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161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docx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汇总

2010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40)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问题初探

【内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遭遇寒冬,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发生转变,一个“海陆并进、东西互动”的新格局在逐渐形成。

2007年,国务院批准了重庆、成都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后国家有关机构又提出了在重庆和成都设立成渝经济区的构想,拟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渝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应看到,成渝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和困难,如行政壁垒、市场割据和城市化严重失衡等,这些因素制约着该区域的快速发展。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从经济区城市化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两方面着手,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抓住良好的政策机遇,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特色产业经济带,有效提高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城市化一体化资源整合

一、引言

城市化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有着紧密联系。

推进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加快落后地区产业聚集,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国家研究设立成渝经济区,其目的是要将成渝地区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以前,成渝两地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偏慢并严重失衡,城市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城市间的相互依托、良性互动局面未能有效形成。

再加之成渝两地在发展定位上重合,两座超大城市在竞争“西部首城”的过程中,非理性的争资源、争投资、争市场、争项目、争政策等现象频繁发生且相当严重,这样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成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效率。

同时,两地的民间与政府也未能完全摒弃地区间的政治隔阂,政府间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民间合作也受到政治隔阂的影响,合作意向不够强烈。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地区间资源的合理整合,干扰经济活动的聚集和扩散,对于打造一个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级核心经济区尤为不利。

要实现成渝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才能使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与一体化进程有效加快,实现两地经济社会的“双赢”发展?

笔者认为,成渝两地应积极发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及城市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同时,改变思路,协同合作,通过成渝两地政府之间的组织、规划、协调,改变行政隔阂现状,加强区域经济的自由组织,使经济活动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更加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聚集与扩散,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力求通过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共同作用,实现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化,不断自我完善和优化配置。

二、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

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核心地带,是川渝经济精华,是西部12省市区和国家确定的3个重点开发地带中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地区,它承担着引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由国家有关机构基本完成,预计将在今年出台,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即将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按照规划初定,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四川成都在内的15个市、115个县和重庆31个区县,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川渝人口聚集、城市密集、产业较为发达地区,聚集了川渝地区的大部分资源,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区域,是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引领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增强国家发展动力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中建议:

“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

很明显,国家的意图是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

西部大开发十余年来,成渝两地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推进迅速。

重庆在刚刚直辖的1997年底,城市化率仅为29.7%,到2006年底升至43.9%,到2009年底更是升到了51.59%,预计到2015年底有望突破60%,进步较为明显。

成都的情况更是好于重庆,其城市化率在1990年底达到38.8%,2000年底升至54.5%,2007年底突破60%达到了62.58%,预计在2015年底以前有望超过70%,进入城市化后期。

从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来看,成绩显著。

但是挑战与希望并存,成渝经济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当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化水平失衡,城市结构缺陷明显

对成渝经济区基本确定的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采用2008年城市化率数据分别统计,得到了下列城市化现状的柱状图(见图表1)。

从图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各行政单元的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

就个体而言,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重庆市渝中区达到了100%,最低的重庆市潼南县仅为13%;就区域而言,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的主城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均超过了60%,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当低,

图表12008年“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柱状图(%)

数据来源:

《四川统计年鉴》(2009)、《重庆统计年鉴》(2009)。

平均不到30%,成都、重庆主城与周边地区的城市化率相差达到30%以上。

对成渝经济区基本确定的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的城市规模按照超大城市(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00-200万人)、大城市(50-100

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以下)进行分类可以看出(见图表2):

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的构成不合理,缺乏特大城市,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过大,大城市只有3个;城市等级结构不甚理想,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比为2:

0:

3:

15:

18。

这样的城市规模比例造成了城市的严重两极分化,小城市数量过多,大城市数量少,特大城市缺失,使城市梯度断裂。

与已经获得成功的长三角经济区相比,这种劣势就显得比较明显。

在长三角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

图表22008年“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类表

层次

城市规模

城市数

城市名称

1

超大城市(200万人以上)

2

成都、重庆主城区

2

特大城市(100-200万人)

0

3

大城市(50-100万人)

3

自贡、绵阳、南充

4

中等城市(20-50万人)

15

泸州、德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宜宾、广安、达州、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县、涪陵区、万州区

5

小城市(20万人以下)

18

资阳、万盛区、双桥区、南川区、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壁山县、长寿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石柱县

数据来源:

《四川统计年鉴》(2009)、《重庆统计年鉴》(2009)。

州、嘉兴、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中有超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

州、宁波等5个,特大城市无锡、扬州、镇江等3个,大城市常州、南通、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7个,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城市

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整的中小城市群。

与已经发展成熟的长三角经

济区相比,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劣势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中小城市

经济规模太小,难以作为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经济腹地;二是大城市本身的辐射能力有所欠缺,作为区域内仅有的3座大城市,自贡、绵阳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南充更是只有20%多一点,这样的城市规模不仅难以有效带动本地区70%以上的农村人口,更难以形成以这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经济格局;三是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交通、物流、工农业配套设施等方面,没有好的基础条件,就如牛车与别人马车赛跑,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二)城市发展陷入误区,非理性竞争带来区域经济割裂

成渝两地近几年来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争做“西部首城”的口号,城市定位的重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源的浪费和建设的重合。

不可否认的是两地都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重庆2009年底地区生产总值为5700亿人民币,成都市为4500亿人民币。

尽管如此,但笔者认为成渝两地中没有一个能够作为单一核心增长极辐射整个成渝地区。

首先,重庆与整个大四川相比较,重庆5700亿的地区生产总值难以带动12000亿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川的发展,小马拉大车的结果是速度慢,效率低;其次,重庆和四川都具有广阔的行政区域,重庆或者成都经济辐射的范围都难以深入到对方地区的腹地;另外,与长三角地区的核心上海相比,差距明显,上海2009年底地区生产总值为15000亿,是重庆和成都两地之和的两倍,而人口只有成渝经济区的一半。

根据佩鲁等人的观点,单一增长极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是“某一点在其所在区域中拥有绝对的经济优势和辐射能力,该单一增长极的辐射几乎可以不受行政区域、民间偏好的影响,可以独立的实现本区域向其他区域的传导”。

显然,成渝两地实力不相伯仲,尽管山同根,水同源,但是行政区划明显,民间对对方也颇有抵触,故成渝经济区根本不具备单一增长极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政治隔阂严重,政治体制一体化进展缓慢

在经济领域中,广泛存在着这么一个道理——政治体制严重影响经济活动在经济体间的联系,协调的政府之间对经济要素的流动起促进作用,不协调的政府之间对经济要素的流动起反作用。

协调政府关系,最好的措施无疑是加快政治体制一体化进程。

成渝地区一直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国家选择成渝地区作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体现了国家指导政策分类化、精确化的发展方向,同时设立试验区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快推进成渝两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使区域经济社会得以统一、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成渝两地政治体制一体化进程的情况不容乐观,两地政府间的组织、规划、协调缺乏,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界限过于分明,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冲突频繁。

(四)政治隔阂影响经济融合,经济一体化进程需加快

在研究成渝经济一体化现状之前,笔者先收集了有关统计数据(见图表3),统计结果显示:

2008年,重庆利用四川资金投资的金额是45亿元,占重庆地区生产总值的0.88%,占重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四川利用重庆资金投资的金额是150亿元,占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的1.2%。

假设重庆的投资全部集中在成都地区,那么这笔资金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的4.8%,占成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7%。

提取0.88%、1.35%、1.2%、4.8%、5.7%这几个百分数,可以看到,在夸大的情况下成渝两地对对方的投资占各自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相当小。

图表32008年重庆与成都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表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利用对方资金投资(亿元)

重庆

5096.66

3321.10

45

成都

3091.72

2608.60

四川

12506.6

150

数据来源于网络。

三、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摒弃行政隔阂,建立正确的经济增长模式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应该以自身的经济现状为依据,建立起正确、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

此前说过,成都和重庆的经济规模不足以单核的形式带动起两个地区的发展。

经济规模上的不足,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上海辐射长三角的模式,单核增长极模式不适合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

所以,建立以成都和重庆双核带动发展的模式才是最佳选择。

双核增长模式需要摒弃以往成都、重庆争做“西部第一”的情况,要避免非合理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建设重复。

这种思想层次的转变实际上是政治理念的改变。

总的来说,就是要将成渝当做一盘棋来考虑,当做一个共同区域来统筹建设,使成渝经济区实现发展和建设上的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富裕问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经济区内,存在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农民收入低,以第一产业生产为主,人口多,土地少,完全不能满足人口增收的需要。

如何使农民富裕起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进城,使农民成为市民,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代替第一产业生产。

这样的措施有两方面好处,首先,第二产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生产代替第一产业生产是以优势产业代替弱势产业的生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处境,收入保障更加有力;其次,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改变人多地少的现状,每个农民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去实施第一产业生产,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步伐,强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由弱势产业转变为优势产业。

另外,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一增一减,直接扩大了消费人群,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益会更好。

对于这样的思考,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引导——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我们只需要沿着这条路坚持走下去: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产品和要素聚集、交流和扩散需要

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交通、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电信、移动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设施建设。

在交通建设方面,建设重庆到宜宾到昆明、重庆到湖南到江西到福建、万州到城口到西安、万州到利川、成渝复线、成渝环线、重庆到广安、重庆三环、内江到遂宁等高速公路,完成兰渝铁路和泛亚太铁路西线工程建设,实现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网的连接,打通区域内外连接的关节,建立成渝经济区到东南亚的快速出海通道。

在港口建设方面,发挥重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中心,建立海空双核港口体系,同时推进周边地区的港口建设,形成成渝经济区港口网络,打造中国西部唯一的水空物流中心。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以光缆为主,建设完善覆盖经济区的各种通信网络,形成规模大、容量大、技术高、服务好的大型动态数据网络平台。

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水利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推进现有项目的改造建设,发展新型能源。

(四)加强产业协作,合理配置资源,着力产业承接

成都和重庆的优势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重庆在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及房地产业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成都在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休闲娱乐、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加强优势产业互补,有利于避免重合发展。

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可借鉴长三角“一核九带”的规划思路,以超大城市、大城市的重大产业来带动周边城市配套产业的发展。

以重庆为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重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在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外围形成了一大批交通运输设备配套产业的城市,比如重庆汽摩制造配件的很大部分来自浙江温州和湖南娄底,汽摩配件也成为这些城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重庆汽摩制造产生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重庆汽摩制造业繁荣的同时也繁荣了温州、娄底等为代表的一些生产汽摩配件的城市。

那么,重庆既然有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与“外人”分享,何不就在成渝经济区内进行产业调整,积极做好大城市的产业承接工作,让成渝经济区一些有条件的城市更多地占据汽摩配件产业的市场?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一些城市已开始了配套产业的发展。

如重庆市内就近建立汽摩配件基地已成为成渝经济区加强产业协作,加强产业承接的一个典型例子。

还有四川省内的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泸州化工城、宜宾酒城和能源基地等规划已相继出台,旨在成渝经济区内发展自己的主打产业和配套产业。

(五)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提速发展

我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即将出炉,目前从可知的情况来看,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将比前十年有着更大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重点瞄准西部特色产业。

国家将在保护西部环境、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唯GDP增长方式的观念逐渐转到政府公共服务上来,同时把重心放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二是在西部拟建几大特色经济区。

围绕农牧业、矿产业等实施产业集群。

三是对西部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国家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西部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试点。

四是给予西部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加大项目资金支持。

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倾斜政策等方面都将延续并加大力度。

按照规划初定,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国家先进的装备制造高地、现代服务和生态农业高地。

目前,成渝经济区在产业基础、金融、科研能力、现有发展的基本模式和传统的人文理念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区域所不能媲美的。

对此,成渝经济区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即将制定出台的良好机遇,做好经济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寻求国家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

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倾斜,成渝经济区才能得以加速发展,从而最终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提速发展。

(六)发挥“两江新区”作用,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2010年6月18日,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国务院给予两江新区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形成三大优惠政策叠加,即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比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户籍等领域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设立两江新区,国家希望通过10多年的时间,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重庆“两江新区”的成立,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同时也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升级”,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