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100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docx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导论

一、经济的含义:

1经济活动;2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国民经济的各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

二、P6P7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三、

生产力: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

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

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规律P10

六、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四个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P10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3.人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

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3.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的时候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八、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P12.

第一章

一、商品二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社会属性。

人们交换生产的关系。

是一个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自然属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对立统一:

1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任何商品必须首先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

2矛盾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

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的。

二、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以制造某种有用物的目的,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人类永恒范畴。

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两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奠定基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统一性:

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分离。

三、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

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

四、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五、商品拜物教(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一章第四节)):

认为商品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从而崇拜商品。

六、商品经济。

含义:

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前提:

社会分工。

商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是决定性因素。

特点:

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第二章货币

一、

相对价值形式:

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和另一个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作用,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等价形式:

(等价物,价值镜)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起着被动作用,充当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

特征: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二、

->简单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

(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完全表现出来了)

->货币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固定的特殊商品上。

三、货币形式:

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新形式)

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辩论:

历史地位没有特殊性;只有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才产生,所以货币一产生就是金银。

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

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和变质。

质地均匀容易分割表现不同价值。

所以金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材料。

但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并不是由它的天然属性决定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的,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五、货币五个职能-

价值尺度:

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

成为财富的代表。

支付手段:

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六、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七、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影响:

1.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

2.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资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4.私有制社会下,通货膨胀是剥削阶级及其国家掠夺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贷款失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八、通货紧缩:

纸币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

影响:

1.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以期待更低的价格,使产品销售困难,生产信心缩减。

2.产品供给的矛盾迫使企业削减生产,从而就业减少。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因失业增加而相应减少,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

4.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大大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导致整个信用体系的紊乱和崩溃,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萧条。

依据:

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所需要金属货币量。

产生原因:

货币政策,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支出缩减等。

九、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规律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层含义:

1同一部门内生产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个部门直接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十、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是事后的不是事前的。

2.价值规律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包含着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

3.促进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在社会主义的特点:

1.价值规律不再是唯一调节者。

2.价值规律主要是作为一种被人们自觉利用的力量发生作用的。

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和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使两级分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商品价值量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

十一、等价形式具有的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十二、信用货币。

1.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价值。

2.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作为准备的。

3.基本保证是国家和银行的信誉。

4.主要形式是银行券和银行信用卡。

5.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产物。

十三、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货币用于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联系:

价值尺度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技术规定。

区别:

1价值尺度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价格标准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

2价值尺度不依存国家的权利;价格标准由国家以法律规定;

3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第三章

一、

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总公式:

G-W-G’

资本总公式矛盾: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即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

“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流通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不可能发生价值增值。

所以货币不可能在流通中成为资本。

“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只能形成价值,不能发生价值增值,货币仍然是货币而不是资本。

二、劳动力的买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有权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四、劳动力的价值:

1.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是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后代,保持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应;三是劳动者的教育或训练费用。

2.和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

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减少劳动力价值,即减少以上三个部分的价值->提高劳动生产力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特点):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够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概念: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这部分资本不会改变其自身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去。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划分依据:

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意义:

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六、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本企业工人创造的,其实质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七、工资:

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

计时工资:

按照劳动时间来支付工资的形式。

基本的工资形式。

计件工资:

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

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八、剩余价值规律: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

九、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是商品。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

3.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十、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

1.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2.决定着资本主义运行的各个环节。

3.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十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过程: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

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十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

3.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强制的。

十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指:

1.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2.直接增值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十四、生产全面自动化没有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的原因:

1.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作用;

2.自动化机器仍是不变资本;

3.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

4.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

第四章

一、再生产:

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简单再生产:

按照原有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按照扩大的生产规模不断更新的再生产。

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而且是经济关系的再生产,是三者的统一。

二、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由剩余价值到再生产追加资本的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三、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

从物质形态上看,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实质是: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五、相对剩余人口定义:

劳动力的

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六、P148

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量。

资本集中:

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的较大资本。

(竞争和信用是强有力的杠杆。

第五章

一、

固定资本:

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资本。

流动资本:

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购买劳动力上的资本。

划分依据:

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二、

年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与周转次数的乘积。

或者剩余价值率、预付可变资本量以及周转次数额乘积。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三、磨损:

物质磨损:

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

(使用和自然力)

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损失。

(科技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

四、周转次数:

在一定时间内,资本资本循环的次数(一般为一年。

五、资本循环三个阶段:

购买-货币资本

生产-生产资本

销售-商品资本

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循环的条件:

空间上的并存性:

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按照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运动。

第六章(!

社会资本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社会生产划分两大部类。

社会资本生产的两个前提:

1.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2.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第一二部类之间的交换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七章

P250

一、交易费用:

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

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实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根源: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

经济危机原因(资本主义资本矛盾的表现):

生产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消费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经济危机周期: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三、经济危机二战后新特点:

1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小

2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3危机期间物价上涨

4周期的各阶段标志不明显

第八章

一、生产价格: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成本加平均利润。

二、商业资本:

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三、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概念: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形成:

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

生产性流通费用:

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继续有关的费用,由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纯粹流通费用:

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八章

一、成本价格的意义:

1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

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

3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4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预付资本的节省。

三、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作用。

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2.促进企业改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分配。

五、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提高

2.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3.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4.对外贸易发展

六、商业资本作用。

1.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总量

2.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

3.加速资本周转,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4.发展分工扩大生产

七、商业资本周转特点。

1.只有流通过程。

2.不直接增加剩余价值。

3.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

第七章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联系:

1.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2.生产者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3.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区别:

(商品/市场)

1.概念不同。

相对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概念;

2.反映不同。

反映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体现劳动社会性的交换或实现

3.规定不同。

是社会经济本质层次的规定/是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定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

1.独立的市场主体。

2.完备的市场体系。

3.健全的法规制度。

4.价格基本由供求调节。

5.政府宏观调控管理。

6.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三、市场体系的特征。

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完整性

四、市场规则的特点。

科学性、系统性、公平性、开放性、强制性

五、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性原因。

1.经济结构的状况。

2.资本和投资的结构和水平。

3.资本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情况。

4.市场坏境的制约。

5.国际经济环境。

6.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

六、二战后新特点:

1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小

2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3危机期间物价上涨

4周期的各阶段标志不明显

第六章

一、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

共同点:

1内容-生产剩余价值

2过程-生产与流通的统一

3目的-价值增值

4形式-都完成三种职能

不同点:

1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2社会资本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剩余价值流通

3社会资本不仅考虑价值补偿,还考虑实物补偿

二、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1.各个产业内部、之间是否发展均衡。

2.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3.产业结构是否高度化。

三、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1.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扩大

3.产权、市场、分配等制度因素

第五章

一、产业资本循环三个形态

1.货币资本循环-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2.生产资本循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商品资本循环-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二、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1.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比重大,速度慢。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

三、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

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途径。

1.缩短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科技进步应用;流通时间-适销对路的产品,供销活动。

2.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五、如何避免固定资本的精神损失。

1.机器利用率提高。

2.合理折旧率。

第四章

一、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大小。

二、资本积累的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社会化规模迅速扩大。

3.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

4.社会产品成倍增长。

三、失业。

1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重新配置。

2就业是劳动力市场调节的结果。

3现代科技提高。

市场竞争产物。

4现代商品经济总是处于有规则的周期性波动。

(5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大)

第三章

一、剩余价值生产新特点。

1.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2.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3.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加文明

4.剩余价值的创造超越物质载体

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

意义:

1.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2.决定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3.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