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349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

一、单选题:

共30题

1.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

A、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题干中强调商周时期的文字和文学作品中都多次提到了黍和稷,说明这两种农作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巨大,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故C项正确;在原始社会农业已经出现,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人面纹方鼎      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祀”与“戎”分别指祭祀和战争,结合图片中的青铜器可知,在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3.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

古代动力革新经历了人力——畜力——自然力的演变,图一是畜力,图二、三是人力,图四是水力,属于自然力,①④属于动力革新,故D项正确。

 

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

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地理环境C.地质特点D.生产经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可知,气候条件对农耕生产影响较大,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地质特点与生产经验的信息描述,故B、C、D三项均错误。

 

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

A.大禹B.郑国C.李冰D.王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大禹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故A项错误;郑国在秦国开凿郑国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故B项错误;李冰到蜀郡做太守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故C项正确;汉明帝时,王景与助手王吴率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他排除任水自流的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故道,与王吴相度地势,开凿山阜,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巨大效益,故D项错误。

 

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

战国以来,由于铁器在生产、生活及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需求量增大,故A项正确;政府鼓励私人铸铁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体现不出政治环境,故C项错误;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7.北宋有诗曰: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B.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江南手工作坊生产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可以推断是宋朝时期的灌溉工具筒车,故B项正确;曲辕犁为耕作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8.司马迁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人们的求利活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可知作者重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重要性,农业和商业相互补充,故B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可看出农、虞、工、商各起独特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轻商抑商的内容,故C、D错误。

 

9.“经济”一词于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古文中的解释是以“经世济世”“经纶济世”“经世济民”为主要含义的。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刀耕火种是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

C.西汉长安“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铁犁牛耕是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的说法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西汉对“市”严格管理,不可能出现门内外店铺林立现象,故C项错误;明代开始实行海禁,清代继续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

 

10.《汉书》记载: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

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

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汉代商业发展情况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华景象,故D项正确。

 

11.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客舍墙壁上张贴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北京前门商业区灯火连昼

C.在开封城中见到“今朝半夜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的现象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出现在北宋时期,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北京此时被辽国所控制,前门商业区灯火连昼不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宋代出现了草市、夜市,C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纸币出现于北宋,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题意。

 

12.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诏令:

“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

”这一材料反映出当时

①城市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②唐代实行坊市制度

③原有城市格局已有突破             ④政府严厉打击商业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说明城市格局的变化,②③信息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①④的信息,故C项正确。

 

1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类似王家“以商贾兴”的商人群体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最著名的商帮B.商帮主要指相同行业商人结成的商人群体

C.商帮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D.商帮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形成团体,称为商帮,不是指相同行业商人结成的商人群体,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4.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

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花种植和纺织在宋代时推广到广东和福建等地,明朝时推广到全国许多地区,棉衣成为主要的衣料。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出现,雍正年间技术成熟。

玉米原产美洲,明代时传入中国。

三国故事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当时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材料中所提到的场景应该是在清朝,故D项正确。

 

15.“客行野田问,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

A.战乱人口大量逃亡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D.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

战乱人口大量逃亡、农村萧条土地荒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两项错误;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事商业的人数增加,这客观上说明了商业的繁荣发展,故D项正确。

 

16.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A、B两项错误;材料“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反映了机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些还是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说明明代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正确。

 

1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C项说法体现不出重农的说法。

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18.“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浪人与中国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明朝统治者派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政策。

A、B、D三项理解不够全面,答案为C项。

 

19.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观点为田是岿然而不变的财产,所以无论谁有钱就应买田,买田热潮的兴起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的兼并,这不利于资本的再积累,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有利于巩固统治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故C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是最大的影响,故D项错误。

 

20.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反映了洋布物美价廉,故A项错误;外国人取得在中国“自由经商”的权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故B项正确;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洋货大量涌入,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打开了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21.“国人倡用国货,热度日高。

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

”“我公司”可能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派军事企业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中“国人提倡用国货”是指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材料中所说“销场过大,供不给求”。

由此可以推理出“我公司”可能是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2.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差距有所缩小

B.民族工业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产生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

D.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压制,发展十分缓慢

【答案】A

【解析】考查近代民族工业。

与1872—1894年相比,1895—1913年期间的商办及外国人办工业资本都在上升,且由柱状图比较可看出,两者差距有所缩小,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产生的叙述与史实不符,且无法从图中获取信息,故B项错误;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图中反映出两阶段的商办与外国人办近代工业资本都有明显增幅,故D项错误。

 

23.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24.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

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巨大障碍D.洋务企业惧怕民企与之争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中自来水公司的结局反映出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说明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择C项。

 

25.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D.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或者社会性质角度思考,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项正确;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项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故D项错误。

 

26.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因素是

A.自然经济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然经济结束,其存在时间最长,故A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后归政府接管,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于1927—1949年,故D项错误。

 

27.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战期间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可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故应排除②。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而且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故①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

 

2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没有前途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导致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故C项正确;工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军阀统治不是创造奇迹的条件,故A、B、D三项错误。

 

29.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租佃暂行条例》19条,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

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B.以法律确认农民土地所有权

C.改造乡村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经济,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A、B两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效果,故C项排除;由题干中“国民政府对地租进行限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等信息可知这一规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发展,故D项正确。

 

30.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较快发展、萎缩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生的历程。

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图中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处是民族工业艰难起步,2处是初步发展,3处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阶段(黄金时期),4处是形势逆转,5处是曲折发展(迅猛发展),6处是萎缩阶段(陷入绝境),7处是改造时期,所以对应2、3、5、6阶段的是B项,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共3题

3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材料三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答案】

(1)重农抑商。

(2)特点: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3)表现:

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影响:

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

(1)问,根据信息“稳定小农,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明清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2)问,小农经济其“特点”就是回答小农经济的内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可以看出精耕细作。

第(3)问,材料所讲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销售使中国的土纱土布的销售陷入困境,中国大量的茶出口,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植桑茶,这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掠夺原料,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

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