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216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

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春季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

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脊髓膜炎、麻疹、腮腺炎等。

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沬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春季常见传染病:

1、手足口病

   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传染病,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染。

是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全年均可发病,5—7月份为高发期。

手足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2、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

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4、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

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

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

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

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6、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暴发或散发的重要病原体。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10~100个病毒即可感染)、传播途径广泛(水源、食物、物品、密切接触及呕吐物和粪便可形成气溶胶等传播),极易在幼托机构、学校、养老院等单位引起集体暴发,被称为“胃肠性流感”。

7、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一般情况下,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儿童多见,冬春季常在幼儿园及小学流行。

8、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多为幼儿。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为多见。

传染性很强,容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口集中的地方流行和暴发。

临床表现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

9、脑脊髓脑膜炎

脑膜炎是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

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

脑膜炎可累及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炎多继发于颅骨感染。

自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此病之发病率已大为减少。

软脑膜炎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炎症,则颇为常见。

因此,目前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软脑膜炎而言。

脑膜炎绝大部分由病原体引起,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是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少数则由刺激性化学药品(如普鲁卡因、氨甲蝶呤)引起。

脑膜炎有3种基本类型:

化脓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引起),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氏杆菌及真菌引起)。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

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

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

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手足口病

一、概述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四、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六、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七、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八、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九、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

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知识

一、概述

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暴发或散发的重要病原体。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10~100个病毒即可感染)、传播途径广泛(水源、食物、物品、密切接触及呕吐物和粪便可形成气溶胶等传播),极易在幼托机构、学校、养老院等单位引起集体暴发,被称为“胃肠性流感”。

美国每年约发生诺如病毒感染2300万例,住院病例5.6~7.1万例,死亡570~800例,医疗负担高达2.84亿美元。

2006年,美国CDC将其列为生物恐怖B类因子。

2006年底,诺如病毒迅速蔓延日本全国,造成304万人感染,数人死亡,已严重危害到公众身心健康。

二、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临床上发病突然,症状以呕吐和腹泻为主,可伴有腹痛、恶心和发热,儿童病例以呕吐为主,成人为腹泻为主。

三、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性强。

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感染诺如病毒:

1、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2、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3、直接接触到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同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

四、治疗方法

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尚无特殊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治疗为主,病程一般为2~3天,恢复后无后遗症。

然而不能喝足够多水来补充呕吐、腹泻丢失的水分,可能出现脱水,需要特殊的医学观察的人包括儿童、年老者和不能自理的所有年龄段人。

五、预防措施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保护环境卫生。

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对病人的呕吐物及粪便要及时消毒处理,确保周围环境的清洁;被污染衣物应该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2、注意饮食卫生,以免“病从口入”:

A、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购买街边小店的零食,如:

烧烤、串串香、凉面等,发霉、变质、过期的食物、苍蝇叮爬的食物都不能吃;B、不带零食到幼儿园;C、饭前、便后要把双手洗干净;D、所有食物应彻底煮熟才食用。

(生吃瓜果要洗烫、削皮,不吃生的或半生熟的食物,禁止生吃贝类等水产品)。

E、餐具要经常消毒,不与别人共用餐具,提倡使用“公筷”。

3、注意饮水卫生。

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与别人共用水杯。

4、讲究个人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做到:

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发、自带水杯和纸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5、提高身体素质。

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均衡,增强体质。

6、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若出现了身体不适(特别是: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应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并前往正规医院诊治。

 

预防水痘传播的小知识

概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与患儿接触的儿童约90%会发病。

而且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前均有传染性.患者以2~10岁的儿童多见,集体儿童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

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

皮疹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足跖更少。

初起为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绕以红晕。

水疱初呈清澈的水珠状,壁薄易破,伴有瘙痒。

经2~3天而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在发病3~5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发生,故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损,病程约2~3周。

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可出现水痘性肺炎、脑炎、心肌炎及暴发性紫癜等并发症。

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在完全治好以前不应去幼儿园或上学。

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5.家长平时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6.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3周。

因为感染病毒后不是立即发病,一般要经14~17天的潜伏期,长者可达3周。

幼儿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措施

一、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一般情况下,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儿童多见,冬春季常在幼儿园及小学流行。

近年来由于腮腺炎疫苗的接种,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减少。

二、感染腮腺炎后14--24天出现低热、头痛、疲倦,然后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腮腺肿大,痛感,张口困难,进食时痛,尤以吃酸性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时疼痛加重。

颌下腺和舌下结也会肿大。

附近淋巴结也相继肿大。

腮腺肿胀4--5天渐消退,1--2周痊愈。

三、腮腺炎可合并脑炎、胰腺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

脑炎可出现高烧头痛、呕吐、嗜唾,也可出现抽风和昏迷症状;胰腺炎可引起上腹剧痛及呕吐;睾丸炎可见一侧睾丸肿痛,痊愈后会使该侧睾丸萎缩,幸而多发生于一侧,不致影响生育。

四、治疗本症主要以中药为主,如服用清热解毒药,外敷如意金黄散,用凉茶调敷,保持湿润才能有效。

用半流质饮食及软食以减少张口和咀嚼,避免酸性及刺激唾液分泌的食物及饮料。

 五、 患儿需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能进普通饮食之后才可上幼儿园。

 

麻疹防治知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多为幼儿。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为多见。

传染性很强,容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口集中的地方流行和暴发。

临床表现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

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被动免疫抗体。

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抗体水平已测不出。

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可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潜伏期约10天。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目前国家采取以预防接种麻疹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麻疹患者要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一、管理好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此病唯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应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

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半小时,医务人员需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间隔至少20分钟后再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麻疹疫苗。

我国国家免疫规划麻疹疫苗程序8个月时初始免疫,1.5岁~2岁时加强一次,接种剂量为0.5毫升皮下注射。

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两日内,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

麻疹疫苗可与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

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麻疹疫苗;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

2.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

一般可选择注射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

 

预防流行性感冒宣传知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类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它在动物中广泛分布,并能在动物中引起流感流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

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爆发,不引起

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

  由季节变化引起的伤风、感冒屡见不鲜,冬季更是流行性感冒高发的季节,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患上流行性感冒,严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一、如何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

  1. 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2.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和外出归来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的水下洗手,手要彻底洗干净;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3.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4. 家里的门窗要定时打开,进行自然通风,每天不少于2小时。

  5. 当阳光普照时,被褥要在太阳下暴晒2小时左右,起着杀菌作用,每星期不少于1次。

  6. 每天注意饮食均衡,要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白开水,适当吃些水果。

定时进行运动,有足够休息时间,减轻压力,

  7. 保证足够的睡眠。

   8. 到公共场合,尽量戴口罩。

   9. 在公共场所经常使用的物品应该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擦拭消毒。

   10. 可注射流感疫苗,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11.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该掩上口鼻,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12. 如果感觉不适,应该尽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曾经密切接触过同类病人。

   二、防治流行性感冒要遵循的原则

  1. 隔离患者。

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2. 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只有早期(起病3天内)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3. 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重视。

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生素仅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4. 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

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大多数能有效改善症状。

病程已晚或无条件应用抗病毒药物时,可对症治疗,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因为此类药物与流感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偶而可以致死。

 

脑脊髓膜炎防治知识

脑膜炎是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

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

脑膜炎可累及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炎多继发于颅骨感染。

自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此病之发病率已大为减少。

软脑膜炎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炎症,则颇为常见。

因此,目前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软脑膜炎而言。

脑膜炎绝大部分由病原体引起,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是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少数则由刺激性化学药品(如普鲁卡因、氨甲蝶呤)引起。

脑膜炎有3种基本类型:

化脓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引起),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氏杆菌及真菌引起)。

一、病因

1.细菌性脑膜炎

是因某种细菌传染造成。

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美国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

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

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2.结核性脑膜炎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

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3.病毒性脑膜炎

可由几种病毒引起,包括几种与腹泻有关的病毒,其中之一可能是被大田鼠等咬后感染。

4.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还可由真菌引起。

最为常见的一种是隐球菌,可在鸽子类中找到。

健康人不易患与真菌有关的脑膜炎,但对那些HIV病毒感染的人则不一样,这是一种可以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二、临床表现

1.结核性脑膜炎

早期表现为患儿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好哭;精神呆滞;不喜欢游戏;还可有低热、食欲减退、呕吐、睡眠不安、消瘦表现。

年长儿可自诉头痛。

如果病情严重,头痛呈持续性并加重,呕吐加重并可变为喷射性,逐渐出现嗜睡,还可出现抽搐,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出现昏迷,频繁抽搐,四肢肌肉松弛、瘫痪。

还可出现呼吸不规则,部分患儿死亡。

2.化脓性脑膜炎

是小儿常见的,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

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神经系统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异常。

由于小儿抵抗力较弱,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细菌易进入大脑神经系统。

一般为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引起败血症,细菌进入大脑所致。

部分由于中耳炎、头部外伤后感染,细菌直接进入脑膜所致。

儿童时期起病急,高热可达39℃以上,小儿常诉剧烈头痛,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呕吐频繁。

起病时小儿神志清醒,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神志模糊,言语杂乱,不能正确辨别方向,抽风,昏迷。

病情严重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出现抽风及昏迷。

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小儿颈部僵硬,头向后仰,背部僵硬,小儿整个身体向背后弯曲似“弓”样,医学上称角弓反张。

小儿还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部分小儿皮肤有出血点。

较小的患儿由于囟门还没有闭合,骨缝可以裂开,所以症状出现晚,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症状,以后出现嗜睡、烦躁、易受惊吓、尖声哭叫、眼球固定,有时用手打头,摇头,往往到出现惊厥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由于病变可引起脑膜粘连和脑实质的损害,因此可以出现颅神经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