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432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三.docx

《中国古代史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三.docx

中国古代史三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新课

1、知识和技能

知道:

汉承秦制、七国之乱、庶民皇帝、布衣将相、黄老思想和文景之治。

理解:

1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汉初推行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其影响。

2、过程和方法

阅读分析教材,概括汉初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通过导读、分析、比较理解汉初推行黄老之术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学习,认识汉承秦制度,同时也在总结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

通过对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统治者在制定与实施政策时,能与民为本,与民休息,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汉初政治经济制度及其与秦朝关系。

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的关系

□生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课时)

导入新课:

1、刘邦为何会战胜项羽?

2、刘邦是怎样重建和巩固大一统帝国政权的?

讲授新课:

一、汉承秦制:

秦汉相同:

汉继承秦朝皇帝制度

中央集权制中央官制

郡县制

秦汉不同:

汉宽简疏缓秦短命而亡

秦急切苛刻汉长治久安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吴楚七国之乱

二、布衣将相之局——世卿世禄制度时代的结束。

主要成因有: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国改革推动;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西汉初年,形成了庶民皇帝,布衣将相的官僚格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这样的官僚阶层在一定的程度上比较接近社会下层,节俭务实,为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刘邦:

大丈夫就当如此!

项羽:

彼可取而代之。

陈胜吴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名家史论:

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

其次則張蒼,秦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

次則蕭何,沛主吏掾;曹參,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吏;傅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

其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

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灌嬰則販繒者,婁敬則輓車者。

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廿二史劄記》,卷2)

为什么说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是秦汉间天地一大变局?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

——符合百姓意愿和社会需要;与汉初统治者的作风相一致

2、西汉初的“无为”政策:

——原因:

符合百姓意愿和社会需要;与汉初统治者的作风相一致;总结秦亡的教训;汉初的社会贫困等。

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措施:

高祖措施;

萧规曹随;

文景之治:

——以农为本;轻徭伯薄赋,与民休息;省刑约法;和亲匈奴;安抚周边等,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汉初出现法了文景之治;同时也壮大了豪强地主势力,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读图学史:

课本P33页右图是汉朝墓葬中出土的陶制仓廪,出土时盛有鲜黄稻穗四束。

据记载,汉墓中多次出土类似随葬物品,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祈望丰衣足食,粮食满仓已经成为社会追求目标和价值观,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

(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

(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练习与测评:

1、后人常用“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和理解。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删繁就简,仿效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集议之制、地方郡县制完全承继秦制。

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但是,汉又不完全承继秦制。

秦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

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

所封的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又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汉初文景二帝为什么要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社会背景:

天下初定,百姓渴望安定;西汉初年贫困,财力困乏,难以作为;借鉴秦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

主观目的:

为了稳定社会,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文景的措施对农民有利的,实则对地主、商人也更为有利。

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同时,土地兼并势力也日益发展。

历史作用:

积极: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经过六七十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恢复日见强盛,出现了文景之治。

消极: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其不合时宜的一面也日益显露,豪强地主势力也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3、历史小论文主要有史论型和史料型两类。

前者是对某一历史观点的论证,后者是从史料中提炼主题,自拟标题,撰写论文。

小论文的撰写,除要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论文写作要素外,还要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特征。

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以“世袭贵族主宰政权时代的基本结束”为题,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作文思路辅导: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秦末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出,表明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行将结束(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为中国历史由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教学小结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汉承秦制,但有因革”。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革除前朝弊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日益增强,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民族关系诸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此后,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外御强敌,西汉由此进入了强盛时期。

板书设计: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二、布衣将相之局

——世袭贵族主宰政权时代的结束。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

2、西汉“文景之治”:

3、汉出“无为而治”的历史作用。

教后记: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是适合田齐政权统治的需要土生土长的学说,是管仲学派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老之学于战国末期形成,兴盛于西汉初期,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开始衰退。

“黄老之学”是新道学家假托黄帝立言,改造老子的学说,并综合吸收了先秦各家学说重要内容的一种理论体系。

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

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新课

1、知识和技能:

知道:

“内朝”和“外朝”;刺史制度与“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强盛。

理解:

汉武帝雄才大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西汉进入了一个强盛的新阶段。

技能:

阅读材料、观察比较历史图片、对历史人物活动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措施的归纳和理解,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汉武帝时代的西汉,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汉武帝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诸方面的措施。

汉武帝的评价。

□生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课时)

导入新课:

1、西汉初年面临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

当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结果如何?

2、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发展,西汉统治者又面临着那些社会问题?

——专制集权;土地兼并、黄河水患;朝廷里多家思想并存;匈奴和边疆管辖问题。

讲授新课:

(提纲)

一、汉武帝的新政策:

1、从“无为”到“有为”;

2、加强专制集权制度;

(1)“内朝”和“外朝”

(2)刺史制度

(3)“推摁令”颁布,

——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影响:

设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罢黜”其它学说;

在长安设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郡县学校有经师授学,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儒学成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的仕途开辟了道路;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4、抗击匈奴,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设立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与内地连为一体;

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郡县等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

二、西汉的盛世及影响:

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铁农具式样多,制作规范;赵过推广先进的代田法;治黄灌溉、耕作施肥技术、轮作复种、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前列。

文献选读:

《史记·平淮书》: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界享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着摈而不得聚会。

阅读文献资料,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平淮书》这段材料是怎样认识的?

2、“丝绸之路”的开通;

3、西汉疆域和历史地位:

——影响: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读图学史:

比照第6课的“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秦之疆域:

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西汉之疆域:

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

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练习与测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以上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董仲舒认为:

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

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

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