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41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docx

诗词天天读已编辑

定风波欧阳炯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被遗弃的女子的悲哀,由于状物抒情颇具特点,使一个传统的主题变得那样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力量。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风和日暖,春意阑珊,人立碧纱窗前,池水浸染着晴空中的霞光。

词的前两句,我们即可体会到词人调字琢词的功力。

“暖日闲窗映碧纱”,“闲”字用得十分传神。

窗外没有鸟鸣虫吟,窗内没有笑语欢声,所以说“闲”;这两句写的是美景,也是静景,而词人想要突出的乃是一种静极无聊的氛围,因为对一个愁肠百结的人来说,静就是最大的折磨。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上片的后三句是说,几株海棠绿阴阴,树上红花无几,不忍看;更堪这,还得门深掩、守空闺,年华虚度又一年。

第三句仍是写景,但却已经带上了象征意义。

晚春时节,海棠花已经凋谢,预示着女主人公的青春将逝。

由于有这一句的过渡,就使下面的抒情变得十分自然。

面对着艳丽动人而又即将凋谢的海棠花,怎么还能忍受空守闺房,虚掷年华的痛苦呢?

情感表露得十分真切率直,这就是所谓的质朴。

这种质朴,是吸取了民歌营养的结果。

词的下片可分为两个层次。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下片的前三句是说,独凭绣床,心绪烦乱,愁肠寸断。

念思远亲泪如泉涌,乱湿美颜如花胭脂脸。

前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极度哀痛的形象。

孤单单的靠在床边,心乱如麻,愁肠欲断。

“泪珠穿破脸边花”,脸边花确指何物,无从细考。

但指古代妇女脸边化妆,则是大体不差的。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末三句是说,邻家女伴问起丈夫的音信,只是害羞的回答,还没有回家。

后三句刻画了女主人公渴望丈夫归来的心理。

邻家姐妹问起丈夫的音信,要说他一去不回,实在是难于启齿的!

在当时的社会里,弃妇的命运最为悲惨。

女主人公不愿让人知道自己被丈夫抛弃,这种心情是非常真实的,也是让人同情的。

词人能够抓住女主人公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说是写出了人物的神韵。

译文风和日暖,春意阑珊,白云匆匆过,人立碧窗前。

池水浸染着空中的霞光,几株海棠绿阴阴,树上瘦花无几,地上却残红堆满。

红欲尽,春将残,思念苦,不忍看;更堪这,还得门深掩、守空闺,倚孤枕,年华虚度又一年。

绮窗前,深念远,独凭绣床,心绪烦乱,愁肠寸断。

念远思亲如泉泪,乱湿美艳如花胭脂脸。

思悠悠,念浓浓,怨深深,恨重重,泪破莲腮两线红。

邻家姐妹相慰问:

“玉郎可安好?

”怎回答?

羞涩道:

“归期遥遥,天涯良人未还家!

注释

闲窗:

雕花和护栏的窗子。

闲:

阑也。

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

争忍:

怎能禁受的意思。

凭:

此处是倚靠的意思。

床:

古人坐卧之具皆曰床。

   

绣床:

有彩绣为饰的床。

方寸乱:

心乱。

借问:

向人询问。

浣溪沙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孙光宪的词作,《花间集》和《尊前集》存录凡八十四首,是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作者。

他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

从词中描写的景象来看这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

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这首词上片是说,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桔柚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远方。

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

蓼花盛开,清风徐徐,传来阵阵桔柚扑鼻的芳馨。

在这蓼花争妍,桔柚成熟的季节,与亲人团聚,品尝蜜桔甜柚,该是多么美好!

然而,此时此刻,亲人却突然离别而去,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令人喜悦的景象,只写这一句,在刹那之间,便转入抒发惜别之情,这种构思,恰到好处。

否则,过多的描写喜悦景色,便会冲淡惜别之情,改变词作的基调。

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际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

第三句在构思上,紧承第二句。

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

第二句描写的是高远清廓的楚天。

第三句描写客人乘坐小船,孤身只影,在烟水迷漫的江流中飘荡。

天上地面,景色凄清一片。

江边船上,感情密切相关。

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孤寂凄凉之感。

在这里,写景和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洋溢着对友人深厚的惜别情谊,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孙词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下片是说,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思绪犹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飘荡。

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过片两句惜别留恋之情达到高潮。

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

这两句采用象征手法,以“目送征鸿”远去,象征依依不舍的送别亲人;以“思随流水”,象征心跟着亲人远去。

艺术表现上相当成功。

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

远去的人啊,翌年红兰盛开,江水碧波如染时,你当思念这美丽的地方而重来会晤。

遥与首句“蓼岸风多橘柚香”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笔触又饱含深情。

这首词抒情的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之情。

整首词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佳作。

译文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袖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

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

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春光好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

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欧阳炯的《春光好》作品所反映的是成都的风光和生活。

锦江之春很美,许多到过成都的唐代诗人都留下了颂扬它的篇章。

如李白游这座名城时说: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登锦城散花楼》)杜甫写的更多,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锦江春色来天地”(《登楼》)等,写景如画,脍炙人口。

蜀中作者欧阳炯,生于斯,长于斯,对锦江之春,怎能不歌唱呢。

这首词上下片皆写锦城春光,所不同的是上片写总的印象,下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

“天初暖,日初长。

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这首词的上片是说,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的竞相生长。

发端以淡淡的笔墨点明时令:

“天初暖,日初长。

”成都四季分明,冬尽春始,景象不同。

两句写春天来了,用两“初”字,而且都是从感受着笔的,天初暖,写气候特征;日初长,写昼夜特征。

两句看似平易,却是咏早春必要之语。

大地经过沉睡的冬季之后甦醒了。

无边的春色使词人情不自禁的叫出一声“好春光”。

紧接着以“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来具体补充“好”字的内容。

“万汇”就是万物,包括各种花草树木。

它们新叶不同,颜色不同,花儿不同,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处处给人以竞相比美之感。

词人先用一个“得意”,再用一个“竞”,就把自然界欣欣向荣的春意热闹的表现出来。

下片写园林景色,是特写,是近景。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这两句是说,竹林中的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迸发出来,繁花,花团锦簇,如卓约的少女依偎着雪坞,浓香四溢。

这两句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纷陈,更为突出。

词人在迷人的春色中流连忘返,不觉到了黄昏。

天空泛出彩霞,他举目望去,柳丝夕阳,构成了天然画图,词人忽发奇想的问道: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末两句是说,是谁把金色的柳条裁剪下来,挂在斜阳的边上?

“金丝”指柳条。

春柳嫩叶初萌,色如金线。

均匀的柳丝,两两相对的柳叶,像天工剪裁而成。

贺知章《咏柳》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末两句人称神来之笔,欧阳炯化其意而用之,写早春园林夕照,创造了全新的意境,余味无穷。

附录《春光好》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

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

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译文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

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

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注释

万汇:

万物。

 苔钱:

苔点形圆如钱,故称“苔钱”。

 金丝:

指柳条。

临江仙毛熙震

幽闺欲曙闻莺转,红窗月影微明。

好风频谢落花声,隔帏残烛,犹照绮屏筝。

绣被锦茵眠玉暖,炷香斜袅烟轻。

淡蛾羞敛不胜情。

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黎明。

莺声,月影。

残烛摇曳,炉香袅袅。

户外、室中,一切都充满着迷幻的色彩。

闺人拥被犹卧,她在沉思着,回味那方醒的绮梦……

“幽闺欲曙闻莺转,红窗月影微明。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天将亮时,幽闺中又听到婉转的莺鸣,微明的红纱窗里,印着正在西沉的月影。

起两句,写天将明的情景。

屋外边传来阵阵婉转的莺啼,朦胧的月影散射窗间,幽闺已见微明的曙色。

“闻莺转”,先从听觉角度着笔。

最先使人从睡眠中醒来的外界刺激是声音,首句正是闺人清晨初醒时刹那间的感受。

“红窗月影微明”,再在从视觉方面推进一层,仍只是从表象写来,尚未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好风频谢落花声。

隔帏残烛,犹照绮屏筝。

”这三句是说,一阵好风频频的吹落残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声。

帐外的那支残烛,还照着绣屏下的古筝。

“好风频谢落花声”,由景入情。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已开始思想活动。

落花之声,似有还无,然而在黎明的幽静环境中,已被敏感的闺中人觉察到了,为什么,因有“风”的原因,所以测知,并唤起了某种微妙的感情。

一“谢”字。

已经露出闺怨的本意。

看,隔着薄薄的帘帷,暗淡的残烛还照着挂在绣屏上的宝筝,而筝呢,早已不弹了,情人远去,谁来欣赏自己的乐声?

“隔帏”二句,以屏筝作衬,侧面写出闺人的孤寂。

“犹照”二字,笔意迂回。

晚间睡前见此,清晨醒来仍见此,触目感怀,而当日相对调筝的欢聚情景也可想而得知了。

上片五句,表面上纯是客观描述,然而个中自有人在。

下片换笔,描写闺人的情态和心理活动。

“绣被锦茵眠玉暖,炷香斜袅烟轻。

淡蛾羞敛不胜情。

”下片的前三句是说,绣被锦褥的呵护,使得如玉的肌肤暖意融融,床边那炷燃香,斜旋的轻烟在袅袅飘动。

她的淡眉含羞的微皱着,仿佛在惋惜梦断时的那份欢情。

“绣被”句,以浓艳之笔谢凄凉之意。

“玉”,喻女子的肌体。

她睡在温暖的绣被锦茵中,静看着炷香的袅袅轻烟,在空中盘绕扩散。

此情此景,何以为怀!

她含着娇羞,半敛着淡画的娥眉。

在这孤寂的清晨,她想到了什么呢?

“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末两句是说,心里还在想着梦中的人,不知他在何处漂泊旅行?

末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写自己梦逐行云而行,亦不知其处,则更深一层了。

译文天将亮时,幽闺中又听到婉转的莺鸣,微明的红纱窗里,印着正在西沉的月影。

一阵好风频频地吹落残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声。

帐外的那支残烛,还照着绣屏下的古筝。

绣被锦褥的呵护,使如玉的肌肤暖意融融,床边那住炷燃香,斜旋的轻烟在袅袅飘动。

她的淡眉含羞地微皱着,仿佛在惋惜梦断时那份欢情。

心里还在想着梦中的人,不知他在何处飘泊旅行?

注释

转:

一作“啭”。

月:

一作“日”。

频谢:

频频吹落。

谢:

一作“听”。

隔帷:

帷帐外。

绮屏筝:

彩屏下的古筝。

锦茵:

锦制的褥垫。

眠玉:

睡眠中的女子。

玉,如玉的肌肤,此指女子。

斜袅:

袅袅斜飘。

烟轻:

一作“轻烟”。

淡蛾:

淡眉。

不胜情:

承受不了相思之情的煎熬。

处:

一作“事”。

云:

代指行踪不定的游子。

临江仙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这是一首词人悲悼后蜀亡国之哀的词。

作者的“黍离之悲”,既不是通过自己之口直接表达的,也不是借助他人之口间接描述的,而是由词笔下的景物折射出来的。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是说,层层宫门关锁,荒凉的皇家园林异常安静;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上半阕后三句是说,自从皇帝去后,这里便是一片寂静,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踪影。

宫殿里歌声乐声,也早已断绝,去追随那一去不返的风。

词的上半阕,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重门深锁、绮窗紧闭的废苑。

接下来,作者以翠华(皇帝的仪仗,代指蜀主)已去点明苑内杳无人迹,以歌吹声断点明苑内阒无人声,而给人以极度荒凉静寂之感。

这首词上半阕要显示的本是一个极度荒凉凄寂的境界,但作者并不一味去写荒凉,而是在写荒凉的同时,以“金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等字样来暗示当年的繁华,使荒凉中闪现着繁华的余晖。

这一明笔与暗笔的错杂运用,以暗笔写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就使得这一荒凉景象显得更加可悲,也是今昔之感与兴亡之感自然浮现纸上。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下半阕前三句是说,云雾笼罩的朦胧之月,不知人事已经变更。

直到夜将尽时,还照耀着深宫。

在荒废的池塘中莲花正相对哭泣。

清露如同泪珠,从清香的红花上往下滴。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末两句是说,它们像暗暗感伤亡国,清露如同泪珠,从清香的红花上往下滴。

词的下半阕,更以烟月点明时间是深夜,以露荷点出时间是在初秋,展现了一个月照深宫、残荷泣露的画面,进一步为这座荒寂的废苑增添了凄清的色彩,把环境气氛渲染的更为悲怆。

从表面看,这首词通篇都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作者的心中情。

它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主要倒不是呈现在纸面上的废苑凄凉之景,而是渗透在词笔中的作者哀痛之情。

鹿虔扆生在五代十国纷乱之际,曾在后蜀做过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

联系他的这些经历,可以想见,他在写这首词时,身负亡国巨痛。

尽管他没有让自己出现在词中,词中却处处有他的影子。

在这首词中,作者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与景。

他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写的似乎有知有情。

在他的笔下,荒苑中的一扇扇绮窗,因人去楼空感到寂寞,愁对秋空;从野塘中的一朵朵藕花,因暗伤亡国竟竞相而泣,泪湿香红。

作者更为“烟月”仍照深宫而责怪它的懵懂。

这样“绮窗”、“藕花”、“烟月”都和人一样成为历史沧桑的目击者。

这首词让绮窗、藕花、烟月表达的则是国家的沦亡之恨,其感情分量是沉重的,其感染力量也是强烈的。

注释

1、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曲多用以咏水仙,故名。

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平韵。

2、金锁重(chóng)门:

指重重宫门上了锁。

3、荒苑(yuàn):

荒废了的皇家园林。

苑,古时供帝王游赏猎狩的园林。

4、绮(qǐ)窗:

饰有彩绘花纹的窗户。

5、翠华:

"翠羽华盖"的省语,皇帝仪仗所用的以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子,此用以代指皇帝。

6、玉楼:

指宫中楼阁。

7、歌吹:

歌唱和演奏音乐的声音。

吹,鼓吹,指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的乐曲。

8、烟月:

在淡云中的月亮。

9、夜阑:

夜深。

10、藕花:

荷花。

11、相向:

相对。

12、香红:

代指藕花。

译文层层宫门关锁,荒凉的皇家园林异常安静;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

自从皇帝去后,这里便一片寂静,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踪影。

宫殿里歌声乐声,也早已断绝,去追随那一去不返的风。

云雾笼罩的朦胧之月,不知人事已经变更,直到夜将尽时,还照耀着深宫。

在荒废的池塘中,莲花正相对哭泣;她们像暗暗伤感亡国,清露如同泪珠,从清香的红花上往下滴。

虞美人顾夐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

黄鹂娇转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凭阑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

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本首为思妇之词。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

”开头两句是说,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

开始两句十二字,内蕴丰富。

“深闺”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妇,面对恼人的春色,不禁情思绵绵。

一个“劳”字透露出她那“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隐痛。

由劳瘁而怨恨,可见其爱之深切。

“恨共春芜长”,佳在“春芜”一词含义双重而使全句意味隽永。

“芜”,原是乱草丛生之意。

以春草喻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远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上“春草”都是本义,没有引申之意。

而“恨共春芜长”的“春芜”,除春草本义外,还隐喻行人之意,也就是说本句不仅有闺中人的怨恨随着春草不断增长之意,还含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远、恨越长之意。

这就深化了诗意,即前人所谓得“句外意”之妙。

“黄鹂娇转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

”这三句是说,花丛里黄鹂在娇婉的啼鸣,薄薄的春雾漂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下面三句写景,以具体意象补充首句“春色”,选取深闺“琐窗前”的视角写思妇所见所闻。

“黄鹂娇转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两句宛如五代花鸟画,用笔工细,着色鲜艳。

前一句声色并茂,以声为主,富有动势。

黄鹂的婉转娇鸣,似与满园春色而共语,后一句写杏枝倚立于淡淡烟霭中,恬静如画。

这春色以黄鹂、红杏为主,缀以群芳的姹紫嫣红,一片暖色,再加上黄鹂悦耳的娇啼,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足喻其美。

少妇透过锁窗所见以上春光,当比“忽见陌头杨柳色”更为深婉了。

上片如果说从思维顺序出发,触景而生情,则开头两句亦可算是逆笔。

“凭阑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

”下片前两句是说,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只见柳影斜斜的摇动长廊。

从上结至过片,时空转换为另一个画面。

张炎云:

“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词源·制曲》)“凭栏”句既自成画面,又未断意脉。

原来闺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满足于隔窗观花,她轻移莲步,款款伫立于栏杆旁,含愁凝眸。

“双娥细”,以秀眉的细长以形容其青春貌美。

“柳影斜摇砌”,是思妇凭栏所见,也是下片唯一的景语,寥寥五字,一波三折,却是词的当行本色语。

表层意思是柳条之影因风吹斜而摇曳于台阶,但其中还隐含摇落了杨花、杨花飘落了“砌”两层意思。

这三层意思浓缩于五字句中,写得极为细密。

五字中没有“杨花”字样,而于下文显现,是诗人匠心所在。

“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末三句是说,玉郎还是不回家来,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飘荡。

思妇的内心独白,有上片的蓄势,直到此句才引发出来。

从杨花的摇落,联想自己红颜凋零,所以她痛苦的唱出全词的最强音,和开头暗相呼应。

这首词文笔流丽,情味深隽,融丽藻与质朴于一炉,使之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译文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

花丛里黄鹂在娇婉地啼鸣,薄薄的春雾飘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

玉郎还是不回家来,只见柳影斜斜地摇动长廊。

柳的飘摇里我的梦魂在幻化,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寻觅,在天涯里漂荡。

注释

深闺:

女子所居之内室。

劳思想:

即勤思念。

《诗经·燕燕》: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春芜:

春天的杂草。

芜,一作“无”,一作“光”。

泥芳妍:

在花间萦回。

泥,留滞,此有萦回之意。

芳妍:

指花丛。

琐:

一作“锁”。

双娥细:

双眉紧锁。

娥,一作“蛾”。

砌:

台阶。

玉郎:

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

杨花:

柳絮。

甘州遍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

破蕃奚。

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紊乱而黑暗的时代。

豪强军阀割据自王,北方契丹乘机攻入,兵役繁兴,赋税苛重,民不聊生。

可是这样的社会面貌在五代词里并未得到充分的反映。

这首《甘州遍》别开生面,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守边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中抵御敌军奋勇卫国的场面。

公元922年,契丹主阿保机率兵南下进攻定州,李存勖大破之,驱契丹出境。

923年李存勖建后唐,925年灭前蜀。

毛文锡随蜀主王衍降后唐。

这首小词可能即为歌颂李破契丹兵而作。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秋风正紧,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飞,在天地相接处感觉大雁飞得很低,战阵延绵如云,排列整齐。

开头扣住环境,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勾勒出一幅秋风肃杀,沙漫云浓的画面,以突出战地的气氛。

“低”字点睛,配合“平碛”写出天穹与茫茫沙漠相接,显得低沉沉的;传达出一层压抑情绪;与“紧”字相映,又让人觉得急飞的雁行是在战争气氛的沉重压迫下才飞低的,情绪上的压抑又添了一层。

“阵云齐”,是说云层叠起来如兵阵,云端齐成一线,沙碛地带往往有此景象。

《史记·天官书》云:

“阵云如立垣”就是像竖起的城墙,古人以为是“兵必起”的征兆之一。

“风紧”、“雁低”、“云齐”,皆写天空所见所感,从而使人有大战迫在眉睫之势,可谓于景物中见情思。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上阕的后三句是说,大漠中各种声音响起,边境的战争的声音四处响起,愁苦中听到了戍边的号角和征战的鼓声。

转而写地面所闻,围绕着各种“声音”来烘托临战时的紧张气氛。

马嘶风吼、号角呜咽,战鼓隆隆,一片悲凉激越的“边声”,通过这些声音渲染出枕戈待旦、控弦欲发的气氛,收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下阕前四句是说,青冢北面,黑山西面。

飞沙时起时落,常常让行人迷路。

“青冢北,黑山西”这两个对偶句公正妥帖,精炼蕴涵暗示了这次战争的对象、性质、地点。

“青冢”是指西汉远赴匈奴和亲的王昭君墓,“黑山”为唐朝北方边塞。

青冢之北,黑山之西就不单是点明战地方位,也表明战争的性质是“御外”的。

接着作者潜运匠心,巧妙的用“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一句作旁衬,既烘托出艰苦的战争环境,又缓和语势,增加了词的起伏变化。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

破藩奚。

”这三句是说,战士们穿着冰冷的铠甲,战马的蹄子上沾染着被杀敌人的鲜血,攻破藩奚。

在展现激战场面时,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缘情造景,只用了“铁衣冷,战马血沾蹄”一句,就使读者充分领略到这次战争的宏阔场面、激烈程度,和将士浴血鏖战的精神。

接下来“破藩奚”是这首词的主题,藩指契丹,奚族居幽州东北数百里之琵琶川,在五代时服属于契丹,常为之守界上。

这三个字点明了这次战争以对方被摧败而告终,令人在欣赏过这组边塞破敌图后,分享到将士们的胜利欣喜。

“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

”末两句是说,皇帝下诏,士兵们踏着丹梯准备受赏。

结尾写战胜契丹后将士们得到朝廷下诏升赏,对前面的艰苦战斗场面做一收束,完成了颂扬的主旨。

这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词,句法浑涵,字词精炼,苍凉中流露出一股悲壮、豪迈、慷慨的情绪,读之令人精神振奋。

在当时软红香艳的词坛上,出现这样一篇雄浑刚健之作,理所当然会引起后人的重视。

①碛(qí)砌:

原指浅水中的沙石。

左思《吴都赋》:

"玩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

"引申为沙漠,杜甫《送人从军》诗:

"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

""平碛"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②阵云齐:

云层低压。

齐:

平,与天际相齐,低压之义。

③边声:

边防线上的声响,即指角、鼓、马嘶、风吼之类的声音。

④角:

画角,军号之类的乐器。

鼙(pí皮):

古代军中的小鼓,又称"骑鼓"。

白居易《长恨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⑤青冢(zhǒng肿):

汉代王昭君之墓。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余里。

昭君死,葬黑河南岸。

今冢高三十余米,有土阶可登。

据传说,塞草皆白,惟此冢独青。

或曰,朝暮有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