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483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docx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曹颖甫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其一

汤(左二月十八日)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枣(六枚)

【按】大论曰: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

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又次日,未请复诊。

后以他病来乞治,曰:

“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药力何其峻也?

”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按】或谓仲圣之“脉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第不详言耳。

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

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

曹颖甫曰:

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

夫邪风外乘,乃病中风,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此非病因乎?

卫不与营和,乃自汗出。

风中肌肉,着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

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出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与腠理显分两橛,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

不和者,不合也。

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而营卫自和矣。

此非病理乎?

读书能观其通,则思过半矣。

桂枝汤证其三

我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

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

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

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

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

桂枝(四钱) 白芍(三钱) 甘草(钱半) 生姜(五片) 大枣(七枚) 浮萍(三钱)

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

次日,未请复诊。

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按】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

本案示“风”之外,更有“冷饮”,外为风袭,内为饮遏,故见证较前案多一“吐”字,可见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轨范。

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观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

曹颖甫曰:

此公系同乡高长佑先生之友。

予因治其妻神经病,始识之。

盖其妻饮食如故,但终日歌唱,或达旦不寐。

诊其脉滑疾,因用丁甘仁先生法,用猪心一枚剖开,内藏辰砂二钱,甘遂二钱,扎住,向炭炉煨枯,将甘遂朱砂研成细末。

一服而大下,下后安眠,不复歌唱矣。

后以十全大补汤收膏调之,精神胜于未病时。

附录之,以资谈助。

桂枝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

谢先生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沈而浮。

大论曰: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证似之。

川桂枝(钱半) 大白芍(钱半) 炙甘草(钱半) 生姜(二片) 红枣(四枚) 六神曲(三钱) 谷麦芽(炒各三钱) 赤茯苓(三钱)

【按】谢君先是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

及归,夜即病下利。

三日不解,反增剧。

曾投轻剂乏效。

愚则依证治之,虽三伏之天,不避桂枝。

服后果表解利稀,调理而瘥。

本案不吐而下利,又异于前案,所谓证有变化是也。

吐者为胃不和,利者为肠不和。

然而能吐能利,胃肠尚有抗毒逐邪之机能,病未得为进也。

大论《太阴篇》云: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舒氏疑本条有误,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云云。

说似有见。

然而理中加桂枝为偏里,桂枝汤为偏表,今脉浮,表证重,故宜桂枝汤。

况曰“宜”,而不曰“主之”,其宾主层次之分了然矣。

曹颖甫曰:

本案桂枝汤证其四实为太阴病,盖桂枝汤为证见脉浮之本方,虽重棉叠衾,尚觉恶寒,有似麻黄汤证,不知桂枝汤证原自有啬啬恶寒者,况脉浮而不紧,其不为麻黄汤证明矣。

因下利之为食滞也,加六神曲炒谷麦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随证加减之法矣。

【又按】本年(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起,天时突转炎热,友人沈君瘦鹤于其夜进冰淇淋一客,兼受微风。

次日,即病。

头胀,恶风,汗出,抚其额,微冷,大便溏泄,复发心悸宿恙,脉遂有结代意。

与桂枝,白芍,炙草各钱半,生姜一片,红枣六枚切。

夜服此.又次早醒来,诸恙悉平。

惟心悸未愈,乃以炙甘草汤四剂全差。

诸方均不离桂枝。

又越日,孙椒君以进梅浆,病下利,恶风,冷汗出,头胀,胸闷,骨酸,腿软,不欲食而呕,一如沈君,给方与沈同。

惟孙君以午夜市药,药肆不备红枣,任缺之。

服后,一时许,热汗执漐漐遍体,舒然睡去。

翌早醒来,不知病于何时去。

然则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惟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

夫伤寒而必限于北地,北地而必限于冬日,抑何固执之甚邪?

使有见我治沈孙之方,而曰:

“桂枝生姜皆辛热之品,值此炎令,何堪抱薪救火?

甘草大枣又悉甘腻之物,甘增中满,腻能恋邪。

若芍药之酸收更属不合。

综药五味,乃无一可用者。

”若病者无坚决之信仰,聆此评语,得毋弃吾方而不敢服乎?

然则桂枝汤证之病理果如何,桂枝汤之药理又如何?

至此,不能不有所解说。

在余未陈己意之前,姑略引诸家之说,以资参考。

《医宗金鉴》略云: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

芍药从桂技,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

……”陆氏九芝曰:

“桂枝者,能入营而出卫者也。

太阳主开,今风乘之,而过于开,则必祛风外出,而太阳之气始复其常。

但中风为虚邪,营气已弱,是宜慢泄。

又风邪已近肌肉,即为肝气乘脾,故君以桂枝,而必以养血和中者为臣。

风能化热,以芍药之凉者监之。

……”柯氏韵伯曰: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此皆不离营卫以为说。

先贤有谓桂枝汤中不应有酸寒之芍药,而祝味菊先生则曰:

“本汤之组合,应以芍药为主药,桂枝为重要副药。

盖适用本方之标准,在皮肤蒸发机能亢进,而自汗出者,故用芍药以调节其亢进之机能。

桂枝则不过补助心脏之作用而已,故麻黄汤中亦用之,其非主药可知也。

”此二说也,相左特甚。

汤本右卫门皇汉医学云:

“余之经验,凡用芍药,大枣,甘草之证,必诊得筋肉挛急,而于直腹筋最为明确,……可为三药之腹证,……亦可为本方之腹证。

……以上纯属理论,实际上当随师论,准据脉证外证,可以不问腹证也。

”此说前后参差,亦堪商矣。

众说纷纭,吾将安从?

虽然,我侪自当从实验中求解决,安可囿于前贤近哲之说,以自锢也哉?

今有桂枝汤中风证患者于此,恶风头痛,发热汗出,诸状次第呈现。

顾汗出不畅,抚之常带凉意,是可谓之曰“病汗”。

设其人正气旺,即自疗机能强者,其发热瞬必加甚,随得畅汗,抚之有热意,于是诸状尽失。

可知一切毒素(包括外来之病原物,及内壅之排泄物)已随此畅汗以俱去,此所谓“法当汗解”是也。

设其人正气不足以办此,则必须假外物或动作以为助,例如啜滚热之茶汤可以助汗,作剧烈之运动,就温水之沐浴,亦皆可以助汗。

方法不一,致汗则同。

(当炎暑之日,吾人周身舒适无汗之时,偶作此三事,则致汗甚易,可为明证。

)及此汗出,病亦寻差。

然而中风证之重者,又非此简易疗法所可得而几,何况啜水太多,胃不能容,运动就浴,又易伤风,于是乎桂枝汤尚矣。

及服桂枝汤已,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

且卧床温覆。

一二时许,将遍身执漐漐微似汗出,(似者,续也,非“似乎”也。

)病乃悉去。

此汗也,当名曰“药汗”,而别于前之“病汗”也。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着,此其分也。

有桂枝证者来求诊,与桂枝汤,告之曰:

“服此汗出,病可愈矣”。

彼必曰:

“先生,我本有汗也。

”夫常人不知病汗药汗之分,不足为责。

独怪一般医家尚有桂枝汤能发汗能止汗之辩,呶呶相争,无有已时。

不知以中风证而服桂枝汤,“先得药汗”,是“发汗”也,“病汗”遂除,亦“止汗”也。

是故发汗止汗二说,若以为非,则均非,若以为是,则均是,惜乎未观其通,尚差一筹耳!

桂枝为阳药,内含“挥发油”,故能发散。

芍药为阴药,内含“安息酸’,故能收敛。

收敛之后,继以发散,发散之极,转又收敛。

二者互为起讫,如环无端,依道运行,周而复始,是故收敛并无停滞之意;发散更非不复之谓。

所以分名之者,盖但示其运行之方向不同已耳。

由是可知桂芍之分工,实乃合作。

况微丝血管之周布于身,无远勿届,与肌肉,神经,汗腺等杂沓而居。

故动静脉血运加速之后,势必生热,较前此之发热尤甚。

热蒸汗腺,势必汗出。

与吾人剧烈运动之后,心脏鼓动加速,脉搏加速,血运加速,全身发热,因而汗出,理正相同。

惟此运动而生之汗,不必有若何毒素于其间,若夫先病后药,因而得汗,其汗必含毒素无疑。

本汤煎服法中曰:

“遍身执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不汗,更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仲圣谆谆垂教,再三叮咛,以求一汗而后已者,抑亦何哉?

曰:

盖惟借此“药汗”方能排除一切毒素故耳!

炎暑之日,汗流侠背,诚能畅进冰制饮料,汗乃遂止。

所似然者,冰能凉胃故也。

然则凉胃既可以止汗,今饮出汗,又何可不温胃?

于是温胃之良药,兼可以止呕之生姜为必需之品矣。

又恐汗出过多,将伤胃液,于是用大枣以摄持之。

又虑肠居胃下,胃失和,则肠有受传之虞,于是预用甘草以安之。

要之。

姜也,枣也,草也,同为温和胃肠之圣药。

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故云。

胃肠既受三药之扶护而和,血液循环又被桂芍之激励而急,表里两合,于是遍身执漐漐汗出。

若其人为本汤证其一其二之表证者,随愈,即有本汤证其三之吐者,亦愈,或有本汤证其四之利者,亦无不愈。

使更能明其孰轻孰重,加以权衡,则更善矣。

桂枝汤证其五(附列门人治验)

虞师舜臣尝日:

“一二八之前,闸北有一老妇。

其子服务于邮局。

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

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

头项不能转侧。

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

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

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

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

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

次日,病大减。

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

数日后,竟告全愈云。

【按】脑疽,病也。

虞余二先生先用治脑疽法治之,三日不见大效。

及察知患者有桂枝汤证,试投桂枝汤。

用桂枝不过五分,芍药不过一钱,姜草枣又皆和平之品,谅其为效也当仅矣。

然而功出望外,毋怪虞师之惊奇。

且用独方而竞全功,更可见惟能识证者方能治病。

何况仲圣方之活用,初非限于桂枝一汤,仲圣所以于桂枝汤加减法独详者,示后人以楷模耳。

果能将诸汤活而用之,为益不更大哉?

由是细研,方知吾仲圣“脉证治法”之真价值。

曹颖甫曰:

丁甘仁先生有言,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阴。

二证妄投凉药必死。

旨哉言乎!

尝记予少时,居江阴东乡之后塍,有蒋昆田者,中医也,尝患脑疽,家居不出,三日。

先考遇之于市上,问所患,曰,愈矣。

问何法治之,曰,桂枝汤耳。

问用桂枝几何,曰,四分耳。

以四分之桂枝,能愈脑疽,宜虞生用五分之有特效也。

惟蒋之证情轻,故四分已足。

老妇之证重,故加至三钱。

若狃于蒋之四分,而援以为例,设遇重证当用三四钱者则殆矣。

桂枝汤证其六(附列门人治验)

王(右) 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

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酒炒)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按】吾国旧式妇女平日缺少运动,每致食而难化。

冬日限于设备,又未能勤行沐浴。

而家庭组织庞杂,妯娌姑嫂每难和睦,因而私衷抑郁,影响气血。

始则气逆脘痛,纳谷不畅,自称曰肝胃气,书则谓木侮土。

名虽有雅俚显晦之分,实则无二致也。

驯至头晕,心悸,经事不调,成俗所谓贫血症。

按其脉,常缓而无力。

若贫血甚者,反成细小而数。

不待风寒之侵袭,而常萧瑟恶寒,尤其在冬日为甚。

余逢此等证状,常投桂枝汤原方。

病者服后,陡觉周身温暖,经脉舒畅,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后。

此无他,桂芍活血之功也。

而向之大便难者,今乃得润滑而下,因甘草安肠,本有缓下之力。

若大便仍坚据不动,不妨加大黄每剂一钱以微利之,生者固佳,制者亦可。

二三剂后,便乃畅行,且胃开矣。

其用甚妙,亲历者方能言之。

若嫌大黄近于霸道,则不妨改用研麻仁每剂四五钱,亦可缓缓奏功。

况又有姜枣以刺激其胃机能,令化谷食为精微,渊源既开,血乃渐滋。

吾师常以简括之句表本汤之功,曰:

“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

”盖肝主藏血,血行既畅,神经胥得涵养,可杜烦躁之渐,故曰疏肝,亦曰平肝。

脾本概括消化系统而言,今肠胃既健,故曰补脾,善哉言乎。

于此有一要点须注意及者,即本案王右服桂枝汤后是否汗出是也。

曰:

不汗出,但觉周身温暖而已。

然则桂枝汤果不能发汗乎?

曰:

发汗与否乃服后之现象。

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证之和,非方药可得而独专也。

详言之,桂枝汤必加中风证,乃得“药汗”出,若所加者非中风证,而为如本案之里证(姑名此以别于太阳中风之表证),必不得汗出,或纵出而其量必甚微,甚至不觉也。

吾人既知此义,可以泛应诸汤。

例如服麻黄汤而大汗出者,必其人本有麻黄汤证,服承气汤而大下者,必其人本有承气汤证。

反之,加麻黄汤于承气证,加承气汤于麻黄证,则欲下者未必剧汗,欲汗者未必剧下,有可断言者。

然而病之形能既乱,于是坏病成矣。

或问曰:

“桂枝汤既能治表证,又能治里证,表里不一,方药却同,亦有仲圣之言可资证明乎?

”曰:

“师曰: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技汤主之。

”夫曰“无寒热”,非即无表证之互辞乎?

曰“不能食”而“渴”,非即胃肠虚寒,不能化谷食为精微乎?

曰“名妊娠”,非即谓无病而更无表证乎?

或又曰:

若是论之,桂枝汤直是一首补方,纵令完全无病之人,亦可服此矣。

曰:

何莫不然?

惟严格言之,平素肠胃实热,血压亢进之人,究不甚宜,毋须一试。

若夫素体虚寒之老人及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耆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

综计伤寒论中,共一百一十三方,由桂枝汤加减者乃占二十余方。

然则仲圣固好用补者也。

谁谓伤寒方徒以攻劫为能事乎?

曹颖甫曰:

本案桂枝汤证其六亦当属诸太阴。

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仲师于两篇中既列有专条矣,此又何烦赘说!

惟以此治太阳证,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阳病之系在太阴者,为人所不信,自有此验案,益可见仲师之言,初无虚设矣。

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

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

 

太阳转阳明其一

姚(左) 发热,头痛,有汗,恶风,脉浮缓,名曰中风,桂枝汤加浮萍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钱半) 浮萍(三钱)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药后进热粥一碗,汗出后,诸恙可愈。

汗出热不除,服后方,热除不必服。

生川军(三钱) 枳实(三钱) 厚朴(钱半) 芒硝(二钱冲)生甘草(钱半)

【按】上列二方乃师初诊时一次疏予者也。

他医似无此例,然师则常为之。

师曰:

“我今日疏二方,病者明日可以省往返之劳,节诊金之费,不亦善哉?

”虽然,苟我师无先见之明,能预知明日之变证者,其亦安肯若是耶?

浮萍为我师暑天常用之药,多加于桂枝汤中。

师每赞其功。

病者姚君持方去后,竟不敢服。

质疑于恽铁樵先生之门人某君。

某君曰:

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是乃仲圣之大法也,安用疑为?

卒从其言。

服后汗出,果如方案所记,诸恙悉愈。

不意半日许,复热,病者固不知此热却非彼热,姑壮胆服后方,竟便行而热除。

三日,悉如常人。

余问曰:

桂枝汤之后,有宜继以承气者,有无须继以承气者,其间岂无辨认之点耶?

师曰:

病者初诊,吾见其苔作黄色而且厚,吾以是用承气也。

余曰:

诺,举一反三,又岂惟苔黄厚而已?

则凡便之不畅或不行者,口渴者,阙上痛者,或素体热盛者,莫非皆承气之预见证乎?

予自是亦能效吾师之法,一诊而疏二方矣。

以余临床实验所得,凡服桂枝汤后,桂枝证除而转为阳明轻证,又服承气而病愈不传者,甚多。

状此事实,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八字恰甚贴切。

虽然,此仅就太阳病服药者言,若不服药,恐又非如是矣。

余固不谓内经之一日至六日相传一说,尽合于事实者也。

曹颖甫曰:

予治伤寒学,早于仲师大论中证明七日为一候,一候为一经,二候为再经,六经传遍当在四十二日。

然亦有不作再经者,由其肠胃中本不燥实也。

若太阳之病初起,阳明先见燥实,则先解其表,后攻其里,即为正治。

予昔治赵庭槐之妻常以一方笺书二方,治愈者不止一二次。

又尝治缪桂堂亦用二方并书一笺,缪不识字,误以二方之药并煎,亦汗出便通而愈。

太阳转阳明其二

徐柏生

初诊 微觉恶寒,头痛,腰脚酸,左脉甚平,右脉独见浮缓,饮暖水,微有汗,而表热不去,此风邪留于肌腠也。

宜桂枝汤加浮萍。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 浮萍(三钱)生姜(三片) 枣(七枚)

二诊 汗出身凉,大便不行,宜麻仁丸。

脾约麻仁丸(三钱) 芒硝泡汤送下。

拙巢注:

药后大便行,愈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