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245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docx

土壤复习资料总结

老师列的复习题归纳如下:

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

如何正确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

答: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应与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概况如何?

答:

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5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答:

联系:

1)成土的母岩及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特点都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等有直接关系。

2)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上发育而来的,土壤的许多性质与成土岩石、矿物和母质类型有关。

3)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

4)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区别:

母质有别于岩石,其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较大,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4、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答:

土壤质地改良方法:

1)掺沙掺粘,客土调剂

2)翻淤压沙或翻沙压淤

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沙

4)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5)种树种草,培肥改土

土壤质地的利用:

1)砂质土:

通透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气多水少;温度高,土温变化快。

砂质土疏松,结持力小,易耕作,但耕作质量差。

根据土类土壤的肥力特点,在作物种植上宜选种耐瘠、耐旱作物,生长期短、早熟作物,以及块根、块茎类作物和蔬菜。

2)黏质土:

含砂粒少,黏粒多,毛管孔隙特别发达,大孔隙少,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不耐涝。

“发老不发小”,此类土壤宜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化肥一次用量可比砂质土多,在苗期注意施用速效肥促早发。

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以及果、桑、茶等多年生的深根植物。

3)壤质土:

由于含砂粒、黏粒比例较适宜,它的肥力特点兼有沙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的优点。

即通气透水性好;养分丰富;耕性表现良好。

壤质土壤中水、肥、气、热以及植物扎根条件协调,适种范围较广,是农林业生产较为理想的质地类型。

 

5、什么是土壤结构性和土壤结构体?

主要结构体类型及其如何评价?

答:

土壤结构是土粒相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中结构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排列情况及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主要结构体类型:

团粒结构体(granularstructure)团粒结构体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对土壤肥力诸因素具有良好作用,农林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粒径为2-3mm。

粒径<0.25mm者称为微团粒,是形成团粒的基础。

团粒结构体一般存在于腐殖质较多、植物生长茂盛的表土层中。

评价:

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保水、蓄水、供水性良好,故团粒结构被誉为“小水库”;②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既利于升温又利于稳温;③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每一个团粒成为一个“小肥料库”;④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⑤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土壤肥力“调节器”。

6、叙述团粒结构形成的过程和条件并提出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答:

形成过程:

有“多级团聚说”和“黏团说”,即由单粒在胶体凝聚、水膜粘结以及胶结作用下形成初级黏团或微凝聚体。

在成型动力作用下,使初级黏团和微凝聚体进一步相互逐级黏合、胶结、团聚,依次形成第二级第三级...微团聚体,再经多次团聚,使若干微团聚体胶结起来,成为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团粒结构体。

条件:

1)胶结物质(成型内力):

有机胶体、无机胶体、胶体凝聚物

2)成型动力(成型外力):

土壤生物的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晒垡作用、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进行耕作

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

2)扩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

3)科学的农田土壤管理

4)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7、什么是土水势?

包括那几个水势?

答:

土水势是土壤水在所受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的差值。

土水势包括:

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和总水势

8、影响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如何调节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

答:

因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一般认为阳离子交换量在20cmol(+)/kg以上保肥力强。

保肥性具体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1)质地:

质地越黏重,交换量越大

2)胶体类型:

不同胶体类型的负电荷数量差异大

3)土壤的酸碱性:

随着土壤PH升高,负电荷量增加,阳离子交换量增大。

4)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盐基饱和度大于80%的土壤,一般认为是肥沃的土壤。

供肥性具体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1)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

2)酸碱性

3)土壤的缓冲性

4)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保肥性的调节如下:

1)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种可逆反应,植物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收了某阳离子养分后,降低溶液中该阳离子的浓度,土壤胶体表面的离子就解吸,迁移到溶液中,再次被植物根系利用,恢复和提高了土壤肥力。

2)由于阳离子交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可通过改变土壤溶液中某种交换性阳离子的浓度使胶体表面吸附的其它交换性阳离子的浓度发生改变,对土壤阳离子养分的维持和施肥实践很重要。

3)可通过增加土壤中有益阳离子浓度的方法,来调控阳离子的交换方向,从而达到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的目的。

供肥性的调节如下:

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加快供肥的速度,延长供肥的时间,使农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能够全面、充分、持续地供应,以获得作物高产和优质。

9、试述土壤酸碱类型及影响酸碱性的因素。

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答:

酸性类型:

活性酸和潜性酸

影响酸碱性的因素如下:

1)气候:

高温多雨的地区,易形成酸性的自然土壤

2)地形:

处于高坡地形部位的土壤,其PH常比低地的低

3)母质:

酸性的母岩较碱性母岩所形成的土壤有较低的ph

4)植被:

发育在针叶林下的土壤酸性较强

5)人类活动:

施肥;工业生产的废气造成酸雨

6)盐基饱和度:

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加而增高

土壤的酸碱性调节:

1、酸性土壤改良经常使用石灰,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草木灰既是良好的钾肥又是,同时又能中和酸性。

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的作用如下:

土壤胶体·2H+Ca(OH)2==土壤胶体·Ca+2H2O

土壤胶体·2AL+3Ca(OH)2==土壤胶体·3Ca+2AL(OH)3↓

2、碱性土改良可用石膏、硫磺或明矾(硫酸铝钾)来改良。

石膏改良碱性土的作用如下:

土壤胶体·2Na+CaSO4==土壤胶体·Ca+Na2SO4

NaCO3+CaSO4==Na2SO4+CaCO3

10、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如何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答:

氧化还原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通常把Eh值300mV作为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分界线,大于300mV是土壤呈氧化状态,低于300mV则呈还原态。

但过高或过低对于旱地作物生长都不利。

1)大于750mV,土壤中好气条件太强,有机质分解太快,易造成养分的大量损失。

铁、锰完全以高价化合物存在,溶解度极小,作物易缺铁而发生失绿症,也会因缺锰发生灰斑、白斑病。

2)当Eh小于200mV时,铁、锰化合物呈还原态,一些水稻田秧苗会因Fe2+浓度高而中毒受害。

3)当Eh降为负值后,某些土壤会产生H2S,对作物造成伤害。

4)水田土壤Eh变动较大,在排水种植旱作物期间,其Eh可达500mV以上,在淹水期间,可低至-150mV以下。

5)适宜水稻生长的Eh值为200~400mV。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水田土壤可分为氧化层和还原层,在氧化层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态氮在还原层会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2O、N2等气体。

调节措施:

将氮肥深施,采取合理的水分管理。

 

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1)土壤通气性;决定于水和孔隙状况,是主要因素。

(2)微生物活动;使土壤空气,土壤溶液中O2减少,从而使Eh下降(3)易分解有机质含量;耗O2,Eh低。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旱田植物耗O2,根系分泌物刺激微生物活动,均使Eh。

水田水稻可将O2分泌土壤中,近根Eh升高。

(5)土壤pH;理论上pH升高1单位,Eh下降59mv。

(6)土壤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

11、花卉苗圃的露地和保护地有何差异?

答:

保护地土壤由于没有雨水的淋溶作用,土壤的盐分浓度明显比露地土壤的高。

一般露地土壤溶液的全盐浓度在300~500mg/kg,而保护地土壤可达10g/Kg以上。

12、结合果树的栽培特点,如何进行果园土壤的耕作和施肥?

答:

果园土壤的耕作如下

1)清耕法:

是对果树行、株间土壤常年保持休闲,定期翻耕灭草,不间作任何作物。

2)生草法:

一般是在果蔬行间或全园播种多年生豆科或禾本科绿肥牧草植物,或采取两者混播,使其生长情况,每年定期刹割置于原地,让其自行腐烂或刹割后移至树盘用作覆盖材料。

3)果粮间作法:

是指利用果树行、株间甚至树盘间作各种农作物。

4)覆盖法:

是指利用各种不同的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对果园行株间或树盘土壤进行地表覆盖。

5)清耕覆盖作物法:

是指在一年中的某一时期清耕,而另一时期则种植覆盖作物。

6)免耕法:

是指对果园土壤不耕作而用除草剂除草的一种土壤管理方法。

果园土壤的施肥如下

1.施肥时期:

1)基肥,果树基肥以秋施为好,宜早不宜晚。

2)追肥,一般分为花前花后和果实膨大3个时期,分别称为催芽肥保果肥和状果肥。

2.施肥方法:

1)放射沟状以树干为中心,自树冠半径½处向外挖沟,等距离地挖4~6条放射状沟,沟的外端略超出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沟宽40~50cm,每年要更换开沟的部位。

2)环状沟

3)条状沟

4)全面撒施

5)穴施

6)根外喷施

3.施肥量:

1)养分平衡法

2)田间试验法

3)营养诊断法

13、菜园土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

菜园土可分为菜田、菜地、菜塘

菜园土的特征如下

1)熟化层深厚

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

3)土壤物理性状良好

4)保肥供肥能力强

14、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定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答:

三者定义分别如下

1)有机食品:

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出来的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的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健康食品。

2)绿色食品: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3)无公害食品:

是指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加工,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并经有关无公害食品认证机构检验认证的食品。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三者从食品基地到生产,从加工到上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都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但它们又有一定的区别。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标准的要求,有机食品标准具有国际性,要求最高最严格,生产难度最大;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最低,更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比较容易达到。

有机食品更注重生产过程,在其生产和加工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技术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无公害食品允许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