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资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408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资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环资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环资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环资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环资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资法试题.docx

《环资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资法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资法试题.docx

环资法试题

环境资源法的试题2009-06-2322:

35环境资源法学试题

(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

1环境:

《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矿藏、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无过错责任:

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3排污收费制度:

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4清洁生产:

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在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下进行清洁产品的生产。

5自然保护区: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异议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体术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理解错误是(C)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定义。

D环境与自然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C)

A物B精神财富C物和行为D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3.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1945年宪法规定B1975年宪法

C1978宪法D1982年宪法。

4.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B)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三同时”制度

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D排污许可制度。

5.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D)

A规划许可证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D排污许可证。

6.我国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构是(C)

A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B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C国家环境保有护总局D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大气污染排污收费制度可以表述为(D)

A达标、超标双重收费的制度B超标收费的制度

C排放即收费的制度D达标排放收费、超标排放违法的制度

8.下列关于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错误的是(A)

A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但是如果其达标排放即无需限期治理

B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实行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C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而不考虑其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标

D对设立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地区和其它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并且在《大气污染防治法》施行前排污单位已经建成的设施,如果其污染物的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则无论其是否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都要实行限期治理

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审核本行政区域内向该水体排污的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对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该单位(D)

A排污许可证

B特殊需排污许可证

C普通排污许可证

D临时排污许可证

10.对违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后被责令限期治理,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应有下列哪个部门决定其停业或者关闭(D)

A上级人民政府

B本级人民政府

C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BD)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是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特征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环境这间的关系

D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物

2.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ABCD)

A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B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C实现三种效益的统一

D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

3.下列关于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有(ABD)

A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D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4、下列哪些自然资源不能成为集体所有权的客体(BD)

A草原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野生动物资源

5.某单位因排放污水而致附近十余户农户的庄稼遭受损失。

下列有关表述中哪些是错误的?

(ABD)

A.若该单位能证明其污水排放标准是条符合有关排污标准规定的,则该单位不承担民事责任

B.若该单位能证明主观上确无任命过失,则不承担民事责任

C若造成财产的重大损失,可对直接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D受害农户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其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四、判断题每题2分)

五、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含义和作用。

答:

⑴含义:

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当把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放在优先位置,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在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危害;或者采取积极地预防措施,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而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采取各种手段积极治理的原则。

(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预防为主,不是代替治理措施,也不是治理不重要。

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做到防治结合。

⑵作用:

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以尽量避免环境损害或者将其消除于生产过程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不可避免的污染,则通过各种净化治理措施,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这无疑是一种投资少、收效大,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把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卓有成效的措施。

因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又是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的。

前者是从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上保证协调发展原则的体现。

2.简述环境标准的制定权限。

答: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国家级环境标准由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

在地方级(省级)环境标准方面,就环境质量标准而言,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指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

向已有地方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资源法试题(四)

本试卷只作为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另行计算,合计得分为期末成绩。

一、判断分析(任选5题,每题6分,计30分)

1、环境资源法是基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法律部门。

2、环境资源管理行为生效后,非依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的效力,为环境资源管理行为的约束力。

3、排污收费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体现。

4、行政诉讼虽然有行政复议前置原则,但除法律明文规定之外,行政诉讼的提起,不以是否经过行政复议程序为必要条件。

5、环境民事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原告将一切举证责任都转移给被告,由被告就原告的损害是否存在过错提供证据进行证明。

6、在对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7、地方环境标准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并发布。

8、环境法律责任必须以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

9、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行政处罚决定。

10、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实效的期限为3年,从当时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二、简答(任选2题,每题8分,计16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2、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内容

3. 简述我国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

三、论述(任选1题,计14分)

1、试述环境资源法是社会本位法。

2、试论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四、案例分析(共1题,计13分)

1999年1月,河南省某市农新村将本村窑厂(已经有权机关批准)发包给本市农民李某,承包费(包括取土用地费)每年15万元。

同年1月,李某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了法定代表人资格。

同年2月,农新村村民委员会未经有权机关批准,擅自将该村三组18亩耕地划给该窑厂作取土用地。

12月,窑厂实施了取土行为。

至某市国土局接到群众举报前去制止时,已挖毁耕地10.67亩。

之后某市国土局进行立案调查,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规定,对农新村及农新村窑厂作出如下处罚决定:

①责令农新村村民委员会和农新村窑厂在20日内对被挖毁的10.67亩耕地进行治理;②对农新村村民委员会处以罚款35500元;对农新村窑厂处以罚款28440元。

问:

(1)农新村窑厂的行为是否违法?

为什么?

(5分)

(2)农新村窑厂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该责任的特点?

(4分)

(3)如农新村窑厂对处罚决定不服,可以采取哪些救济途径?

如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是否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是什么性质的诉讼?

 (4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生物富集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物量金字塔D.生物放大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我们共同的未来》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3.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

A.私人所有B.集体所有C.开发者所有D.全民所有

4.一般来说,各国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在()

A.19世纪5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管理制度是()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许可证制度

C.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制度D.经济刺激制度

6.在我国,取得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要方式是()

A.强制取得B.法定取得C.自然添附D.天然孳息

7.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准D.环境基础标准

8.违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

A.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B.缴纳超标排污费

C.停产整顿D.限期治理并由环保部门处以罚款

9.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A.限期治理制度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D.总量控制制度

10.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其批准单位应当是当地()

A.公安部门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卫生部门D.人民政府

11.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

A.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B.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C.经海关同意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D.可以在向环保部门缴纳预防危险费后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1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A.50%以上B.60%以上C.70%以上D.80%以上

13.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A.生活用水的需要B.农业用水的需要

C.工业用水的需要D.航运用水的需要

14.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

A.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B.用材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C.经济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D.薪炭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1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

A.国务院B.国家环保总局

C.国土资源部D.地方人民政府

16.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A.缓冲区B.实验区C.核心区D.外围保护地带

17.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A.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B.绿色和平组织

C.国际自然保护同盟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8.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油污所造成的民事责任应当由()

A.船舶承运人承担B.船舶所有人承担

C.货物所有人承担D.船长承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9.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B.海洋C.矿藏

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

20.环境与资源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

D.预测性原则E.技术性原则

2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A.内水、领海B.毗连区C.大陆架

D.专属经济区E.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

22.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规定的固体废物管理“三化原则”是()

A.无害化B.减量化C.工业化

D.资源化E.回收化

23.土地违法犯罪的罪名包括()

A.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B.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C.非法变更土地用途罪D.非法出租土地罪

E.非法占用耕地罪

24.为了规范渔业养殖,防止不合理的捕捞活动对渔业资源造成破坏,我国《渔业法》规定了下列管理措施()

A.实行渔业限制制度B.实行渔业养殖使用证制度

C.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D.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

E.限定捕捞场所、时间、方法和工具

25.各国负有不损害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管辖范围以外地区”主要是指()

A.公海及其海底B.南极C.大气空间

D.外层空间E.月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生态系统

27.污染物排放标准

28.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29.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3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3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规定的水土流失预防措施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小题8分,第34小题10分,共18分)

33.试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34.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环境污染侵权诉讼、特别是排除妨害诉讼的判决是以原告(受害人)的败诉而告终的。

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山西省某市环保局接到其辖区内一果农的投诉:

某焦化厂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使其果树水果产量大幅度减产,向焦化厂索赔不成,故请求环保局予以处理。

环保局受理了该投诉,并组成调查组对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调查勘验,地区农业环境监测站也出具了《对××苹果园内烟尘污染使苹果受害的调查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和1987年9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95年8月29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并于当日公布生效)第36条之规定,环保局于196年3月11日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焦化厂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的15日内向果农支付污染损害赔偿费5000元,但焦化厂收到处罚决定60日后,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未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

于是,环保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法院却裁定不予执行。

请分析环保局在本案中应有的地位及其处理权的性质,并指出环保局在该案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简要说明人民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

36.四川省某县一企业建设在农村,其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10分贝,但其前后左右都是荒地,因而没有其他单位和居民受到该厂环境噪声的干扰,只有其本厂的职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

当地环境保护局以该企业超标排放噪声为由,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征收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每月1600元。

该企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环保局的行政决定。

其理由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16条规定: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按照该法第2条规定,环境噪声污染必须有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

我企业只满足噪声超标一个条件,不属于限期治理和缴纳超标排污费的对象。

结果,法院采纳了原告企业的意见,判决撤销环保局的决定。

请问:

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

为什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D2.A3.D4.C5.B

6.B7.C8.D9.D10.A

11.B12.D13.A14.A15.A

16.C17.C18.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9.ABCDE20.ABCD21.ABCDE22.AD23.ABE

24.ABCDE25.A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四个部分组成。

27.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制定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环境质量的要求。

28.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它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有影响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二是自然资源使用权。

29.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和方法。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在于: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运用。

31.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

(1)设立水体保护区;

(2)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禁止性规范;

(3)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限排措施;

(4)规定防止农药和化肥污染的措施;

(5)规定防止船舶污染的措施。

32.

(1)保护和改善植被;

(2)限制坡地垦荒;

(3)加强林业管理;

(4)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小题8分,第34小题10分,共18分)

33.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

(2)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因为:

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法救治。

(3)贯彻该原则的主要措施:

加强对计划(或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管理;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

34.产生原因包括:

(1)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有优美舒适环境享受权;

(2)环境法律规定中多为行政管理规定,缺乏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环境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3)环境法理论研究超前、环境立法滞后;

(4)受经济发展、技术条件的限制;

(5)与加害人相比,受害人多为弱势群体;

(6)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意识而言,审判人员环境意识较为薄弱;

(7)来自政府及有关经济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当干预。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

(1)环保局应当事人请求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属居间调解行为,应制作处理决定书或者调解处理决定书,而不应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

(2)《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关于“责令赔偿损失”的行政处罚形式,环保局的这一处罚无法律根据。

(3)环保局适用法律错误。

本应适用修改后已经生效的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但却适用旧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4)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是正确的。

因为:

《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授权环保部门对不执行其纠纷处理决定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行政诉讼法》也没有规定对行政机关居间调解的处理决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6.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

因为:

(1)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必须具备排放噪声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只超标不扰民的噪声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

(2)责令限期治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属于越权行政。

(3)对不扰民的超标噪声,不应征收排污费。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因从事本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