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000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成立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重点: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原因、的城市化进程。

2.难点:

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对互联网的认识。

教材整理1 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1)新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家。

(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家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1)1990年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家中排名第二。

(2)到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家中排名第一。

(3)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2002年,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误区警示] 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是小康社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康社会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

因此,小康社会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宽裕,还有精神方面的满足。

比如,社会主义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人与环境要更加和谐等。

教材整理2 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

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进程

(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3.趋势

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城市群等。

[误区警示] 城市化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

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它须由工业化不断推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保障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舒适水平,大城市要严格限制其规模,中等城市要合理发展,小城镇要积极发展。

大城市较大的城市规模既增加了人们的交通、医疗、生活与工作成本,也往往造成资源的过度甚至是破坏性利用。

教材整理3 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政府的大力支持。

(3)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概况

(1)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2)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3.影响

(1)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教材整理4 时尚

1.原因

改革开放使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表现

(1)思想观念: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人行动的指南。

(2)生活时尚

①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

(3)流行语言:

包括新创造的词语、外来词汇、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等。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98[课中思考题],思考:

我们身边有哪些流行的新词语?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提示】 出现在我们身边诸多新词汇,如“牛市”代表的是股市的行情很好;“博客”指的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主页,成为与他人交流的手段;“伊妹儿”指的是电子邮件,它比一般传统的邮件快捷、方便,同时也更加安全,是“电子时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双赢”常用于外交和国际经济交流中双方的互利;“小资”是指在社会上收入相对稳定,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相对较高的年轻人。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生活变化飞速,并向小康社会迈进。

2.新成立后,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走向信息化。

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日益时尚化。

探究点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新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

——《城镇化:

特色城市化的曲折历史和探路难题》

由新成立后,推行“相对抑制城市化”发展到1960年的“完全的反城市化”再结合“只有0.28个百分点”分析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史料二 2007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

我国三十年来城市数量发展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较快发展阶段(1978-1983年)。

1983年末,我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289个,增长49.7%。

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84-1991年)。

1991年末,我国共有城市479个,增长65.7%。

三是平稳发展阶段(1992-2007年)。

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5个,增长36.7%。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史料从三个阶段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注意时间、数量和百分比的变化。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提示】 新成立初期,经济残破,生产力水平低;重点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文革”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内因。

【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向非农业领域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推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

(3)面对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积极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提示】 赞同:

城市化能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

反对:

城市化过快加剧能源危机,占有大量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等。

(任答一种观点即可)

【史论拓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城市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等的需求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

(4)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2.特点:

发展曲折性;道路的多样性;城市区域化。

探究点二 现代生活巨变的原因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上世纪70年代,流行裙装:

江青裙。

当各大商场开始出售“江青裙”时,有些单位就以穿不穿“江青裙”作为评定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

但是,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最终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流行。

抓住关键信息“上世纪70年代”“江青裙”“行政命令式的推广”分析当时服装的流行情况。

史料二 上世纪80年代,流行裙装:

红裙子、黄裙子。

1984年拍摄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

银幕上的“红裙子”,是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注意史料中的时间,结合史料中最后一句话分析“红裙子”流行的意义。

史料三 上世纪90年代初,流行裙装:

超短裙。

在国际时装潮流趋势影响下,等大型城市出现了频繁的时装表演秀,而国际二线品牌也开始走向。

品牌专卖店出现在城市街头,超短裙正式进入,并很快受到时尚女子的喜爱。

史料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初流行的服装是超短裙。

【史料应用】

(1)行政命令推广“江青裙”,反映了当时我国什么政治体制的特征?

“江青裙”最终没有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问题: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引发人民的不满或人民对江青等四人帮的痛恨。

(2)服装样式的解放源自于我国政治领域的解放,其转折点是什么?

【提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综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影响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国内的社会政治局势或政治体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与世界的联系程度(或对外开放程度)。

【史论拓展】 现代生活巨变的原因

(1)政治局势的变化。

新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2)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

这是推动现代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3)国家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4)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5)受国际环境影响。

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有学者指出,新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

(  )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解题模板】

抓关键

由“政府主导或控制”到“相对自由的流动”

排易误

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验结论

新成立60年,以1979年为界,前30年,人口流动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后30年,人口自由的流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1.深圳在成为特区的25年期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人民币,接着用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然后仅仅用2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

“深圳速度”(  )

A.体现了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

B.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C.证明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D.说明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980年深圳特区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深圳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深圳速度”,同时也体现了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A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

(  )【导学号:

72040140】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③乡镇企业的发展 ④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

①②从时间、内容上来说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3.它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如果将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它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

这种传媒是(  )

A.电话B.报刊

C.影视D.互联网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连线”“一体化”可判断这种传媒是互联网。

【答案】 D

4.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解析】 新词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故C项正确。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72040141】

材料一 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GDP平均年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十,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家中排名第一。

材料二 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全国城市化率只有17.9%。

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1%。

材料三 传统的“四大件”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到20世纪80年代后变为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如今再变为住房、手机、家

用电脑、汽车等。

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品位,追求时尚。

(1)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与前两段材料有何联系?

(3)在以上现象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政府又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解析】 第

(1)问,主要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分析,材料一反映了GDP的不断增长,材料二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原因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中变化的关键时间信息“1978年”。

(2)问,材料三中“四大件”的变化反映的是生活水平的变化;联系结合前两段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第(3)问,注意三则材料反映的三个现象,对应回答目标即可。

【答案】 

(1)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党领导人民不懈的努力。

(2)现象: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不断变化。

联系:

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体现和结果。

(3)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2002年政府还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一)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5·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建国后,各种运动不断,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例如:

向小康、何建国、李文革、周跃进等。

如果这四人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那么居第四位的最有可能是(  )

【导学号:

72040142】

A.何建国B.向小康

C.周跃进D.李文革

【解析】 按照新成立后的社会发展,四人的名字依次是“建国”“跃进”“文革”“小康”,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 B

2.(2016·珠海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消费热点由“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到“手机、电脑、汽车、住房”等的转变,说明了经济发展最终反映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综合国力的提高

D.社会财富的增长

【解析】 新由“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到“手机、电脑、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的转变,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消费内容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三项是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 B

3.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导学号:

72040143】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解析】 本题为图表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EF段,主要是1975年至1985年,可知是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影响。

B项是在21世纪初,A、C两项是在新成立初期。

【答案】 D

4.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和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影和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解析】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答案】 B

5.(2016·佛山高一检测)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

A.粮票→股票

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

C.父母官→人民公仆

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解析】 粮票是新成立后发行的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的体现,股票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所有权,体现的是以市场配置为主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末,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风”。

时装“风”的出现反映了(  )【导学号:

72040144】

①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风”的出现折射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经济全球化、国力的增强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

【答案】 A

[能力提升]

7.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

“十几年前,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

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②加入世贸组织

③改革开放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由材料可知,人的穿着自1978年到1989年的十几个年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入WTO是在2001年,不属于1978-1989年时间段,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答案】 C

8.(2016·信阳高一检测)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发起的征集“新时期十大流行语”揭晓。

①处的流行对其余九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它应该是__①__、下海、农民工、炒股、下岗再就业、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奥运、特色、崛起。

(  )

A.独立自主B.改革开放

C.基层民主D.“一国两制”

【解析】 题干中的流行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故①处应该是改革开放。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72040145】

材料一 各时代的流行语:

①“志愿军”“尼龙”“大鸣大放”“大跃进”“大炼钢铁”;②“上山下乡”“串联”“知青”“右派”“样板戏”;③“平反摘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合资”“四化”;④“下海”“打工”“公关”“白领”“克隆”“知识经济”;⑤“入世”“WTO”“反恐”“黑客”“灌水”“斑竹”“伊妹儿”

材料二 

水质的污染   交通堵塞   失业者

(1)判断材料一的流行语各流行于什么年代。

(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什么问题?

请给出你的解决办法。

【解析】 第

(1)问,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分析判断各流行语产生的具体年代即可。

(2)问,根据图片信息归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办法。

【答案】 

(1)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④是20世纪90年代;⑤21世纪初。

(2)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解决办法: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