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686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docx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

1、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D )

A描述功能B解释功能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二、填空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一词。

2、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

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1、社会学研究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什么?

答: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将来怎么样。

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一、选择

1、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B《社区与社会》C《社区》D《中等市镇》

2、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B)。

A马克思B韦伯C涂尔干D戴维斯与摩尔

3、把人类社会的精神成就称作文化,而把物质成就称为文明的是( B )。

A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B19世纪德国学者

C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D20世纪美国学者

4、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王后”的社会学家是(A)。

A孔德B斯宾塞C涂尔干D韦伯

5、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C)。

A.交换理论B冲突理论C中程理论D宏观理论

6、(B)是中国较早讲授和研究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1923年曾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A陈翰笙B瞿秋白C许德珩D孙本文

7、1979年(B)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社会学等需要赶快补课。

A胡耀邦同志B邓小平同志C胡乔木同志D费孝通先生

8、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C)功能。

A社会管理B社会教育C社会批评D社会控制

二、填空

1、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是(圣西门)。

3、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4、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三种理想的类型,即(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5、当代现代化理论中的“信息社会论”的代表有: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和《大趋势》的作者(尼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本土化”:

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答:

韦伯的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后的具体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试述帕森斯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模式变项。

答:

(1)情感方面:

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

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

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

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

集体—个人

第三章社会

一、选择

1、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C)。

A政治关系B经济关系C利益关系D人际关系

2、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B)。

A氏族关系B家庭中关系C村庄中关系D朋友关系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A)。

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业缘关系D志缘关系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C)。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5、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B)。

A文化区B文化区域C文化圈D边际文化

6、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B)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B正方形C长方形D半圆形

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C)。

A马尔萨斯B阿尔弗雷•李维C马寅初D丹尼斯•梅多斯

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即(A)。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B提供食物、提供空气、生态平衡

C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提供热量D生物交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D)。

A文化区B文化区域C文化圈D边际文化

10、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A)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B正方形C长方形D半圆形

11、社会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其主要特征是(ABCD)。

A.社会以人群为主体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D.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E.社会有丰富的文化

1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B社会制度C社会结构D社会规范

13、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A社会物理学B社会学C社会动力学D社会静力学

二、填空

1、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

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涂尔于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

(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

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

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

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简述初级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

答:

(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

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2)简单和初步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但复杂的关系是简单的关系组成和发展起来的。

(3)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通过语音和行为直接发生的关系。

(4)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5)初级社会关系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

3、社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答:

(1)时空上的普遍性

(2)变异性

(3)相对稳定性

(4)强制性

(5)阶级性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一、选择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D)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B家庭C阶级D同辈群体

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B社会制度C社会结构D社会规范

3、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A社会物理学B社会学C社会动力学D社会静力学

4、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技能社会化B结构社会化C政治社会化D行为社会化E性别角色社会化

5、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研究的角度有( A )( B )( D )(  )(  )。

A文化的角度B个性发展的角度C历史的角度

D社会结构的角度E整体的角度

6、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 A )( B )( D )( E )(  )。

A获得人格和自我B培养社会角色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E完成世代交替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

8、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B)。

A正向社会化B负向社会化C非社会化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称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改善。

2、再社会化:

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预期社会化:

是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三、简答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特点。

答:

(1)强制性。

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受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2)能动性。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校什么,接受什么,都有一定的选择性。

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

四、论述

1、根据现实情况,运用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媒介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答:

家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一生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构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人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学校:

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从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同辈群体:

(1)在同辈群体中,大多数活动并非由某种权威所安排,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

(2)个人在同辈群体中可以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工作单位: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影响很大。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选择

1、根据社会约束力的强弱,以下排序中正确的是(C)。

A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B法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

C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D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2、“入乡随俗”是一种(D)行为。

A和解B妥协C容忍D顺从

3、社会行为是一种(D)。

A无意识的行为B偶然性行为C反射性行为D有意识、有意义的行为

4、从众行为是一种(C)。

A消极行为B积极行为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D价值中立的

二、填空

1、社会互动”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

2、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四、简答

1、在现实生活中,角色确定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来说表现在哪几种情况?

答:

(1)不能胜任角色,即某人不具备一定承担角色的能力,但却阴差阳错的被安排到某一位置上。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即“大材小用”、“此材彼用”。

(3)选择了不适合的角色。

2、简要分析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答:

(1)竞争是指超过对方取胜为动机,互相争胜的行为方式。

(2)冲突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公开的对抗性社会行为。

(3)冲突的特种在于双方必须直接接触,冲突各方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根本对。

(4)而竞争并不要求直接接触,也没有情绪上的对立,更不必彼此打击。

3、竞争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它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人或一些人夺取了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失去了得到的机会。

(3)竞争的目标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发对其他竞争者。

五、论述

1、谈谈对冲突的社会功能两面性的理解。

答:

(1)所谓冲突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

冲突的产生是由于个人或团体间的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存在根本对立。

(2)冲突的负功能:

冲突的破坏性

(3)冲突的正功能:

由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潜在力量,有可能使社会更好的调节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利益,经常的沟通意见,实行对话,避免矛盾的根本对立。

(4)对冲突的调适的重要性。

(5)强调发挥冲突的正功能,加强社会调适机制。

第六章社会群体

一、选择

1、人类的第一种家庭形式是(A)。

A专偶婚制家庭B偶婚制家庭C伙婚制家庭D血婚制家庭

2、群体动力论最早由(D)提出。

A霍曼斯B克里斯蒂C米勒D勒温

3、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B社会类属C群体D组织

4、婚姻总是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包括(ABCDE)。

A血缘关系B民族C宗教信仰D阶级E身体

5、人类群体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有(ABCDE)。

A它是生产活动的需要B它是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C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D它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

E它是个人物质生活的要求

6、群体动力论的局限性表现在(ACDE)。

A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忽视了其他关系B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C没有看到群体行为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动因D研究对象还未达到普遍意义

E心理学方法多于社会学方法

7、(  B)曾把群体分为家庭群体、工作群体、社区群体和利益群体。

A达伦多夫B巴克C列宁D马克思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9、下述判断中,( D )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的特点。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二、填空

1、家庭的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四种。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家庭的历是形态历史形态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名词解释

1、内群体: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2、婚姻:

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家庭生命周期: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域范围,一定的家庭从生产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四、简答

1、以初级社会群体为例,分析社会群体的功能。

答:

一般来讲,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学角度看,初级社会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角度看,正规组长中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论述

1、试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答:

(1)性生活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6)稳定社会功能;

第七章社会组织

一、选择

1、组织平衡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D)之间的平衡关系。

A组织目标与成员需要B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C组织与环境D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2、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B社会类属C群体D组织

3、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ABCE)。

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整合组织D文化组织E文化维系组织

4、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有( AC )。

A矩阵制B直线职能参谋制C事业部制D职能制E直线制

二、填空

1、在组织理论意义上,(马克思。

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简答

1、简述组织的特征。

答:

(1)特定的目标体系。

(2)成员的角色化。

(3)正式而明确的规定。

(4)权威体系和科层化的管理。

(5)组织是一种历史现象。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B)。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在(ABCD)。

A产业结构的变化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C闲暇时间的增加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E生产关系的变化

3、下列各项判断中正确的是(ABC)。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属于结构性社会流动

B社会结构开放程度的提高既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C从重视个人发展的先赋条件到重视个人后天获得的条件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D在现代社会中,先赋条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存在了

E从流动的方向看,空间流动属于水平流动

4、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BCDE )。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

5、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包括哪些基本阶级( ABDE )。

A小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知识分子D工人阶级E农民阶级

6、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B)。

A马克思B韦伯C涂尔干D戴维斯与摩尔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

它是指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样结构,财富、权利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三、简答

1、跨世纪时期社会流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农村改革与城乡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城乡流动。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3)所有制改革与阶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职业流动。

(4)教育结构的变动促进了阶层流动与代际流动。

2、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答: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3、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

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社会。

这是因为:

(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2)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3)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

(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5)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层体系分化、组合的原因与社会继替的原则。

第九章社区

一、选择

1、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最早的国家是(B)。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2、在联合国人口司划分的九类地区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C)。

A西欧B美国C前苏联D发展中国家

3、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B《社区与社会》C《社区》D《中等市镇》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在7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转,主要表现在(ABD)。

A人口从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流动

B人口向城市郊区扩散蔓延

C城市结构由多核心式、一城多镇式向方格网状、同心圆式发展

D出现了由交通线连成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E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城市经济中作用下降,而代之以服务业与知识产业

5、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ACDE。

A人口B权力C环境D组织E技术

6、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创始人是( ABDE )。

AF•膝尼斯BR•派克CO•邓肯DR•沃伦

7、我国城市系统金字塔的底部是( BC )。

A特大城市B大城市C中等城市D小城市

8、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B经济发展C农业发展D服务性发展

9、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 BD )。

A新建城市的兴起B农业发展水平

C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D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E人口的机械增长

10、梅多斯等人认为,为了实现长期保持生态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全球均衡,就必须( ABE )。

A停止人口的增长B停止工业投资C加速工业化D加速经济增长

E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均衡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即(A)。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B提供食物、提供空气、生态平衡

C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提供热量D生物交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2、新正统区位理论把社区研究从空间的分布转移到()。

A人口适应B生态环境C立体结构D社区发展

二、填空

1、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区)时提出了文化失调理论。

三、名词解释

1、膝尼斯的“社区”概念:

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

这种社区的特种是:

其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四、简答

1、现代城市社区的特征有哪些?

答:

(1)城市社区相对地由大量、密集、异质的人口聚居而成。

(2)居民基本上都是从事众多行业、职业的非农业人口。

(3)次级关系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比较肤浅,相互交往注重功利,社会控制主要靠正式的组织和正式的规范。

(4)科层组织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5)居民以其职业为中心来进行纷繁多样的活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现代城市的有关机构和设施,或从事专业进修,或从事文体娱乐以及各种社会活动。

(6)人口的异质性促进文化交流,因而居民思想开阔,乐于变革。

五、论述

1、用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理论分析社区与社会的关系。

答:

社区概念是相对于社会而提出来的,二者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