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358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01金山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绊马索/搅拌机狙击/越俎代庖伦常/囫囵吞枣疏浚/提前竣工

B.老搭档/档案袋纤巧/纤尘不染开拓/落拓不羁角色/群雄角逐

C.应声虫/应届生竦立/毛骨悚然憧憬/灯影幢幢果脯/相辅相成

D.着眼点/着重号亲家/亲痛仇快关卡/卡住脖子稽首/无稽之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B.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别看他平日里寡廉鲜耻的样子,其实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C.奥斯卡著名影星凯奇在一部电影中一人分饰两角,所扮演的孪生兄弟性格又判若两人,却能说变就变,迅速入戏。

D.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选手们个个锦心绣口,演唱的歌曲优美动听,展示的才艺令人惊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州亚运组委会自从发布招募志愿者消息后,应征者达到几万人,其中还包括许多海外华侨也前来积极申请。

B.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C.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D.深受欢迎的2010年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与以往吉祥物相比,不仅更具时尚因素,而且还体现了举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

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

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A.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

二、古诗文阅读与默写(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5~9题。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禹曰:

“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

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

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

光武曰:

“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

”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

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

诸将谓汉曰: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

“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

建军大溃,反还城。

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诸将乃服,曰:

“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信:

亲近,信任

B.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激怒:

激起愤怒

C.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突击:

突然出击

D.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相率:

一个接一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B.①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②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C.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②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D.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7.下列的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汉“勇鸷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④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⑤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在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鼓舞士气,最后取得胜利。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

最后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9.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文断句。

(3分)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

⑵翻译划线句子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3分)

②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4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流。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⑴结合作品说说诗题中的“喜”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3分)

 

⑵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怒而飞,。

是鸟也,。

(庄子《逍遥游》)

⑵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⑶杨花落尽子规啼,。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苏轼《赤壁赋》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

吕绍纲

10月23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百年庆典。

一个科系的历史,相对于国家史、民族史来说,似乎微不足道。

但由于特定的机缘,却让其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心路,唇齿相依。

在百年纪念的特殊时日,循着这样的文化脉络,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从倡导文学革命、肩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到立志改造国民性、紧握鞭挞“吃人社会”投枪匕首的鲁迅;从促进国语统一运动中沈尹默等学者的坚定身影,到“以文章报国”莘莘学子的深厚情怀;在北大中文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时代的主题虽在不断转换,但“阐学术之真谛,济苍生而文章”的精神始终薪火相传。

前辈先贤不仅坚持做“一流的学问”,而且矢志于“经世之思想”。

正是学术和思想的双重滋养,让北大中文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显示出一个科系非同寻常的意义。

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或可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造梦工厂”,启蒙救亡之梦、文明昌盛之梦,梦梦相扣,少的是个人梦,多的是家国梦。

有的梦,已然实现,有的梦,还在路上。

虽然时光移易,但“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的治学宗旨,“为国学问、报国文章”的精神期许,却在一个方面树立起让人尊敬的标杆。

正因为有它,才能在历史黑暗混沌的“铁屋子”中,发出一声呐喊,点亮开启民智的灯火;才能在急功近利的众声喧哗中,重提精神守望,保留一份低调与朴素;才能以百年不变的热忱,坚守理想,贴近大地,融入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潮。

为国为民,不落俗世。

做有思想的学术,出有学术的思想,二者不可偏废。

这样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人文学科应有的品质?

既立足学术之根本,又保持人文关怀的品质,以思想造就“溢出效应”,尽可能服务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主题,这是一代代先贤的执着理想,又何尝不是大学精神的真谛所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可怕的,不是风光不再,而是忘却人间情怀,埋头自顾一亩三分地,失去了提出问题、创造思想的能力;可怕的,不是种种社会问题,而是自我的精神沉沦,插科打诨,人云亦云,缺乏对流俗的抵制和对责任的担当;可怕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忘却大学之道、丢弃文化启蒙,变成没有理想的揾食者。

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站在中西文化话语权依然不对等的今天,站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推进学术进步的重任,更担负着坚守民族国家文化与精神底线的重任。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

纪念北大中文百年,也正是期望当代学人能有这样一种抱负,能重拾前辈先贤的遗风,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9日)“人民时评”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北大中文百年即是国家民族命运百年。

B.大学精神的真谛在于立足学术根本、保持人文情怀。

C.文化启蒙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仍是“在路上的梦”。

D.为国为民、不落俗世是人文学科的品质。

E.纪念北大中文百年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自强。

13.下列不能作为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依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学科风光不再。

B.人文学科缺乏担当。

C.人文学科面临种种社会问题。

D.人文学科独善其身。

14.当代学人如何实现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

请概括、分点作答。

(4分)

15.发展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是什么?

(4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考)(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夜莺之幸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在雅尔塔的契诃夫故居,壁炉上方的墙上,列维坦画了一幅很简单的画——寒露打湿草地时分秋日暮霭中的一个干草垛。

列维坦把这幅风景画作为追忆遥远、可爱的俄罗斯的礼物留给了契诃夫。

这幅风景画很简单,像列维坦所有的画一样质朴无华。

你可以在这些画前站上一两个钟头,但到头来仍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伤感的色彩魅力何在。

奥秘(如果可称之为奥秘的话)在于,列维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对祖国强烈的爱,展示了我们羞涩的、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爱。

我第一次看到俄罗斯中部的景色,是在二十岁上。

当时正值秋季。

我由基辅前往莫斯科。

在距莫斯科不远处,我从车窗里看见一条落满黄叶的蓝得出奇的小河。

我把头探出窗外,一时间竟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会喘不过气来呢?

那时我还无法领悟。

如今我明白了,那时我喘不过气来,是由于高兴,由于一下子领略了车窗外寒风中掠过的祖国的美景。

我头一回来到莫斯科后的第二天,就去了特列季雅科夫画廊。

我一走进侧厅,又一下子喘不过气来。

我站在列维坦那幅《金色的秋天》前,泪水不由地灼痛了我的眼睛(那时我觉得落泪是很羞耻的)。

这幅画表现了雄伟的、陶冶情操的美,它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

以致我至今仍然无法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美。

在莫斯科逗留的七天中,我一直怀着惊讶、激动的心情,安静地在画廊里列维坦的画幅前度过。

我全身都在颤抖。

我感到,我身上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

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不清楚。

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发现了自己的祖国。

我已经爱上了她,直至她那每一片不起眼的橡树叶上的最后一道脉络。

我心甘情愿把当时还年轻的心灵的全部力量奉献给这个国家。

在祖国的腹地,亲身接触了列维坦的全部诗意之后,才能深刻理解和最强烈地爱上他。

我第一次和列维坦“邂逅”,是在特列季雅科夫画廊。

第二次“邂逅”,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林木蓊郁、人迹罕至的地方。

这些地方渺无人烟,几乎无路可通。

我只好乘坐火车,乘平底渡船渡过林中的河流。

战争结束了,灰蒙蒙的树林之上,依稀现出浅绿色的天空。

空气中充溢着花儿正在凋萎的湿漉漉的那带有几分寒意的馨香。

天上露出晚霞微弱而清澈的光辉。

在大地的边缘上方,低悬着皎洁、惨淡的月轮。

“这就是列维坦!

”我不知怎地这么想着,于是我的心像在青春时期那样怦怦直跳起来。

四周一片静谧。

蓦地,丛树中有什么东西叮当响了一声,仿佛有人碰了一下小铃铛,黑的水面上旋即响起夜莺高亢的鸣啭,撒落在睡莲丛中。

一只夜莺停止了歌唱,侧耳谛听,尔后仿佛用夜露嗽了嗽喉咙,又放声啼唱起来,奇异、滑稽的歌声在河上回荡。

不一会,许多夜莺像得到号令似的,在两岸各处的藤蔓丛中齐声啼唱起来。

朝霞仿佛因而更迅速地燃红了。

入夜后就悬挂在这整片林区上空的一道柔和、嫣红的云彩已清晰可见。

夜莺的大合唱愈来愈高亢。

朝霞展现了浑沌的远方。

我不知为什么又思量起来:

“这是列维坦的朝霞……”河对岸是一片绵延的树林。

林中万物,就连最微不足道的,最平常的其貌不扬的植物——带粘性的红菇和草莓的白色小花也显得极其令人赏心悦目。

我又想起了列维坦,想到祖国大地上的一切,乃至这朵柔弱的野花,都是这样妍丽可爱。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这一切了,许多人会痛苦得心儿缩紧的。

注: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前苏联著名作家。

其作品多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描写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和前苏联的广阔生活画面。

他的作品得到高尔基和罗曼·罗兰的赏识。

1965年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16.文中作者说:

“我感到,我身上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

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不清楚。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4分)

 

17.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5分)

 

18.列宁说: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请分析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爱国情怀。

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当代爱国主义表现的认识。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东方腾起一条龙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朱海燕江耀明)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由此中国“经济起飞的脊梁”挺得更直。

上午9时,开工仪式在春阳送暖、万木摇绿的大兴举行。

干练的温家宝总理微笑着拉去红绸,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揭牌。

这项世界注目的盛大活动,在和煦的东风中,仅用了10分钟。

新一届政府快捷务实的作风,和这一伟大的事件,将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是当今一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全线设21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

双向输送能力每年达1.6亿人。

这条投资2209.4亿元的铁路5年建成后,北京到上海由10小时将缩至5小时。

此线贯穿沿线四省三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

四省三市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GDP占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黄金高地。

但历史也给我们呈现另外一面:

仅占全国铁路2%的既有京沪铁路,2007年,客运密度为4782万人公里,货运密度为6277万吨公里,分别是中国铁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成为地球上最忙最累的铁路。

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京沪高速铁路上马。

高铁建成后,京沪间实现客货分流,年货运能力将达1.2亿吨。

这项工程起步于1993年。

近年来,我国围绕高速铁路技术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掌握了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

经过铁路第六次提速,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成套技术,形成了自主技术体系,为京沪高铁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展高速铁路,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

高速列车每人公里燃料消耗比汽车低2.5倍,比中程客运飞机低4倍,占地仅相当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的1/2。

高速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

1964年10月1日,第一条高铁在日本东海道问世后,很快迎来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

经过44年的提高和完善,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万公里高铁投入运营。

至2020年,我国将建成18000公里高速铁路。

9时零8分,温家宝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后,他和10位建设者一起挥锹,为工程奠基。

记者注意到,这个时间距1978年10月18日,邓小平登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那一刻,将近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京沪高铁起航铺平了道路。

京沪之间,关于铁路的话题太多。

1876年,上海至吴淞口的第一条铁路,和1881年建在北京附近的唐胥铁路,都短命告终。

京沪高速铁路,只有在共产党人手中才能梦想成真。

(选自《中国铁道建筑报》)

19.本文的标题“东方腾起一条巨龙”含义深刻,请从修辞角度入手分析其寓意。

(4分)

 

20.本文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请概括说明作者主要引用了哪几个方面的背景材料。

(5分)

 

21.本文见报之后,反映十分强烈。

有上百家媒体对京沪高铁作了报道,而读者认为此篇是最深刻、最有力的一篇。

请从新闻的特点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本文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6分)

 

五、语言表述及运用(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阅读下图,用简洁语言揭示“人与资源”的关系。

(6分)

(1)(3分)

(2)(3分)

23.照应给出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诗歌语意完整。

(6分,每句3分)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

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有句名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第五回)洞明:

洞察明白;练达:

干练通达。

人情可大可小,可实可虚,但绝不是可有可无。

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得知人情,晓人性。

尊老爱幼,扶贫助困,乐善好施……无不透出人情之怡,人性之美。

“人情练达”实乃做人的一种智慧,一门学问。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人情”有关的经历或你对“人情”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B(分别读dàng,xiān,tuò,jué;A项分别读bàn,jū/zǔ,lún,jùn;C项分别读yìng/yīng,sǒng,chōng/chuáng,fǔ;D项分别读zhuó/zhuó,qìng/qīn,qiǎ,qǐ/jī)

2.A.(兼收并蓄:

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B“寡廉鲜耻”,不知羞耻,此处不合语境,应为“道貌岸然”;C.“判若两人”应指同一个人;D.锦心绣口:

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3.D(A“广州亚运组委会”应与“自从”调换位置;“其中还包括许多海外华侨也前来积极申请”句式杂糅,去掉“其中还包括”或“也前来积极申请”。

B“少数”和“普遍”矛盾。

C“不在于……而在于……”是针对“文章写得好”,因此本句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把“与坏”删去。

4.C(③④①②分别对应苦行、贵我、大丈夫、君子等特点,最为贴切。

二、

5.B(激怒:

激发斗志、激发士气)

6.D(连词,均表承接;A副词,竟/副词,就;B介词,把/动词,认为;C助词,和动词组成“者”字结构/助词,表提顿)

7.C

8.D(没有把地方官杀死,也不是一同出城归降。

9.⑴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两处得1分,缺、错不得分)

⑵①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文”得1分,“造次”得1分,大意1分)

②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得胜时不能互相谦让,失利时不能互相帮助”,他们不是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

(“虽”得1分,“死”得1分,“救”得1分,大意得1分)

[参考译文]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邓禹和诸位将领很多人都知道这些。

他们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

光武帝要调拨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见邓禹,询问可以出使的人。

邓禹说:

“近来多次与吴汉交谈,发现此人勇猛有智谋,将领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

”光武帝立即授吴汉大将军之职,持汉节到北方调拨十郡的精锐骑兵。

更始的幽州牧苗曾听说后,暗中约束军队,命令各郡不要答应。

吴汉率领二十名骑兵先到了无终。

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于是在路上迎击,吴汉指挥兵卒,逮捕并杀死了苗曾,夺取了他的军队。

北方州郡震惊,其余城邑没有不听到消息就降从的。

最后,(吴汉)调集了(北郡)所有的兵力,带兵向南,和光武帝在清阳会合。

众多将领看到吴汉回来,士卒战马很多,都问:

“是否肯分给别人一些兵马?

”等吴汉到了幕府,呈上兵簿,各位将领人人都想多分一些。

光武帝说:

“属于自己的兵马,害怕分给别人,现在为什么对别人兵马索要这么多呢?

”众将领都感到惭愧。

第二年(建武三年)春天,吴汉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

刘永率领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万人,援救广乐。

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

周建等带兵入城。

诸位将领对吴汉说:

“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

”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

“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胜利时不能互相谦让,失败时不能互相救助’,(他们)不是(一些)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

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

”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

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包围吴汉。

吴汉挑选黄头吴河等四部的精兵以及乌桓精锐骑兵三千多人,一同击鼓前进。

周建军队大败,返回城内。

吴汉率军长驱追击,争门直入,打败了敌军。

第二年,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

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

“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

敢轻言进兵的人,杀!

”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