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85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原》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原》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原》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原》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答案.docx

《《马原》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答案.docx

《马原》答案

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

大题

总 分

得分

考生须知:

1、本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请各位同学诚信答题。

2、客观题部分(1-45题)一律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部分一

律答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一律不得分。

3、机读卡上“试卷代号”统一填涂“A”,“科目”不涂。

考生相关信息请填涂完整。

学号位数不足13位时,填写时请在学号前加零。

4、试卷和答题纸上务必准确填写任课教师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

C.结构性D.可分性

2、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

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7、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0、“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1、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4、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6、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A.劳动者成为商品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家集中了大量货币

18、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靠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一分为二”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

A.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

D.是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24、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杰出人物创造历史

B.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25、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   )

A.高等数学B.《红楼梦》C.森林法

D.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判断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26、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7、“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如同胆汁是肝脏的分泌物”,这一观点说明,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28、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3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既肯定又否定,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31、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反映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假象更与本质无关。

32、鲁迅说:

“天才们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以为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3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3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源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35、白居易在《放言》一诗中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着。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其确定性,又有其非确定性。

3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终极性。

38、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3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0、列宁说,“什么是阶级斗争’就是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就是广大无权者、被压迫者和劳动者反对特权者、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

”所以,阶级是一个经济的历史的范畴。

41、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垄断消除了竞争。

4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存在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44、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5、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56、

材料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摘自胡锦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1中蕴含的合理思想。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为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

57、

材料1:

胡适说: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

威廉·詹姆斯说:

“‘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代表了什么哲学观点,指出它的局限性。

(2)材料2请从认识论真理的属性本性原则等原理出发,说明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五、论述题(共2题,58题10分,59题20分,共30分)

58、

请从“现象与本质”或“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说明对错,其次阐明理由。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正确反映。

5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

①改革开放中伴随正效应出现了负效应,这是正常的吗?

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正确看待正效应和负效应之间的关系?

②改革开放中不断出现矛盾、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吗?

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ABDDB,BCDDA,CCDAB,CCCDC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ABCD,ABCD,BCD,BCD,BCD

三、判断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正确涂A,错误涂B)

√╳╳√√,╳√√√√,√╳√√√,╳√╳√√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6

(1)该小题共5分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1分)

思路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分)

思路二:

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手段。

物质生产越发展,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就越能够得到发展。

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考生凡从以上任一思路出发答题,都可给分。

(2)该小题共10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不平衡,社会意识各形式相互影响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6分)

所以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分)

考生凡答道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都可酌情给分。

47

(1)该小题共5分

考生凡是答道:

实用主义、主观真理论、唯心主义,都可给2分

局限性:

有用是真理的属性,实用主义者却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将“有用”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取消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准绳,将真理当做纯主观的产物,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分)

(2)该小题共10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

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5分)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的一致和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从而可以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以确定其是否为真理。

(4分)

考生凡答道1、真理的概念属性等、2、实践的概念属性等、3检验方法:

沟通主客观等,都可酌情给分。

五、论述题(共2题,58题10分,59题20分,共30分)

48该题共10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分)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和联系。

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8分)

该命题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夸大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1分)

考生凡答道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关系,2、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关系等都可酌情给分。

49

(1)该小题共12分

是正常的(1分)

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

矛盾同一性:

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

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负效应和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5分)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重点论:

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两点论:

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待,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6分)

(2)该小题共8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8分)

考生凡答道1、矛盾的概念、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等均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