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472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docx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沁园春.雪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2.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网页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

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

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3、前后桌学生讨论交流。

时间2分钟。

4、请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所说诗句的作者及朝代。

(至少要有3位学生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与雪有关的诗句或文章。

教学目标二:

介绍作者的早期生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

(时间5分钟)

教学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至1976年),字润之。

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

出身于富农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读了半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

半年后退出。

又在长沙街头流浪了大半年,近20岁时,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25岁毕业,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

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最后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

从他早年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

1、读书方能改变命运。

如果毛泽东辍学经商,或者回家务农,就不可能走上伟人之路。

2、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结交最好的老师和同学。

3、要有一技之长,多看报,多了解时事。

4、30岁以前能找到一生的信仰。

教学目标三:

介绍词的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时间5分钟)

一、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

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教学目标四:

诵读、背诵词的上阕。

(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

如分(fèn)外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

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4、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五:

分析词的上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展示问题:

1、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

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

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哪几句诗是虚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以动写静)

附:

以动写静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教学目标六:

展示练习,巩固教学。

一、注音

沁()园春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二、解释:

1、惟余莽莽2、红装素裹3、分外妖娆4、江山多娇5、略输文采5、稍逊风骚6、一代天骄

7、风流人物

三、问答

2、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

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用四个字概括。

3、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总   实

                上阕   物——江山       分         描写

                                     总   虚

沁园春   雪                   评古     议论

                           下阕   人——英雄          

                                     赞今      抒情

教学后记

课时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沁园春.雪》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2.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网页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

抽背、抽问,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

1、抽一位学生背诵词的上阕。

如果学生背不了,全体齐读课文。

要弄清学生不能背诵的原因并给予其能够接受的处罚,如限时完成背诵或罚抄2至3遍。

2、抽问:

请学生解释词语:

唯余莽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教学目标二:

诵读、背诵词的下阕。

(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

成吉思汗(hán)还看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

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

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5、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三:

分析词的下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时间10分钟)

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

“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

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

“千古一帝”。

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15年。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5岁登基,才位54年。

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

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李世明(599年——649年),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促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

在发动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

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国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左右,其中约有七千万为中国人。

这一项记录已保存在《吉尼斯世界记录》中。

作者对上述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激励当今的共产党人即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做到文武兼备。

教学目标四:

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课后作业:

1、找一找:

你能从网络中再找出多少古往今来的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2、读一读:

在网络中阅读更多毛泽东的诗词。

3、画一画:

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江山多娇

评————历代帝王

颂————人民大众

教学后记

课时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雨说》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3.朗读诗歌,品味语言;感悟诗情,陶冶情感。

重点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

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新知探究

1、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

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三、文段赏析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

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

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运用新知。

 

1、艺术特色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 

赏析:

“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

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 

赏析:

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总结归纳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

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邵燕祥语). 

六、布置作业

1、习作园:

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诗歌。

2、收藏室:

收集有关“雨”的诗词、散文、杂文3—5篇。

3、三味书屋:

课后阅读《郑愁予诗集》。

 

雨说

(1——3节)雨的到来

(4——5节)雨的邀请

(6——8节)雨的来意

(9节)雨的祝福

艺术特色:

(1)细腻精巧的运笔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课时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星星变奏曲》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4.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新知探究

(一)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朦胧诗(或称“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

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三、文段赏析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

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运用新知

1、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五、作业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教学后记

课时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外国诗两首之《蝈蝈与蛐蛐》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探求新知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三、文段探究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四、运用新知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五、总结归纳

1、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