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5209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docx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设计研究报告

师幼协同活动适宜策略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的提出

1、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要求

《纲要》继承、发扬《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研究成果,强调“幼儿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幼儿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的精神,进一步体现新的幼教理念“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中心”。

《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

“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的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既强调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地位,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有适当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权利,都有主动活动和主动满足和发展需要的机会,获得成功体验,又强调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应该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的教育岗位定位,在园为谁服务、幼教活动是否适宜,便成了贯彻《纲要》的幼儿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2、解决本园发展中的新问题

从我园教改实验及研究基础看,从1990年至今,着重研究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特点,并从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师幼导学育人模式,总结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的方法,为下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中已开始关注到师幼的协同活动,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特点、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认识,在师幼互动的行为层面上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但对师幼双边协同活动从人的本质层面上思考不够,从“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的角度,还有待深入、系统研究。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师幼如何形成协同、和谐的活动状态,师幼如何积极、有效地互动还缺乏系列的研究和成功经验。

3、提高本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教育实施者教师的现实状况与实施《纲要》要求的距离和困难看,《纲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制定出了发展方向、目标要求等宏伟蓝图,对教育一线实施者——教师的要求更高,而教师的现有观念必须转变,教育能力水平难以实现要求,必须与教师一起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难题,在行动研究中总结具体的适宜性策略,让教师切实地帮助掌握实施《纲要》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题概念的界说

本课题根据《纲要》的理念和基本精神,主要运用“科学发展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幼儿发展理论”、“教师学习发展理论”,为对本课题的关键性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师幼协同协同活动是当代教育的一大特点。

本课题研究的师幼协同活动是探索教师主体与幼儿主体在交往、互动中所表现出的“互动主体”为中心的和谐活动。

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幼儿中心,而是强调师幼“互动主体”的活动是否适宜、是否有效实现师幼协同发展为中心。

强调师幼之间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体性与幼儿主体性,相互理解与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达成共识、协同活动。

适宜策略本课题适宜策略是根据《纲要》要求“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评价精神,结合当代幼儿发展的特点,在师幼协同活动中总结的、有益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策略。

内涵涉及:

(1)适宜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强调因材施教、有效满足每一个幼儿现实的和发展的合理需求;

(2)符合幼儿教育基本规律和《纲要》要求,强调教育策略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突出其内在的专业品质;(3)符合当前本园幼儿教育整体发展的现实条件,尤其是本园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状况,突出适宜策略的现实可能性,兼顾改革力度和效度;

(三)研究目标

全面地推进我园学习贯彻实施《纲要》,深化我园幼儿主体性教育研究,促进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探索师幼协同活动的适宜策略,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推动全园发挥优势,丰富特色,扎扎实实地贯彻《纲要》,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建共育共成长。

(四)研究内容的重点

1、教师观察幼儿策略;

2、师幼协同创设引发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环境策略

3、师幼互动生成适宜课程策略;

4、师幼协同互动中有效沟通策略;

5、师幼协同共建一日生活行为规范策略;

6、家园协作促进师幼协同互动的策略;

(五)研究的周期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是贯彻《纲要》实施研究,主要使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同时兼用教育经验筛选法、调查法等。

教育行动研究,在我国已有陈桂生前头的教育科研群体,从1997年起,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开展了“教育行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创新的成果。

2001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与美国杨伯翰大学教育学院在北京师大心理发展研究所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就是“教育行动研究”。

林崇德教授的20多年的教育经验,国际赞誉是“真正的教育行动研究”。

本研究,就是参照这些专家的成功经验,尝试引入“教育行动研究”去研究幼儿教育。

二、研究成果

(一)师幼协同活动的特点

1、幼儿自主性活动与教师指导性发挥相结合的相融性

幼儿教育要从学习活动特点出发,增大幼儿对自己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伙伴等的自由选择度,结合教师作为教育者的适宜的个性化指导,使自发、自选、自愿的活动成为真正意义的启蒙性活动。

2、幼儿兴趣性发展与教师引导性作用相结合的平衡性

幼儿教育要从幼儿兴趣需要出发,在课程内容建构中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结合教师有教育意图的适宜的诱导性、萌发性指导,使教育活动内容从单纯跟随幼儿兴趣,成为真正意义的引导性教育活动。

3、幼儿好动性发展与教师规范性指导相结合的互动性

幼儿教育要从幼儿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角度出发,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结合教师以丰富多样的环境、材料和有设难的操作活动去引起幼儿的外部行为活动和内部心智活动,使幼儿无序性、松散性的活动向有序性、规范性活动发展。

4、幼儿成长需要发展的愉快体验与教师成功需要发展的自我体验相结合的和谐性

幼儿教育要从教育是师生双边活动出发,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了解幼儿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体验,敏锐觉察幼儿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注重双方个体发展与体验需要的基础上,提高师幼双方协同成长。

(二)师幼协同活动的适宜策略

1、师幼协同生成主题活动策略

策略:

(1)点面结合,了解需要:

即通过师幼、生生、家园等的平等对话、通过创设真实的活动情景、通过对幼儿作品的分析、通过主题活动与活动区的有机结合跟进了解幼儿的需要;

(2)情感交融体察需要,师生共生主题活动策略

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情趣体验法等

2、师幼有效沟通策略

策略:

(1)对话策略

(2)移情策略(3)角色扮演策略(4)交往策略

方法:

情趣体验法、交往互动法、点拨引导法、差异教育法等

3、师幼协同创设引发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环境策略

策略:

(1)协商式引发策略:

通过师幼共同协商、调整教育环境、活动区规则及材料的内容,共创主题墙饰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2)随机指导式引发策略:

在观察中、参与中、引导中发现幼儿真实需要;(3)多方互动式:

家园共同参与教育环境创设;

方法:

主动发现法、自主选择法、尝试成功法等

4、把握时机,及时调整教育行为策略

实践中我们分析出需要调整的时机是:

当幼儿发展超出预期目标时;当幼儿游离于活动之外时;当幼儿较快获得成功时,需要提高要求时;当幼儿兴趣发生转移时;当幼儿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当发生突发事件和当前环境发生冲突时;当学习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当教师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当幼儿任务意识不明确时……

策略:

(1)全程关注,把握全局:

即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现实情况、事件发生的进程采取的及时调整、延后调整、事后调整达到双向协同;

(2)倾听等待,注重实效:

情境中对话等待式调整达到双向协同;(3)周密计划,灵活调整:

教师随机与有计划的双向调整相结合达到双向协同;(4)适度超前,有效预见:

全面预设幼儿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灵活改变调整内容及方式、对象以达到双向协同;

方法:

自主选择法、点拨引导法、有意设疑法、延迟判断法、评价学习法等

5、师幼共建一日生活行为规范策略

策略:

(1)集体约定:

在一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采取引导理解、共同约定的共建策略;

(2)及时反馈:

在集体活动中,对幼儿的个别化行为规范实施评价调整;(3)个别指导:

在自主活动中,幼儿有序的行为规范实施预知协商安排共建;(4)强化自觉鼓励引导幼儿用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方式表达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感受;

方法:

谈话法、情趣体验法、交往互动法等

6、家园协作促进师幼协同互动策略

策略:

(1)开放对话,增进理解:

通过开放的幼儿园教育过程,引导家长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行为、教育内容,促进良好师幼协同;

(2)多元沟通,关注需要:

采取多种途径,真切了解关注家长的需要,提高教育能力、促进师幼协同;(3)指导引领,协调一致:

教师指导家长以适宜的教育观念、方法协同幼儿园教育,以家园协同促进师幼协同。

方法:

情境法、激励法等。

(三)师幼协同活动课程内容建构实施进程的操作流程:

幼儿:

话题行为→尝试表现→提出建议→活动发展→再提建议活动发展

观察沟通→开启活动→共建课程→活动、观察→发现问题协同调整

教师:

兴趣需要→了解分析→选择分解→设计实施→分析反思修订计划实施

活动前活动中

(四)教师的真实感受和成长变化

1、深化了教师对《纲要》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表现在:

(1)教师们提高了对《纲要》的认识

《纲要》为教师的教育实践、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它倡导关注“人“——教师、幼儿、家长的现状和发展;快乐童年、快乐的幼儿教育、快乐的家庭教育和快乐的幼儿教育工作。

但同时,这种快乐又不是飘飘然式的自我陶醉,而是必须在一种脚踏实地、刻苦追求、勇于挑战的过程中去体验和获得的。

(2)对《纲要》行动研究工作的认识

A、对行动研究意义的认识:

这次参与贯彻《纲要》行动研究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行动研究要求必须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必须贴近幼儿。

它要求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能力,立足于解决教师工作中实际问题来进行的;教育行动研究要通过教师或专家亲身实践,帮助自己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把这样的研究和行动,就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

同时,还获得了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同伴的指导和帮助,但当面对许多专家对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之后,也不再害怕,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根据真实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有选择的采纳和融合了。

B、行动研究要求亲身实践。

与教师一起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

不断加强学习,勇于实践,这样的研究和行动,教师将研究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感觉第一次将“别人的研究”变为了“教师的研究”。

以前的研究课题,通常都是“幼儿园的研究”,园长怎么说教师就怎么做,很少有从选题开始就思考这些课题是否适合教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是否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呢?

这次实施方案的子课题选题,是在认真学习了《纲要》精神和幼儿园的总课题研究方案,总结与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符合教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来选定的,是实实在在地解决自己在贯彻执行《纲要》的过程中最辣手和其他教师也共同存在的问题。

C、缩短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距离,改变了束之高阁的研究状态。

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同伴直接对话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实际效益。

(3)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识:

现在的幼儿教师既好当,也难当。

不好当是因为《纲

要》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要求都很高,而好当是因为幼儿教师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工作,只要用心,就能做好。

参与行动研究,教师自己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A、新鲜期——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课题研究,所以充满了新鲜感,而且正是以前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在工作时反而没有固定模式的限制,所以能够大胆的开展工作,但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怎样做更好?

却缺乏理性的思考;

B、迷茫期——借鉴了许多的来自于书籍、专家、同事、同行等方面的教育信息,有时

反而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更适合班上的孩子;

C、慌乱期——由于迷茫和在工作中急于见成效,缺少对自己和幼儿应有的等待,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反而使自己不自信了;

D、平稳期——现在逐渐理清了研究思路,工作上的条理性和研究意识。

(4)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改变

A、学会了增强工作的计划性

《纲要》行动研究任务重,各种工作量大,且无任何经验借鉴,教师必须在摸索中前进,必须改变自己的惯性工作节奏与方式,才能较好地贯彻实施《纲要》,此间,教师经历了怀疑自己到信任自己、肯定自己的艰辛历程,真切的体验到行动研究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做人做事的品质、学会了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学会了寻找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足、寻常工作中的亮点,扬长克短,更学会了有计划地完成工作,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B、学会了学习

在参与《纲要》行动中,教师很紧迫地感觉到教育素养的内在储备很少,认识到要学的、要看的东西很多,于是,尝试将工作时间做较合理的安排,每天尽量用多的时间与幼儿在一起,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实际和年龄特点,向幼儿学习,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教育内容来进行教育活动;而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就尽可能向书本学习,阅读一些与幼儿教育有关的理论、经验、研究信息等,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C、学会了找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在自己和同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一方面是有勇气找问题,另一方面是能找准问题并尝试着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后,便有了想要读书的内心需要。

从前自己只喜欢看一些有关主题活动教案的书籍和杂志,以便于自己在工作中照搬和借鉴,现在,教师学着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借鉴有关幼儿教育研究的理论解决问题。

D、学会了总结梳理

以前教师们感觉在工作中最棘手的是提炼总结、撰写经验文章,感觉是纯粹的“痛”,于是就理论找一点,案例凑一点,最后再拼一点。

这样脱离于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孩子的真实水平,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不但感动不了自己,更谈不上打动别人了。

在参与《纲要》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亲身经历了教育的全过程,有了很真切的酸甜苦辣感受,于是便很想把自己的所想、所做、所感记录下来,在其中寻找教育规律与真谛,由此教师尝试用叙事性研究的方式来整理自己的思路,记录自己的教育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这个过程也很辛苦,但也会被自己的文章和发现所感动,在写作中学会了总结梳理。

E、学会了追问和反思

在《纲要》行动研究中教师学会了“走走停停”,逐步养成工作中经常想想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孩子发展的需要,并不急于求成,教师从开始的盲目行动到现在逐渐开始成熟和沉静,学会以教师的眼光审视关注教育行为,意识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了什么这么做。

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倾听,更学会了倾述,大胆表达自己的问题,与专家、同事、领导对话,特别是与孩子对话,与自己对话,从中感悟教育的规律与真谛。

在一次次反思、自我对话、及时调整、再实施、再反思的一个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教师深深感受到了和孩子一起反思,和孩子一同成长的幸福与愉悦。

进一步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初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发现教育规律与真谛。

F、教师有了强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扎扎实实行动的过程中,教师有了强烈的内在发展的需要和迫切成长的愿望,在心态上初步走向成熟和冷静。

在能力上学会了在研究同伴和自己的教育中,发现教育规律与方法策略,逐步成为了研究的主人。

在与幼儿协同活动的同时教师开始真正与幼儿视界平行,真正地融进幼儿的天地,师生关系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同时,教师的观察幼儿的能力、选择生成课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在教育实践中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幼儿的参与状态、出现的问题等等,并尝试探索调整教育、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与思考

回顾《纲要》行动研究工作所走过的路,我园所有参与研究过程的人员,都经历了一次艰难但意义深远的蜕变,它摈弃了以前研究中急于求成、追求轰动效应的思想,注重了行动研究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在总结梳理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中,我们也看到了在贯彻实施《纲要》地过程中还存在的不少实际问题和困难,为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的进程,加快幼儿园整体改革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一)认真实施《纲要》,梳理总结有效教育经验的初步思考

树立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服务于幼儿的意识,注重发挥幼儿个性优势潜能,

组织适宜的、有效的师幼协同活动,实现教师新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现代幼教新理念(如图)。

具体的思考是:

《纲要》新理念

园长

1、师幼协同活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师幼协同互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幼儿表现方式和教师的作用各是什么?

3、教育目标内容如何物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材料?

怎样落实到教育活动中,怎样落实在活动区活动中?

4、如何作好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育?

对物化材料的个别化设计使用的方法是什么?

5、怎么将观察方式和内容具体化?

如何保证观察后的分析、措施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中?

6、怎样组织选用适宜的课程内容?

研究的重点问题:

1、师幼协同活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师幼协同互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幼儿表现方式和教师的作用各是什么?

3、教育目标内容如何物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材料?

怎样落实到教育活动中,怎样落实在活动区活动中?

4、如何作好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育?

对物化材料的个别化设计使用的方法是什么?

5、怎么将观察方式和内容具体化?

如何保证观察后的分析、措施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中?

6、怎样组织选用适宜的课程内容?

教师

家庭

幼儿成长

其他人员

(1)树立服务于幼儿的教师角色意识,规范教师角色行为是实施《纲要》的根本;

(2)完善师幼协同活动,坚持社会生活实践的育人要求,活动育人,体验育人是实施《纲要》的关键;

(3)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探索、总结、培育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适宜策略,实施《纲要》的常活常新领域。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1、教师的问题及困惑:

(1)、梳理、提取专题研究的相关策略,并进一步落实于教育实践中去实施、验证、补充、完善,同时,通过专家的指导提炼总结出可借鉴和推广的教育经验,将研究工作将自身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真正体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指导思想;

(2)、教师将“教育策略”转化为教育行为付诸实践的教育技术、教育能力还有待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3)、如何正确处理在教师自身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开展研究,体验成长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惑。

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的工作实际中:

A、如何避免各领域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或缺失?

B、教师怎样才能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或方式,让儿童乐于接受并获得有益的发展?

C、怎样进一步将沟通策略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D、如何让自己的及时调整得到较好的效果?

怎样运用同伴互助的办法进行研究?

让同伴互助发挥真正的作用?

2、管理中的问题及困惑:

(1)、如何更充分地尊重教师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注重教师个性化发展?

(2)、如何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引领者?

探讨有效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策略,充分调动教师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

(3)、如何正确处理在课题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使教师、管理者、指导专家三者有效的沟通、互动和认可?

(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研究的思考

1、回归教育实践,立足教师的教育实际,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教师油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2、将前期研究中活动的研究内容、策略等落实与教育实践中,进行反复的验证、调整及补充完善,以引导教师积累教育经验,真正体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成长;

3、努力探索实践适合本园教师特点和实际水平的培训、指导及评价方式,注重调动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专业化成长意识的内在需要,搭建平台,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4、充分发挥专家引领、教师主动、幼儿园支持的研究策略,提高各级研究的实效:

变专家固定的研究为个性化研究的指导;变教师等待和依赖为主动思考、主动追问的研究。

力求以点带面,分层推进;责任落实,注重实效;尊重教师个体需要,按需指导`;

5、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梳理、经验的提取和进一步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