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8974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docx

0429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文本

(2008.04.29)古代汉语

(1)学习辅导(文本)

吴鸿清:

热烈欢迎!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网上教学活动!

“六书”与汉字形体构造

在文献上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夫文,止戈为武。

”历史上系统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有传统的“六书”说。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就有“六书”,但没有细目,当时可能是汉字教学的科目。

在汉代的文献中,我们看到了“六书”的细目和解释。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明确指出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的方法。

汉末郑玄《周礼注》郑众的解释: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汉代学者是许慎,许慎是刘歆再传弟子贾逵的学生。

许慎作《说文解字》,他在《叙》中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总括有三家之说,名称与次序如下:

  班固:

象形、象事、象意、形声、转注、假借。

  郑众: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偕声。

  许慎:

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家之说同一来源,大同小异。

郑众尽管也列出了细目,但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人很少采用。

作为经典之说引用的是班固、许慎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

一般多采用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

  许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六书”理论,写出了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

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下了定义,规定了界说,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千差万别的汉字形体构造,有了规律性认识。

夏春梅:

老师所讲的就是课本上的原话,希望老师在讲解时把课后练习中与此有关的题目也讲一下.

吴鸿清: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宛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诘诎(jié):

屈曲,曲折。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这种造字法是以生动的图象表达词义,一般属于有形可象的名词。

象形字历史悠久,成为汉字构形的基础。

如:

  

鹿   鱼   象    凤   马   犬   豕

 

木   桑   水   火   角   贝    门

弓   车   斤   戈   刀    口   自  

耳   目    齿    止     行   舟

衣    豆     月    州

  根据象形字的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独体象形,表现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鲜明,区别性强,无须造成环境,不必烘托陪衬。

二是合体象形,也称依附象形。

这类字描绘的常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鲜明,需要附加背景,用与之相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陪衬。

如“齿”、“州”。

       

      齿     州

象形字,不论是独体,还是合体,除早期者外,一般都是简约的,有的只具轮廓。

因为书写要求简便,交际讲究效率。

文字是符号,不是绘画,不必工笔细描。

同时又是典型的,简约求表达,典型为区别。

造字者善于捕捉事物的形态特征,足以区别其它对象。

有的象形字,用特征鲜明的局部形象表达事物的全体。

如以 

(牛的头角)表示“牛”,以(羊的头角)表示“羊”等。

吴鸿清: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审视方能显现意义,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法。

如:

 一    二     三    四   上     下

本      末     亦    刃

  指事比较少。

吴鸿清: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所谓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谊:

同“义”。

撝(huī):

通“挥”。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可见,会意字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组成的复合体,这是在结构上与象形字、指事字相区别之处,而这个复合体又表示新义。

例如:

爲     及   取    隻    出    各    牧、寇     射      即     既

根据形体的结构方式,会意字基本有两类:

一类是同体会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组合而成。

如“从”,跟从,象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

“众”,众多,象众人聚集。

“羴”,羊臭,象群羊栖集,羴气浓烈。

二类是异体会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卜不同的表意符号组合而成。

如“为”,象人牵象劳作;“及”,象手抓住人;“取”,象手抓住耳;“牧”,左上方是头牛,右下是人手持棍,表示放牧。

“寇”,入室击打人;“射”,象手射箭,等等。

  象形、指事,会意三书,是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会意造字法是以象形为基础所组成的新字,记词的范围虽有所扩大,但由于不带标音成分,受到形体的限制,不能满足汉语词汇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一种带标音成分的新的造字法——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

吴鸿清: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体,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形声字的形体结构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

“江”字从水,工声。

“问”字从口,门声。

“放”字从攴,方声。

“组”为丝带,从糸且声。

“裏”(里)与“表”相对,从衣里声。

“帛”是丝织物的总称,从巾白声。

“囿”是有围墙的園地,从口有声,“口”象征四周的围墙。

  形声字打破的创造汉字的一切束缚,为汉字的创造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汉字的创造进入了完全自由的境界。

可以说,是形声的造字方法为汉字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用形声相合的方法造字就十分方便,只要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造出来。

如以“鱼”为形符,加上不同的声符就创造出了鲤、鳝、鲑、鳗、鲇、鲈等等;以“心”为形符,加上声符就构成了悲、怒、恕、忠、恩、恐、慌、惧、怕等等。

甲骨文和“鱼”有关的字只有4个,金文中也仅有6个(新增加的只有2个),而《说文解字》中多达130个。

甲骨文中没有与“心”有关的字,金文中也仅有10个,而《说文解字》中多达263个。

古文字中形声字不足20%,而现在则占95%以上。

这充分说明形声相合的造字方法与以往汉字的造字方法有着质的不同,以往创造汉字从外界事物取材,着眼于语义,与语音脱节,而形声字不仅直接记录语音,同时兼顾语义。

并且记录语音、表示语义的部件多可以从人们熟悉的文字中顺手拈来,只要需要,在瞬间中就可以造出新字。

直到今天,我们仍用形声的方法创造新字。

如现代科技中新发现的化学元素名,金属元素就用“金”为形符,加上声符构成,如“铜”、“锌”、“镭”、“镁”等。

非金属元素中常态为固体的就用“石”为形符,加上声符构成,如“硼”、“碲”、“砹”、“硅”等;常态为气体的就用“气”为形符,加上声符构成,如“氪”、“氖”、“氮”、“氢”等等。

  形声字的形符,涵量大,包容广,概括性强。

它给词划定意义范畴,指给人们辨识的方向,提示思考的线索,有助于判断词义。

如从“心”的字,大多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有关;从“示”的字,多与神事和神事活动有关;.从“戈”的字,多与兵器和战事有关等。

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声符是由表意符号充当的,不是音标,所以声符的读音与字音有的只是近似,有的即使相同,由于语音的演变,声符的读音与字音距离很大。

如“江”字的“工”声,“问”字“门”声,“阿”字的“可”声以及“路”字的“各”声等。

  我们分析形声字,还要弄清形、声的位置,了解哪部分是形,哪部分是声。

汉字一般采用“左形右声”的结构形式,但也有其它形式的形声字。

主要有下面六种形式:

(1)左形右声     江论桃祺

(2)左声右形     期刊邵攻

(3)上形下声     宪药篇罟

(4)上声下形     基照婆想

(5)内形外声     问闽衡辩

(6)内声外形     固襄闰街

(1)是形声字的基本形式:

(2)(3)(4)的形声字也不少,(5)(6)的形声字比较少。

还有的形声字,形符或声符只占有一角或很小的位置,这是应该仔细区分的。

如“徒”字,从辵(chuò),土声。

“寶”字从宀(miǎn)玉贝,缶(fǒu)声,简化为“宝”。

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在长期发展中约定俗成,固定以后就不能随意改变。

吴鸿清: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

”由于许慎的界说含糊不清,所以造成后世学者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没有一致的结论。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举了“老”,“考”两个字例,而书中分析字形时却一个转注字也没有举出。

因此,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便可以了。

吴鸿清: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可见,假借与转注同是用字法。

假借突破了表意造字法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取其声音,以记录新词,表达语言中难于造字的词,如表示语法范畴的虚词和形容词等。

比如借用焉鸟的“焉”,表示与之同音的代词、语气词;借用簸箕的“其”,表示代词和助词;借用傍晚的“莫”,表示代词、副词;借用鬍鬚的“而”,表示语法关系的连词;借用妇女的“女”,表示第二人称代词;假借与通假不同,通假是本有其字,只是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例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2)颜渊蚤死。

(论衡•问孔)

  (3)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早晨”义应该用“早”字,但在这里却用“蚤”字代替“早”。

人们把“蚤”称作“早”的通假字,而“早晨”义是“蚤”字的通假义。

  有本字不用,却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通假,如果在现代,就叫写别字。

可在古代为什么允许这种情况呢?

因为约定俗成。

在印刷术出现以前,知识的传授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抄写。

在记录的时候,偶而不知道或想不起应当写的本字,或图书写方便,往往采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后来相沿成习,就取得了社会认可。

先秦古籍中通假字是较多的,印刷术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就少了。

后代文人为了仿古,只是用古代认可的通假字,不能再“创造”,否则就会被耻笑。

作为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我们必须要了解、认识通假字,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文义。

例如:

(1)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诗经•豳风•七月)

剝—扑 “剝”的本义是用刀割裂,通作“扑”,意为击,扑打。

(2)邹忌脩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脩—修 “脩”的本义是肉干,通作修长的“修”。

(3)植其杖而芸。

(子路从而后)

芸—耘 “芸”的本义是一种香草,通作“耘”,意为除草。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北冥有鱼)

辩—变 “辩”的本义是论辩,通作“变”。

这里还要掌握的是:

1.用字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的区别。

(1)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莫”字本指日落黄昏这一时段,借用作无定代词“莫”。

而用字通假是“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六书假借则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占用。

  2.汉字通假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二者都是突破汉字字形束缚,把汉字用作记音符号,这对汉字造字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音同音近,指的是上古音。

由于语音演变的缘故,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在读音已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因此判断通假字必须以上古音为依据。

我们学习通假字的知识,是为了理解古书中的通假现象,以便认识通假字,准确地理解文义。

在学习文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掌握文选中出现的通假字。

吴鸿清:

六书的意义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所归纳出来的造字和用字条例,而不是事先有人订好条例再造字。

“六书”说的建立,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开辟了科学认识汉字形体的途径。

但由于汉儒所见到的资料多为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与科学水平的局限,“六书”说还不够完善,还有错误和疏漏。

后人研究“六书”,一般把“六书”分为两大类: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的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一类,讲的是用字方法。

  了解“六书”理论,有助于辨析选择字在句中的意义。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就会查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等等。

但在查阅工具书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解释。

如何分辨选择。

如“睡”字在《字典》与《辞源》中义项的排列与解释就有所不同。

  《字典》:

坐着打瞌睡。

贾谊《治安策》:

“将吏被介胄而睡”。

(被:

披。

介胄:

盔甲。

)(引)睡着,睡觉(后起意义)。

杜甫《彭衙行》:

“众雏烂漫睡。

”(雏:

小鸟。

这里指小孩。

  《辞源》:

○一睡觉。

汉书四八贾谊传陈政事疏(按:

即治安策):

“将吏被介胄而睡。

”○二倦而闭目,瞌睡。

史记六八商君传:

“(秦)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两相比较,就会清楚地看到,《字典》和《辞源》不仅对“将吏被介胄而睡”中的“睡”解释不同,而且义项的排列也不同,如何去分辨呢?

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睡是个会意字,《说文》曰:

“睡,坐寐也,从目垂。

”用“目”“垂”二字的意义合成的“睡”字,形象地描绘出坐着打瞌睡时眼睛的状态。

《史记•商君列传》用的是“睡”的本义。

贾宜的文章中用的也是本义。

贾宜用这个“睡”字,生动地呈现出当时边境烽火不断,将士们只能全副武装地“坐寐”的紧张局势。

  在古汉语中,一字多义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一个字的义项,少则二三条,多则八九条乃至十几条,在古文中用的是哪个义项也颇费推敲。

如果从掌握字的本义入手去掌握各个义项,就能提纲挈领,以简驭繁。

通过分析字形来辨别字义就是掌握字的本义的重要方法之一。

“涉”字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下列意义:

  ⑴步行渡水。

屈原《九章•哀郢》:

“江与夏之不可涉。

”(江:

长江。

夏:

夏水,在今湖北。

  ⑵进入。

《左传•僖公四年》: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不虞:

没有想到)

  ⑶游历,到。

陶渊明《归去来辞》:

“园日涉以成趣。

  ⑷经历。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点兵聚粮,文移往返,动涉数月。

”(文移:

公文。

  ⑸牵连。

刘知己《史通•叙事》:

“而言有关涉,事便显著。

  ⑹阅览。

《后汉书•仲长统传》:

“博涉书记。

”(书记:

书籍。

  在这些义项中,哪个是“涉”的本义呢?

“涉”是会意字,从步、从水。

步是举足行走的意思,可见步行渡水是“涉”的本义。

  析字辨义还可以帮助正确地理解文字之间的形义关系,更清楚地了解汉字形义演变的规律。

如景与影,禽与擒,员与圆,贾与价等字,一般认为它们之间是通假关系,但严格说来,是古今字的关系。

吴鸿清:

古代汉语字词关系的复杂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词的书面表现形式。

由于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多数,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的字与词很难划分,形义关系也比较复杂。

这突出表现在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的现象上。

  一.一形多词

  一形多词就是一个文字符号同时代表了几个词。

例如:

 

(1)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孙膑)

(2)  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

(3)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4)  之二虫又何知!

(北冥有鱼)

(5)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上列句子中的“之”代表了三个词:

(1)是动词,“到……去。

(2)、(3)、(4)是代词:

(2)指代人;例(3)指代事;例(4)起指示作用,这。

例(5)是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又如:

(1)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老子)

(2)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孟子•告子上)

上列句子中的“信”代表两个词。

(1)指是言语真实。

(2)通“伸”。

造成一形多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文字的假借,所谓假借,这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一讲中已经讲过了。

这里补充说明两点:

要具体辨析某字是假借字还是通假字是很困难的。

对阅读古文来说,只要知道是借用,并知道借用的确切意义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辨别句中出现的假借字或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考察词义与字形、与字的本义的关系,二是审音。

如果字形与字义没有关系,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就有可能是假借字。

例如:

(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2)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1)的“修”本指肉干。

(2)的“修”指身高。

分析字形,“修”的形符是“月”,即“肉”,可见肉干是其本义,借用来表示身高的意义——“修”。

二.一词多形

一词多形是指几个不同的字都可以表示同一个意义。

例如:

1.文:

 

(1)(发鸠之山)有鸟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精卫填海)

 

(2)垂挂倒莲,纹同雕刻。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2.然:

(1)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

(2)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曹植《七步诗》)

3.孩:

 

(1)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

 

(2)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礼记•内则)

4.方羊、仿佯、方洋:

彷徉

 

(1)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

(左传•哀公***年)

 

(2)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屈原《远游》)

 (3)学练气,为辟谷,登衡庐,彷徉岷峨。

(新唐书•卢藏用传)

 (4)(吴王濞)方洋天下,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莫敢不服。

(《汉书•吴王濞传》。

《史记》作“彷徉天下”。

  以上各组字字形虽不同,但在句中意义都一样。

就各组字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1、2组是产生的先后不同,是古今字。

第3组只是字的形符不同,是异体字。

第4组只是同音符号而已,因此异形较多。

  在一形多词的几种情况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

异体字、繁简字及同音符号只是形体不同,意义上差异不大,而古今字的意义有同有异,容易误解。

例如某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古文翻译题是这样的:

  上(刘邦)常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皇上曾经在闲谈中与韩信谈论诸将的才能高下,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说;“像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

“您不过能带十万。

”皇上说:

“在你怎么样?

”韩信说:

“我越多就越好。

”皇上笑着说:

“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擒获?

”韩信说:

“您不能带兵,可是善于带将,这就是我被您擒获的原因。

  有的考生由于不了解“禽”有“擒获”的意义,而误解为“鸟儿”,译成“越多越好,你怎么成了我的鸟?

  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有时混在一起而不好区分,所以,有些教材把“舍:

舍”、“文:

纹”、“禽:

擒”等作为“通假”,实际上,它们是古今字的关系。

前者多为本字本义,后来由于义项过多而不易区别,又造新字承担部分义项。

只要分析字形,考察与本义的关系,就可以把假借字与古今字区别开来。

(一)古今字

  古今字大体有两个来源:

一是词义分化所形成的古今字;一是为解决假借问题而形成的古今字。

  1.词义分化形成的古今字

  语言里的词在使用过程中,词义不断发展变化,由单义发展为多义。

其中有的意义逐渐从母体中分化出来,独立成词。

为了相互区别,这些已独立的词要求有自己的书写形式。

但在尚未造新字或虽然造了新字而人们还不习惯使用新字的一段时间内,仍用母体的原字形,维持一字写数词的局面。

对这种情况,阅读时要多加注意。

如:

  

(1)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毛遂自荐)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触龙说赵太后)

例1的“奉”意思是“捧”;例2的“奉”意思是“俸”。

如果一个字形兼职过多,势必影响书面交际。

为了调整这种情况,后代就再造新字来分担兼职过多的字加以区别,例如为“奉”加了“扌”提手旁造了“捧”字;加了“亻”造了“俸”字。

于是便形成了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如“奉”称作“古字”,把分化后的字称为“今字”,如“捧”、“俸”。

 2.解决假借问题而形成的古今字

假借是以同音字来书写造字的词,特别是虚词,以解决汉字全面记录语言的问题。

但由此又又产生了一字写数词而兼职过多的新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便采取分化同音字的方法,另造新字,于是形成了古今字。

如指示代词“其”,不好造字,就借用簸箕义的“其”,这样,“其”字兼写两个词。

在使用中指示代词“其”使用频率高,占据了原形,便为簸箕义另造了“箕”字。

其、箕,古今字。

有的古字分化出一个今字,但有的古字分化出两个甚至多个今字。

如古字”辟”:

(1)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开辟,今字为“辟”。

(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同上)——邪僻,今字为“僻”。

(3)韩厥梦子与谓己曰:

“旦辟左右。

”(齐晋鞌之战)——避开,今字为“避”。

(4)友便辟(piánbì),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便嬖(指谄媚奉承的人),今字为“嬖”。

(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礼记•中庸)—实行君主的主张,譬如走远路,必定要从近处出发。

——譬方,今字为“譬”。

“辟”分别与辟、僻、嬖、譬构成古今字。

构造今字通常以古字为基础。

多数以古字上增加意符,或者更换古字意符,少数是在古字上增加声符。

A.增加意符,如今字“娶”、“悌”、“腰”,是在古字“取”、“弟”、“要”的基础上增加意符“女”、“忄(心)”、“月(肉)”构成的。

B.更换意符的,如今字“悦”、“讣”,是将古字“说”的“言”旁改为“忄”旁,将古字“赴”的“走”旁改为“言”旁构成的。

C.增加声符的,如今字”鼻”,是在古字”自”上增加声符“畀”构成的。

此外,也有另起炉灶重造今字的,如“身”的妊娠义,另造以“女”为意符、“辰”为声符的“娠”字。

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二)异体字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构成异体字的条件是这些字在任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