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501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x

常州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常州市“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规划(2016-2020年)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州市农业委员会

二○一五年九月

目录

前言……………………………………………………………(6)

第一章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8)

一、秸秆资源……………………………………………………(8)

二、秸秆利用现状………………………………………………(10)

三、农机具装备现状…………………………………………(15)

四、秸秆收贮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5)

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1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20)

一、指导思想…………………………………………………(20)

二、基本原则…………………………………………………(20)

三、发展目标…………………………………………………(21)

第三章秸秆综合利用路径和主要任务……………………(24)

一、利用路径…………………………………………………(24)

二、主要任务…………………………………………………(26)

三、目标效果…………………………………………………(31)

第四章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内容及布局………………(33)

一、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3)

二、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38)

三、实施步骤…………………………………………………(39)

四、效益分析…………………………………………………(39)

第五章秸秆综合利用保障措施……………………………(42)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管理体系……………(42)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体系………(43)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秸秆综合利用资金保障制度……(44)

四、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45)

附表1……………………………………………………………(47)

附表2……………………………………………………………(48)

附表3……………………………………………………………(49)

附表4……………………………………………………………(50)

附表5……………………………………………………………(51)

 

前言

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兼有山丘平圩,水网纵横交织。

气候常年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现辖溧阳一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

常州市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积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1.8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305.2亿元,增长11.4%。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

人均生产总值达104423元。

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38万亩,茶园总面积达11.86万亩。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06%。

全市现有耕地225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5%,农机化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

随着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连年丰产,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总体平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为事关区域资源环境的重大议题。

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以“疏堵互促”为原则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出台《常州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常政规〔2010〕2号)、《常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考核奖励实施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常政办发〔2014〕134号)等多项政策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

201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合利用率达95%,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较快发展,农作物秸秆收贮运体系初具雏形,多形式、宽领域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初步形成。

但是,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成本较高、经济性较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收贮运有待完善等原因,仍有部分秸秆被作为废弃物随意弃置或露天焚烧,统筹规划、全面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依然十分迫切和必要。

为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全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和弃置,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切实加快推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利用,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确定了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提出了保障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建设重点工程以及编制其它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规划期2016-2020年。

第一章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

一、秸秆资源

1.秸秆资源总量及品种结构

2014年,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25万亩,其中水稻114万亩、三麦84.2万亩,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110.77万吨。

从品种结构上看,全市秸秆资源主要以水稻、小麦和油菜秸秆为主。

其中,水稻最多,秸秆产生资源量66.01万吨,总量占比52.18%;小麦秸秆产生资源量34.09万吨,总量占比35.53%;油菜秸秆产生资源量9.40万吨,总量占比8.86%。

不同作物秸秆资源状况见图1:

 

图1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分布图

2.秸秆区域分布

农作物秸秆主要集中分布在溧阳市及金坛、武进、新北三区,天宁、钟楼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其中溧阳市秸秆产生总量为57.46万吨,占总量的51.87%;金坛区秸秆产生总量为26.66万吨,占总量的24.07%;武进区秸秆产生总量为14.89,占总量的13.44%;新北区秸秆产生总量为11.75万吨,占总量的10.60%。

表1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及秸秆资源分布表

单位:

万亩、万吨

辖市区

水稻

小麦

油菜

其他作物

合计

种植面积

产生

秸秆量

种植面积

产生

秸秆量

种植面积

产生

秸秆量

种植

面积

产生

秸秆量

种植

面积

产生

秸秆量

常州市

114.15

66.02

84.18

34.09

22.64

9.39

4.03

1.28

225.00

110.77

溧阳市

58.70

34.05

35.44

15.24

17.58

8.17

0.00

0.00

111.72

57.46

金坛区

25.93

15.03

22.39

9.67

4.69

1.13

3.27

0.83

56.28

26.66

武进区

18.05

9.50

14.54

5.04

0.35

0.09

0.45

0.27

33.39

14.90

新北区

11.47

7.44

11.81

4.13

0.02

0.00

0.31

0.18

23.62

11.76

图2全市所辖市、区种植面积图

 

3.季节特征

全市农作物收获峰段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小麦、油菜等收获期由南向北从5月下旬开始历时一个月,水稻、玉米、大豆等收获期由北向南从9月下旬开始历时一个半月。

夏季主要农作物(小麦、油菜)秸秆量48.41万吨,占全年总量的44.04%;秋季主要农作物(水稻)秸秆量60.37万吨,占全年总量的54.93%。

4.变化趋势

近年来全市农作物秸秆产量总体稳定。

展望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秸秆的变化趋势,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设施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造成全市秸秆总量呈略减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作物秸秆量有所增加。

综合考虑增减两方面的因素,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作物秸秆量变化幅度不大,将在100万吨左右呈小幅波动。

秸秆资源情况详细统计见附表1。

二、秸秆利用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从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执法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速推进,技术创新水平加速提升,具体表现在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显著增加,油菜覆草、果园覆草、堆沤还田等多种覆盖还田方式不断上升;固化成型、秸秆制油等能源化利用方式不断展开并步入实用阶段;食用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秸秆用作育苗基料加快发展;秸秆编织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形成了一批秸秆编织专业镇、专业村;秸秆饲料产业也呈加快发展势头;秸秆临时堆放点和收贮站建设不断推进,秸秆收贮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4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105.3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秸秆利用模式为“1+X”(1:

机械化还田;X:

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多形式利用)。

其中,秸秆肥料化占70.83%(其中机械还田秸秆58.08万吨,利用率52.36%);秸秆能源化占15.80%;秸秆基料化占5.90%;秸秆饲料化占0.49%;秸秆原料化占2.00%。

秸秆五化(“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现状见图3、图4:

 

图3全市2014年秸秆资源五化利用现状

图4全市所辖市、区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图

1.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肥料化利用指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覆盖在大田作物、经济林果以及花卉苗木的垄上或行间,让其自然腐烂,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在工厂中实现秸秆腐烂分解和稳定并最终转化成商品肥料,随同施用的其他肥料一同耕翻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加工商品有机肥,其中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包括机械化还田、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

2014年,全市秸秆肥料化利用量78.56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0.83%,其中机械化还田利用量58.08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52.36%。

秸秆直接还田仍然是当前全市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农作物秸秆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同时,近几年来,覆盖还田(油菜覆草、果园覆草、园艺作物覆草等)、稻套麦还田、堆沤还田等非机械化还田方式呈上升趋势,秸秆有机肥加快发展,对改善土壤性质、提高肥力具有良好效果。

目前全市有机肥生产企业已初具规模,年利用秸秆能力可达10万吨左右。

2.秸秆能源化利用

秸秆能源化利用是指对收集起来的农作物秸秆,通过用作农村直接生活燃料、秸秆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以代替木柴、原煤、燃气等传统燃料。

全市能源化利用包括秸秆固化成型、农村直接生活燃料、秸秆制生物质油、秸秆沼气等,目前主要以秸秆固化成型、农村直接生活燃料为主。

秸秆固化成型是在机械设备的压力作用下,将秸秆压缩为成型燃料,可以替代木柴、原煤、燃气等燃料,广泛用于取暖、生活炉灶、锅炉、生物质发电厂等,是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

2014年,全市秸秆能源化利用量17.53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5.80%。

全市正积极引导、培育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开展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制油等能源化利用。

未来,秸秆能源化将是全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3.秸秆基料化利用

秸秆基料化利用指对收集起来的农作物秸秆,机械粉碎后按比例添加其他辅料,以此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种养花卉、大棚蔬菜及栽植草坪等,目前全市主要以食用菌基料为主。

农作物秸秆作为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生产食用菌,不仅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同时生产食用菌后的基料富含营养,既能加工成饲料实现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还田,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用作食用菌基料外,秸秆用作育苗基料也呈加快发展趋势,全省领先,现已投入实际农业生产中,花木基料、草坪基料处于起步阶段,秸秆利用量尚不大。

2014年,全市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量为6.54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5.90%。

其中秸秆食用菌基料5.42%,秸秆育秧0.40%,花木基料、草坪基料0.08%。

近年来,全市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全市建有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217万平方米,部分地区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利用格局。

4.秸秆饲料化利用

秸秆饲料化利用指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氨化、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处理,把秸秆转化为营养价值更高的饲料,用作畜禽养殖,提高秸秆转化率。

2014年,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量达0.54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0.49%。

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对于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5.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指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综合物理、化学、电气、机械、液压等技术原理,利用高压、模压机械设备,目前主要应用于板材加工、造纸、建材、编织、化工等领域。

全市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主要以草绳编织为主。

2014年,全市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量达2.21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00%。

秸秆原料化利用在全市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原料化利用方式较单一,未来可适当拓展秸秆原料化利用的其他方式。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详见附表2。

三、农机具装备现状

2014年常州市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全市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473台(包括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462台,50(含)-80马力(不含)2911台,50马力以下100台);秸秆还田机3297台,带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1608台。

2014年常州市麦秸秆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面积为52.14万亩,还田率达61.19%;稻秸秆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面积为46.36万亩,还田率达46.36%。

共计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面积为105.56万亩,还田率达52.66%。

农机配备和机械化还田情况详见附表3。

四、秸秆收贮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秸秆的收集、贮存、运输是建立完善秸秆利用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最初一公里”。

全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原则,全面建设收贮服务体系。

根据各镇区秸秆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秸秆加工利用企业需求,设秸秆收贮中心,实施就近供给原则。

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企业建立村级秸秆收贮站点,充分考虑秸秆存贮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避雨等条件要求,建设防火防雨钢架结构的大棚等堆放设施进行规范化收贮,协调解决秸秆收集后的存贮及加工利用场地,建设完备的收贮站点网络体系,切实提高全市的秸秆收贮运输服务水平。

目前,全市共建设135个秸秆临时堆放点以及42个收储站,年收贮秸秆量约为17.41万吨。

其中,溧阳市临时堆放点127个;金坛区临收储站10个;武进区收储站31个;新北区临时堆放点8个,收储站1个。

2014年,武进区农业、环保、财政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收、运、储、用体系建设试点,试点范围内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目前已有两个乡镇已实现全覆盖,具有示范引导作用。

农作物秸秆收储站点建设情况详见附表4

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1)基本实现秸秆禁烧

全市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形式利用,签订秸秆禁烧责任状、组织进行秸秆禁烧巡查等措施,有效地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基本已实现秸秆禁烧。

(2)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多元化利用格局基本形成

按照“1+X”模式,全市基本已经形成以机械化还田为主,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和工业原料化多种利用途径共同发展的利用格局。

秸秆综合利用率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到95%,利用水平较高。

秸秆肥料化。

全市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在省补的基础上每台给予相应配套补贴,以配足各辖市(区)秸秆还田机具,目前全市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473台,基本满足还田机具需求。

同时,全市还大力推广油菜田覆盖还田、果园覆草、花卉苗木覆盖还田等非机械化还田肥料化利用方式。

秸秆能源化。

在全市各种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中,秸秆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比例不断下降,秸秆固化成型加快推广,秸秆制油、生物质发电等其他能源化利用正在全市积极引导、逐步开展。

秸秆基料化。

目前秸秆基料化方式主要以食用菌基料为主,作为“中国食用菌之乡”的金坛区,2013年建成首条食用菌基料生产线,彻底解决劳动力不足、食用菌生产不稳定的问题。

此外全市还积极探索秸秆基料化的其他利用方式,将秸秆用作基料育秧育苗、种养花卉、栽植草坪,对于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推动花卉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收贮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全市逐步建立由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秸秆收贮运服务体系,田间收集处理、收购站点、储存运输等环节有机衔接。

利用省级财政补助和自筹资金,建设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企业、农业园区)收贮秸秆项目、一批村级收贮秸秆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收贮难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1)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

全市虽然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和农机购置补贴以及秸秆综合利用补助政策,但政策的覆盖面依然不够宽,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关键技术不成熟

现有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中还存在许多技术瓶颈,严重制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机械化还田比重相对较大,秸秆还田相关配套技术与配套机具的研发力度仍然不足,缺乏适应小地块、便于操作的还田、打捆机具,而且田间作业期间出现故障频率较高,功效差距甚远,既影响了机手的效益,又影响整个作业进度;秸秆气化工艺、燃气净化、焦油处理问题;秸秆固化与炭化存在生产设备可靠性差、耗能高,生产效率低,设备系统配套协调能力差,运行不稳定等问题;秸秆饲料转化率、消化率不高,一些生产环节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相关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技术骨干较少,影响了推广效果,增加了推广难度。

(3)农民积极性缺乏问题

秸秆综合利用事关农村千家万户,农民是其利益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

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直接还田和收集贮运,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只有从利益引导、政策激励、技术支撑等方面着手,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前提与根本。

(4)收集贮运体系不完善

收集贮运体系是原料供应源头,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目前制约全市秸秆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全市目前已有部分试点已形成小规模的收贮运体系,但在全市范围内没有形成成熟的收贮运体系,秸秆的收集成本高、贮运难度较大,致使秸秆利用产业链短或者缺失,秸秆利用的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并不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结合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杜绝露天焚烧为基本目标,以“1+X”(秸秆机械化还田,多种形式利用)为模式,以疏堵互促为原则,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导向联动、项目驱动与全面推进并举的方法,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弃置问题,加快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农业优先、多元利用。

秸秆来源于农业生产,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扎实推进秸秆还田利用,在满足农业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秸秆利用其它途径。

利用经济手段,统筹兼顾、合理引导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加工等资源化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效益。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全市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分布特征和综合利用现状,结合各地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秸秆利用领域,进一步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和方式,同时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在全市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利用多元化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科技推动,强化支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充分挖掘秸秆资源价值,加大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开发操作简便、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实用新技术,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利用效益。

政府扶持,市场运作。

深入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强化各项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导农民自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增效益,通过利益链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市,其中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为重点区域。

2.规划目标

根据全市整体发展战略,立足全市良好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

到2017年,全面禁止露天焚烧,有效控制秸秆废弃,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秸秆收贮运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还田和产业化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

到2020年,运用“互联网+”等实现秸秆信息一体化,破除“信息孤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进一步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健全区域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形成长效管理体制,走上秸秆利用可持续发展道路。

到2017年,秸秆肥料化利用率62.79%,秸秆能源化利用率15.81%,基料化6.09%,工业原料化10.66%,饲料化0.66%;到2020年,秸秆肥料化利用率62.40%,秸秆能源化利用率15.46%,基料化7.53%,工业原料化10.75%,饲料化0.85%。

秸秆机械化还田目标。

到2017年,大力推广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稻秸秆部分还田,确保全市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稳定在总面积的52%;今后随着其他利用方式利用率的提高,秸秆还田率将呈下降趋势,到2020年,积极发展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稻套麦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全市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稳定在总面积的50%。

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7年,全市建立比较完善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田间收集处理、收购站点、储存运输等环节有机衔接,及时满足秸秆产业化利用的需求。

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依托规模化企业、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集、贮、运、用”有机结合的机械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收集贮运秸秆资源,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规划目标中具体五化利用量及利用率详见附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