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317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樟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樟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0日樟树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2

第一节发展回顾2

第二节发展趋势6

第三节战略机遇7

第四节面临挑战8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0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0

第二节发展定位12

第三节发展目标14

第四节战略重点16

第三章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筑绿色发展新高地18

第一节打造世界中药之都,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18

第二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格局19

第三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主题21

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绿色发展新基础22

第一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2

第二节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增长方式26

第三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35

第四节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41

第五章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开创绿色发展新格局43

第一节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城镇体系44

第二节搞好综合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48

第三节加快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51

第六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营造绿色发展新环境55

第一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55

第二节完善体制机制建设57

第七章树立城市品牌形象,展现绿色发展新面貌59

第一节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文化特色60

第二节增进名实相促,打造区域品牌61

第八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63

第一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3

第二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累开发人才资源66

第九章增进社会和谐程度,丰富绿色发展新内涵70

第一节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70

第二节重点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74

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76

序言

从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之后的第一个五年,是樟树市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樟树市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反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精神,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战略。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樟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指导全市加快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十个部分:

“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进社会和谐程度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带来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准确判断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第一节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45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年均增长达到17.7%;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7.09亿元,年均增长30%。

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0亿元,年均增长4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亿元,年均增长18.8%。

农民人均纯收入6619.53元,年均增长13.1%。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4:

47.6:

28.4调整为2010年的14.9:

55.1:

30。

201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50亿元,工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以药业(包括药材种植、药品生产和流通)、酒业(主要是白酒加工)、盐化工业(主要是岩盐开采和加工)和机械五金业(主要包括保险设备和起重设备制造)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

其中,酒业、药业、盐化工在省内优势明显。

食品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初具规模。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这条主线不动摇,精选产业项目,紧盯“高精尖”,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储备了一批高税收、高效益、环保及高附加值项目。

新上一批以四特“两城”、宏宇能源循环经济项目、赣中氯碱循环经济园等为代表的关联度大、覆盖面广、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财政收入增长,带动劳动力就业扩大。

受到广泛关注的两项重大民生工程——四特大桥、仁和大道正在抓紧施工。

草溪河治理工程城区段全线开建,将有效缓解城区夏季污水散发异味问题,改善城市形象。

盐化基地铁路专用线及货场等工程也进展顺利。

盐化基地220千伏变电站、博物馆升级改造等19项惠民工程全面竣工。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仁和集团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樟树首家上市企业。

2010年全市利用外资达到5000万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0.7%。

外贸出口6000万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53.96%。

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投融资、财政等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初见成效,科教文卫体等领域改革正走向深入。

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

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加快了中心绿地公园、东湖公园、福城公园等城市公园和城市重点地段绿化建设,加大整治区域性、行业性污染,保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稳步进行。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大市、经济强市。

广泛开展“百里香樟景观长廊”、“11238城市增绿工程”、平原绿化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

2010年荣获“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称号,排名全省第一。

以沪昆高速公路和樟吉高速公路绿化精品为龙头的通道绿化、以省级盐化工基地为主体的工业园绿化、以城区“11238”公共绿地建设为平台的中心城区绿化、以绿色乡村工程为示范的新农村绿化、以高产油茶种植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事业获得新成效。

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文体事业成绩斐然。

先后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市和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

樟树剪纸、药都药膳、四特酒酿造及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一五”期间,我市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樟树药交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全面展开。

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军地关系不断提升。

第二节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趋势。

经济发展进入跃升期。

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向更高水平迈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在注重总量扩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产业调整进入加速期。

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势推出,都要求产业调整在速度和深度上加快步伐。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绿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业融合。

“十二五”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且协调发展的任务更为迫切。

创新成为关键,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优化和升级的作用,更加注重培养高端人才,走高端发展之路。

区域合作进入突破期。

“十二五”时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市应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统筹发展。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构建区域商贸、技术、人才、文化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交流平台。

在塑造城市品牌、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民生改善进入攻坚期。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与差异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的同时,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民众普遍要求。

在关注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困难群体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共享性发展。

城镇建设进入关键期。

樟树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基本形成,城市服务功能和基础实力初步奠定。

“十二五”时期,应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中心城区集聚,调整城镇职能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环境保护进入深化期。

绿色发展成为时代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既是我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外部需要,也是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和产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资源节约,营造绿色发展“软”、“硬”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第三节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一些外部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未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未来一段时期必将大力推动我市城镇化、工业化建设。

我市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以结构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这为我市加快发展进程,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条件。

江西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战略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持。

我市盐化工基地被确定为江西省特色产业基地,在用地、税收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

中药材种植基地、国家商品粮基地等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

应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壮大县域经济,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加快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正加速向内陆省份转移。

我市应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加快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第四节面临挑战

樟树市未来发展面临主要挑战有:

产业结构不够协调。

表现为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偏低。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及时跟进经济现代化进程,生活性服务业开发不足。

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刚刚起步。

土地资源瓶颈凸显。

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土地审批环节较为宽松,一些项目圈占了过多土地,致使土地资源消耗过快,面临后续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

土地不足日益成为制约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因素。

城市品牌创建不够。

我市已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但优势文化资源存在“点、散、乱”的问题,城市品牌不够突出,尚未形成应有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薄弱,自主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缺少一批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技术人才培训进展缓慢,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落后,配套激励措施严重不足,企业研发投入有待提高。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我市虽在药酒盐等传统行业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但发展面临日趋激烈的省内外竞争。

部分产业受制于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本身发展规律所限,未来继续快速发展面临一定难度。

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条过短,上下游配套产业缺失,产业风险较高。

总体来看,我市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

但机遇远大于挑战。

我市应紧紧扭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动摇,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为指引,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扩张城镇空间;强化文化特色,树立城市品牌;健全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引进高端人才,重视自主创新;促进全市和谐,稳定社会民生。

把樟树市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和率先崛起的先锋队。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项目驱动,跨越发展。

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做大经济总量。

以终端项目、龙头企业为重点,主动引进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明显的重大项目,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产业带动,集聚发展。

以打造若干产业集群为目标,扶持相关配套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

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相关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坚持自主创新,科学发展。

把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推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使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技术,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创新与城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主动承接,开放发展。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融入区域发展建设进程。

以开放作为改革深化的动力,以改革作为开放持续的保障。

推进体制改革,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环境,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化市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着力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加强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同步进行。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节发展定位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世界中药之都”:

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平台的发展定位,提升樟树市“药都”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药文化产业,在“中国药都”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樟树市成为“世界中药之都”。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依托与丰城、高安组成的“丰樟高”城市圈,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中心枢纽,加强区域统筹、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打造赣西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赣江经济带重要工业城市:

依托临近赣江、过境京九、浙赣铁路带来的交通优势,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立足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与相邻沿江城市错位发展。

建设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赣江经济带重要工业城市。

(二)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国际中药材电子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依托医药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优势,以药交会为抓手,以医药产业园为载体,以贸易为导向,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业,加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亚洲最大的集中药材采购、贸易交易、仓储物流、客服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中药材电子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提高国际影响力。

——江西省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区:

优化产业布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效低耗先进制造业。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基地型、旗舰型高科技项目,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过渡。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加强自主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打造江西省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区。

——江西省旅游休闲与养生新地标:

依托樟树市“药、酒、盐,古文化、道教文化、生态休闲”等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休闲旅游、养生项目建设。

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打造以体验盐泉漂浮、水上娱乐、运动休闲、疗养保健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打响“中国第一养生天堂”品牌,打造江西省旅游休闲与养生新地标。

——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

依托医药产业基础和药都文化、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医药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旅游及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先导基地:

以争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排头兵为核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全面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医药物流、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先导基地。

第三节发展目标

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12345”:

即打造一个品牌,冲刺两个目标,建设三个样板,优化四大产业,实现五个翻番。

一个品牌即“中国药都,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两个目标即冲刺中部二十强、全国百强县(市);三个样板即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绿色发展先导基地的样板;四大产业即医药、食品、盐化工、机械五金四大传统产业;五个翻番即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外贸出口五个方面的翻番。

经济发展目标:

预期“十二五”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平均增速12.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0美元,较“十一五”末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4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超过1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达到8100万美元。

结构调整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

力争“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

55:

3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8.3%;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25万人,建城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

社会发展目标:

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更多居民所共享。

“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50元。

城镇调查失业率不超过4.5%。

实现两个“百分百”: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国民素质持续提高。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年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尽量改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状况,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目标:

万元GDP综合能源消耗持续稳定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3%,森林覆盖率达35%。

更加重视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

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樟树市“十二五”国民经济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预计

“十二五”规划

属性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45

300

12.5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3600

7200

11.5以上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7.09

42

2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10

274

2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2

80

20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额

万美元

5000

8100

10.12

预期性

出口

万美元

6000

12000

15

预期性

结构调整

三产比例

%

14.9:

55.1:

30

9:

55:

36

-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34.48

48.3

【13.82】

预期性

占GDP的比重

城镇化率

%

46

52

-

预期性

社会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7.5

8

-

约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

4.5

-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6619.53

11650

12

预期性

城镇居民基本

%

100

100

-

预期性

医疗保险覆盖率

新型农村合作

%

98.6

100

【1.4】

约束性

医疗参合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9.3

9.8

-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

%

76.6

87

【11.4】

约束性

环境保护

万元GDP综合

吨标准煤

1.28

待定

-

约束性

能源消耗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0.8

待定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万吨

2.53

待定

-

约束性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2.05

43

【0.95】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29.5

35

【5.5】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率

%

75

85

【10】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

%

45

85以上

-

约束性

无害化处理率

注:

1、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汇率按1:

6.8折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

2、约束性指标待省、宜春市下达计划后再调整。

第四节战略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产业集群化: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继续做好“老三篇”,全力推进“新三元”——“老三篇”即药酒盐三大传统产业,“新三元”即新能源、光通讯、大旅游三大新型战略产业。

工业绿色化:

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环境友好型产业。

改进生产工艺,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

通过资源循环再用、废物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加强节能减排,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两高一低”产业,构建工业环保新体系。

社会和谐化: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妥善安置城镇、农村富余劳动力。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社会民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安全网。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倾斜。

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建设和谐樟树。

城市生态化: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大资源节约,健全监管机制,保障环保资金投入,营造城市发展新环境。

重点推进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城乡一体化: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调整城镇职能,优化城镇布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安全饮水等服务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