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5279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里学 主要常用 疗法.docx

心里学主要常用疗法

心理专家为你介绍几种“行为减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高科技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难题,但是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却与日俱增。

而减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心理治疗专家就为大家介绍几种“行为减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衣着整洁

穿着整洁其本质是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衣着不仅仅是要给别人看,更是给自己信心。

2、把笔横着含在嘴里

当你很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把一支笔横着含在嘴里,这时候你的面部会出现像笑一样的表情。

面部肌肉对这种“笑”的表情具有记忆功能,就会本能地使大脑想到一些很开心的事情。

虽然我们平时说“皮笑肉不笑”,但有时候必须是先皮笑,然后才能肉笑。

先做出快乐的表情,内心才能跟着快乐起来。

3、只要聊天就好

只要聊天,只要交流起来,就对心理健康有帮助,不管聊的是什么。

拥有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最好是一个有异性的交往圈,在有异性的朋友圈子里双方的心理能得到安慰和满足。

4、随便看本什么书

看书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看什么书无所谓,只要自己觉得好

认知疗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认知(cognition):

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及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物的见解等.如小孩.青壮年和老人对“医院是什么地方”的看法不同,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同成什么,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认知治疗(cognitivetheeapy):

也有一些人翻译为认知疗法,属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理论取向。

认知治疗系由贝克首创。

在理论上,认知治疗乃是基于一种假设:

个人的看法与想法(认知)决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动;个人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他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

有人说:

“人生象半杯酒”,想到空的部分会使人感到虚无;想到实的部分会令人感到存在。

认知治疗法的构想是,帮助当事人认识环境,了解自我,学习对事、对人、对己应有的想法、看法与应有的态度避免钻牛角尖的行为。

认知歪曲(conitivedistortion):

认知中存在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

如:

“对视不礼貌”,“我是个失败的人”,“人际关系好=被周围所有的人喜欢”,“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认知缺乏:

缺乏有关的常识或认识。

如:

“不知道与人说话时应正视对方”,“不知道非言语的重要性”,“不知道两性间的差距”,应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我是重要的”,“我有能力”。

图式(schema):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做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把图式看做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

贝克认为,图式是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包括了对信息进行描绘和分类的各种规则,往往是难以触及的、深层的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是核心信念,有时也将图式等同于核心信念,如“我是一个无能的人”。

图式是由早期的学习经验建立的,由孩子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情况发展起来的,图式具有个体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共同性,如抑郁的图式常包括剥夺、挫败、失落、无价值等主题。

认知图式(cognitiveschema):

:

即个人已有的经验架构。

个体根据以往对事物获得的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新事物情境时,他倾向于以旧经验为架构去辨认新事物。

因此,本词的简单意义就是指个人的知觉经验。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thought):

指非自愿发生于当事人意识流中的一些想法与意象。

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

这样,思维过程中心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自动化思维与图式不同,更易触及,属于意识范畴的认知,一般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

如“我约她出去,她拒绝我“。

规则(rules):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

个体根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

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如“如果有人不喜欢我,说明我是没有价值的”。

中介信念(intermediatebelief):

在核心信念与自动化思维之间的信念。

包括态度、规则及假设。

如“处于危险之中是可怕的”(态度);“我必须一直是安全的而且谨言慎行”(规则);“如果我谨言慎行,生命就不会有危险”(假设)。

个案概念化(caseconceptualization):

对个案的综合陈述与了解,一般由治疗师依据某种心理治疗理论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治疗师进行个案概念化:

1.当事人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持续的;

2.当事人特定的生活事件和经验;

3.当事人关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基本观念;

4.哪些不良功能的想法与信念是与问题有关联的,哪些情绪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与当事人的想法有关;

5.当事人的假设、期望、规则及态度(中介观念)是什么;

6.当事人在处理这些负性信念所使用的策略是什么;

7.哪些自动化思维、意象以及行为造成了及疾患的持续;

8.当事人现有的信念与生活事件有什么样的关系;

9.当事人现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他是如何看的;

10.什么样的早期学习经验造成现在的问题,潜在的想法和信念是什么等。

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概念化开始于第一次与当事人的接触,并且持续下去。

个案概念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修正和诠释的过程。

信念(belief):

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时期开始发展的。

如“我不信任任何人”,“这个世界是残酷的”。

核心信念(corebelief):

支持每个表面信念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信念的基石。

少数几个核心信念经常是个案所有困扰的来源。

这些信念被人们认定是绝对的真理,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一个认为“我是没有能力的”想法被启动后,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与此核心信念有关的某些信息,即使这种信息是不正确的,他仍然会持续抱有这一信念。

大多数人会维持比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负向核心信念可能只在经历心理上的痛苦时才表现出来。

与自动化思维不同的是,核心信念不能完全清楚的被表达,直到治疗师持续探询当事人想法背后的意义而剥去其层层外壳。

负向核心信念也包括对他人或世界的想法,如“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个堕落的地方”等。

我们用一个同心圆来说明自主思想(人们能够在意识层面知觉到的内容,如“我很聪明”,就象洋葱的表层)、自动化思维(难以觉察和控制,特别是在受挫的时候,依不同情境产生的。

如“这个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个人的假设与价值观(如“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图式(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最核心部分,如“我不能胜任”,像洋葱的内核)之间的关系。

森田疗法的治疗过程——森田疗法是由日本学者森田正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及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创立的一种具有独特见解的心理治疗方法。

据报道,森田疗法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率高达95.2%,明显高于一般的认知行为疗法。

 

在进行森田疗法之前,医生会让神经衰弱患者先阅读森田疗法的小册子,并和患者进行一次深刻的交谈,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森田疗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起到消除患者疑虑、坚定治疗信心的作用。

在确定患者积极的心态或者与患者签订合同,保证患者能够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全程治疗之后,治疗人员开始为患者实施全套的治疗措施,其一般过程如下:

首先,为卧床阶段,通常持续4~7天。

在这一阶段,患者将被完全隔离,除了饮食、大小便外,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卧床。

患者将被禁止一切会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阅读、吸烟、谈话、娱乐等,直接面对神经衰弱所带来的种种困扰。

医生每天查房时会与患者进行短暂的交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及体重变化,但是却不会理会患者的任何主诉症状。

持续一段时间后,神经衰弱患者将会慢慢接受病痛的侵扰,少数患者的症状会因为恶性循环的打破而奇迹般地得到缓解,但绝大多数患者的改变不大。

其次,为轻工作活动阶段,一般持续1~2周。

神经衰弱患者在这一阶段,会被安排在室外做一些轻工作,如扫地、烧水、洗衣服等,但仍禁止交谈、娱乐和阅读等消愁活动。

第三,为重工作活动阶段,一般持续1~2周。

患者的劳动强度会被加大,如劈柴、割草、田间劳动、烹饪等,让患者渐渐体验到工作和劳动的乐趣,慢慢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患者也就不再专注于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学会泰然处之了。

最后,为生活训练和出院准备阶段,一般持续1~2周。

这一阶段主要是生活训练,除了限制患者与亲友联系外,不再有任何禁忌,允许患者外出进行复杂的实际生活训练,如逛商店、阅读或者其他事情。

森田疗法一般适用于15~40岁年龄段的神经衰弱患者,以住院治疗为主,住院期一般为60~120天,可酌情缩短;门诊治疗只适用于轻度神经衰弱患者,方法和过程也与住院治疗有别。

空椅子技术:

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方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

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的一张,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一个“失败者”,以此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法,可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来访者在角色扮演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

通过两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解决。

通过两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那么空椅子技术在操作时应该怎么做?

一、空椅子技术的三种形式:

(一)倾诉宣泄式

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

来访者把自己内心想对她说却没机会或者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

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1、亲人或者朋友由于某种原因离开自己或者已经去世,来访者因他们的离去,内心非常悲伤、痛苦,甚至伤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

此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向空椅子进行倾诉,表达自己对空椅子所代表人物的情感,从而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以舒缓。

例:

静和妈妈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了车祸,妈妈当场死亡,而静只是受了轻伤。

她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恐惧。

自从那以后,开朗地她脸上没有了笑容,情绪也变得起伏不定。

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做恶梦,梦见血淋淋的场面,梦见肢体残缺不全的妈妈,因此经常从梦中惊醒,醒来以以后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当她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心理辅导教师利用空椅子技术,让她想象自己的母亲正坐在那张椅子上,让她向母亲倾诉。

当她倾诉以后,情绪平静了许多。

这种形式也可以用于对失恋者的咨询,或者可以应用于危机干预失败后,对相关人员的处理。

比如,某个学生自杀后,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了阴影,此时,可以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全班同学向他集体告别,以磨平内心的创伤。

2、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来访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积在内心。

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是谩骂,从而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

曾经有位名叫小军的同学,一次他看到几个男生欺负一个男生,便打抱不平,上前劝说了几句。

没想到那几个男生摩拳擦掌,对他挑衅,最后打起架来。

政教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他批评了一顿,并且根本不听他的辩解。

他感到很委屈,但是又无法向政教主任发作。

因此,他来到心理辅导室求助,辅导教师利用空椅子技术,让他假设政教主任正坐在那张椅子上。

然后,小军大声地对着空椅子辩解,并且批评政教主任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经过一番宣泄后,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3、椅子所代表的人是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来访者信赖的人,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所代表的人物倾诉。

此时,可以让他向空椅子倾诉,宣泄出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某种解脱。

小芳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也非常信赖她。

以前,一有什么烦恼或者不快,她都会向妈妈讲,讲了以后,会得到妈妈.的支持或者安慰,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但是,最近妈妈到英国进修,小芳再也无法向妈妈讲这些烦心事了,因此情绪很低落。

而小芳对心理辅导教师不太了解,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心理辅导教师,此时,辅导教师选择了空椅子技术,让她单独向空椅子进行倾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我对话式

也就是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

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可以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先让其坐在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然后再让他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

这样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

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1、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严重的后果时,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自责心理。

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

王刚一次看到有个小孩掉进河里,他准备去救,但是自己也不会游泳,于是他就跑出去喊人,等到他把人叫来时,小孩子已经溺水而亡。

从此以后,他的情绪极为低落,晚上常常做恶梦,自己也经常责怪自己,活得很不开心。

心理辅导教师对他运用了空椅子技术,当他坐在一张椅子上时,让他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而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时,让他替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解。

自我的两个部分展开了激烈的对话,王刚也由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小孩的死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

假如自己去施救的话,没准把自己的命搭上,也救不了小孩。

从此,他释然了,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2、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很难下定决心,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将何去何从时,来访者忧心忡忡,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因此逃避现实,甚至通过烟酒甚至其他方式来麻醉自己。

此时,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云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文理科分班,感到脑子一片混乱。

选择文科吧,文科中历史、政治自己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但是,她很讨厌地理,并且听说文科以后的就业面也比较窄;选择理科吧,理科中理化成绩比较好,并且父母和班主任也极力劝说她选择理科,但是她很讨厌生物。

于是,一连几个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心理辅导教师让她坐在椅子上对另一把空椅子展开了心灵的对话。

坐在这张椅子上,就把选择理科的好处和做选择文科所有的坏处罗列出来;坐到另外一张时,就把选择文科的好处和选择理科的所有坏处罗列出来。

并且在罗列完以后,还展开激烈的质询……

(三)“他人”对话式

是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对话,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自己;坐到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1、来访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者无法去体谅、理解或者宽容别人,因此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而自己却找不到原因。

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产生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小娟和好朋友小梅关系非常好,但是最近有了矛盾。

小娟认为所有的责任都是小梅引起的,但是听了小娟的叙述后,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问题真正的原因在于小娟太以自我为中心。

此时,辅导教师便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小娟依次扮演自己和小梅,展开对话,使她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经过一番对话后,她决定向小梅道歉,并主动和好。

2、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

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小刚非常内向,不善于交际。

因此,在寝室当中显得非常不合群。

他也很想和寝室里其他几位同学打成一片,可是他害怕自己说不好会被别人笑话,或者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

因此,很多时候到嘴边的话,也说不出来。

心理辅导教师就摆放了六张椅子,分别代表小刚自己和其他同学,并且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小刚与他人展开对话,让他揣摩别人的心理,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小刚逐步掌握了同伴交际技巧。

二、运用空椅子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运用空椅子技术之前,应该深入地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看来访者是否适合用空椅子技术或者应该运用何种形式。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空椅子技术。

因此,在运用空椅子技术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不要轻易对来访者的问题下结论。

因为,有的来访者初次进行心理咨询时,对心理辅导教师还不够信任,往往先说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试探心理辅导教师值不值得信任或者心理辅导教师水平的高低。

只有在充分、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才可决定是否采用空椅子技术;同时,辅导教师还应该认真斟酌,到底对来访者采用哪种形式的空椅子技术,效果才会更好一点。

(二)运用空椅子技术前,首先要营造出一种气氛。

空椅子是不会说话、不会移动、无血无肉、没有感情的物体,因此,让来访者对它讲话,来访者可能觉得很滑稽,甚至觉得很无聊。

此时,如果没有营造出一种气氛,直接让来访者对空椅子讲话,来访者肯定无法投入,甚至会不知所措。

所以,在运用空椅子技术之前,心理辅导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空椅子所代表个体的详细情况。

然后,告诉来访者,那个人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并且详细地描述他的表情、动作、声音等等。

一句话,要让来访者感到那个人是真真实实地坐在他面前,来访者才会有话可说。

(三)心理辅导教师要诱导来访者全身心投入对话情境。

来访者在初次接触空椅子技术时,往往感觉比较滑稽,甚至无聊,或者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此时,心理辅导教师要诱导来访者投入对话情境,提醒他要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来访者扮演“他人”的角色时,往往会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话,此时心理辅导教师要求他要用第一人称说话,并且要尽量去模仿“他人”的声音和动作。

只有这样,来访者的体验才能够深入,获得的领悟也就比较深刻。

一位接受现代精神分析培训督导的学生告诉我,她最近所学到的对来访者的分析态度是:

“用鼻子臭遗臭、用舌头舔一添、然后再抱一抱,以求客观地体验来访者”。

是的,客观的体验来访者的存在始终是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使命。

不过,我开玩笑地说:

“你想一想,对于同样一盘佳肴,不同的人会嗅出不同的气味,尝出不同的味道;对同一位异性,不同的人会抱出不同的感觉!

你的那位老师之所以用这样感性的语言去描述共情,或许有他自己的情结,说不定是他自己的反移情的表征呢。

”由此,我想谈一谈反移情。

反移情是与移情类似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应,只不过它发生在咨询师而不是来访者身上,因此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又叫反向移情。

反移情通常来源于咨询师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冲突、态度和动机,它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无意识期待和某些神经质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

狭义的反移情被界定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移情”,这是弗洛伊德的定义。

广义的反移情可以理解为“由于治疗者的需要而非治疗关系或来访者的需要而产生的治疗者任何形式的无意识情绪或行为反应”。

治疗者做出的有意识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反应不属于反移情范畴,治疗者由于共情和来访者移情所产生的心理角色反应,属于“情感卷入”,也不属于反移情的范畴。

譬如,来访者可能由于移情而把治疗师看成心理意义上的“父亲”,你的“父亲”角色仅仅表明你正卷入到某种关系中,对此,作为治疗师是有清醒意识的。

这不是反移情。

我个人认为,那些试图达到咨询师个人目的,并与咨询和治疗无关的有意识行为,因严重违背咨询原则的行为而应加以禁止。

而另一些治疗过程所需要的有意识情感卷入行为,可以理解为“运用了角色扮演技术”,属于正常的咨询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反移情始终是咨询师指向来访者并以满足自身心理需要为动机的无意识情感。

与移情相同,反移情也可以分为正性反移情和负性反移情。

咨询面谈中出现反移情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它是无意识的,咨询师往往难以察觉,但它几乎无一例外来源于咨询师深层的无意识动机,来源于咨询师自身被唤起未处理的“情节”,同时也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缺乏了解或者被来访者移情所操纵有关。

咨询面谈中常见的反移情有许多表现:

·对来访者表现出拒绝、讨厌、同情、漠视等不良情绪;

·在来访者面前出现明显不协调的、特异性的情绪或行为;

·拥抱来访者甚至与其发生性关系或保持身体的亲密接触;

·与来访者保持咨询室以外的非治疗性交往;

·用“昵称”称呼来访者或用“昵称”进行自我介绍;

·咨询师富于诱惑的着装和扮相;

·非应急情况下主动或应来访者要求将自己家庭的电话号码告诉来访者;

·过多地使用自我暴露或者询问与诊断和治疗无关的来访者的私人信息;

·接受或迎合来访者操纵表现出非自主行为;

·回避或逃避来访者的移情反应并急于结束咨询面谈或咨访关系;

·在非咨询时间对来访者的生活状态产生过度关注和焦虑;

·咨询面谈经常严重超时迟迟不能结束咨询或治疗;

·忽视咨询欠费情况或允许有支付能力的来访者试图不付费或试图降低收费标准;

……。

反移情如果不进行分析处理,必然成为治疗中的障碍而不具备正面意义。

某些极端的反移情,最终可能演化为严重跨越咨访关系界限的行为,甚至会对来访者生活、咨询师的职业声誉、以及咨询机构的公众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下面分析两个咨询师严重反移情案例,看看反移情是如何发生的。

案例一: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性关系

一名20岁的女孩子在心理治疗室与她的咨询师发生了性关系,一年后她放弃了治疗。

这位女孩以后不能够接受与她所爱的男性发生性关系,对治疗体验的怀疑促使她开始学习心理学,以后她成为了一名精神分析师。

这时她理解到:

由于她专横的父母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不可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得到应有的尊重。

12岁时,由于生理的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女孩对父母开始有所抵抗。

母亲告诉她:

男人与你接触都是为了性。

这位母亲偷听她的电话,私拆她的信件,并检查她换下的内裤……,所有这些粗暴的干涉摧毁了她微弱的自身界限,带着这些创伤性经历她选择了心理治疗。

她的内心冲突和心理期待是:

一方面她多么希望父母能尊重她的感受,而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找一个类似的场景重复过去的经历,并希望这次结果与往常不同,以此来治愈过去的创伤。

这样,女孩就很容易对与她有长时间接触机会而又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男咨询师产生了强烈的移情。

有一天,她仅仅穿着内裤、外罩雨衣走进治疗室,当治疗要结束时,她脱去外衣,并主动触摸咨询师,于是他们发生了性关系。

在她自己成为咨询师后,她分析自己“脱去外衣主动触摸咨询师”的深层动机为:

A、你能看到我的全部而不是外表吗?

B、我是否是有价值的,你是否能让我感到自己被你安全接纳,并让我明白我到底是什么?

C、你是否可以证明你会给我善意的关爱而不会是粗暴的侵犯?

但是,由于反移情,咨询师的行为对她来说无异于再现了她父母行为,咨询师粗暴地侵入她微弱的自我界限,也再一次证实了她母亲的预言:

男人对她的兴趣只是性。

案例二:

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操纵

一位对异性怀有无意识憎恨的32岁已婚女士,接受一位男咨询师的心理分析。

这位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在与同事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中存在困难,对自己的婚姻生活不满意。

在结婚前的仅两年时间里,她不断地接近男人又不断地更换男友,曾先后与不少于7位男士有过恋爱关系,但关系非常肤浅而短暂。

每次恋爱的终结都几乎重复一个相同的模式:

她允许男友触摸她的手、身体或者亲吻,直到男友向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