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433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docx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

重庆师范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及实施计划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位类型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特殊教育

研究生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年月

说明

一、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的重要材料,应及时完成,不得随意更改。

确需更改开题报告,应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同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盖章后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

二、本表一式二份,A4纸张双面打印,研究生院、学院各一份。

 

一、论文开题报告

拟定论文题目:

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

选题分类(√)

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综合研究4.其它:

选题来源(√)

1.国家基金项目√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3.省部级项目4.其它

开题报告内容(选题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或开发设计、可行性分析等)

一、选题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融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西方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是我国现阶段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

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形式。

1994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遵循和依据,至2010年出台的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由模糊逐渐走向具体,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也得到增强。

2011年9月,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根据学校的发展开设了特殊教育资源班,它不仅仅作为随班就读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随班就读的支持服务系统,为该校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

近5年的教学实践,学校殊儿童的教育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成绩不仅仅来自学校和教师,也来自家长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他们积极参加“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从中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情况,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配合学校教育,逐渐形成家校合力。

但在形成家校合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工作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主要立足于让家长配合学校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和任务,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阻碍了家校双方互相沟通、密切配合的互动互助关系形成,家校共育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针对工作现有的问题,我认为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与家长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帮助家长制定家校合作目标和参与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分享教育资源、为家长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新家长教育理念以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

 

(二)课题价值

1.理论价值

(1)本研究力图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丰富我国随班就读教育理论。

(2)本研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携手家庭教育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揭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本研究力图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丰富其理论。

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家长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

2.应用价值

(1)本研究力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特殊儿童家长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明确学校在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时的目标和方向。

(2)本研究力图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建立随班就读生态化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

(3)本研究力图建构建本土化的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对本地区或其他省市其他开设随班就读的学校有借鉴、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最初,融合教育只是一种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安置和教学策略的建议

但是,近十几年来,融合教育部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人权意识、教育的机会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1988年正式提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即“随班就读”。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办学形式,也是符合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2000年以来,随着太仓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定点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以及教育公平的推进,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逐渐增多。

个别本市户口的重度智力损伤儿童经过学校多次说服,家长同意将孩子转入太仓市爱心学校就读。

但多数中度、轻度智力损伤儿童的家长持有“孩子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的想法拒绝转入特殊教育学校,坚持留在本校随班就读。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对各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重组,系统的发挥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更是社会生活形式,学生从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形成价值观念,锻炼体魄。

因此,学校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家庭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方式是随意的,非常灵活机动。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生下来受到的最初影响就是家庭。

家庭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二教育内容包罗万象;三贯穿于人的教育自始自终。

因此,少年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意义、责任,并且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不够,导致家庭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

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

家校共育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培育孩子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培育孩子善良的性格;三是培育孩子健壮的身体。

家校共育仍然需要由学校主导。

由学校推动家庭、社会(社区)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互动融合从辞典上看,“互”,交替、相互;“动”,使其作用或变化,是感情起变化。

互动,是融合教育过程的核心词,是一种通过相互作用从而使彼此发生变化的过程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休谟等哲学家在谈及建立人类科学的时候,就提出“必须注重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同情、模仿及风俗上”

,充分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国内搜索词条“家校共育”,可以得到大量文献,发现对家校共育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

一、论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很多论文阐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

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二、探讨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

不少立足于学校的经验总结性文章介绍立足学校,通过举行各种实践活动,如:

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

;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近距离观看孩子的教育情况

;制定“家校联系册”制度提高家校的沟通

等等,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优势资源,排除影响教育的消极因素,在这些活动依托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家校合作”的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针对家校共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目前中小学家校共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2)教师与家长对孩子教育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是两者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寻找配合教育的主动性;(3)很多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急需加强家长的指导、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4)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国外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们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各级各类组织机构,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措施,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调动家长关心支持教育的和积极性,从而为改善和加强学校与家庭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入了心的生机和活力

美国“开端计划”始终把家长参与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的,制定了家长参与执行标准

强调家长参与是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原则之一

现状与动态从整体来看,首先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大都为家庭教育,不少研究侧重在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另有一些研究则侧重家庭压力的研究;其次,这些研究大都是针对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儿童家庭开展的;再次,研究家校共育模式的一般都是普通学校。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中家庭与学校携手共育模式的探讨亟待加强。

因此,本课题探讨的关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研究具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理论探讨;

(2)本土化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效果评估;

(二)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标确,结合太仓市随班就读发展趋势,确定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所有随班就读学生为研究对象。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共有12名,分布在一到六各个年级段,其中男生7名。

这些学生中本地户口的有7名。

学生家长的学历层次从初中到本科不等,家长从事的职业涉及面较广。

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能够较为全面客观,使本研究更具科学性。

(三)总体框架:

1.通过调查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校特殊儿童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对目前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进行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理论探讨;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构建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通过实践和个案研究,评估该模式的效果。

3.不断帮助家长更新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拓展学校教育空间,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互动中有机融合,建立家校共育互动融合的关系,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

(四)重点难点:

重点:

本土化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效果评估;

难点:

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构建。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制和修订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特殊儿童家庭压力、应对、支持和参与问卷,选取我市城区、乡镇特殊儿童30个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特殊儿童家庭压力、家庭应对、所需支持的现状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特殊儿童家庭压力、家庭应对、所需支持的现状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有针对性从家校共育的组织机构、成员安排、培训机制、活动内容、参与方式等方面构建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并进行实施;实施过程中,对所有特殊儿童和家长建档立案,观察其互动性、融合性和有效性。

进行观察比较的行动研究,不断完善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的模式。

通过实践研究,对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进行反思评估,得出结论。

(3)个案研究法:

选取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随班就读两个新生家庭建立个案,研究记录这两名新生从入学开始到研究结束的行为表现,以及两位新生的家长在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下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变化,从而研究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有效性。

四、可行性分析

(1)从政策方面来说,2014年苏州市下发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的文件,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意义、责任,并且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的要求,可见不管是随班就读还是家庭教育都相当重视,政策得以保障。

(2)从研究者来说,本人长期工作在特殊教育的一线。

在就读在职研究生期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科研能力,对有关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良好。

前期,在导师申老师的指导下,资料积累上较为完备,对所研究领域有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该研究在专业技术和理论方面有现实的基础。

(3)从研究问题本身来说,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建立是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对此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本次研究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4)从研究的客观条件来说,本次研究所必须具备的设备、仪器、测验工具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图书资料、被试来源、有关机构的支持和配合等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因此,综上所述,无论从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客观条件还是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来看,此次研究的可行性高。

参考文献:

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

3-8

方俊明.融合教育和教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3):

37-49

陈云英.中国特殊需要在线远程咨询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1-7

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

3-8

粟道中.家校共育教改的重要支援.中国西部,2012(27):

卷首

黄兆信,曲小远,赵国静.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

互动与融合.教育研究,2014(10):

35-40

乔金霞.互动与融合——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0):

47-50

周琪.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110-111

张丽霞,张俊峰.家校共育,和谐发展.教师·学生,2014(3):

193-194

方慧敏,龚轶.培养公民意识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实践.四川教育,2012(9):

22

张朋林.家校共育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山西教育,2015(10):

27-29

王金华.家校共育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操作与执行——德育改革的思路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2012(增):

279-280

张安.浅谈家校共育.教师新概念,2015(4):

43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36-38

杨天平.欧洲七国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8-13

刘彤,聂懿.解读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执行标准.学前教育研究,2008(9):

54-57

林云强,张福娟,聂影.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中国特殊教育,2010(5):

47-51

李静,王雁.学前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干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

(1):

14-19

胡晓毅,王勉.北京地区发展性障碍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7):

1-10

李淑英.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中国特殊教育,2013(8):

25-29

高一然,边玉芳.流动儿童家校合作特点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14(6):

54-60

申仁洪(专著).从隔离到融合:

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03

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论文工作的进度与安排

起止时间

进度安排

备注

2015.08-2015.11

理论学习、文献查阅

2015.11-2016.01

文献梳理、论文开题

2016.01-2016.04

实践调查、个案研究

2016.04-2016.05

研究资料整理

2016.05-2016.08

撰写论文初稿、修订

2016.08-2016.10

论文定稿

三、指导教师综合意见

对报告人论文的选题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或开发设计、可行性等的综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四、开题报告论证记录

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建议、提问及回答要点等

 

记录(签名):

年月日

对报告人确定的论题的选题价值、可行性、是否同意撰写论文等做出结论

 

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主席(签名):

年月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意见

 

盖章:

年月日

五、报告会结论

六、计划变动情况(无变动此页不填)

计划变动原因:

 

计划变动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月日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主席(签字):

年月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意见

 

盖章: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