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145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监管体制

畜禽养殖及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农业部对畜禽养殖、饲料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屠宰及肉类加工归属商务部管理。

卫生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卫生标准。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中国肉类协会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主要工作是研究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参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

禽类养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主要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肉与肉制品卫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禽肉加工还需符合《鲜(冻)禽肉卫生标准》、《熟肉制品卫生标准》、《熟肉制品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的相关要求。

禽类进出口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出口禽肉及其制品检验检疫要求》的规定。

二、行业特许经营情况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规定,对生产肉类食品等工业产品的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获得卫生注册登记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方可生产、加工、储存出口食品。

符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企业经国务院辖下农业管理部门及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政府饲料管理部门的审查之后可申请办理工商登记。

经国务院辖下相关农业管理部门或饲料管理部门审查后可取得生产许可证书。

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并按照规定办理卫生许可证申请手续;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食品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责任。

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发放卫生许可证。

三、行业竞争情况

1、禽业发展概况

(1)世界禽业发展概况

1995年至2007年间世界禽肉产量从5,460万吨增长至8,67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4%。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全球禽肉生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以2007年为例,世界前十大禽肉生产国共计生产禽肉5,570.61万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65.31%,其中中国和美国禽肉产量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41.09%。

1995年至2005年世界人均禽肉消费量一直保持增长,人均日消费量已从1995年的25.63克增加至33.93克,增长约32%。

1995年-2007年世界禽肉产量

2007年世界10大禽肉生产国

1995年-2005年世界禽肉人均日消费数量

(2)我国禽业发展概况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禽肉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9.12%上升到2007年的18.48%。

禽肉产量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12.29%上升到2007年的17.7%。

2005年,受到动物疫病冲击,全国禽肉产量仍达到1,464万吨,比上年增加112.8万吨。

2008年上半年全国禽肉产量达到7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2%。

从禽肉产品结构来看,传统禽肉仍以鸡肉为主,2007年我国鸡肉产量占禽肉总产量67.71%,鸭肉产量占禽肉总产量的17.13%。

鸡肉产量由1990年的266.3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085.68万吨,增长了3倍,鸭肉产量由1990年的59.96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274.61万吨,增长了3.58倍,该增长幅度远高于肉类同期1.9倍的增长幅度。

我国鸡肉、鸭肉产量分别占全球鸡肉、鸭肉总产量的百分比走势

我国禽肉产量增长百分比

从消费方面来看,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统计,我国自1996年以来禽肉的消费量一直略高于供应量,尽管2003年至2005年国内遭遇非典以及禽流感,对禽肉产量及消费量带来一定影响,此期间禽肉消费量仍保持年均2.8%的增长率,并且我国虽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3%,禽肉消费绝大部分在我国国内,市场容量稳步扩大。

2、市场供需状况及变动的原因

(1)市场供需状况

1998年至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8%,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购买力,人们对健康营养的高品质食品需求稳步增长。

禽肉尤其是鸡肉和鸭肉是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健康肉类,发达国家对高脂肪、高胆固醇含量的红肉(主要是猪肉、牛肉)消费已加以节制,换之以健康的白肉(主要是鸡肉、鸭肉),在国内,随着营养、健康消费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禽肉的消费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稳步提升的消费需求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禽肉生产。

1990年和2005年中国肉类消费结构对比图

我国禽肉产量及消费量

(2)市场供需变动分析

尽管由于2003年和2004-2005年禽流感的影响,我国肉禽行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整体上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随着经济的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禽肉产品的产量及消费量将呈现稳步增长。

2000年以来,世界人均猪肉消费量增长了10%,牛肉消费量增长了5%,禽肉消费量增长了17%,尽管禽肉绝对消费量仍小于猪肉,但与猪肉消费量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我国禽肉消费在国内肉类消费中的比重接近20%,人均年消费量为10.9千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国的人均禽肉年消费量已达到52千克,巴西达到45千克,占本国肉类消费量的50%。

另外,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分析,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现强烈的正相关。

我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禽肉消费还有很大潜力,禽肉生产加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禽肉人均占有量

中国同世界其它国家年禽肉消费比较

从行业内主要产品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鸡肉和鸭肉产量占禽肉总产量的80%以上。

1996年至2008年,中国鸡肉产量从618万吨增加到1,26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32%,鸡肉年人均消费量从1996年的5.4千克发展到2008年的9.66千克,增长78.89%%。

以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来说,美国的鸡肉年人均消费量44.8千克,澳大利亚35.2千克,英国26.4千克,日本14.8千克,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人均消费量也达到34.7千克,都远远高于我国人均8千克的水平。

尽管我国的年人均鸡肉消费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要达到世界平均10.7千克/人的消费水平,年鸡肉消费量还有1,050万吨的增长空间(按中国人口信息网公布的2005年中国人口数量计算),相当于国内目前的产量还要翻一倍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鸡肉市场潜力巨大。

1999年以后,受国内需求拉动,中国鸡肉进口量始终大于出口,并且自2004年起,净进口量每年快速增长,2004年至2007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47%。

一方面原因是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对鸡肉消费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对鸡翅、鸡肫和鸡爪等其他国家价格较低的产品有很大需求。

1990-2007年中国鸡肉进出口情况

1990-2007我国鸡肉进出口额占年鸡肉总产量的百分比

我国鸭肉产品尽管在市场容量上小于鸡肉产品,但其增长速度略高于鸡肉产品,我国鸭的屠宰量及存栏量自1998年以来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鸭存栏量除2003年因SARS影响有所下降外,一直持续增加,并且尽管于2004-2005年遭遇禽流感,但存栏量数目依然不断增加,显示需求推动依然旺盛。

我国鸭屠宰量及年末存栏量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鸭生产和消费国家,中国白羽肉鸭产业中约70%以上为樱桃谷鸭,根据FAO的数据统计:

2005年我国鸭存栏量超过7.25亿只,占世界总存栏量的72%左右,我国2005年鸭肉、鸭绒初级产品的年总产值已经达到500亿元,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已经大量出口到欧盟、东南亚及日本、南韩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

1998年以来在我国鸭肉出口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进口数量持续降低。

近十年我国鸭肉进口和出口数量走势

我国鸭肉出口占当年产量比例

3、我国禽业竞争情况

禽类养殖屠宰是我国传统行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家庭副业式的散养方式发展到规模化、集约化为主的养殖屠宰方式,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

虽然我国目前的鸡肉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3.4%,但肉鸡产业的集团化、产业化程度相对于其他肉类产业还是较高的,根据肉类协会编制的2005年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鸡肉企业占30%。

2005-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中,肉类制品24个,其中禽肉产品12个,占肉类产品的50%。

2008年全国十大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名单

2007年国内鸭存栏量达到7.37亿只,屠宰量已经达到20.89亿只,市场出现了竞争态势,涌现出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有些年屠宰能力超过1,000万只,形成了种鸭养殖孵化、商品鸭养殖、屠宰加工及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大力拓展。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加工行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渐加强,对动物疫病防疫、产品质量卫生的要求日益严格,促使行业规范化和集约化,个体养殖屠宰户和小型企业将因此逐渐减少。

2008年全国十大肉鸭屠宰加工企业名单

近几年我国禽肉产品中初级产品产量逐年增加,而深加工的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相对滞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等因素加剧了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

4、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市场准入和食品安全

禽类养殖及加工行业受到国家重点监管,养殖及肉类加工企业均需要获得国家许可证书及执照方可经营,并须接受监督检查。

肉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禽肉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不断加强监控措施。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及肉类加工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比散养户及小型加工企业具有优势,在禽类养殖及肉类制品加工过程中能对疫病及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检测及技术控制。

2004年、2005-2006年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均发生在一些小规模养殖散户,不仅养殖设施和条件不完善,而且用药不规范。

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的养殖场及加工企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产业的规模化和资金需求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我国养殖加工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带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

禽类养殖加工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需充足的劳动力及大量的资金作保证。

(3)市场销售渠道的建立

食品加工行业面对的是众多的商户和消费者,单一消费主体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重较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后需要畅通的销售渠道来支撑,销售畅通不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更需要完善的销售策略和市场销售网络。

受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新建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居民所接受需经历较长的时间。

国内大多数规模化肉类加工企业在销售渠道的建立上均投入了大量资金,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5、行业利润水平变动情况

(1)行业利润水平变动原因

肉禽行业的生产过程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禽类的孵化和养殖,另一部分是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孵化和养殖部分的利润水平相对较高,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的利润水平相对较低。

近年来,行业的利润水平一直呈现波动的态势,主要原因在于:

2003年、2004-2005年东南亚地区暴发的两次大规模禽流感疫情影响了国内禽肉产品价格,致使鸡肉、鸭肉价格一直持续低位运行并在2006年第二季度达到谷底。

2006年下半年,禽流感过后人们对禽肉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但供给相对不足,禽肉产品价格开始逐渐回升。

进入2007年后,受到饲料主要原料玉米、豆粕价格上涨以及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相关替代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禽肉产品的价格持续上升(详见图6-14和图6-15)行业内企业的经营业绩较上年有了较大改善。

2008年,豆粕和玉米的价格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在2008年7月豆粕和玉米价格达到峰值,分别较年初上涨19.28%和2.86%。

在这之后,随着全球经济泡沫的破灭,豆粕和玉米的价格也逐渐回归理性,价格在2008年末降到了2007年中旬的水平,受到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冻鸡产品销售价格自2008年9月份开始下降,冻鸭产品销售价格自2008年底开始下降。

行业内企业利润水平有所波动,但是管理水平高、规模化程度高、客户稳定的企业利润水平有所上升。

2006年-2009年国内玉米及豆粕月度价格走势

(2)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

影响肉禽行业利润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禽流感的影响;二是饲料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

我国肉禽行业除受2003年SARS、2004年、2005-2006年禽流感影响利润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外,近年来,整个行业利润水平总体上保持了稳步攀升态势,2007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逐步向肉禽产成品价格传导,大幅推高了行业利润水平。

未来,随着人们对禽流感及其他动物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疫病防控体系的逐渐完善,预计禽流感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将逐步减小。

2007年开始,面对国际粮食价格不断走高的压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农产品价格,2007年12月20日起,我国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加大了拍卖力度,连续三周每周拍卖国储玉米50万吨,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进入2008年,世界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稳定国内市场、抑制通胀,国家通过补贴等多种手段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致使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尽管如此,2008年全年与2007年度相比,玉米、小麦、豆粕等饲料原料平均采购价格仍然有较大程度的上涨。

鉴于禽肉产品为大众消费类食品,料肉转化周期较短,成本转嫁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因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业绩下滑风险。

从长期来看,尽管农产品价格将处于稳步攀升态势,但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张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背景下,行业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有望得以延续。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号召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对农业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政府部门也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稳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主要任务是:

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提高畜牧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7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到“十一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5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目前的34%上升到38%以上;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为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999年,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曾联合下发《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包括养殖业用地有关政策,在促进和保障畜禽养殖用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做好服务。

(2)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禽类养殖加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该行业一直高度重视并给予税收扶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从事禽类饲养的单位和个人免征增值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混合饲料、配合饲料等通知所列范围的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

199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96年1月1日开始,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2000年开始,对国家认定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主要有:

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比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为了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办法,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6]152号)规定执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所得税抵免政策,按照财政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执行。

为应对2004年来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保持和促进家禽业持续稳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特别发布《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禽业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对家禽加工企业(含冷库)应交纳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

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含冷库)免征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

减收的增值税、所得税按现行财政体制负担。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上述企业可适当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屋税和车船使用税。

对禽肉加工产品出口后的应退税款,及时足额退给企业等。

(3)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购买能力持续提高是国内食品饮料消费品消费增长的强大动力。

200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934元,同比增长率约为17.13%,同期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同比增长约17.23%。

2005年城镇家庭用于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约为2,914元,其中肉禽制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支出的20%,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肉禽制品消费支出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4%。

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逐年降低,由1990年的54.2%下降到了2007年的36.3%,创下新的低点数据,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显示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有所上升,并且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品的敏感程度下降。

因此国内食品饮料的费存在进一步向具有更高营养价值、更安全、更便利、更高档的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的空间。

1997-2007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

(4)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为50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8.9公斤,但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量78公斤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全国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占全国人口总数57%的农村人口畜产品消费水平更低。

“十五”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人,将为肉类产品带来新的需求市场。

肉类食品需求将加快由城乡二元化结构向全面商品化转变,在广大农村将会出现日益广阔的消费市场。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对肉类的需求量亦将不断增长。

另外,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追求安全、健康、营养日渐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禽肉产品因其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根据我国肉类协会的分析预测,未来五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生活水平向小康过渡,禽肉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优质禽肉作为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肉类消费品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市场供求关系中仍将趋紧。

2、不利因素

(1)疫病防控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动物疫情比较复杂,禽流感等一些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由活禽流通引发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不断加大。

我国畜牧业疫病的防疫和检疫相对薄弱,兽医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地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不够稳定,兽医基础设施较差,一旦发生重大禽类疫情,将对生产和流通产生严重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疫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和疫病防控能力的加强,大规模大范围暴发禽流感的概率降低。

同时随着近年来全民对禽流感问题认识的深入,对禽流感的恐慌心理程度减弱。

因此尽管这个行业的疫病防控问题较为突出,但对该行业的负面影响在缩小。

(2)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控制难度加大

肉类卫生质量状况是制约我国肉类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影响我国肉类的出口,也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国内消费。

肉类卫生质量控制是一个从饲料供给、畜禽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产品物流直到消费者餐桌的链条式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卫生质量问题,控制难度很大。

饲养环节存在过量使用兽药和促长剂等情况,造成药物残留;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环节存在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品质低劣的香辛料、辅料等造成的投入品污染;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存在假冒伪劣、二次污染、冷链中断等问题。

除了一部分先进肉类加工企业可以全过程保障肉制品卫生质量外,相当多的企业在卫生质量控制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隐患。

国家对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手段比较薄弱,投入短缺,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畜禽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执法环节也有不规范之处。

(3)禽肉产品出口仍受阻

作为全球肉类产量最多、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肉类的出口贸易却与巨大的产量不符。

我国肉类总产量已占全球的31.78%,而出口尚不足全球出口量的10%。

五、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经营模式、区域性特征

1、行业技术水平

(1)养殖技术

我国是禽肉生产和消费的传统国家,禽类养殖技术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完善。

目前我国商品肉鸭主要饲养方式有:

水面养殖、地面养殖、网上养殖、地面与网上养殖相结合(育雏在网上,育成在地面)等几种。

商品肉鸡主要饲养方式为地面养殖及网上养殖。

以上饲养方式中以网上养殖最为先进,相比地面养殖,网上养殖的主要优点在于:

卫生条件相对地面养殖好,禽体与粪便接触机会小,发病率低,因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用药量少,禽体生长速度快且均匀度高;粪便收集处理相对容易,减少环境污染;养殖密度较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养殖用地。

(2)肉类加工技术

近年来我国肉类加工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批肉类加工企业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肉类加工企业进口的斩拌机、自动灌肠机、连续包装机、盐水注射机、烟熏炉、封口打卡机等肉类深加工关键设备、总数达到了近万台。

在引进硬件装备的同时,还引进了一些肉类加工前沿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如腌制技术、乳化技术、栅栏技术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等,缩小了我国肉制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资料来源于《肉类加工业现状和竞争力研究》)

肉制品深加工装备和工艺技术的引进,也带动了屠宰加工设备和先进屠宰工艺的引进。

据2003年中国肉类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约200条,禽类屠宰加工生产线占半数以上。

这些引进的先进生产线主要来自德国、荷兰、丹麦、西班牙、法国等欧盟肉类发达国家。

2、行业经营模式

(1)单一屠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