读文章第一组块,感悟柳树外在内在的形象。

1、下面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看看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

2、出示:

第五自然段。

⑴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给你印象。

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

哪些词句的描绘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⑷你能把你的理解感悟读出来吗?

⑸文字赏析:

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

(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⑹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⑺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朗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

同学们,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

“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且神奇到了让作者望而敬畏”,这是为什么呢?

这株柳树的什么让作者敬畏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去看看青海高原。

三、精读第二组块,感悟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1、出示: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一棵树。

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2、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的印象。

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产生这样的印象?

3、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了解青海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追问:

作者为何不惜笔墨来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5、对比朗读

过渡:

同学们,在这个山上不长草,原野不长树的青海高原上,居然长出了如此高大粗壮的柳树,能说不神奇吗?

能不让人望而生畏吗?

作者驻足于这株柳树下,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想和想象。

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猜想和想象,看看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

四、精读第三组块,感悟柳树生长过程的艰辛。

1、默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归纳:

这株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哪些磨难?

说说相关的依据。

(一年又一年干旱和寒冷的摧残、一场又场高原风雪的虐杀、一次又一次雷电的轰击)

2、同学们,这株柳树经历如此之多的磨难,得以成活下来并长得如此之粗壮,靠的是什么?

(毅力和坚韧,一种坚强的精神)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同学们,这株柳树凭着顽强的精神,超乎想象力的毅力与韧劲,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让我们再次带着深深的敬畏之情朗读——(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小结三个组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为什么能让人望而生畏?

六、总结并提出学习任务。

文章写到第七小节,应该能让读者感受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了,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

这株神奇的柳树给我们生活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七、作业:

补充习题。

16、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学习第一段。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预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听过这样一首歌吗?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节。

大家听出来歌中所吟唱的是什么地方?

板书:

草原。

二、提起草原,你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三、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脚步去好好感受一下迷人的草原风光,怎样?

板书:

老舍介绍。

出示要求,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摔跤、

1、指导理解词语(“迂回”、“襟飘带舞”中国画的“渲染”“勾勒”等)

2、指导正确朗读。

有些长句子的正确停顿的指导。

3、评议。

重点指导第一、二段。

4、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板书:

蒙古访问

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五、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六、指导书写。

重点是“襟”“涩”

评议,小结。

引导读读积累词句。

七、作业:

1、描红练习,抄写字词。

写习字册。

2、摘抄文中最吸引自己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16、草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3、4、5段。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3、4、5段。

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17、麋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自学生字新词,了解麋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麋鹿这篇课文,师生共写课题。

2、看了这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3、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一起走进麋鹿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

遁入雌鹿跋涉繁殖杀戮公爵别墅饲养行动敏捷乌邦寺棕红色颠沛流离悄然无声销声匿迹惨遭厄运

(1)多种方式读词语

2、分小节朗读课文。

(由于课文较长5—7小节可以采用学生默读的方式。

)边读边交流: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麋鹿的吗?

(板书:

生活环境、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2、3自然段,深入感受麋鹿的外形奇特。

1、(出示麋鹿的幻灯片)用自己的话说说麋鹿的外形特征。

2、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总体形容麋鹿的外形特征的呢?

出示:

它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指名说一说)

3、用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它的外形奇特?

圈一圈、划一划,体会体会。

4、预设:

(1)角型:

A、学生说出角型独一无二,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B、是的,这位同学的眼光真敏锐,一下子抓住了麋鹿角型“独一无二”的特点。

“独一无二”是什么意思?

(只有麋鹿才有,其它鹿是没有的。

(2)尾巴:

A、学生说出,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B、教师小结:

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这么长的尾巴可以——引读。

(3)蹄子宽大:

蹄子宽大的作用——引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4)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

(5)毛色变化

3、小结写法:

从角型、尾巴、蹄子、毛色具体进行了介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长得“四不像”的麋鹿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成了姜子牙的坐骑。

可鹿类不高兴了。

有一天阿,鹿王就批评麋鹿了:

麋鹿啊麋鹿,你怎么长了个四不像!

你觉得鹿王批评得对吗?

麋鹿会怎么说?

5、指导朗读

四、引读第4自然段,体会麋鹿自然繁殖力低。

1、与此同时,引读: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

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

2、这段话写了什么呢?

(生活习性)

3、指导朗读。

五、迁移练说。

1、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介绍,了解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特点和它奇特的生活习性,但还有很多人不了解麋鹿,假如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恩?

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

如果你是饲养麋鹿的饲养员,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

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

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

2、同桌练习。

3、指名介绍。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上作业。

17、麋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体会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搜集麋鹿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了解到在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想去看看他们吗?

二、通读课文,大体感知麋鹿外形、习性、经历的“奇”。

师:

麋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翻开书97页,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读课文2-7自然段,轻声、自由地读。

感受麋鹿外形、习性、经历的“奇”。

三、细读第二段,在谈话和品读中体会麋鹿外形、习性的“奇”。

让我们再来细细的读读课文,去体会。

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麋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待会儿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读文后,生交流

a、“它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四不像’。

师引读(麋鹿是鹿的一种——),它还成为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b、“麋鹿的角型是独一无二的……体形也叫小。

”生读文、谈想法

c、“麋鹿的尾巴是……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d、“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才发育完全。

2、渗透说明方法地运用

师:

作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这些特点,列出具体数据,再与其他鹿作比较来写的,使麋鹿的奇特形象和习性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小结:

方案A我们把2-4自然段连起来读,再次感受麋鹿的奇!

三、自主、合作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

师过渡:

麋鹿外型奇特,就连他的生活习性也与众不同,不仅如此,麋鹿的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麋鹿的经历究竟奇在哪?

让我们自学课文5-7自然段,边读边划相关句子,也可以作简单批注。

2、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学成果拿到小组里去交流交流。

看看麋鹿究竟奇在哪?

生交流师巡视

3、谁来当讲解员给我们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师评价

4、小结:

麋鹿在中国出现又几乎在本土绝迹,然后在欧洲繁殖。

1986年8月,麋鹿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回家了。

来,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第7自然段。

5、回扣前文,升华感情。

你看,这群精灵出现了(出示图片、配乐)(师生齐读):

晨雾如薄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的向水塘边走去。

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

四、写话练习

这是一群多么自由自在的麋鹿啊!

它们在黄海滩涂上幸福的生活着,对我们,对麋鹿来说,这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呀!

同学们,在麋鹿历史博物馆里有着一本厚厚的留言簿,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在了解了麋鹿这种奇特的精灵以及他的传奇经历后,都不禁要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

你们想对麋鹿说些什么呢?

拿起你们的笔,想说什么就写下来吧!

生伴着音乐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

让我们和麋鹿共同在美丽的地球家园快乐的生活吧!

习作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引起方面来写银杏的。

让学生懂得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

2、指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找有关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的良好的习惯。

3、帮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教学重点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引导学生像沈平平那样自己观察、搜集作文材料。

预习要求学生实地参观

教学过程

一、导观察,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谈话:

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这幅画,说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写下去,不仅显得零乱,而且也不够形象、逼真。

沈平平同学根据金老师的要求写了这棵银杏,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向她学习,看看她是怎么写的。

二、读例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轻读例文,思考:

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用“—”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小结:

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

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出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

三、读例文,讨论写法

1、生自读,思考:

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

2、交流讨论。

小结:

⑴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