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804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docx

16学生版《短文两篇》学案

《陋室铭》、《爱莲说》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陋室铭》学案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注释

⑴在:

在于,动词。

⑵名:

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灵:

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斯是陋室:

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

此,这。

是:

表判断。

陋室:

简陋的屋子。

⑸惟吾德馨:

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

只。

吾:

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

动词,长到,蔓到。

⑺鸿儒:

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

大。

儒:

旧指读书人。

⑻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

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

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即《金刚经》。

⑾丝竹:

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音乐。

⑿之:

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

扰乱双耳。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

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

形体、身体。

⒃南阳:

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

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

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了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朗读教学法。

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

《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

读骈句:

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

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注重品评鉴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3.关于“铭”

铭:

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

如:

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4、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一、基础过关

1、给下列字注音

 铭     斯    馨     苔    鸿     儒     调     牍    庐    蜀        

2、掌握重点词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在: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是:

惟: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入:

⑤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⑥无丝竹之乱耳     之:

乱:

⑦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

⑧孔子云:

“何陋之有?

”  云:

 之: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

“何陋之有?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整体把握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4、《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三、鉴赏文本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杨雄呢?

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

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文本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了什么?

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8、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深化提升

1、提问: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有什么作用?

六、巩固练习: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

(2分)

(1)上联:

吉羊辞旧岁       

(2)上联:

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5、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6、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7、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

何陋之有?

8、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六、拓展延伸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曰:

“解狐(解狐,人名)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日: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⑷外举不避仇(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3、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5、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七、直击考点: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

“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曰:

“何谓也?

”子曰:

“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益:

长进。

③损:

减损。

④贤己者:

比自己贤良的人。

⑤说:

谈论。

⑥视:

看,比照。

⑦化:

融和。

⑧鲍鱼之肆:

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3分)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

[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只需填序号)(2分)

日:

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

(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

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

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3分)

2、《爱莲说》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

“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

特别,十分。

甚:

很,十分。

(1)之:

的。

(2)可:

值得。

(3)者:

花。

 蕃:

通“繁”多(4)独:

只,唯独。

(5)自:

自从。

(6)予(yú):

我。

(7)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8)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9)染:

沾染。

(10)濯(zhuó):

洗涤。

(11)清涟(lián):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2)妖:

妖艳。

(13)焉:

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14)李唐:

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5)通:

空。

(16)直:

挺立。

(17)中通外直:

(它的茎)内空外直。

(18)不蔓(màn)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9)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20)枝: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1)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22)远:

遥远,空间距离大,(23)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24)益:

更,更加。

(25) 亭亭净植: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植”通“直”,立。

(26) 近:

靠近,走近(形容词)。

(27)可:

只能。

(28)亵(xiè):

亲近而不庄重。

(29)玩:

玩弄。

(30)谓:

认为。

 

(31)隐逸者:

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32)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34) 噫:

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33)者:

……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

“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35) 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

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36) 鲜(xiǎn):

少。

(37) 闻:

听说。

(38)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0)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

当然。

宜:

应当。

众:

多。

【多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

立今义:

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

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

合适,应当。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吟诵莲的诗句:

 《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3、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4、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