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5359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科学重点总结.docx

眼科学重点总结

眼的组织解剖

视器的组成:

眼球、眼眶及眼的附属器、视路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

眼球:

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附属器: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

(一)眼球壁

1、角膜横径11.5-12mm垂直径10.5-11mm曲率半径前表面7.8mm后表面6.8mm角膜厚度中央0.5-0.55mm周边1mm分层:

上皮细胞层,35μm,抵抗力强,再生力强;前弹力层,不可再生;基质层,500μm,90%,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质地坚韧,有保护作用,损伤后不可再生;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分泌,可再生;内皮细胞层,角膜-防水屏障功能,独特的泵功能,终生不可再生,损伤后主要依靠临近细胞的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陷区。

角膜生理特点:

是眼的主要屈光介质;具透明性,本身无血管;表面含大量的感觉神经;营养来源于泪膜、房水及角膜缘血管网。

2、巩膜,由外向内分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

眼外肌附着处最薄(0.3mm)视神经周围最厚(1.0mm)

3、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无明确分界线,亦称角巩膜缘。

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处。

4、前房角:

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前外侧壁为角膜缘,从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前端和虹膜根部。

内包含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

房水滤过的小梁网可分为葡萄膜部(前房侧)、角巩膜部和近小管组织(Schlemm管侧)三部分,近小管组织是房水外流的主要阻力部位。

5、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含营养、遮光、调节功能。

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房与后房,前面为基质层后面为色素上皮层,色素上皮层又分前后两层,前层发出肌纤维形成瞳孔开大肌。

瞳孔(2.5-4mm),瞳孔括约肌,副交感N,散瞳;瞳孔开大肌,交感N,散瞳。

睫状体,前1/3称睫状冠,内表面700-80各纵行放射状脊样褶皱称睫状突,分泌房水;后2/3睫状体扁平部,扁平部与脉络膜连接处呈锯齿状称锯齿缘。

睫状体主要由睫状肌(调节晶状体,平滑肌,副交感N)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

睫状肌外侧纵行、中间的放射状、内侧环形三组肌纤维构成。

脉络膜介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主营养、遮光。

近视反射:

为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并同时发生调节和集合作用的现象,系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其传入路与视路伴行到达皮质。

传出路:

视皮质发出的纤维经枕叶-中脑束至中脑E-W核和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在随动眼神经到达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内直肌,同时完成瞳孔缩小、焦点移近和眼球内聚的集合作用

瞳孔光反射路径.传入路:

与视觉纤维伴行,在外侧膝状体前离开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至中脑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一部分纤维绕中脑导水管,到同侧E-W核,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交叉,到对侧E-W核。

传出路:

两侧E-W核发出的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由节后纤维随睫状短神经到眼球内瞳孔括约肌

6、视网膜后极部有一个无血管凹陷区,解剖上称中心凹,临床称黄斑,含丰富黄色素。

其中央有一小凹,解剖上称中心小凹,临床上称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视盘又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分。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中间有一潜在间隙,视网膜脱离机友此处分离。

视网膜的组织学结构.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视锥细胞,锥状体,于黄斑部,感强光色觉;视紫蓝质、视紫质、视青质。

视杆细胞,长柱状,于黄斑以外,感弱光。

视紫红质。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级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在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此区神经元的传递又呈单线连接,故视力非常敏锐。

视杆细胞在中心凹处缺乏,距中心5mm左右最多。

(二)眼球内容物

1、房水,无细胞透明液体,蛋白含量很少。

维持眼内组织代谢,维持眼内压并参与屈光。

房水循环:

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约占10%~20%)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约占5%)。

前房是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0.2ml.后房是指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容积0.06ml

2、晶状体,双凸面透明体,悬挂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富有弹性。

由束膜、晶状体核和晶状体皮质组成。

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和玻璃体

晶状体调节:

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向晶状体赤道部靠近→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近视清晰

3、玻璃体,透明凝胶体,无神经及血管,无再生能力。

起支撑、屈光作用。

和视网膜睫状体相贴,视盘边缘、黄斑中心凹周围及玻璃体基底部,即齿状缘前2mm和后4mm区域粘连紧密。

眼的屈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球突出度正常平均值12~14mm,两侧眼差≤2mm,眼压10~21mmHg

二、眼眶及眼附属器

1、眼眶,由额骨、颞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组成,分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

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

位于眶尖部,其中有视神经、眼动脉和交感神经纤维

眶上裂:

眶上壁和眶外壁分界处,有3、4、6颅神经和4颅神经的眼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受损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眶下裂:

眶外壁和眶下壁之间,第5颅神经第二支和眶下神经和眶下静脉通过。

眶上切迹:

眶上缘的内1/3处,矿上神经,5颅神经眼支和血管通过

眶下孔:

眶下缘内1/3处,眶下神经、第5颅神经第二支

2、眼睑,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由外向内分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层(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提上睑开启睑裂)、睑板层(睑板腺—全身最大的皮脂腺)和结膜层。

眼睑的血供:

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

3、结膜,(conjunctiva)是一层薄的半透明粘膜,柔软光滑且富弹性,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反折部分(穹窿结膜)。

这三部分结膜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conjunctivalsac)。

血供:

眼睑动脉弓和睫状前动脉

结膜周边充血与睫状充血的区别?

部位:

穹窿部明显==角膜边缘明显;血管形态:

树枝状或网状==绕角膜缘呈放射状排列;颜色:

鲜红==粉红、玫瑰色;血管移动性:

推动球结膜时随移动==推动球结膜时血管不移动;血流方向:

由穹窿部走向角膜缘==相反;肾上腺素实验:

充血消失==充血不消失;临床意义:

结膜炎表现==角膜或眼球深层组织炎症。

4、泪器,包括泪腺、泪道(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两部分。

泪腺是外分泌腺,产生浆液,每一腺体含腺细胞和肌上皮细胞。

副泪腺位于穹窿结膜,包括krause和wolfring腺

泪膜分脂质层(由睑板腺分泌形成)、水液层(泪腺和副泪腺分泌)、黏蛋白层(眼表上皮细胞和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形成)。

分为眼球前泪膜和角膜前泪膜。

5、眼外肌,有6条,4条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和2条斜肌(上斜肌和下斜肌)。

为横纹肌。

外直肌受第VI颅神经、上斜肌受第IV颅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皆受第Ⅲ颅神经支配。

下斜肌起自眼眶下壁前内侧上颌骨眶板近泪窝处,附着于赤道部后外侧巩膜。

其余都起自总腱环,附着于眼球前部巩膜。

内下外上5.5\6.5\6.9\7.7

上斜肌:

内旋,下转,外转;下斜肌:

外旋,上转,外转

三、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视交叉:

来自两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

视神经:

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四、眼部血管和神经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给视网膜内5层,睫状血管(睫状后短动脉)营养脉络膜和视网膜外5层。

眼球的静脉回流:

视网膜中央静脉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海绵窦。

涡静脉经眼上下静脉回流到海绵窦。

睫状前静脉大部分会流入海绵窦,小部分进入颈外静脉

泪器病

排出受阻,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称为泪溢;

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称为流泪。

一、泪液分泌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泪腺炎和泪腺肿瘤。

1、急性泪腺炎,临床上较少见,一般单侧发病,主要见于儿童,常并发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

临表:

眶外上方局部肿胀疼痛,上睑水肿呈“S”形弯曲变形,耳前淋巴结肿大。

结膜充血水肿有粘性分泌物。

提起上睑可见泪腺组织充血肿大。

病因多为细菌、病毒感染所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常见。

2、慢性泪腺炎,为病程进展缓慢的一种增殖性炎症,病变多为双侧性。

病因免疫反应为主,也可为沙眼性和结核性,后者多由血行传播。

3、泪液分泌过少,可导致干性角膜炎及干眼症,影响视力,较难治愈。

先天性眼泪缺乏如无泪症见于Riley-Day综合征。

Sjogren综合征又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原因不明。

原发性Sjogren综合征多见于女性。

  

二、泪液排出系统疾病

1、泪道阻塞或狭窄,主要症状为泪溢。

检查方法:

染料试验、泪道冲洗术(a、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b、冲洗液完全从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c、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由上泪小点反流,为泪总管或鼻泪管阻塞d、冲洗有阻力,部分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e、冲洗液自上泪小点反流,同时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泪道探通术、X线碘油造影。

2、急性泪囊炎,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

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以免导致感染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

患眼充血流泪、泪囊区局部皮肤红肿、坚硬、疼痛、炎症可扩散到眼睑、鼻根、面颊部。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3、慢性泪囊炎,是泪囊病变中最常见者,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

主要症状为泪溢、可见结膜充血、下睑皮肤出湿疹、挤压泪囊区有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

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眼睑病

1、睑腺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

如果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以往称为麦粒肿。

如果是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

大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而引起。

患处呈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的典型表现。

疼痛通常与水肿程度呈正比。

内外区别:

红肿:

轻度—明显;疼痛:

明显—轻度;全身反应:

少见—明显;脓点方向:

睑结膜—睑皮肤。

治疗:

 ①早期睑腺炎应给予局部热敷,每日滴用抗生素滴眼液4~6次,反复发作及伴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②当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

外睑腺炎的切口与睑缘平行,使其与眼睑皮纹一致,减少瘢痕。

内睑腺炎切口与睑缘垂直,以免过多伤及睑板腺管。

③当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更不能挤压排脓,否则会使感染扩散,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脓毒血栓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应尽早全身使用足量的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并对脓液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或药敏实验,以选择更敏感的抗生素。

2、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往称为霰粒肿。

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而致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

霰粒肿—内睑腺炎。

病程—长—短;炎症反应—无或轻—明显;皮肤外观—表面光滑,微隆起包块—疼、红、肿;触诊—无疼痛—疼痛剧烈;睑结膜面—局限蓝紫色、灰白隆起—紫红色隆起;脓点—无脓头—数日后出现脓头。

治疗 ①小而无症状的睑板腺囊肿无须治疗,待其自行吸收。

②大者可通过热敷,或向囊肿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促其吸收。

③如不能消退,应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切口与睑缘垂直。

3、睑缘炎,是指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主要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区别:

病原体:

卵圆皮屑芽胞菌—葡萄球菌--莫-阿(Morax-Axenfeld)双杆菌;自觉症状干痒—疼痒—刺痒;分泌物:

头皮痒白色干痂—黄白色脓性干痂—黄白色粘液性分泌物;睑缘表面:

充血、潮红—充血、水肿、溃疡面—糜烂;睫毛:

再生--秃睫—无睫毛脱落。

4、病毒性睑皮炎,分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和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5、眼睑良性肿瘤,眼睑血管瘤分毛细血管瘤(最常见,至7岁时常自行退缩)和海绵状血管瘤(常在10岁前发生。

它不会自行退缩,而会增大)

6、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我国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对放疗敏感)、鳞状细胞癌和皮脂腺癌(老年人睑板腺囊肿应作病理检查)。

7、倒睫(指睫毛向后生长)和乱睫(指睫毛不规则生长)

8、睑内翻,分先天性睑内翻、痉挛性睑内翻和瘢痕性睑内翻。

睑外翻瘢痕性睑外翻、老年性睑外翻、麻痹性睑外翻。

眼表疾病

角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sicca)又称干眼(dryeye),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目前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患者仅具有干眼的症状,但为一过性,只要经过休息或短暂应用人工泪液则恢复正常,且无干眼的各种体征,尤其是没有眼表的损害,亦无引起干眼的局部及全身性原因,这类情况称之为干眼症。

既有症状又有体征者则称为干眼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者则为干眼综合征。

干眼:

泪液生成不足型(泪腺疾病或功能不良)和蒸发过强型(睑板腺功能障碍)

结膜病

1结膜炎症状有异物感、烧灼感、痒、畏光、流泪。

重要的体征有结膜充血、水肿、渗出物、乳头增生、滤泡、伪膜和真膜、肉芽肿、假性上睑下垂,耳前淋巴结肿大(是病毒性结膜炎的一个重要体征)等,没有视力减退。

结膜充血、结膜分泌物、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真膜和伪膜、球结膜水肿、结膜下出血、结膜肉芽肿、结膜瘢痕、假性上睑下垂、耳前淋巴结肿大。

2、结膜炎病因:

微生物感染,细菌病毒衣原体。

物理性刺激和化学性损伤。

免疫性病变。

全身状况相关的内因。

邻近组织的炎症蔓延。

3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hyperacutebacterialconjunctivitis)由奈瑟氏菌属细菌(淋球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

其特征为,潜伏期短(10小时至2~3天不等),病情进展迅速,结膜充血水肿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gonococcalconjunctivitis)双眼常同时受累。

有畏光、流泪,眼睑高度水肿,分泌物由病初的浆液性很快转变为脓性,脓液量多,不断从睑裂流出,故又有“脓漏眼”之称。

4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acuteorsubacuteconjunctivitis)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染性强多见于春秋季节,可散发感染,潜伏期1~3天,两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

应注意隔离

5沙眼(tro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

多数沙眼根据乳头、滤泡、上皮角膜炎、血管翳、角膜缘滤泡、Herbert小凹等特异性体征可以作出诊断。

WHO要求诊断沙眼时至少符合下述标准中的2条:

1.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

2.典型的睑结膜瘢痕。

3.角膜缘滤泡或Herbet小凹。

4.广泛的角膜血管翳。

除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沙眼细胞学的典型特点是可检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但细胞学检查的假阳性率高。

沙眼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1.睑内翻和倒睫→角膜混浊和溃疡2.上睑下垂3.睑球粘连4.角膜混浊5.实质性角结膜干燥症6.慢性泪囊炎

6、病毒性结膜炎可累及角膜和耳前淋巴结。

分为腺病毒性角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后者是由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病,常见症状眼痛、畏光、异物感、流泪、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等。

7、春季角结膜炎(vernalkeratoconjunctivitis,VKC)又名春季卡它性结膜炎、季节性结膜炎等,是反复发作的双侧慢性眼表疾病。

VKC主要的症状是眼部奇痒。

睑结膜型的特点是睑结膜呈粉红色,上睑结膜巨大乳头呈铺路石样排列。

乳头形状不一,扁平外观,包含有毛细血管丛。

严重的VKC患者具有典型的体征:

睑结膜乳头铺路石样增生、角膜盾形溃疡、Horner-Trantas结节等。

8、巨乳头性结膜炎多见于戴角膜接触镜。

角膜病

1角膜炎的病因虽然不一,但其病理变化过程通常均有共同的特性。

可以分为浸润期、溃疡期、溃疡消退期和愈合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浸润期。

致病因子侵袭角膜,引起角膜缘血管网的充血,炎性渗出液及炎症细胞随即侵入病变区,产生的酶和毒素扩散,造成角膜组织结构破坏,形成局限性灰白色混浊灶,称角膜浸润(cornealinfiltration)。

病变第二阶段即溃疡形成期,因致病菌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不同而致炎症的严重程度不一。

坏死的角膜上皮和基质脱落形成角膜溃疡(cornealulcer)。

若穿破口位于角膜中央,则常引起房水不断流出,致穿孔区不能完全愈合,可形成角膜瘘(cornealfistula)。

第三阶段即溃疡消退期。

第四阶段即愈合期。

溃疡区上皮再生,前弹力层和基质缺损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瘢痕组织修复。

溃疡面愈合后,根据溃疡深浅程度的不同,而遗留厚薄不等的瘢痕。

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称角膜云翳(cornealnebula)。

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虹膜者称角膜斑翳(cornealmacula)。

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者称角膜白斑(cornealleucoma)。

如果角膜瘢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时,便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adherentleucoma),提示病变角膜有穿破史。

角膜炎治疗的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2角膜炎病因:

感染源性(细菌真菌病毒)内源性(自身免疫性)、局部蔓延(结膜炎巩膜炎)

3细菌性角膜炎(bacterialkeratitis)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角膜上皮缺损及缺损区下角膜基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为细菌性角膜溃疡(bacterialcornealulcer)。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急骤,常有角膜创伤或戴接触镜史,淋球菌感染多为经产道分娩新生儿。

患眼有畏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眼睑痉挛等症状。

病变早期角膜上出现界线清楚的上皮溃疡,溃疡下有边界模糊、致密的浸润灶,周围组织水肿。

浸润灶迅速扩大,继而形成溃疡,溃疡表面和结膜囊多有脓性分泌物。

革兰阳性球菌角膜感染常发生于已受损的角膜,表现为圆形或椭圆性局灶性脓肿病灶,伴有边界明显灰白基质浸润,革兰阴性细菌角膜感染,多表现为快速发展的角膜液化性坏死。

4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

临床表现:

多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或长期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

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刺激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

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乳白色,致密,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溃疡周围有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图8-5)。

有时在角膜感染灶旁可见伪足或卫星样浸润灶,角膜后可有斑块状沉着物。

前房积脓呈灰白色,粘稠或呈糊状。

5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引起的角膜感染称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简称单疱角膜炎。

此病为最常见的角膜溃疡,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角膜感觉减退是典型体征;a、原发单疱病毒感染:

常见于幼儿,全身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眼部受累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

b、复发单疱病毒感染:

上皮性角膜炎:

感染的上皮细胞坏死发生崩解后,向周围的细胞释放出大量的HSV,临床的相应表现为排列成行的疱疹,扩大融合,中央上皮脱落,形成树枝状溃疡,若病情进展,则发展为地图状角膜溃疡。

还有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基质型角膜炎。

诊断:

根据病史,角膜树枝状、地图状溃疡、或盘状角膜基质炎等体征可以诊断。

6角膜炎的治疗原则为:

积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细菌性角膜炎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用抗真菌药物,但目前缺乏高效理想药物,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可使用高选择性抗疱疹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抗生素可提高疗效。

巩膜病

1前巩膜炎可表现为弥漫性、结节性和坏死性三种类型。

A,B超、CT扫描或MRI能显示后部巩膜增厚,有助于诊断后巩膜炎。

晶状体病

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又称老年性白内障(senilecataract),是中老年中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和发病率均明显增高。

渐进性视力下降。

它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膜下3类。

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cataract):

最为常见。

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

(1)初发期:

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

空泡为圆形透明小泡,水裂的形态不一,板层分离多在皮质深层,呈羽毛状。

楔形混浊在皮质性白内障中最为常见。

(2)膨胀期:

又称未熟期,患眼视力明显减退,眼底难以看清。

以斜照法检查晶状体时,投照侧虹膜须深层混浊皮质上形成新月形阴影,称为虹膜投影,这是本期白内障的特点。

(3)成熟期:

患眼的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光感。

眼底不能窥入。

(4)过熟期:

可发生晶状体诱导的皮质过敏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晶状体脱位

2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眼内疾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

3.晶状体全脱位:

晶状体悬韧带全部断裂,晶状体可脱位至下列部位。

(1)前房内

(2)玻璃体腔内(3)晶状体嵌于瞳孔区(4)晶状体脱位于眼球外

青光眼

1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眼压升高水平和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

正常人眼压平均值为16mmHg,也就将正常眼压定义在10~21mmHg。

双眼差不大于5mmHg,昼夜差不大于8

2原发性青光眼是指病因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的一类青光眼。

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关闭或是开放,又可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是一种以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段组织病理改变为特征的眼病。

典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几个不同的临床阶段(分期),1.临床前期特征性浅前房、窄房角2.先兆期表现为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

3.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常降到指数或手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体征有眼睑水肿,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裂隙灯下上皮呈小水珠状,患者可有“虹视”的主诉,虹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水肿的角膜上皮其上皮细胞间出现大量的小水泡,这些小水疱由于重力作用呈水滴状,类似三棱镜,使通过的光线产生折射现象,从而出现虹视。

角膜后色素沉着,前房极浅,周边部前房几乎完全消失。

眼压常在50mmHg以上。

(三联征:

1青光眼斑2角膜后色素沉着3扇形虹膜萎缩)高眼压缓解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眼前段长留下永久性组织损伤。

4.间歇期5.慢性期6.绝对期

3原发性青光眼治疗:

a降眼压药(拟副交感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