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964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开发银行技援贷款

西部开发重点项目规划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规划研究总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11月

前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十五”计划即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即将开始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由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组织的西部开发重点项目规划研究,将对西部地区的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有进一步的了解。

此次研究将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项目储备,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的安排重点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我们在对内蒙古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的方向。

对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旅游业、能源工业、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和内蒙古东部水资源利用等5个重点领域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规划。

一方面,深入研究具备基础条件的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思路、目标、政策和相应的项目支撑;另一方面,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和产业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为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同时也将为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基础,促进信贷资金在良性循环中实现不断增值。

一、规划背景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部署和安排。

五年来,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予以重点支持。

西部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中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提出,西部开发更加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2005年初在盘点西部大开发的文章中讲到:

要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依托各类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矿业、机械装备、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战略中,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内蒙古地域狭长,横跨我国的西部、北部和东北地区是西部省区中区域影响最大的省区之一。

第二,内蒙古凭借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第三,内蒙古在农牧业、旅游业、对外贸易、能源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中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能做到投入少、见效快。

第四,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西北、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加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协调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家信贷支持西部开发的需要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在2004年西部开发论坛的发言中表示,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在项目布局和财税政策方面,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另外,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将在项目布局和财税政策方面、跨区域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和政策措施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同一会议中,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表示,国家开发银行下一步对西部地区的贷款投放和贷款比例都要适度增长。

在贷款投向上,除继续支持重大建设项目外,还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开发、资源转化及特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所有这些都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有助于国家各级金融机构对自治区急需的重点项目进行贷款援助,有利于保持自治区经济的长周期、稳定增长。

(三)内蒙古经济向纵深发展具备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继续扩大;科技进步加快,以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继续走强,内蒙古将更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加密切。

所有这些都为内蒙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内蒙古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

二是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内蒙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设能源重化工等大型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为内蒙古快速发展创造了政策环境。

四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内蒙古加快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和改善基础设施。

二、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实力的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五”时期以来,特别是2003—2004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增速居全国首位。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完成27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增速快于全国9.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GDP)居全国的位次前移1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7%;第二产业增长27.5%;第三产业增长13.4%。

人均GDP继2003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4年达到11305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财政总收入完成3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增速创近11年来最高水平。

2、特色产业的优势日益显现

农牧业:

全区共有310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10%左右。

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11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使内蒙古成为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少数民族省区。

2004年内蒙古年产牛奶450万吨,羊肉53万吨,羊绒5466吨,马铃薯86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品生产地区和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

能源产业:

2004年煤炭生产达到1.7亿吨,电力生产稳步发展,年发电量达到851.4亿千瓦小时,不仅完全实现了自给,并向东北、华北输电250亿千瓦小时,其中北京有超过20%的用电负荷来自内蒙古。

同时由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又吸引了国内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投资内蒙古电源项目建设,自治区电力工业形成了多方投资、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特别是煤电一体化、铝电联营、硅电联产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电力工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

内蒙古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草原文化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

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上,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主要是民族民俗与历史文化、草原生态风光、大漠古韵、冰雪景观、地质奇观和边境风情等六大类旅游产品;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方面:

截止2004年底,全区建成A级旅游景区(点)80家,其中4A旅游景区(点)7家,3A级旅游景区(点)30多家;在区域旅游线路方面,建成4条旅游精品线路:

围绕呼伦贝尔—兴安生态风情游旅游线路,大力开发草原、森林、冰雪、温泉、边境等北国风光旅游项目;围绕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草原、地质奇观、温泉度假和民族文化等旅游项目;围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线路,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围绕阿拉善大漠风情、居延访古与航天科技旅游线路,大力开发居延文化、大漠探险、航天城、汽车越野、空中滑翔等旅游项目。

俄蒙资源利用:

内蒙古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与俄蒙边界线长4221公里,其中,与俄罗斯边界线长1010公里,与蒙古边界线长3211公里。

内蒙古与俄蒙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为双方开展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

双方基本形成了从铁路到公路,从航空到水运的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

内蒙古现有口岸18个。

其中,铁路口岸2个,航空口岸2个,水路口岸4个,公路口岸10个。

3、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2004年从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农牧业产业化、能源工业、旅游业和资源型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对自治区整体经济的贡献较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依赖于特色优势产业的推动。

规划并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今后关系到全区乃至整个华北、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我们认为内蒙古的特色产业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农牧业产业化、能源工业、旅游业、利用俄蒙资源等产业是内蒙古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国内同类产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需求将更加旺盛。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随着我国能源重化工发展阶段的到来,工业企业对资源型产品需求将越来越大,内蒙古的能源产业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

第三,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自治区已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居全国第二位,还拥有世界级的鄂尔多斯油气田,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已形成12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将成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对我国工业化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以乳、肉、绒、草、沙、马铃薯等为代表的农牧业产品在全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加强和自治区政府对重点旅游景区的积极建设,内蒙古旅游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这些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主体规模偏小

内蒙古各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偏小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农牧业企业为例,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4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87亿元。

旅游行业也同时存在这个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旅游企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好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如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响沙湾沙漠生态旅游公司、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内蒙古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等。

但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2、整体科技水平不高,资源转化率较低

目前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较为普遍,低限制了一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农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为例,目前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

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产品较少,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