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革命文化专练二.docx
《高考小说阅读革命文化专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小说阅读革命文化专练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小说阅读革命文化专练二
高考小说阅读革命文化专练二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英雄 古昊
“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云峰点着烟,沉默了一会儿,把问题抛给我。
云峰是个沉闷的人。
他调进我们栖霞寺管理处一个多月了,才说了不超过10个字。
平时,我和云峰在寺院里察看时,他总是会和虔诚的香客们一起双手合十,默念着什么。
直到一场雨后,他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才知道,他默念的其实是一个名字:
小陆。
而名字背后的故事,拉没有主动问他。
但对于云峰的疑问,我真的入心了,上网查阅资料,据有死亡体验的人描述,人在死前会飞翔的感觉,身边会出现鸽子或者大雁,甚至会有祥云。
“真的吗?
”云峰听了,眼睛紧盯着我,“这要是真的多好!
”但我不相信,只是嘴上没说罢了。
云峰把烟头在烟灰缸用力掐灭,又拿起茶杯浇了些水说,我跟你说说小鹿吧。
“他应该活在舞台上,而不是战场。
”云峰说的是他的战友小陆。
云峰说他平时喊他其实叫的是“小鹿”,皮肤白净,身材高挑,手脚修长走起路来脖子笔挺,步态轻灵,似乎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飞起来。
那时,三年兵云峰和新兵小鹿,并没想过,自己真的会走进战火硝烟。
那时,连长和指导员正在描绘开水渠、种大棚蔬菜的宏大蓝图,备送小鹿到农校学习果树种植,让云峰去买十来头小猪养起来,让战士们多吃猪肉,多吃果蔬。
第二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没啥两样,天空是蓝的,水是清的,风是柔的。
而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天空已经失血,硝烟弥漫,满目荒芜。
二连接到上级命令:
准备上前线轮战。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官兵们迅速转入战前训练,卧雪爬冰,风从身上刮过的时候都是带刀带刺的,每天早上的五公里全副武装,到达终点时,鞋子里能倒出水来。
他们还学了几句缴枪不杀、放下武器这样的“洋话”,这些都是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才能用得上的话,简短却滚烫有力小鹿学得快,心里却更添了几分紧张。
看着小鹿时常紧闭的嘴角,云峰忍不住想笑。
云峰本就是个黑大汉,三个月的集训下来,变化并不大,小鹿白净的脸已经变得粗糙干裂。
早上,又一趟五公里越野跑下来,云峰扔给小鹿一根“红塔山”,“抽一支,解乏。
”小鹿朝天上吐出一口浓痰,却软沓沓地摆手。
云峰就笑:
“抽吧上去了,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
”小鹿没想过能不能回得来的事情,他是一心想着要去农校的。
但小鹿还是接过烟,这是他抽的第一根烟。
小鹿吧唧着嘴,那种表情,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乏。
6月的雨天,二连跟随大部队的车队从驻地出发,路两边的树,急匆匆地向后跑去。
在雨停之后,云峰看见小鹿悄悄地抹眼泪,自己不禁眼眶也湿了。
他们都没有把要上战场的事告诉给家里,云峰知道,小鹿肯定也是想起爹娘了。
汽车改换列车,列车又改换汽车,从雨天驶过晴天,从土路驶上盘山路。
凌晨时分,部队到达驻守阵地。
这里是一个山窝,周围山峦叠翠,雾气弥漫,凉风习习,站在山脚,人就像跌落在海底。
战争是个坏孩子,你不知道它啥时候就怒火冲天。
当第一颗炮弹在掩体外爆炸,把碗口粗的松树削成两截时,云峰的耳膜似乎要震破了,小鹿眼睛紧紧盯着那半截树桩,脸色苍白。
战争就这样急速抵近。
云峰和小鹿分在一个战斗班,冲锋陷阵,吃饭睡觉,两人形影不离几天摸爬冲杀之后,小鹿慢慢地松弛下来,烟一根一根地抽着,把云峰的那句话挂在嘴上,“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
那晚上,只容得下两人的掩体外,月亮格外温柔,月光洒满一地。
难得的宁静,云峰很快就睡着了。
云峰的梦里没有战争,只有几头小猪仔在哼哼。
天热起来了,丛林里的蚊子倒不是最难受的。
小鹿来说,战场的尸臭味是最让他难受的。
场战斗下来,残肢、血流的血腥味道,会像鸟爪一样挠嗓子眼儿,而不是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简单。
正午,太阳正烈,战火稍作停顿,官兵们抓紧时间吃饭。
对战士们来说,猪肉罐头就是美味了。
小鹿打开罐头,边吃边从外面走进掩体,鼻子左闻右闻的,今天的尸臭味咋这么重呢?
云峰瞄他一眼,你看看你肩膀。
小鹿一扭头脸都黑了,敌人的一小块残肉正落在肩膀上。
小鹿扔掉手里的罐头,“哇哇”地,将嘴里的那口午餐肉全吐了,脱下衣服扔到边上。
光着膀子的小鹿,闪电一样的疤痕,从肩膀划到腰眼上。
那以后,小鹿的胃里就没有过肉了。
阵地继续向前推进,战斗越来越惨烈。
树梢的天开始黑下来的时候,小鹿和云峰从左右两侧向高地匍匐,子弹、炮弹在空中炸裂、尖啸、飞掠。
一朵云在树梢躲避的当儿,一枚炮弹在小鹿身边炸响。
云峰眼睁睁地看着,小鹿被掀到空中,人被拦腰削成了两截。
半空中的小鹿,有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在空中喊叫,而是静默的,就像刚刚抽过一根“红塔山”后的沉默——不仅会有鸽子、大雁,还会有祥云。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峰虽然是个沉闷的人,但提起小陆,他有说不尽的故事,这其中包含了痛失战友后浓浓的思念和哀伤之情。
B.云峰和小陆没想过要走上硝烟战场,他们当兵,只是想种菜养殖,让战士们吃好喝好,做一名合格的后勤兵。
C.虽然战争很残酷,但云峰和小陆却在战争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一起吃饭睡觉,冲锋陷阵,血腥中包含温情。
D.战争的实况,远超影视剧里的描述。
与丛林里的蚊子相比,一场战斗下来残留的各种味道,更让小陆感到难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文章以设问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闪电一样的疤痕”,看似闲笔,却写出了战士的伤残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
C.“抽烟”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云峰和小陆在战场上抽烟,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
D.结尾想象小陆被炸到空中时有鸽子、大雁、祥云出现,照应前文,结构完整,也体现了主题。
8.文章以“我的英雄”为题,请分析其内涵意蕴。
(4分)
9.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试举三例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开了又谢
严平
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
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棉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幢憬。
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繁漪。
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
“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
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
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
”(《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
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
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
“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
”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
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
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
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
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
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
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
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
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
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本可以离队回到父母身边,却选择了坚持。
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逸恋爱了。
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
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
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
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
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
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
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
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
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
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
“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
”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
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
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
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收获》2015年6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 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
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
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入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敬佩之情。
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琪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
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
8.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
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
(4分)
9.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6分)
(三)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
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
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
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
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
呵!
”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
“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
”
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
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
”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
“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
“看海。
多好看!
”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
“好什么?
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
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
怎么一个人?
避暑的?
”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
“哪配避暑。
是找我表哥来的。
”
脚夫瞪大了眼睛:
“您表哥是谁?
警察局的吗?
”
女学生摇摇头:
“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
“嘿!
”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
不知是哪一位?
”
“张文清。
”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
他在村里吗?
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
他不做声了。
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
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
“我说,您贵姓啊?
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
“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
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
脚夫又不出声了。
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
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
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
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
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
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
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
“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
“哦,找张先生的?
……”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
道静吃了一惊:
“他哪儿去啦?
——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
还有,我表嫂呢?
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
不知道!
……”老头越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
现在怎么办?
以后又怎么办呢?
……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着单调的声响。
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
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
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
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
“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
”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光明网——《光明日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道静随身携带多种乐器,可看出她多才多艺且生活优越,也符合女学生的身份。
B.面对旅客的议论,她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
C.蓝天、碧野、大海使她欢喜激动,而脚夫却看不出美不美,说明脚夫不懂欣赏美。
D.脚夫因不认识张文清而不做声还转移话题,跛脚老头因醉得厉害而记不起他去哪儿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运用了排比、拟人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特点。
B.小说以乘客们的视角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主要人物林道静,运用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写出了道静素净、沉郁的特点。
C.小说写林道静走出车站后看不见有人来接她,脚夫谈到表哥嘴巴像封条封住,都是为下文找不到表哥埋下的伏笔。
D.小说节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以阴郁的树林、聒噪的蝉声、单调的涛声,衬托了道静此时投亲不遇的孤单无助。
8.道静和脚夫、老头有较多的对话,请分析对他们的语言描写的作用。
(4分)
9.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
茅盾在这段文字旁曾经写过眉批:
“描写太不简练,可以删去。
”但杨沫并未听从这一建议。
结合文本说明杨沫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保留了这些文字。
(6分)
(四)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 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
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
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
“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
朱友航笑哂:
“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
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
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
侬亏不了。
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
”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
”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
”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
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
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
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
“老爷,明少爷歇了。
”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
“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
”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
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
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
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
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
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超然客整理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
“切记!
”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
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
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
”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
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
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
”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
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
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
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
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
“朱猴子?
”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
“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
“明少爷呢?
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
任蕴清岔开话说:
“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
”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
”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
“物归原主。
”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
“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
“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
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
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
”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
精于算计之人。
②小赤佬:
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