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318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docx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重庆市大力发展专利事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重庆市专利事业将进入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专利事业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出现重大变化。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利在推动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一五”专利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不断完善专利法规政策,着力提高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全市专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1、专利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明显加强。

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

区县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经市编委审核,全市已有27个区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职责。

2、专利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2006年6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实施纲要、健全知识产权导向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等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措施。

200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现了地方专利立法“零”的突破。

2007年11月,市政府建立了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机制,这是专利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

2009年2月16日,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市创模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外经贸委、市国资委、市中小企业局《关于发挥专利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立了专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

34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激励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政策。

全市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

3、企业专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从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企业申请专利累计17282件,年均增长21.5%;获得专利授权累计11289件,年均增长10.8%。

2009年,全市64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4325件,同比增长37.8%;获得授权专利3867件,同比增长70.2%;拥有有效专利10955件,同比增长34.8%;实现专利产品产值769.2亿元,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4%。

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34家企业进入国家级试点、示范创建和示范企业行列;共有4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通过试点示范,这些企业专利工作逐渐规范,专利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投入、有制度、有数据库,会检索、会申请、会运用、会管理、会保护。

力帆集团成为国家少数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海扶、建设、宗申建立了国家专利工作交流站。

累计组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000多人(次)。

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其中发明5项、实用新型3项、外观设计1项。

4、专利执法机制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十二省市区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生产制造、重点市场、大型展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专利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督办,形成了有效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和重大专利案件快速应对机制;与40个区县(自治县)签署了《重庆市专利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区县(自治县)首次拥有了专利行政执法权。

2006年8月,建立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

2008年5月,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维权援助热线。

知识产权案件受理、移交办理、跟踪服务、办结反馈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重庆市专利保护行政与司法并行,走在中西部前列。

重庆法院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了高级、中级、基层法院三级联动,民事、刑事、行政纠纷案件审判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模式。

2008年11月,渝中区法院成立了西部第一个知识产权审判庭。

截至2009年,全市已经有2个中级法院和2个基层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

2009年,沙坪坝区成立知识产权审判研究基地,是目前全国基层法院设立的唯一知识产权审判研究机构。

5、专利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重庆市联合共建的优势,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

自2006年建成以来,接待公众咨询1.3万人次,为1563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文摘1180万余条、专利说明书95.4万件,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提供专利预警、专利战略制定、专利规避以及行业专利态势分析59项,承担国家和市级知识产权软科学课题21项。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连续3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优秀质量奖。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利代理机构建设。

到2009年,专利代理机构由“十五”末的8家发展到14家,其中本地代理机构10家(含国防专利代理机构1家),北京、成都等地来渝设立专利代理机构4家。

专利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专职专利代理人发展到55人,专利代理量大幅增长,代理率达到70%。

专利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全市专利工作的深入开展。

6、专利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实施专利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5000人次。

市和区县党校、行政学院已将知识产权纳入课程安排。

加强专利代理人培训,启动专利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工作,42人获得初级、中级专利工程师资格。

注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培养,累计培训158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

重庆理工大学建立了西部地区第一个设置本科专业的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并与长安、力帆等重点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为政府机关和公检法系统培养输送了一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重庆邮电大学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基地。

部分中学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

(二)存在的问题

1、专利总量少,质量不高

一是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偏少。

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3482件,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第16位;专利授权总量为7501件,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第14位。

二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偏少。

2009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845件,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28.5%;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34件,仅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11.1%。

三是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小。

2009年全市职务发明申请专利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4%,职务发明授权量仅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68%。

有相当数量专利申请属于非职务发明,不利于转化应用。

四是部分专利技术成熟度不够,不能顺利转化。

2、企业专利创造及运用能力不强

一是企业专利活动不活跃。

据统计,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5.5%的企业有专利申请,5.1%的企业有专利授权,6.7%的企业拥有有效专利,6.3%的企业拥有专利产品。

二是企业专利投入明显不足。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投入仅占其R&D投入的17%左右,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23%。

三是小型企业专利工作滞后。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专利量、专利投入均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在10%-20%,其专利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4.2%和4.3%。

四是地区专利活动不平衡。

全市企业专利活动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5个边远县的企业几乎没有专利活动和专利投入,也没有专利产出。

3、专利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全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不足1500人,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且知识产权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区县、园区基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才严重不足;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和技术人才少;熟悉专利法律、专业技术、掌握外语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处理涉外纠纷方面事务的人才匮乏。

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制约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专利管理体系不平衡

一是区县之间专利行政管理体系发展不平衡。

目前,全市还有13个区县没有成立知识产权局,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缺乏,工作条件有待完善。

二是园区专利管理体系缺乏。

全市重点科技、工业园区未设立专利管理机构,专利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

三是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

9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设立专利管理机构,无专职专利管理人员。

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专利工作重视不够,内部专利管理机制欠缺,专利归属权模糊,导致技术创新活力不够,严重阻碍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5、专利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重庆市专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步较晚,行业管理体系不够规范,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执业素养参差不齐,服务手段也较为落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投资小、资源少、没有品牌的状况,向企业提供专利战略咨询、专利分析、维权保护等深度服务的能力不足。

6、专利意识有待增强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运用专利制度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部门、行业专利工作极其薄弱;一些边远地区的专利管理工作尚未起步;一些企事业单位对专利制度重视不够,理解不深,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和营运策略;全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成果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价值。

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发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未来五年,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地球资源日趋紧缺,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专利创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将日益突出。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时期。

随着重庆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重庆改革发展将迎来新机遇,这对重庆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未来五年,重庆专利工作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大力提升创新主体的创造能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必将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二五”专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面对接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为前提,以健全专利法规政策体系为基础,以提高企业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完善专利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发挥专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专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专利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抓专利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思想,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专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专利在促转变、调结构、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

——坚持专利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帮助主导产业实现技术突破,促进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重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专利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原则。

紧紧围绕打造一批专利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专利意识;完善专利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专利管理水平;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专利运营能力;建立专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水平,发挥专利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保障经营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专利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原则。

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相适应的专利管理制度,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专利工作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专利服务区县经济发展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区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增强专利管理职能,充实专利管理队伍,开展知识产权模范区县创建工作,推行区县专利发展评价制度,提高专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专利工作将紧紧围绕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总体目标,完善专利相关法规和规章,努力营造尊重和保护专利的良好文化氛围,大力推进专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到2015年,专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建成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

——基本建成与直辖市地位相适应的专利管理体系。

建立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市和区县联动的专利行政管理体制,区县和园区专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支撑区域和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到2015年,100%的区县政府设立专利管理部门,80%的市级以上园区建立专利服务机构,市和区县专利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0.5‰。

——专利获权数量和质量达到西部领先,跻身全国前列。

到2015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万件以上,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8万件以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00件以上,亿元GDP和百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西部领先,申请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例超过80%,拥有专利优势的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专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GDP专利密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两江新区建成国内最具创新活力、最具规模的专利示范区之一。

建成一批区县专利特色产业基地。

——专利保护水平全国领先、西部一流。

建立起全市统一协调、行政与司法相结合的专利执法体系,假冒、侵犯专利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企业维权意识和应对诉讼能力增强,形成安商助商的良好环境。

到2015年,全市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司法案件年结案率达100%,专利纠纷仲裁、司法鉴定、举报投诉、维权援助体系基本形成。

——专利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专利展示交易市场,专利信息检索、咨询、代理、维权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及服务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三、“十二五”专利发展主要任务

(一)提高全社会专利创造水平

以提升全社会专利创造能力为目标,实施专利创造促进工程,通过加强对专利创造的激励和导向,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1、推动企业成为专利创造的主体。

引导企业在研究开发立项及开展经营活动前进行专利信息检索。

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建立和完善重大科技、经济项目的专利分析审查制度,以专利的获取为重点开展全程跟踪服务。

将专利的创造、运用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专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2、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利创造能力。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共同研发、技术协作等形式开展联合创新,获取知识产权。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或参与实施更多国家、市级重大科研项目,优化激励机制,提高专利创造水平。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专利权转让或许可给企业实施产业化。

3、完善资助机制。

完善《重庆市专利资助办法》,资助范围向发明专利、职务发明专利、国际专利倾斜,资助对象向企业倾斜,促进专利结构合理发展、质量提升。

指导区县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对资助对象、重点、工作流程、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

4、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实施细则、《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职务发明、设计人奖励和报酬等规定,依法维护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合法权益。

制定和完善公共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归属,提高项目实际完成人的创新动力。

鼓励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职务发明分配制度,通过补助、奖励、入股、提成、期权等多种分配形式,形成激励专利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

5、完善创新评价机制。

提高专利在业绩考核、项目认定、职称评定中的权重。

将专利获权和运用情况纳入区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国有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和考核体系。

(二)提升企业专利运用能力

1、提升企业专利制度运用能力。

积极推动企业增强专利运营意识,引导企业建立专利群,加大专利技术产业化,扩大市场规模。

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专利联盟,共同应对国际竞争。

支持企业将专利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行业标准。

鼓励企业通过许可或交叉许可方式获取专利,完善专利布局,鼓励企业依法应对涉及专利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诉讼,提高应对专利纠纷的能力。

2、推进专利商品化、产业化。

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专利制度运用的有机结合,支持企业开发和运用专利新技术,自主实现产业化;支持中小企业购买专利或获取专利许可权,应对外来专利威胁,实现自主发展;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专利产品,联合实施产业化;充分发挥专利中介机构的服务优势和金融机构的资本优势,建立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专利产业化新机制。

3、提升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实施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引领工程,围绕重点产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发挥技术潜能,构建优势产业链群的关键、共性技术专利池,缩短产业化周期,提高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率,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品牌,形成专利密集的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专利技术、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推动产业链延长,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4、大力拓宽专利投融资渠道。

鼓励、引导和支持金融和风险投资加大对高质量专利实施和产业化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创新质押融资方式,完善专利质押物流转市场体系。

支持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专利交易提供担保服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担保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共同分担的质押融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和权利体系。

(三)加强专利保护,规范市场秩序

1、强化专利执法协调机制。

强化专利管理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检察、法院、海关等部门间的定期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

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案件移送、信息通报和业务咨询的程序,建立联合办案机制。

深化跨区域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案件受理立案、调查取证、案件移交、处理决定的效率,提高打击效能。

2、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

建立健全专利纠纷重大案件听证、专家咨询、技术鉴定制度。

健全全市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建立外资企业专利保护绿色通道,完善维权保护措施。

探索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专利调解庭。

3、加大专利执法力度。

加大假冒和侵权专利案件查处,对专利侵权违法案件高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以及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和大规模侵权假冒等行为,开展集中整治,进行严厉打击,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处理。

突出行政执法优势,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采取更加快速、简捷的调解程序,促进专利合法实施。

(四)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系

1、提升专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强化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紧密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合办公机制。

推进专利工作与科技、经济、教育、文化、金融、贸易等工作的融合,推动专利工作融入到产业部门的计划、政策和工作环节。

建立专利审议机制,在重大经济、科技投资,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改制、并购,国际贸易等活动中,强化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价值性审查和评估。

2、完善全市专利管理体系。

增强市知识产权局的职能,建立与直辖市地位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在区县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确保经费、人员、编制三落实。

支持园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设立服务窗口,鼓励园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建立专题专利数据库。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行业协会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有关专利的保护维权服务,鼓励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专利情况分析,形成行业内部专利池,增强行业整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抵御专利风险能力;鼓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参与和协调对外贸易中的专利争议,做好相关应诉、申诉工作。

3、增强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能力。

编制推行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规范,分类制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专利管理规范,推动其成为地方标准,以引导企事业单位将专利作为战略性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和配置;加强内部专利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大专利研发和管理投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预警监控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实施分类指导,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获取原创性专利为目标和重点,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以获取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权为目标和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瞻性领域进行专利布局。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专利向企业转移或联合实施产业化。

4、优化专利资源布局。

优化专利资源布局,引导各类专利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聚集。

鼓励各类专利服务机构深入渝东北、渝东南等边远地区开展专利挖掘、分析、咨询等服务。

鼓励知识产权基础较好的区县率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强专利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委、科委、农委、国资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版权局、质量检验检疫局、法院、党校、行政学院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专利培训工作体系,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完善培训信息报送制度。

在企事业单位建设或认定一批专利培训实习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举办各类专利管理和服务人才培训班,培养专利管理、分析、检索等紧缺人才。

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对专利制度、战略、规划、法规等进行研究,培养高级研究人才。

2、实行培养模式多元化。

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和专门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从事专利代理、评估、交易、咨询、诉讼和专利检索等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加强对区县专利管理机关干部的培训,将专利列入企事业单位领导、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内容,提高领导干部的专利意识和管理水平。

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国外机构的支持,输送管理人员到发达国家进修,培养高端人才。

3、引进专利高级人才。

重点引进一批懂专业、懂法律、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专利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鼓励国内外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评估咨询师等专业人才来重庆创业、服务。

通过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和采用柔性流动方式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利高级人才参与重庆专利事业发展。

4、建立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

整合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力争5年内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

(六)增强专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能力

1、切实加强对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