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660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3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讲案

第13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空坐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

构·思维导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

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段特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底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新中国在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政治上: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不断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思想科技文化上: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

思想开放、生活时尚、竞争意识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流。

4.外交上:

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

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

①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②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

①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②“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意义: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在全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意义:

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③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步骤: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④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⑥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

“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

1.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意味着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

(×)

提示:

不结盟政策并不等于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而是指中国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和搞战略攻关,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同时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

2.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提示: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中国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旨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3.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提示: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4.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俄结成联盟。

(×)

提示:

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

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伙伴的利益。

5.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性质相同。

(×)

提示:

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需要国家间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因此,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所不同,作为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中央政府向港、澳派驻军队;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6.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都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

(×)

提示:

两者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但并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两者的区别在于:

(1)设立的地区不同。

前者在港、澳地区,后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2)自治程度不同。

前者具有高度自治权,后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3)社会制度不同。

前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后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解决问题不同。

前者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后者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7.“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地位相同。

(×)

提示: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8.台湾问题与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相同。

(×)

提示:

台湾问题与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不同。

德国分裂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外国干涉所导致的国际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

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唯一模式和最终模式。

(×)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一步流转,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唯一模式和最终模式。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经营权。

12.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

提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因此,只要有市场经济就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社会制度无关。

13.中国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有本质的不同。

(√)

提示:

经济特区的“特”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特别行政区的“特”指港、澳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变革生产关系。

(×)

提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内容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

(×)

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中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体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表现。

16.“一国两制”的思想不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

提示: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政治、外交、教育、学术等方面,“一国两制”的思想属于邓小平理论。

17.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说法。

(√)

提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也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其他思想。

18.“希望工程”是利用国家力量办学的工程。

(×)

提示:

注意区分“211工程”与“希望工程”。

“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而“希望工程”则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工程。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

提示: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模拟演练

主题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典例1 (2016·天津卷)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题流程]

选项

判断理由

正误

错因归类

A.

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多国部队可以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以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

“投弃权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

信息提取不准

C.

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一致原则执行的

×

历史概念不清

D.

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大会的职责

×

忽视材料主旨

历史追问|●>

上题中中国政府1990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在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投了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不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那么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认为,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间的纠纷和争端,不应付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我国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练习1-1 (2016·北京卷)“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  )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①正确;②与丛书的出版无关;丛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③正确;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局面开创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④。

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个中国是基础。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3)高度自治: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长期执行: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1)促进经济建设。

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对西方的贸易,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改善外交环境。

中美关系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

(3)利于统一大业。

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4)促进文化交流。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留学生目的地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美国的音乐、饮食、电影、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点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邓小平指出:

“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同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

“一国两制”使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

允许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使这一制度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同时并存,因而“一国两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更充分、更长时期内、更高层次上的利用。

——摘自陈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

提示 理论依据:

国家的主权与安全、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理论贡献: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突出国家的调节作用;发展了“和平共处”理论,运用“和平共处”理论处理国内问题;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突出了爱国的主题、扩大了对象和范围;发展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

1.(2016·江西赣州十三县(市)高三模拟)截至到1998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任期结束前,除宪法及其两个修正案以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233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94件;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行政法规795件;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法定权限制定规章约26000件。

这些法制建设成就(  )

A.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

B.是对“文革”以前的法律法规的重建

C.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D.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人心的重要成果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是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法制化,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因此A项符合史实。

B项错在“重建”的表述上,建国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上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就的。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D项不正确,“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

答案 A

2.(2016·湖北孝感市六校教学联盟高三上期末联考文综)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入宪法;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入了宪法;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入宪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

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D.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入宪法”“将市场经济这一关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入了宪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材料主旨即在“不断肯定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B项符合材料主旨。

A项错误,是在21世纪初;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宪法的完善,排除C;D项本身错误。

故选B。

答案 B

3.(2016·宁波市“十校”高三联考文综)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

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

A.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

D.图2体现了当代世界的主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解读有误”,图1到图2体现了中国对台湾政策的改变,都反映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与台湾是内政问题,与外交理念不符,据此分析可知,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图1是武力解放台湾,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2体现了和平统一台湾,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答案 B

4.(201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近年来,我国在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十二海里正常巡航、南海等问题上进行的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得到民众的认可。

就连外交部的领导到中央党校讲课时都说,给外交部寄钙片的人越来越少了。

之前我国外交被民众误解为“太软”,主要是因为(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新时期我国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

D.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不符合我国外交被民众误解为“太软”,故A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新时期外交的背景,故B项错误;新时期我国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些外交上显得“软”,故C项正确;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多边外交,不能体现题中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福建福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

这反映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谋求与各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D.积极地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属于区域经济、政治组织,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这两个组织的重大活动,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不符。

答案 D主题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

典例2 (2016·新课标Ⅲ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题流程]

 

选项

判断理由

正误

错因归类

A.

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产量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

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

知识理解不透

C.

1980年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

程度词未重视

D.

D项发生在1985年,可排除

×

时空线索模糊

历史追问|●>

上题中提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改革,当时为什么要改革呢?

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还要推动土地流转呢?

提示 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