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440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docx

简单方法来保持健康

第一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定性;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启发同学门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和措施。

本章重点:

1、市场经济的含义

2、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本章难点: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2、社会主义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殊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的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上看: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存在基础,生产者都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属于同一类经济关系,都是以价值交换为本质和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从区别上看: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采取价值生产形式,其特征在于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产品按价值进行交换,它反映的是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即人们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因此是社会经济较抽象更本质层次的规定;而市场经济则主要体现生产商品的劳动社会性的实现或交换过程,是与用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和行政命令办法组织调节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经济的组织方式,其特征在于通过市场来组织和分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及收人分配,因此是属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较具体、更接近现象形态的规定,是实现劳动社会性的手段。

虽然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只有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内容时,一切经济关系都融人市场活动之中,社会资源的流动、评价、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市场已成为该种经济的基本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

所以,市场经济是从经济运行的作用形式、运作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对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的一种概括,是发达商品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传统的中外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资产私有制相容,计划经济只能与资产公有制相容。

以中国为典型的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已同时突破了支配东西方的这一传统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的崭新命题。

事实上,市场经济不是作为计划经济的对立范畴出现的,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及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也不排斥计划及计划手段,相反,计划方法、计划指导已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构成要素包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是现代社会资源运行性配置的两种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它们本身并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因此,市场经济既可以与私有制相联系并为其服务,同样也可以与公有制相联系并为其服务。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到:

私有权支配资源和市场调节资源的低级形态,向公有权支配资源和国家主导型市场调节资源的高级形态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

二、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25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这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也是对全党新的重大历史性考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从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到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迈向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在探索中勇于实践,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走出一条富民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升,都缘于改革理论的突破。

而改革不断突破,都缘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正像闪电走在雷鸣前一样,思想要走在行动前面。

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思想不断解放取得的理论成果。

它突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鲜明地指出应当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由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

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至此,历经15年,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及其框架在理论上、认识上已基本完成。

这以后的1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连续迈上新台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古老的东方大国激荡。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

十六届三中全会承前启后,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把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向前推进。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

尽管传统体制在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体制所存在的体制僵化、权利过于集中、抑制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愈加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市场调节得以充分发挥的时期,生产发展的快,经济充满活力。

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地区或企业,机制灵活,生产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快。

而传统体制影响大的地区或企业,机制僵化,生产增长缓慢。

人们从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对传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摆脱传统观念和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首先是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反思开始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利过于集中”。

“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传统体制的弊端在于权利过于集中,不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便成为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传统理论和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非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传统观念愈加不适应客观实际。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两大突破。

一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念,在理论认识上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二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都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和认识深化必然结果。

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

早在1985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时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些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80年代末90年代初统计:

市场调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某些领域甚至起到主导作用。

在工业生产方面,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84年123种减少到1988年的50种,同期国务院各专业部门下达的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00多种减少到380多种。

在工业品流通方面,计划分配的物资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煤炭由1980年的57.9%下降到1988年的42.7%,钢材由1980年的76.9%下降到1990的49.2%。

在价格方面,到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约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和市场价。

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占25%,国家指导价占23%,市场价占52%。

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价占45%。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

第四、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因为,我国走向世界市场所面对的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体系和国际市场调节体系,在世界经济交往中所遵循的是以市场经济法则为基础的国际惯例、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

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难于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难于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难于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就是市场经济在正常运行中都必须具有的通则和规范,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概括起来市场经济有五个共同特征。

㈠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在市场制度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商品交换活动,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各种交换。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

一切企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它的投资、生产和营销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取得社会承认,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

㈡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市场经济下产权明确、利益独立的多元化主体,决定市场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必须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从而可以自觉面对市场,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自主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作为“经济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取得消费剩余或效用最大化为原则。

这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有动力,同时又要经受市场的约束和亏损的压力。

劳动者可以双向选择、自由流动,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和取得尽可能高的报酬的职业。

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在市场制度下,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是经济利益的争夺。

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信号,这样的价格才能权衡成本和收益,以及协调各个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客观尺度。

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开、公平和公正,竞争各方的地位和权利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能在市场中享有垄断和特权地位。

没有公平竞争就不可能有等价交换,也就不可能有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率的配置。

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决策分散化、利益的竞争关系,以及制约市场运作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整个经济运行需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市场的运转有秩序有规则,成为有序的市场。

各经济主体在法律面前成为平等的一员。

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

㈤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社会生产和增长,必然要求市场容量的扩大,要求突破地区、部门直至国界的限制,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接轨。

通过市场开放,扩大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通过国际间要素流动,可以平衡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不平衡性,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实现更高的价值,加速国内市场的发育。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总是为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与具体社会制度相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因此,除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反映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属性。

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经济主体的结构。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一定要占大多数或优势,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要占支配地位,并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公平分配等方面,体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占一定数量比例基础上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主体”是指公有经济具有一定功能、作用和地位基础上的数量比例。

主体涵盖主导。

只有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积极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民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需要对它们进行正确引导和加强监督依法管理,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所有制结构模式应在国家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形成。

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各种经济成分都要进入市场,平等竞争。

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既体现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市场经济原则在分配关系中的贯彻。

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把个人收入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合理拉开差距,这同市场机制刺激效率的作用是一致的。

同时,由于按劳分配不包括资本收入,只是以劳动取得报酬,因此不会出现收入差别的过分悬殊,产生两极分化。

即使企业之间由于经营水平不同,从而通过市场获得收入有多有少,按劳分配水平有高低,但作为个人收入仍然没有超出劳动报酬范围,企业的积累是公共财产。

整个社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不仅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又有利于缓和市场经济在分配上的矛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㈢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使国民经济结成统一整体;国家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对市场的调控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因而国家能够更有效、更合理地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计划与市场以及微观放活与宏观协调的关系,宏观调控能力更强。

简言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是当代解决公有与私有、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三大世界性基本经济矛盾的最佳模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由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五个主要环节构建而成。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色。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新的经济体制创造相应的微观制度资源配置。

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明晰化的产权制度,使企业成为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主体。

产权主体是企业实行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基础,只有产权主体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主体。

企业有法人财产权,能以自己的法人财产弥补亏损偿还债务,做到自负盈亏。

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其经济利益的驱动必然加强,努力使资产保值增值,并获得最大利益。

企业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竞争,自动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要求决定自身的行为取向,自主决策生产要素的组合及经营活动。

所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是企业的运行环境,市场体系化是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条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商品市场已获得很大发展,绝大部分产品已商品化、市场化。

与此相对应,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市场机制难以调节资源的合理流动。

因此要尽快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为重点,其他要素市场齐备的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同时,还要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是经济运行的信号灯和平衡器,通过价格的波动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实现商品价值、调节资源配置、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体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健全对价格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能够健康运行。

三、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尽量缩小政府直接审批的范围,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移给市场,政府只行使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审批,把企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性业务转给中介组织。

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同时,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保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等。

为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就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宏观凋控体系,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为此,我国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以便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是功能互补的关系,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

四、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要改革工资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体系是多层次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方面的内容,而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基本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扩大分配的差距,甚至形成贫富悬殊。

而且,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铁的规律。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应使贫困者或破产企业和中断劳动就业的职工能够得到必要的社会帮助。

以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对此,市场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所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

上述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是什么?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

参考书目:

《十六大报告》

 

说明

凯思腾公司:

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8月1日实施了发票制度改革,取消了资金往来发票,市地税局2003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发票改革工作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2003〕322号)文件,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

“凡纳税人发生的不属于经营性的业务往来,可以使用上级部门自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