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187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docx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

文言文阅读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文言文阅读(共16题;共207分)

1.(5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道边苦李

王戎七岁,尝(曾经)与诸小儿游(游玩),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各位)儿竞(争着)走取之,唯(只有)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确实这样)。

(1)读画线的句子,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上“/”。

(2)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释,给句子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A.王戎七岁时,尝试着跟小伙伴们游玩。

B.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玩。

C.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

②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________

A.(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B.(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断了。

C.(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3)用横线画出文中说明王戎不去摘李子的原因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2.(1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

(1)按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

(2)判断对错。

①“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②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③“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3)“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3.(14分)课内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   株:

________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________

③冀复得兔   冀:

________

④因释其耒而守株   耒:

________

(2)写出句子意思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4.(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列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⑤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孰为汝多知乎?

”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

这说明了什么?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联系实际谈谈。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________。

5.(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孰为汝多知乎?

”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

这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联系实际谈谈。

6.(8分)提高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先自度其足________

吾忘持度________

宁信度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________   至之市________   而忘操之________   反归取之________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1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日: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令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gēng gèng)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予对日:

“齐之临淄三百闾(lǘ),张抉(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日:

“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日: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xiāo xiào)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为文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更________(gēng gèng)道   不肖________(xiāo xiào)主

(2)用自己的话来理解画线句子。

(3)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成语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4)这则古文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请用两个四字词语回答)

8.(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诲:

________

②惟:

________

③援:

________

④俱:

________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也出现了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

________

③思援弓缴市射之。

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

________

(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5)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

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9.(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注】①遽(jù):

急忙、立刻。

②契(qì):

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

雕刻的地方,④惑:

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

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

10.(5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_________

A.yān    

B.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    

B.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_________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11.(6分)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

________

②为弈秋之为听:

________

③诲:

________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_______不同,所以________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12.(1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