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023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一、(18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4.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媪自言姓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6.【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7.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4分)

二、(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树翠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16.【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3分)

三、(1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

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此蛮乃于路斫树为记。

其后,茫茫无复仿佛。

(节选自刘敬叔《异苑》)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5.【甲】文中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4分)

 

16.【甲】文和【乙】文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又有何不同?

(6分)

 

四、(18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释】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心乐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C.卷石底以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D.乃记之而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出,火且尽。

 

17.“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

《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作者游览的经历,柳宗元先被悦耳的水声吸引,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最终发现了幽静美丽的小石潭,体会到游览之乐。

而王安石却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填写)。

(6分)

五、(17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有改动)

【注释】①骥(jì):

千里马。

②称:

衡量。

③斛(hú):

古代量器,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④介胄:

披上铠甲,戴上头盔。

⑤酉:

酉时,指傍晚。

⑥褫(chǐ):

脱去,解下。

⑦受大:

指饮食量大。

⑧力裕:

力量充沛。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

(4)比行百余里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请概括出这个特点,并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分)

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表面在谈马,实则在议论人才。

它们共同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3分)

 

(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晋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

“嗟乎!

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

”船人固桑进对曰:

“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于江汉,玉产于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

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平公曰:

“固桑,来。

吾门下食客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

”固桑对曰:

“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①耳。

夫腹下之毳②,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

不知君之食客,六翮耶,将腹背之毳也?

”平公默默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翮(hé):

羽茎,羽毛的枝柱。

②毳(cuì):

鸟兽的细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

(3)君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尚可谓不好士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其所恃者六翮耳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流而叹曰

C.执策而临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耶

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17.

(1)在【甲】【乙】两文中,【甲】文采用__________的手法,批判统治者未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乙】文中船工用生动的__________(修辞),回答了晋平公的诘问。

(2分)

(2)请你结合选文说说晋平公算得上是“伯乐”吗。

(2分)

 

七、(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

“子之哭也,一①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③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一:

确实。

②舅:

丈夫的父亲。

③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3)子之哭也________________ (4)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来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来突出主题。

(每空限填2字)(3分)

16.桃花源人、泰山妇人分别因为什么而选择到现在的地方居住?

(4分)

 

八、(15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戴圣《礼记》)

【乙】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①,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②,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③也。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有删减)

【注释】①条达:

枝条繁茂。

②发越:

发育。

③微意:

深意。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进自不能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教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16.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探讨了教与学的问题。

【甲】文从学习者的角度,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进行类比,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三空用原文内容回答)的中心论点;而【乙】文从教育者的角度,将儿童成长与草木生长进行类比,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教育观点。

(4分)

参考答案:

一、14.

(1)通达,这里指改变 

(2)穷尽 (3)正在 (4)说

15.

(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16.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7.示例:

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要不怕困难,这样才能成功。

(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

围绕“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乙参考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二、14.

(1)交相辉映 

(2)四季 (3)翠绿的藤蔓 (4)忽然

15.

(1)(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16.清澈、透明、纯净。

三、13.

(1)指老人 

(2)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详细地说出 (4)不值得,不必

14.

(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沼泽,桑树竹林之类。

(2)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5.怕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

为下文渔人出去之后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埋下伏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6.内容上:

①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世外桃源;②进入世外桃源的途径都是由狭窄到豁然开朗;③都是离开之后复寻不见。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写法上: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采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描绘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寄托自己的理想,而【乙】文只记叙了故事的梗概,语言简洁。

【乙参考译文】元嘉初年,武陵的一个蛮人射杀鹿,追赶到一个石穴中,洞口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这个人)进入洞穴之后,看见旁边有梯子,于是就登上(梯子),然后豁然开朗,桑树、果树一片茂盛,行人来来往往,也不因为蛮人的出现而感到奇怪。

这个人就在路上削树做标记。

然后,(这个人)再找就一片迷茫,没有一样的地方。

四、14.

(1)清凉 

(2)为……高兴 (3)穿透 (4)责怪

15.C

16.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

17.孤凄悲凉 伐竹取道 有懈怠的同伴打算从洞里出来,他跟着半途退出

【乙参考译文】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不出洞,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大家都跟他退了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五、13.

(1)并列 

(2)怎么 (3)有时 (4)等到

14.

(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

(2)(给它们)披上铠甲,戴上头盔让它们跑,开始好像跑得不是很快。

15.食量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16.要善于发现人才。

【乙参考译文】千里马不以它的力气来衡量,而以它的品质来衡量。

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

它们每天食草、豆数斗,喝水一斛,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就宁愿饿死也不吃。

(给它们)披上铠甲,戴上头盔让它们跑,开始好像跑得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振动鬣毛长声鸣叫,奋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

解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事一样。

这样的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量充沛却不逞能,是能跑远路的良材啊。

六、14.

(1)“食”通“饲”,喂养 

(2)有时

(3)错,不正确 (4)爱惜,喜好

15.D

16.

(1)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

17.

(1)托物寓意 比喻

(2)不算是伯乐。

他只是喜欢人才,却不具备识别人才的慧眼,无法使真正的人才得到重用。

【乙参考译文】晋平公乘着船在西河上游玩,在河中间突然很感叹地说:

“啊!

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一同享受这欢乐呢?

”船工固桑听了之后便进去对他说:

“您说错了!

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产自长江汉水,美玉出产自昆山,这三件珍宝都没有脚,但是却来到您的身边。

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

”平公说:

“固桑,你过来。

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第二天清晨就去催粮。

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

”固桑回答说:

“鸿鹄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六根粗大的羽毛。

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

不知您的食客是六根粗大的羽毛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

”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七、13.

(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你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4.

(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15.记叙(描写) 想象(虚构) 对比(反衬)

16.桃花源人:

避秦时乱。

 泰山妇人:

无苛政。

【乙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着,派子贡问她:

“你这样哭,确实好像有深重的忧伤。

”她就说:

“是啊!

以前我丈夫的父亲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说:

“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说:

“(因为)这里没有苛暴的政令。

”孔子说:

“学生们要记住,苛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厉害啊!

八、14.

(1)味美

(2)同“敩”,教导

(3)停止

(4)教育

(5)这

15.

(1)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爱嬉戏玩耍,却害怕约束的。

16.嘉肴 至道 教学相长也 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因势利导

【乙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爱嬉戏玩耍却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条繁茂;如果摧残阻碍它,就会衰败枯萎。

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兴趣,受到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就不能停止。

就好比春风化雨,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它们自然能一天天地生长。

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花叶零落,那么它们就会生机萧条,逐渐枯萎。

这是古代先王推行教育的深意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