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大全2.docx
《颜真卿书法大全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真卿书法大全2.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颜真卿书法大全2
颜真卿书法大全3
《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维乾元元年。
岁次戊戌。
九月。
庚午朔。
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
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
蒲州刺史。
上轻车都尉。
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
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
夙标幼德。
宗庙瑚璉。
阶庭兰玉。
(方凭积善涂去)。
每慰人心。
方期戩穀。
何图逆贼开衅。
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
(□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
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
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
(恐涂去)。
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
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
凶威大蹙。
(贼臣拥眾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
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
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
谁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
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
再陷常山。
(提涂去)。
携尔首櫬。
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
震悼心顏。
方俟远日。
(涂去二字不辨)。
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
尔幽宅。
(抚涂去)。
魂而有知。
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饗。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
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
“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集评
《广川书跋》宋董逌
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
至于分若抵背,含如并目,以侧映斜,以科附曲,然后成书,而有人于此盖尽之也。
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
尝问怀素折钗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贼尽之矣。
前人于其隐处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后得之。
此二体又在八法六体之处,乃知书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
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体者也。
《跋》宋陈深
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
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
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苏文忠谓:
“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
”信夫。
如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跋》元张晏
告不如书简。
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
虽端楷终为绳约。
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
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
真妙见于此也。
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
前宋名重当时。
《跋》元鲜于枢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余家法书第一。
《跋》元陈绎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
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
“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捲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蟄,吁,神矣。
《跋》明文徵明
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
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劇致。
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禇、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
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
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
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书法雅言》明项穆行草如《争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清王顼龄
鲁公忠义光日月。
书法冠唐贤。
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
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
至性所鬱结,豈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初月楼论书随笔》清吴德旋
慎伯谓平原《祭侄稿》更胜《座位帖》,论亦有理,《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祭侄文稿》小评今人郭子绪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
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
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书法创作尤以情真思深为极致,撼动读者心灵的妙笔必系于真情,神高韻远的境界必成于深思。
所谓艺术价值的创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结构所无法包含的独立存在。
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
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往往是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获得。
《祭侄稿》正是这样的作品。
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绪,它好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一闪即逝,不可复得。
人世间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艺更是如此。
罗马时代郞加纳斯在他的古典文艺理论名著《论崇高》中提出崇高风格的五个来源时也曾强调了这一点,他说:
“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并说:
“激情对创作和风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个结构堂皇卓越。
”
书法创作,正是以情感主运笔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情不真则物不能依而变,情不深则物不能引之起”(刘永济《词论》)。
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
”尤其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更能创造出生动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
故至上之佳作,必系于深情,笔虽简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决定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
“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
这正是创作成功的秘诀,也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
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
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
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
《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东方朔画赞
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
自署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立。
晋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
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书。
340×151.6厘米。
四面刻。
碑阳、碑阴各15行,碑侧各3行,行30字。
碑在山东陵县,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开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曾铭石立于东方朔神庙前。
天宝十三载(754年)颜真卿出守平原。
冬季,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安禄山为探察颜氏虚实,委派判官殿中侍御史平冽、监察御史阎宽、李史鱼、右金吾胄曹宋謇等巡按至郡,颜真卿与之狎游此庙。
见其碑文磨损不堪,感叹之余,挥毫依旧文重书,复刊于石,并撰碑阴记,以抒对东方先生的仰慕之情。
镌刻完工时,正值安禄山反叛,石刻被藏匿土中。
十余年后,由别驾吴子晁起立于庙前。
颜真卿书此碑时46岁,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
此碑精拓本鲜见。
宋拓本剜凿甚少,损字可辨,碑阳“颉〓”之“颉”左上与“颃”字均未损。
“跆藉 势”之“ ”字未剜成“贵”。
“京都”二字损坏不甚。
“既浊能清”之“浊”字未损。
碑阴“琅邪”二字未损。
明代后期“ ”字已剜成“贵”。
由于此碑石质粗劣,随着时间延移剥落增加,碑下部尤甚,很多字几不可识。
有翻刻本,其中亦有精良者。
祭伯父文稿
《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行草书,文稿一篇。
凡36行,计410字。
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
此稿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
是书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诬劾,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
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
刘中使帖
颜真卿《刘中使帖》约书于大历十年(775年)。
墨迹。
行书,信札。
28.5×43.1厘米。
凡8行,计41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
《刘中使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
文曰:
“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
足慰海隅之心耳。
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
吁足慰也。
”
是帖流传有绪。
据《清河书画舫》:
“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
”又据帖后王芝题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
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阁”,后辗转落入厂肆。
民初归李石曾。
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
后有元王英孙、鲜于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
明《戏鸿堂》帖亦有刻入。
刘中使,名刘清潭。
大历十年(公元七九四)投降朝廷的前安禄山、史思明部将田承嗣又发动叛乱,占据瀛州等地,又派卢子期围瀛州,朝廷派兵攻击,吴希光投降,卢子期被擒押解京师,于十一月处死。
当时颜真卿年已六十七岁,时在湖州任上,听到唐军两次军事胜利消息传来,情绪激昂,书写了此手札。
手札中未提卢子期处死,故应是是年十一月前写的。
这件作品,历来为书家们所重。
元代鲜于枢评论说:
“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宴也称赞说:
“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
明代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
全帖气势磅礴,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强劲秀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一气呵成。
“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
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
第五行二字相联,六行三字相联,七行四字相联,又似情激不已。
董其昌称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释文:
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
足慰海隅之心耳。
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
吁足慰也。
乞米帖
颜真卿《乞米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
拓本。
行书,信札。
36.5×16.5厘米。
凡4行,计44字。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
“此本墨迹在余亡友王子野家。
子野生于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尝模帖刻石遗于朋友。
”米芾《宝章待访录》云:
《乞米帖》“真帖楮纸在朝请郎苏 处,度支郎中舜元子也。
得于关中安氏,士人多有临拓本。
此卷古玉轴,缝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题跋。
”后真迹迷失。
可见北宋时,已有临拓本传世。
《忠义堂帖》不见“舜元”字印及诸人题跋,当是以模本入石者。
湖州帖
颜真卿《湖州帖》(宋仿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纸本 纵27.6厘米 横50.2厘米
局部放大
是帖无书写年月。
帖云:
“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
不然,仅不可安耳。
真卿白”考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
《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载:
大历十年“七月己未(廿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落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
”关于杭、湖、苏、越因海啸而引起的水患,新旧《唐书·代宗纪》及《古今图书集成·水灾部》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
刘尚书即刘晏。
刘晏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为尚书之职。
“刘尚书”下不清二字,应是“安抚”。
故此可知颜真卿此帖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
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等收藏。
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
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明《快雪堂帖》曾刻入。
此帖又称《江外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
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完全可以定为米书。
争座位帖
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
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
文稿。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手稿。
传有七纸,约64行。
信中直言指谪郭英乂在两次隆重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
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责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
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
米芾在《书史》中说:
“《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
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於意外。
”“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
苏轼曾于北宋长安氏处见真迹赞曰:
“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
此帖原为北宋长安安师文旧物,曾刻以传世。
后安氏兄弟析居家财,真迹一剖为二。
其后又进入内府,不复外见。
内府亦辗转不知所终,遂世无见真迹者。
原迹已佚。
而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其刻石今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竖刻,107.5×69.5厘米,分上下二截书,各36行。
此刻石世称“关中本”、“陕刻本”。
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传世摹勒翻刻计有12种之多。
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
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
其中以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宋帖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本比较有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关中本
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关中本43行“出入王命”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
原被剪裱成小开本,后复原。
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
启功题跋之妙鉴斋宋拓藏本
释文:
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邢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於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
抑又闻之,端揆者,百寮之师长。
诸侯王者,人臣之极地,今仆射挺不朽之功业,当人臣极地。
岂不以才为世出,功冠一时。
挫思明跋扈之师,抗回纥无厌之请,故得身画淩烟之阁,名藏太宝之廷,吁足畏也。
然美则美矣,然而终之始难。
故曰: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可不儆惧乎?
书曰:
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
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
以齐桓公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葵丘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
故曰:
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未路之难也。
从古至今,自我高祖太宗已来,未有行此而不理,废此而不乱者也。
前者菩提寺行香,仆射指麾宰相与两省三省已下常参官并为一行坐,鱼开府及仆射率诸军将为一行坐,若一时从权,亦犹未可。
何况积习更行之乎?
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军,破犬羊凶逆之众,众情欣喜,恨不顶而戴之。
是用有兴道之会,仆射又不悟前失。
径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悦军容为心。
曾不顾百寮之侧目,亦何异清画攫金之士哉?
甚非谓也。
君子爱人以礼,不窃见闻姑息。
仆射得不深念之乎?
真卿偶闻军容之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况乎收东京有殄城之业,守陕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岂独有分於仆射哉。
加以利衰涂割,恬然於心。
固不以一毁加怒,一敬加喜。
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泊其志哉。
且卿裏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长幼。
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
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
三师三公令仆射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侍郎自为一行,九乡三监对之,从古以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卿监之班。
将军有将军位,纵是开府特进,并是勋官,用荫即有高卑,会燕合依伦叙,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彜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一至於此,振古未闻。
如鱼军容阶虽开府,官即监门将军,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此,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只可于宰相师保座南,横安一位,如御史台众尊知难事御史,别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
圣皇时,开府高力士承恩傅宣,亦只如此横座,亦不闻别有礼数。
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辅国倚承恩泽,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
令天下疑怪乎?
古人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愿仆射与军容为直谅之友,不愿仆射为军容佞柔之友。
又一昨裴仆射误欲令左右承勾尝尚书,尝时辄有训对。
仆射恃贵,张目见尤,介众之中,不欲显过。
今者与道之会,还尔遂非,再谒八座尚书,欲令便向下座。
州县军城之礼,亦恐未然。
朝廷公宴之宜,不应若此。
今既若此,仆射意只应以为尚书之与仆射。
若州佐之与县令乎?
若以尚书同于县令,则仆射见尚书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
益不然矣。
今既三厅齐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阶,六朝尚书并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类。
尚书之事仆射礼数未敢有失。
仆射之顾尚书,何乃欲同卑吏?
又据宋书有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国家始升,别作二品。
高自标致,诚则尊崇,向下挤排,无乃伤甚况再於公堂,猲咄常伯,当为令公初到,不欲纷披,黾勉就命,亦非理屈。
朝廷纪纲,须共存立,遇尔隳坏,亦恐及身。
明天子忽震电含怒,责毂彜伦之人,则仆射其将何辞以对。
送刘太冲叙
送刘太冲叙
分页浏览
书于大历七年(772年)。
拓本。
行书,序文。
35.6×16.5厘米。
凡22行,计159字。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真迹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系颜真卿送刘太冲西游时所作。
刘太冲为颜真卿天宝末年平原旧友,广德元年吏部属吏,宣城陈留人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
据米芾《书史》记载,此帖真迹原为王钦臣故物,后为唐所得,将其中“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一行字剪去,而《忠义堂帖》却依然留存。
此序首末皆有缺字,可见当时真迹就已经损泐。
《忠义堂帖》起首所缺“刘太冲者彭”五字,由朱笔小字校补,序末也有朱笔题跋六行,均为清人孙承泽手笔。
让宪部尚书表
《颜真卿三表帖》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
其中《让宪部尚书表》为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
时间早于《祭侄文稿》(758年)一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17个月后。
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
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全文共615字。
因现存刻石多种,分居各地,未能得到书法史学界重视,原因之一就是版本大同小异,以拓传拓,以讹传讹,颇失颜书风貌,未能显现颜书风韵。
不论笔法与刻工与《争座位稿》大相径庭。
《书法纵横》网站2005年推出的《让宪部尚书表》残卷在很多方面出色地表现了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加之精湛的刻石艺术,高度忠实地再现了颜真卿墨迹本涵盖的信息。
应列为颜真卿行书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
虽为残卷,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研究文献的重要补充。
让宪部尚书表(释文)
臣真卿言:
臣闻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恶罔辨。
陛下克复之期,匪朝伊夕。
至如赏罚二柄,事在必行,苟或不明,於何取则?
臣以愚懦,叨守平原。
属逆贼安禄山背叛圣恩,扰犯河洛。
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开土门,臣与河北诸郡因之固守。
人臣本分,夫有何功?
上皇授臣户部侍郎兼知招讨采访等使,已失人望。
缘贼未灭,遂不敢辞。
又令李光弼、郭子仪、贺兰进明等,与臣计会,同讨凶逆。
三数月间,河北向定。
属潼关失守,大驾西巡,光弼等却入土门,诸郡危逼。
陛下御极,又录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一时猬集。
兄允南、弟允臧等,连荣台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
在臣一门,叨幸斯极,殒身碎首,无以上报。
臣常使判官钜鹿郡南和县丞贾载、侄男永王府典军广成,及行官邓昌珍、杨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将彩物绢帛,相继渡海,与刘正臣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