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280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docx

报任安书教案讲解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背景

1、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讲解第一、二段

1、字音

曩教仆相阙勿为

剖卜倡优畜蝼蚁卒诎箠剔传槛渐削鲜暴榜圜枪惕曷羑相系绛伯其衣赭罔夫重

2、句义理解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3)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5)传曰:

“刑不上大夫。

(6)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7)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8)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9)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10)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3、思路分析:

第1段: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第2段: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

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

明确: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从以下几个层次分析: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4)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

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

否!

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三、作业:

1、熟读1、2段。

2、整理字词以及翻译1、2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1、2段

二、讲解3、4、5段

1、字音

恶分缧绁臧婢没

胜倜傥厄厥膑说难见

失稽兹愠责为

2、句义理解

(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6)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3、思路分析

第3段:

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

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4段:

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第5段:

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完成《史记》,实现了作者人生的最大价值。

三、作业

1、熟读4、5段,争取能够背诵。

2、整理字词并完成3、4、5断的翻译。

四、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5段

二、讲解第6段

1、字音

谤重为累闺阁宁剌谬要

2、句义理解

(1)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3)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4)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三、作业

1、复习本课字词,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背诵4、5段

四、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梳理文章脉络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我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

1、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

2、复信内容:

(1)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对生死的态度。

(第2段)

(2)身造极辱,隐忍苟活的原因(第3段)

(3)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5段)

(4)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6段)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

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

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

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

”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富有的是精神

一、学习要点

1、阅读文本,把握文章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写内容提要。

2、结合语境,仔细揣摩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领会文章主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学写演讲稿。

二、重点字词

1解词,并给加线字注音。

(1)名符其实fú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3)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4)浅薄bó缺乏知识或修养

(5)沧桑cāngsāng“沧海桑田”的省略语,饱经沧桑(6)一旦dàn有一天

(7)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2、辨析词义抵抗抵挡抵制

抵抗:

侧重表示抗击、抵御,常用于军事方面。

抵挡:

侧重表示受到侵害而加以抵抗,指对人、对物而不指事情,一般所指对象比较具体。

抵制:

侧重表示阻止有害事物,使之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常用于非武力的行为。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强调观察过程粗略。

浮光掠影:

强调印象不深刻。

三、作者简介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歌评论家。

作品有《湖岸书评》、《谢冕文学评论集》等。

四、文体背景

北大是中国的著名学府,出过许多学者、革命者。

这些学者中的出色人物往往做人品行高洁,学问也是渊博精深的。

本文是谢冕先生在北大中文系1997年迎新会上的演讲。

面对刚刚踏上北大这块圣地的莘莘学子,谢冕先生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以自己的切身经验为例,把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深切关爱之情在演讲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富有的是精神”——正是北大的特点,北大的物质条件并不富裕,但是其精神是无比富有的。

五、探究体验

【整体感知】

1、速读文本,编写结构题纲。

接受财富

开头经受洗礼----意义责任

迎来曙光

学会做人先做人再作学问   

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主体 学好语言      ----希望教诲

把文学当做事业

学会学习

物质较差

结尾------警示启迪

精神富有

2、依据结构提纲,编写内容提要

本题的目的是提要,培养提炼和概括能力,以有利于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富有的是精神》内容提要:

《富有的是精神》是谢冕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稿中,谢先生从现实、历史和未来等各个角度,对刚刚踏进北大这块圣地的莘莘学子阐述了来到北大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他们将要肩负的建设世纪中国的重大责任。

然后说明北大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强调“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的重要性,对学子们提出“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要重视本国语言的学习”不能游戏文学”等忠告。

最后指出物质的贫乏并不等于精神的贫乏,在精神方面,北大是富有的。

【质疑探究】

1、重点语句分析。

⑴如何理解谢先生所说的“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

“只有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

”这是谢先生集一生的经验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一句忠告。

谢先生只举了李大钊、鲁迅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国自古就有“文品如人品”的说法。

可以说,每一个卓有成就的学问家,都同时是崇高人格的典范,其学问和成就正是其崇高人格的外化。

反之,卑俗龌龊的灵魂,在泯灭良知的同时,也必然会泯灭自己学业的成就。

如历史上的赵高、秦桧等人都颇有才,但留下的只是骂名。

(2)作者说“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

”这里的“书呆子”和“聪明人”如何理解?

 “书呆子”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而是指能抓紧一切机会埋头苦读、动脑思考,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的学子。

“聪明人”也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脑瓜机灵、反应敏捷的人,更不是那些喜欢投机取巧,耍小手段玩小聪明的人,而是指有理想、有目标、并能坚定不移的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

这句话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不仅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做人。

2、文中所说北大富有的是精神,那么北大精神是什么?

对此课文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这个“北大精神”的定义,应从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中去找源头。

他说:

“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还说:

“夫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细品蔡元培的这些话,再联想北大当时将陈独秀与辜鸿铭一并囊括之事实,不难得出结论,原来这个“兼容并包”,才是北大精神最本原的东西。

北大是一面镜子。

北大精神有一种召唤性的力量,进入北大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责任,秉承了这个精神,就会有所追求。

从文章本身看,谢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虽是如何做学问,强调的却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主张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这就是《富有的是精神》所体现的精神。

文中,谢先生指出,北大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人物往往是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

综合起来看,文章中的这种精神就是北大的精神,诚如文章所阐述的,为什么要精神富有?

因为责任重大。

怎样让精神富有?

学会做人,学会读书。

3、试查阅有关资料,说说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含义是什么?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

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

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知识平台】

名人名言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毛泽东

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有吸:

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还给人家。

——巴尔扎克

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陶行知

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他就要受到世界的束缚。

——高尔基

学写演讲稿

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呢?

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明确演讲主题。

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人愿意听的。

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铺陈,才能使听众得到一个深刻印象。

(2)选择典型材料。

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便是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材料应力求丰富一些,不要局限于单一类型。

选择材料要注意其是否生动、典型。

(3)仔细推敲语言。

演讲的语言一定要严密、准确、精练。

演讲的语言还要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化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本次演讲稿的主题是“提升精神境界,建构精神家园”。

精神是人生的支柱,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

以次为依据谈自己的人生所应有的精神。

【补充资料】

北大之精神

蒋梦辟

本校屡经风潮,至今犹能巍然独存,绝非偶然之事。

这几年来,我们全校一致的奋斗,已不止一次了。

当在奋斗的时候,危险万状,本校命运有朝不保夕之势;到底每一次的奋斗,本校终得胜利,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

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说一个人能容,才可以做总握万机的宰相。

若是气度狭窄,容不了各种的人,就不配当这样的大位。

凡历史上雍容有度的名相,无论经过何种的大难,未有不能巍然独存的。

千百年后,反对者、讥议者的遗骨已经变成灰土,而名相的声誉犹照耀千古,“时愈久而名愈彰”。

个人如此,机关亦如此。

凡一个机关只能容一派的人,或一种的思想的,到底必因环境变迁而死。

即使苟延残喘,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

虽不死,犹如死了的一般。

本校自蔡先生长校以来,七八年间,这个“容”字,已在本校的肥土之中根深蒂固了。

故本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受。

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上,作剧烈的辩驳和争论,一到患难的时候,便共力合作。

这是已屡经试验的了。

但容量无止境,我们当继续不断地向“容”字一方面努力。

“宰相肚里好撑船”,本校肚“里”要好驶飞艇才好!

第二,本校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

人类有一个弱点,就是对于思想自由,发露他是一个胆小鬼。

思想些许越出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一般人们惊慌起来,好像不会撑船的人,越出了平时习惯的途径一样。

但这个思想上的胆小鬼,被本校渐渐地压服了。

本校是不怕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去运用思想的。

虽然我们自己有时还觉得有许多束缚,而一般社会已送了我们一个洪水猛兽的徽号。

本校里面,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就共同来御外侮。

引外力以排除异己,是本校所不为的。

故本校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尚能安然无恙。

我们有了这两种的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

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

故此后本校当干相当范围以内,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

注:

蒋梦麟(1886—1964),中国现代教育家,1923~1925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0~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课堂检测】

(一)基础

1下列词语全都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聪明绝顶曙光苍桑B文采斐然心悦诚服抱怨

C刻求前谵悔之末及D销毁千头万绪无的放矢

(A沧桑C苛求前瞻悔之莫及)

2选择恰当的一项填空

所以,你们到北大来,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

先做书呆子,能做聪明人。

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都没有,而要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书呆子。

聪明绝顶,目空一切,这是北大学生容易犯的毛病。

我们要这种小聪明,争取将来的大。

A只有然后装杜绝智慧B除非然后装防止智慧

C只有然后充防止聪明D除非然后充杜绝聪明

3选出加点词使用比喻义的一项()

A、一个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决定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习。

B、现在国门开放,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了,中国要了解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国,要靠语言这座桥梁。

C、积累说白了,就是抓紧时间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

D、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古代汉语,中文系学生不会直接阅读古文,是耻辱。

(B比喻义指在词的本义基础上通过比喻用法形成的新义。

比喻义所指称的事物现象具有相似关系,但性质有别。

词典释义中,比喻义常带“比喻”字样。

“桥梁”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今年6月13日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陈云同志高山景行,流芳百世!

B.春分刚过,细雨绵绵,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悄然落到树上,躲在花上,藏在草丛。

C.他来到超市,这也不肯买,那也不想要。

原来,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情愿买一样贵的好东西,也不肯要便宜货。

D.登上山顶,纵目远眺,远方濯濯童山,万木葱茏。

好一派南国山景哟!

(A“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壮烈地死去,不愿苟且偷生;“濯濯童山”,形容山光秃秃的。

5.下列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安排了工作吗?

这些新来的同志。

”局长亲切地对我说。

B.他到处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C.她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

(她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头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D.从山前一直攀登到海拔1860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等奇观美景,可谓平生一大快事。

(C.A项应改为“安排了工作吗?

这些新来的同志?

”。

错句把它当成两个句子,两种语气,其实它是一个倒装句,只有一种疑问语气。

B项分别应改为逗号,原句不存在并列关系。

C项中的括号为句外括号,是对全句进行补充说明。

D项用了“等”字,前不能用省略号。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B.我校举办的物理、生物、化学三个竞赛班,获得了国家级二等级、省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等奖项。

C.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

梨呀,苹果,柿子……

D.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D.A项缺少主语,应改为“大量观测的事实告诉我们……”。

B项句义不明,应在“获得”前面加上“分别”。

C项属状语多余,删去“到处”。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鲁迅先生说过: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

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1.“北大是常为新的”,“为”的读音是wéi“是”的宾语中心词先锋.

  2.本段文字中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所说的意思的词语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3.“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指的是什么?

   答:

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

  4.根据课文,谈谈如何发扬光大北大的优良传统。

答:

(1)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

(2)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3)要好好学习语言(4)不能游戏文学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他们高举□□□□的旗帜,倡导□□□□的精神,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         。

   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